误入世界——卡夫卡
理论上存在一种完美幸福的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毁性,但不去追求它。
用人类来考验你自己吧,它使怀疑者怀疑,使相信者相信
与人交往诱使人进行自我观察
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物时,它才会自由。
恶时人的意识在某些特定的过渡状态的散发。它的表象并非感性世界,而是感性世界的恶,这恶在我们的眼里却呈现为感性世界。
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是自由的,因为他想要这个生命;现在他当然无法走回头路了,因为他已经不是当初想要这个生命时的那个人了,他所能做的只是继续执行他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当初的意志。
第二,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能够选择这一生命的行走方式和道路。
第三,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还将成为从前的那一个人,怀有这么个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走完这一生,通过这个方式最终回归自己,而这是通过一条虽然可以选择,但又是那么迷宫般的道路实现的,走在这条道路上,这个生命的任何角落都将被他踏遍。 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三点式,但它也同时是一点式,而且从根本说是极端的一点式,以致没有任何余地留给某一种意志,无论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意志。
不能说我们缺乏信仰,单是我们的生活这一简单的事实在其信仰价值方面就是取之不竭的。” “这里面有一种信仰的价值吗?人们总不能不生活吧。” “恰恰在这‘总不能’中存在着信仰的疯狂力量,在这一否定中这种力量获得了形象。”
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与孤独就好了。这个世界将会在你的面前蜕去外壳,它不会别的,它将飘飘然地在你面前扭动。
无所适从,仿佛春天的一座粮仓,春天的一个肺结核患者
人类的主罪有二,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但也许只有一个主罪:由于急躁,他们受到驱逐,由于急躁,他们再也回不去。
假如有把剑刺入了心灵,就应该:目光冷静,滴血不流,以石头般的冷来接受剑的冷。通过剑刺,在剑刺之后不受伤
长时间在床上,抵御。
从真正的对手那儿有无穷的勇气向你涌来。
藏身处不计其数,可救命的只有一处,但是救命的可能性又像藏身处一样多。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一旦接受了,它便不再要求你相信它
宣布并不见得是对信念的一种削弱(也不用为此抱怨),但却是信念的一种弱点。
向恶分期付款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却无休止的尝试着。
虚荣是丑恶的,本来它应该自杀,而它却仅仅自伤,于是成了“受伤的虚荣”
用人类来考验你自己吧,它使怀疑者怀疑,使相信者相信
与人交往诱使人进行自我观察
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物时,它才会自由。
恶时人的意识在某些特定的过渡状态的散发。它的表象并非感性世界,而是感性世界的恶,这恶在我们的眼里却呈现为感性世界。
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是自由的,因为他想要这个生命;现在他当然无法走回头路了,因为他已经不是当初想要这个生命时的那个人了,他所能做的只是继续执行他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当初的意志。
第二,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能够选择这一生命的行走方式和道路。
第三,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还将成为从前的那一个人,怀有这么个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走完这一生,通过这个方式最终回归自己,而这是通过一条虽然可以选择,但又是那么迷宫般的道路实现的,走在这条道路上,这个生命的任何角落都将被他踏遍。 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三点式,但它也同时是一点式,而且从根本说是极端的一点式,以致没有任何余地留给某一种意志,无论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意志。
不能说我们缺乏信仰,单是我们的生活这一简单的事实在其信仰价值方面就是取之不竭的。” “这里面有一种信仰的价值吗?人们总不能不生活吧。” “恰恰在这‘总不能’中存在着信仰的疯狂力量,在这一否定中这种力量获得了形象。”
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与孤独就好了。这个世界将会在你的面前蜕去外壳,它不会别的,它将飘飘然地在你面前扭动。
无所适从,仿佛春天的一座粮仓,春天的一个肺结核患者
人类的主罪有二,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但也许只有一个主罪:由于急躁,他们受到驱逐,由于急躁,他们再也回不去。
假如有把剑刺入了心灵,就应该:目光冷静,滴血不流,以石头般的冷来接受剑的冷。通过剑刺,在剑刺之后不受伤
长时间在床上,抵御。
从真正的对手那儿有无穷的勇气向你涌来。
藏身处不计其数,可救命的只有一处,但是救命的可能性又像藏身处一样多。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一旦接受了,它便不再要求你相信它
宣布并不见得是对信念的一种削弱(也不用为此抱怨),但却是信念的一种弱点。
向恶分期付款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却无休止的尝试着。
虚荣是丑恶的,本来它应该自杀,而它却仅仅自伤,于是成了“受伤的虚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