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代价
疲惫的车程,颠簸的人。同是在路上,有时候会考虑自己的舒适, 但也适当关心他人的舒适。年轻气盛的声音,比较嘹亮,但没必要吼叫。隔壁床位的大哥,一定是疲惫着的,倒头大睡,鼾声如雷。毕竟是人的自然属性,也能用人的自然秉性去包容。接着,电话,电话,电话,电话,在三个钟头之内,打断了他的舒适,顺便我的。他由忍耐变成不耐烦,再从不耐烦变成暴躁,接着吼叫与狂骂。我醒了几回,闷不做声。心想,若你想的片刻安静,大可关机或是静音,你不,你选择被打扰,那你就要忍受被打断的独自享受。你受到干扰,你不爽,可以,但是你的吼叫,又让全车人爽了吗?你一个人被打扰,就要打扰其他人了吗!?我忍受着这种不能忍受的事情,心里多想转过脸,用言语回他一脸,但是我忍住了,我选择沉默,我不说。
多少次,你愤怒,但是你不说,你保持沉默,为让自己远离麻烦。于是,所有的人,变得一样,懒得去说,懒得去愤怒。久之,沉默是常态,忍受是当然。而当有一个人站出来指责,大家或许还会想:这人瞎参和个什么劲啊!于是乎,我们大家都不去参和了。
被大雨淋湿的讨饭老人站在餐馆门口祈求一点施舍,却被店员大力驱赶,五毛钱的施舍不足以打发只想在这寒冷的冬夜求得一餐温暖的老人,他还在徘徊,他还在以凌人的姿态谩骂。我走了过去,拿出了身上所有的几块零钱,快走吧。我就是看不惯底线的委屈自尊还要受到蹂躏。可是,我的看不惯,是看心情和时机的。这又算什么?
看过一段话,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在二战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在德国,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沉默的最后,最可悲的,是道德沦丧。
我看过龙应台的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是的,我们没有不生气。大学生是成年的求知者,年轻,饱含知识,手握权力,认知而后明断是非,而后应该对社会不公不平不满之事而“生气”。是的,每一个这样的阶段,我们都曾想过不要入流,不要入俗,不要同化,要对原则不妥协,要对信仰坚持。没错,我们是生气的。
可是,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生气?
多少次,你愤怒,但是你不说,你保持沉默,为让自己远离麻烦。于是,所有的人,变得一样,懒得去说,懒得去愤怒。久之,沉默是常态,忍受是当然。而当有一个人站出来指责,大家或许还会想:这人瞎参和个什么劲啊!于是乎,我们大家都不去参和了。
被大雨淋湿的讨饭老人站在餐馆门口祈求一点施舍,却被店员大力驱赶,五毛钱的施舍不足以打发只想在这寒冷的冬夜求得一餐温暖的老人,他还在徘徊,他还在以凌人的姿态谩骂。我走了过去,拿出了身上所有的几块零钱,快走吧。我就是看不惯底线的委屈自尊还要受到蹂躏。可是,我的看不惯,是看心情和时机的。这又算什么?
看过一段话,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在二战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在德国,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沉默的最后,最可悲的,是道德沦丧。
我看过龙应台的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是的,我们没有不生气。大学生是成年的求知者,年轻,饱含知识,手握权力,认知而后明断是非,而后应该对社会不公不平不满之事而“生气”。是的,每一个这样的阶段,我们都曾想过不要入流,不要入俗,不要同化,要对原则不妥协,要对信仰坚持。没错,我们是生气的。
可是,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