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的读书分享-2013年1月
如下写到两本书。
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这本书的前身是亨廷顿于1993年在美国《外交》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亨廷顿是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主编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在某个讲座中听到这本书有个主要观点,以宗教为基础的文明圈比国家的范围更大,在未来将是划分世界格局的主要角色,而文明间差异导致的碰撞也将是人类发生冲突甚至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西方文明(北美、西欧、中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拉丁美洲(中南美洲)、东正教世界(前苏联、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塞浦路斯、希腊、罗马尼亚等)、东方世界(佛教、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穆斯林世界(中东、北非、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南非、中非、东非、加纳、塞拉利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东方文明(中华文明为代表)、伊斯兰文明和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和三大宗教影响范围差不多)。作者认为相同文明中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认同,否则因价值观的差异容易产生冲突,冲突将导致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书中对文明界限阐述得泾渭分明,将冲突描述得一触即发,而我多希望作者能多谈谈融合而不是冲突。以前的一些相关思考让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想法,或者说问题:
1、对武器的销毁和对战争的抑制。人类能否共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销毁一切军队和战争级别的武器,从核武器这种最高杀伤力的武器开始直到枪支,从美国这个最有杀伤力的国家开始销毁直到几乎手无寸铁的穷弱小国,仅保留警察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武器,由世界统一组织负责核查各国各地的警力是否合适,让军工业或者国防工业、军人这些字眼有朝一日全部作古,国(如果还有的话)与国之间的武力冲突限制在杀伤力很无效的阶段,并且由国际维和部队(由各国警力定期抽调共同训练而成)平息。
2、对语言的统一运用。这本书中也提到,英语伴随着西方文明在当今世界成为主流的同时也成为最通用的语言,反过来也使更多的人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我不想简单的判断哪个文明更高级,但希望文明之间能更好的融会贯通,并且不受语言工具的影响产生分化和拉大差异。因此我想到是否可以重新规划和推广地球人共同地使用一门语言,并且是一门新的语言(不给任何一种现存语言和文明优越性,类似若干年前发明的世界语,但这个语言使用的人太少,查了下能流利使用的人只有10万~200万人),目的是为了让文明间由语言工具带来的隔阂消除到最小,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学习。我觉得各文明的差异是暂时的,产生和受制于过去的人类把握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把时间线往后拉长很多很多年文明会走向融合,大同小异,而到这个时候大家的价值观念差异减少,紧张感和摩擦也会减少,借助语言的统一对此有利。
想完这两点又想到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大两点是能制造工具和有思想。武器是人类最追求科技含量和制作工艺最讲究的工具,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正好我谈到这两点都需要重新规整了。
二、《玻璃屋顶》 作者:三七,新世界出版社。印量很小现在好像找不到纸质版本,可搜电子书。
三七,另有笔名刀尔登(新浪有同名微博),本名邱小刚,1964年生于沈阳,1982年以河北省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目前定居石家庄。网上盛赞说法较多,还是自己看文字比较好。
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99年~2002年在网络上写的一些随笔。
我最不喜欢的一篇是《我为什么喜欢猫》,最喜欢的一篇是《重温》,最不明觉厉的一篇是《哈姆雷特的方程式》。
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这本书的前身是亨廷顿于1993年在美国《外交》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亨廷顿是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主编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在某个讲座中听到这本书有个主要观点,以宗教为基础的文明圈比国家的范围更大,在未来将是划分世界格局的主要角色,而文明间差异导致的碰撞也将是人类发生冲突甚至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西方文明(北美、西欧、中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拉丁美洲(中南美洲)、东正教世界(前苏联、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塞浦路斯、希腊、罗马尼亚等)、东方世界(佛教、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穆斯林世界(中东、北非、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南非、中非、东非、加纳、塞拉利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东方文明(中华文明为代表)、伊斯兰文明和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和三大宗教影响范围差不多)。作者认为相同文明中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认同,否则因价值观的差异容易产生冲突,冲突将导致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书中对文明界限阐述得泾渭分明,将冲突描述得一触即发,而我多希望作者能多谈谈融合而不是冲突。以前的一些相关思考让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想法,或者说问题:
1、对武器的销毁和对战争的抑制。人类能否共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销毁一切军队和战争级别的武器,从核武器这种最高杀伤力的武器开始直到枪支,从美国这个最有杀伤力的国家开始销毁直到几乎手无寸铁的穷弱小国,仅保留警察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武器,由世界统一组织负责核查各国各地的警力是否合适,让军工业或者国防工业、军人这些字眼有朝一日全部作古,国(如果还有的话)与国之间的武力冲突限制在杀伤力很无效的阶段,并且由国际维和部队(由各国警力定期抽调共同训练而成)平息。
2、对语言的统一运用。这本书中也提到,英语伴随着西方文明在当今世界成为主流的同时也成为最通用的语言,反过来也使更多的人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我不想简单的判断哪个文明更高级,但希望文明之间能更好的融会贯通,并且不受语言工具的影响产生分化和拉大差异。因此我想到是否可以重新规划和推广地球人共同地使用一门语言,并且是一门新的语言(不给任何一种现存语言和文明优越性,类似若干年前发明的世界语,但这个语言使用的人太少,查了下能流利使用的人只有10万~200万人),目的是为了让文明间由语言工具带来的隔阂消除到最小,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学习。我觉得各文明的差异是暂时的,产生和受制于过去的人类把握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把时间线往后拉长很多很多年文明会走向融合,大同小异,而到这个时候大家的价值观念差异减少,紧张感和摩擦也会减少,借助语言的统一对此有利。
想完这两点又想到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大两点是能制造工具和有思想。武器是人类最追求科技含量和制作工艺最讲究的工具,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正好我谈到这两点都需要重新规整了。
二、《玻璃屋顶》 作者:三七,新世界出版社。印量很小现在好像找不到纸质版本,可搜电子书。
三七,另有笔名刀尔登(新浪有同名微博),本名邱小刚,1964年生于沈阳,1982年以河北省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目前定居石家庄。网上盛赞说法较多,还是自己看文字比较好。
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99年~2002年在网络上写的一些随笔。
我最不喜欢的一篇是《我为什么喜欢猫》,最喜欢的一篇是《重温》,最不明觉厉的一篇是《哈姆雷特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