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
查看话题 >我与北大的七个书店(四)
这个系列到此为止。其实整个系列都完全是流水账而已,但无论如何,借助这些叙述,我总能清晰地回想起在那些书店度过的一个又一个下午和夜晚。寒假回国时也只匆匆去了一下小博雅堂,不知其他几个书店还是不是我写的样子。我想,有朝一日,它们终究会变得面目全非,那么我的这些文字,也算是留下了一点片段、主观的记忆吧。
----------------------------------------
(6)新华书店
折扣:不打折
关于三角地新华书店的记忆就真的只有片段了。
行走在北大中,最容易看见的书店恐怕就数北大书店和三角地的新华书店了。新华书店位置得天独厚,坐落在那么一个“交通枢纽”,每天都不知要经过多少次。倘若换成野草甚至博雅堂的话,我很可能每天都会进去转转;但现在我经过时却毫无进去的欲望。原因很简单,没什么特别精彩或新鲜的书,不打折。
新华书店分成两部分,偏右手(北侧)的那边我一点都没看过,左边又分成两部分,一为教材,二为名著,尤以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为多。前者不如教材中心,后者不如博雅堂,当然没什么可看的。我却偏偏在两种书中各买过一本。大二上时上“生物进化论”通选课,老师指定的教材是一本特别老的著作,1998年出版的。我心想这可到哪儿弄去。先去了教材中心,不出所料地没有。后来某天突然想起三角地新华书店有几架教材,反正每天路过,于是就进去看了看。不想在某层最靠右的边缘处竟然发现了这本书。我喜出望外,也不管什么打折不打折了,像得了宝一样赶紧买走了。出来时外面下起雨,我打着伞回到寝室,打开门时室友正端着澡盆往外走——不知为何,这个镜头长久地存于我的脑海中,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平凡而美好”的瞬间,每次回想,在幸福中夹杂着一丝惆怅。讽刺的是,不久我就知道,那门课老师纯以PPT教学,所谓教材其实就是一学期也用不到一次的“参考书”,我这书算是白买了。直到如今,我也没完整地看过任何一页。
另一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大概也是大二时买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好像是某次逛这个书店,在一堆我没太大兴趣的汉译名著中突然发现了这本书。我那时已经有了《逻辑哲学论》,十分欣赏维特根斯坦那种“语录体”的文风,这次又看到作者的另一名著,大脑一热,不知怎的就买了——我现在还记得,花了23元。买了之后自然长期搁置(连《逻辑哲学论》都只看了2/3),大三时某晚失眠不堪,把这书拿出来,欲收催眠之效;看了两页就晕晕乎乎的,可以说连一段也没真正看懂,却变得十分兴奋,更睡不着了。我断定这书万万不能再在失眠时看,扔到一边,至今未再翻开过。
这就是我与三角地新华书店打交道的全部历史。前几天看一本《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讲到三角地时提了句“三角地的眼镜店、书店等向来生意火爆”(大意),我笑了笑,摇摇头,把书放下了。
(7)北大书店
折扣:默认85折,以前有一个书架是75折“特价”的,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北大书店是另一个每天必经过的书店,但去得也相对较少,关键在于位置——说来有趣,其实上一层楼也费不了多大劲,但就是让人不想甚至想不起来上去看看。我去北大书店十次左右,里面经常只有我一个人。
北大书店的色彩相当鲜明,以各种文科教材/参考书/其他十分学术的书籍为主,通俗书/畅销书为辅;前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北大出版社出的,后者中很大一部分是介绍北大的;后者平放在横贯书店的走廊中央,前者位于一个个凹进去的狭小方形区域的书架上(也有个别平放着)。在我的印象中,学术书以文学、艺术和语言学三类为最多(语言学有专门一个方形区域即三个书架,这能与中关村图书大厦媲美),而文史哲的书不算很多;旧书(指不太新的书,如2004年出版的之类)不少,所以虽说优惠不多,但也颇有一些别处稀见的书,也算有自己的亮点。
北大书店的氛围有点诡异——恕我词穷,只能用诡异一词来形容。走道狭窄逼仄,旧旧的木板地,不算新、但也称不上多旧的书,无精打采的店员,顾客稀少,这一切让我多少有点旧书店的感觉;可它又完全不是旧书店。说那里阴森吧,好像又不确切,至少远不如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室阴森;说那里冷清吧,三角地新华书店更冷清,可那里宽敞明亮,没有这里那种怪怪的感觉。我不知这种“诡异”的感觉是否为我独有,如果是的话,那么恐怕是小时候去过类似的地方,那段经历后来进入了我的潜意识。
北大书店真正有点意思的是那些关于北大的书。前面提到过一本《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那书我最早就是在北大书店看到的,觉得姑不论内容,至少这题材挺新鲜。又有今年新出的彩图本《燕园建筑》,配图解说燕园各种建筑的来历;文字不太出色,但照片确实很好看,我后来不惜重金在网上买了一本。(btw,这书貌似是2011年出的《燕园草木》的姊妹篇,后者的主编之一顾红雅老师正是我前面提到的“生物进化论”通选课的主讲老师,所以我看到时眼前一亮;只是对这题材兴趣不大,终于没买。《燕园草木》很多北大人都知道,而《燕园建筑》至今似乎还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故特意在此拈出。)其他各种关于北大的新书很全,只是有大量官方机构(如招生办)编写的“官方”文集(典型的例子请见这本),如今北大也批量出版这种著作,令我不知该说什么好(编印成小册子在校园里免费散发还差不多)。但无可讳言,在北大书店看到这些书确实是我后来大量搜集关于北大的书之始;在搜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北大书店根本没有的旧书,它们往往比种种赶时髦的新书更有价值,虽然其销量可能并没有多少。我现在已经搜出这种书近70本(具体请见这个豆列和这个豆列),在即将滚蛋的时刻读这些书,尤其有味;而在品味书的内容的同时,我也每每忆起在北大书店第一次看到《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的惊喜。
----------------------------------------
(6)新华书店
折扣:不打折
关于三角地新华书店的记忆就真的只有片段了。
行走在北大中,最容易看见的书店恐怕就数北大书店和三角地的新华书店了。新华书店位置得天独厚,坐落在那么一个“交通枢纽”,每天都不知要经过多少次。倘若换成野草甚至博雅堂的话,我很可能每天都会进去转转;但现在我经过时却毫无进去的欲望。原因很简单,没什么特别精彩或新鲜的书,不打折。
新华书店分成两部分,偏右手(北侧)的那边我一点都没看过,左边又分成两部分,一为教材,二为名著,尤以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为多。前者不如教材中心,后者不如博雅堂,当然没什么可看的。我却偏偏在两种书中各买过一本。大二上时上“生物进化论”通选课,老师指定的教材是一本特别老的著作,1998年出版的。我心想这可到哪儿弄去。先去了教材中心,不出所料地没有。后来某天突然想起三角地新华书店有几架教材,反正每天路过,于是就进去看了看。不想在某层最靠右的边缘处竟然发现了这本书。我喜出望外,也不管什么打折不打折了,像得了宝一样赶紧买走了。出来时外面下起雨,我打着伞回到寝室,打开门时室友正端着澡盆往外走——不知为何,这个镜头长久地存于我的脑海中,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平凡而美好”的瞬间,每次回想,在幸福中夹杂着一丝惆怅。讽刺的是,不久我就知道,那门课老师纯以PPT教学,所谓教材其实就是一学期也用不到一次的“参考书”,我这书算是白买了。直到如今,我也没完整地看过任何一页。
另一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大概也是大二时买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好像是某次逛这个书店,在一堆我没太大兴趣的汉译名著中突然发现了这本书。我那时已经有了《逻辑哲学论》,十分欣赏维特根斯坦那种“语录体”的文风,这次又看到作者的另一名著,大脑一热,不知怎的就买了——我现在还记得,花了23元。买了之后自然长期搁置(连《逻辑哲学论》都只看了2/3),大三时某晚失眠不堪,把这书拿出来,欲收催眠之效;看了两页就晕晕乎乎的,可以说连一段也没真正看懂,却变得十分兴奋,更睡不着了。我断定这书万万不能再在失眠时看,扔到一边,至今未再翻开过。
这就是我与三角地新华书店打交道的全部历史。前几天看一本《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讲到三角地时提了句“三角地的眼镜店、书店等向来生意火爆”(大意),我笑了笑,摇摇头,把书放下了。
(7)北大书店
折扣:默认85折,以前有一个书架是75折“特价”的,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北大书店是另一个每天必经过的书店,但去得也相对较少,关键在于位置——说来有趣,其实上一层楼也费不了多大劲,但就是让人不想甚至想不起来上去看看。我去北大书店十次左右,里面经常只有我一个人。
北大书店的色彩相当鲜明,以各种文科教材/参考书/其他十分学术的书籍为主,通俗书/畅销书为辅;前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北大出版社出的,后者中很大一部分是介绍北大的;后者平放在横贯书店的走廊中央,前者位于一个个凹进去的狭小方形区域的书架上(也有个别平放着)。在我的印象中,学术书以文学、艺术和语言学三类为最多(语言学有专门一个方形区域即三个书架,这能与中关村图书大厦媲美),而文史哲的书不算很多;旧书(指不太新的书,如2004年出版的之类)不少,所以虽说优惠不多,但也颇有一些别处稀见的书,也算有自己的亮点。
北大书店的氛围有点诡异——恕我词穷,只能用诡异一词来形容。走道狭窄逼仄,旧旧的木板地,不算新、但也称不上多旧的书,无精打采的店员,顾客稀少,这一切让我多少有点旧书店的感觉;可它又完全不是旧书店。说那里阴森吧,好像又不确切,至少远不如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室阴森;说那里冷清吧,三角地新华书店更冷清,可那里宽敞明亮,没有这里那种怪怪的感觉。我不知这种“诡异”的感觉是否为我独有,如果是的话,那么恐怕是小时候去过类似的地方,那段经历后来进入了我的潜意识。
北大书店真正有点意思的是那些关于北大的书。前面提到过一本《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那书我最早就是在北大书店看到的,觉得姑不论内容,至少这题材挺新鲜。又有今年新出的彩图本《燕园建筑》,配图解说燕园各种建筑的来历;文字不太出色,但照片确实很好看,我后来不惜重金在网上买了一本。(btw,这书貌似是2011年出的《燕园草木》的姊妹篇,后者的主编之一顾红雅老师正是我前面提到的“生物进化论”通选课的主讲老师,所以我看到时眼前一亮;只是对这题材兴趣不大,终于没买。《燕园草木》很多北大人都知道,而《燕园建筑》至今似乎还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故特意在此拈出。)其他各种关于北大的新书很全,只是有大量官方机构(如招生办)编写的“官方”文集(典型的例子请见这本),如今北大也批量出版这种著作,令我不知该说什么好(编印成小册子在校园里免费散发还差不多)。但无可讳言,在北大书店看到这些书确实是我后来大量搜集关于北大的书之始;在搜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北大书店根本没有的旧书,它们往往比种种赶时髦的新书更有价值,虽然其销量可能并没有多少。我现在已经搜出这种书近70本(具体请见这个豆列和这个豆列),在即将滚蛋的时刻读这些书,尤其有味;而在品味书的内容的同时,我也每每忆起在北大书店第一次看到《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的惊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newleft
(Boston, United States)
newleft@bdwm.net (since 2011-10-25) elf@tenhou.net (since 2016-03-1...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