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
最近使我非常困扰的一件事,
是关于创作上的。
当我沉浸在创作中时,我通常需要感受到强烈的情绪以支撑这种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
我非常不喜欢被打扰,因为持续饱满的情绪是保持作品富有感染力的必然条件。
无论是神圣、轻盈、调皮,还是诡异、惆怅、黑暗,
鲜明的情绪和风格决定了作品的表达张力。
因此,在过去,我通常阻断自我和外界的联系,把自己关起来,进入自我的世界中。
但是,自从佛教浸润进我的身心以来,
我了解到,情绪(即五蕴中色受想行识中的受蕴)是不实的,
如果追逐它,我们的“我执”会越来越强烈。
观察过去的创作行为,
的确从头到尾都是为了表达“自我”而存在。
成功的创作一大半都依赖于作者独特的情绪表达及个人主义。
经由这种个人意识形态表达,“自我”的存在感越强烈,“我执”越坚不可摧。
为了成为癫狂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工作者,追逐他们的情绪和利用药物扩大他们的感受,
若最终把持不了情绪和理智的天平,
很可能在最后不幸成为情绪的牺牲品,
作出种种道德沦丧的行为甚至自杀、自残。
纯粹从为艺术牺牲的角度,
他们这种完全超越理智的行为恰恰使他们被标榜为先锋和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但作为正在努力摧毁“我执”的人,
作为欲了解宇宙运作实相的观察者,
到底应该如何平衡创作和修行之间的关系呢?
在听闻的教法中,有一个隐约的概念在此时跳出来,叫作“菩提心”,
以菩提心摄持每件事,即是大乘修行人的标准。但凡内心以菩提心摄持,表面的行为则不会有太多的参考价值。世尊久远劫前修持菩萨道,一次跟随商主坐船,“他心通”发现有其中一个人起了歹心,欲谋财害命,杀害船上五百人,为了救度五百人,也为了使这个人不堕阿鼻地狱,世尊将其杀死。
即便菩萨开了杀戒,却因为此发心殊胜,并没有堕入恶道。
如何在创作中以菩提心摄持呢?
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或许该参考一下一向特立独行的不丹国师宗萨钦哲仁波切。
事实上,和欲了知实相的修行相比,
创作的价值就显得并不那么弥足珍贵。
毕竟一个是出世间法,一个是世间法。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出世间法完胜。
但在这条漫长的修行道路上,如何将创作转为道用呢?
内在的神性赋予了我们天马行空的创作能力,
压抑它、否定它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途径。
即便“因果论”否定了我原先的想法-“我们因遵循每个人的使命而来到这个世界”,
然而我仍然愿意深信此生之前我有过一个虔诚的发愿,
即以创作的形式来赋予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多的力量。
否则,在创作可能频繁地被别的事情霸占的时候,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我怎会感到如此不安、低落、压抑、束缚以及不自信呢?
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在幼小的心灵上,
我曾感到有两件事深深地使我快乐:帮助别人和创作点什么。
那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起点,也是终点。
虽然,身处这个五浊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信条通常被厚厚的迷雾遮盖了。
浮躁的心随五境而转,迷失在混乱中,追逐五蕴、丧失信念并沦为它们的牺牲品。
若此时,能拨开眼前的撩雾,不被外境和过去的记忆所遮障蒙蔽,
深入内心,和内在的神性连接,以真正的慈爱接纳并努力付诸改变,
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是关于创作上的。
当我沉浸在创作中时,我通常需要感受到强烈的情绪以支撑这种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
我非常不喜欢被打扰,因为持续饱满的情绪是保持作品富有感染力的必然条件。
无论是神圣、轻盈、调皮,还是诡异、惆怅、黑暗,
鲜明的情绪和风格决定了作品的表达张力。
因此,在过去,我通常阻断自我和外界的联系,把自己关起来,进入自我的世界中。
但是,自从佛教浸润进我的身心以来,
我了解到,情绪(即五蕴中色受想行识中的受蕴)是不实的,
如果追逐它,我们的“我执”会越来越强烈。
观察过去的创作行为,
的确从头到尾都是为了表达“自我”而存在。
成功的创作一大半都依赖于作者独特的情绪表达及个人主义。
经由这种个人意识形态表达,“自我”的存在感越强烈,“我执”越坚不可摧。
为了成为癫狂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工作者,追逐他们的情绪和利用药物扩大他们的感受,
若最终把持不了情绪和理智的天平,
很可能在最后不幸成为情绪的牺牲品,
作出种种道德沦丧的行为甚至自杀、自残。
纯粹从为艺术牺牲的角度,
他们这种完全超越理智的行为恰恰使他们被标榜为先锋和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但作为正在努力摧毁“我执”的人,
作为欲了解宇宙运作实相的观察者,
到底应该如何平衡创作和修行之间的关系呢?
在听闻的教法中,有一个隐约的概念在此时跳出来,叫作“菩提心”,
以菩提心摄持每件事,即是大乘修行人的标准。但凡内心以菩提心摄持,表面的行为则不会有太多的参考价值。世尊久远劫前修持菩萨道,一次跟随商主坐船,“他心通”发现有其中一个人起了歹心,欲谋财害命,杀害船上五百人,为了救度五百人,也为了使这个人不堕阿鼻地狱,世尊将其杀死。
即便菩萨开了杀戒,却因为此发心殊胜,并没有堕入恶道。
如何在创作中以菩提心摄持呢?
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或许该参考一下一向特立独行的不丹国师宗萨钦哲仁波切。
事实上,和欲了知实相的修行相比,
创作的价值就显得并不那么弥足珍贵。
毕竟一个是出世间法,一个是世间法。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出世间法完胜。
但在这条漫长的修行道路上,如何将创作转为道用呢?
内在的神性赋予了我们天马行空的创作能力,
压抑它、否定它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途径。
即便“因果论”否定了我原先的想法-“我们因遵循每个人的使命而来到这个世界”,
然而我仍然愿意深信此生之前我有过一个虔诚的发愿,
即以创作的形式来赋予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多的力量。
否则,在创作可能频繁地被别的事情霸占的时候,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我怎会感到如此不安、低落、压抑、束缚以及不自信呢?
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在幼小的心灵上,
我曾感到有两件事深深地使我快乐:帮助别人和创作点什么。
那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起点,也是终点。
虽然,身处这个五浊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信条通常被厚厚的迷雾遮盖了。
浮躁的心随五境而转,迷失在混乱中,追逐五蕴、丧失信念并沦为它们的牺牲品。
若此时,能拨开眼前的撩雾,不被外境和过去的记忆所遮障蒙蔽,
深入内心,和内在的神性连接,以真正的慈爱接纳并努力付诸改变,
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