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
这是豆瓣上一个小组的名字,忘了是怎么闯进去的,大概是有一天和父母闹了点矛盾,当然都是小事,但心里很不爽,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刷豆瓣,刷微博,还在度娘那输了一行字:父母虐待子女,结果搜出来很多词条和社会版新闻,也许是想什么就来什么的原因,无意中就发现了这个小组“父母皆祸害”,感觉这几个字正中内心,一下子就找到了组织,便一个帖子一个帖子的看过去,里面有说父母不尊重自己隐私的,有说父母限制自己人身自由的,甚至有说父母对自己非打即骂,为此曾自杀过好几回的。看完之后,大呼了一口气,心中的抑郁之情一扫而光。哦,原来有人比我还惨~嘿嘿,原谅我那黑暗的一面吧~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意思是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了子女,也就是大部分父母口中的:我这么做是为你好。除了少数因在肉体上虐待子女而上了社会版新闻的父母外,大部分父母都十分肯定自己对子女深深的爱。忙着赚钱是为了让子女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给子女报各种辅导班是为了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把子女拴在身边是怕他们经不起外面的大风大浪,不同意子女的恋情是因为他们觉得还会有更适合的人出现......种种情况,不胜枚举。反正不管他们做什么,不管他们的子女乐不乐意,“爱”都成了最好的借口和理由。
但在我看来,父母口中的“爱”大都带着“我以为”的意味在里面:我以为子女需要更好的条件所以我可以为了赚钱几个月都不回家;我以为早恋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我翻日记翻手机寻找一切蛛丝马迹;我以为考公务员稳定又安逸所以我让子女放弃了大城市好不容易得来的机遇......而这么“我以为”的父母常常处于不自知的状态,如果子女稍作反抗,他们便会生出许多不被理解的委屈,想着“我这么爱你,你却这么对我”,感觉伤心时甚至会生出子女不懂事不孝顺的恨意。
这当然不是所有父母的常态,但类似的情况会或多或少的发生在每个为人父母者的身上。总结了一下,“祸害”父母们大概有以下三宗“罪”:
第一宗“罪”,溺爱。电视剧《老有所依》里的有一句话,直中要害:宠儿如杀儿。很多父母以为,爱孩子就要给他们最好的,这当然没错。但大部分父母口中的“最好的”通常是指物质条件,吃穿用度,样样不落人后,让子女从小有求必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养而不教,忘了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公主命却患上了“公主病”,在社会上无法生存便躲在家这个避风港里,心安理得的当着“啃老族”,而此时的父母年纪已大,经济能力有限,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开始回馈父母,自己的孩子却还得事事靠自己,时间久了,必然心生埋怨,矛盾丛生。
第二宗“罪”,不平等的对待子女。这当然不是指子女不能和父母同桌吃饭之类的事,而是父母树立的绝对权威。这些说一不二的父母们规定他们的子女考试必须拿双百,工作必须是国企,甚至有的早早地就为子女规划好了一条康庄大道,从小到大,选学校,报专业,找工作,甚至是子女的婚姻都是一手包办,仿佛他们的子女不是活生生的个人,而是机械执行指令的机器。在他们的观念里,子女既然是我生的,那他的一切就都是我的,包括隐私和所谓的自由。他们并未将子女当成和他们一样平等的个体。殊不知,这样做,是在剥夺子女自由选择的权利,譬如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喜欢的工作,喜欢的人,等等。子女长大后,如果不反抗,就会成为不会做决定的人,不自信的人。如果反抗了,就会遭到父母来自经济等方面的封锁,严重的甚至会断绝关系。
第三宗“罪”,不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性格缺陷,父母也不例外。但作为一个家庭,他们有责任为子女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们身上的性格缺陷尽力不传到子女身上。但现实中很多父母却不会刻意避讳,脾气暴的就把子女当出气筒,爱吐槽的就把子女当垃圾箱,夫妻冷战了,对子女会说话也爱理不理。子女如果经常在家里感到压抑,接受各种负能量,就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当然细细数来,“罪状”可不止这么几种,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对父母心生过不满。很多父母眼中对子女的“爱”其实是一种非爱行为,是控制,是依赖,却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能够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的,具体来说就是让子女拥有独立的人格。很多父母都做不到,而他们的子女也会痛苦的发现自己在反抗父母的同时,又在重复着父母的老路。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咄咄逼人的去声讨为人父母者,而是通过分析和自律,避免从父母那接收更多地“祸害”,以后也尽可能不去“祸害”自己的子女,以此自勉。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意思是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了子女,也就是大部分父母口中的:我这么做是为你好。除了少数因在肉体上虐待子女而上了社会版新闻的父母外,大部分父母都十分肯定自己对子女深深的爱。忙着赚钱是为了让子女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给子女报各种辅导班是为了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把子女拴在身边是怕他们经不起外面的大风大浪,不同意子女的恋情是因为他们觉得还会有更适合的人出现......种种情况,不胜枚举。反正不管他们做什么,不管他们的子女乐不乐意,“爱”都成了最好的借口和理由。
但在我看来,父母口中的“爱”大都带着“我以为”的意味在里面:我以为子女需要更好的条件所以我可以为了赚钱几个月都不回家;我以为早恋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我翻日记翻手机寻找一切蛛丝马迹;我以为考公务员稳定又安逸所以我让子女放弃了大城市好不容易得来的机遇......而这么“我以为”的父母常常处于不自知的状态,如果子女稍作反抗,他们便会生出许多不被理解的委屈,想着“我这么爱你,你却这么对我”,感觉伤心时甚至会生出子女不懂事不孝顺的恨意。
这当然不是所有父母的常态,但类似的情况会或多或少的发生在每个为人父母者的身上。总结了一下,“祸害”父母们大概有以下三宗“罪”:
第一宗“罪”,溺爱。电视剧《老有所依》里的有一句话,直中要害:宠儿如杀儿。很多父母以为,爱孩子就要给他们最好的,这当然没错。但大部分父母口中的“最好的”通常是指物质条件,吃穿用度,样样不落人后,让子女从小有求必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养而不教,忘了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公主命却患上了“公主病”,在社会上无法生存便躲在家这个避风港里,心安理得的当着“啃老族”,而此时的父母年纪已大,经济能力有限,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开始回馈父母,自己的孩子却还得事事靠自己,时间久了,必然心生埋怨,矛盾丛生。
第二宗“罪”,不平等的对待子女。这当然不是指子女不能和父母同桌吃饭之类的事,而是父母树立的绝对权威。这些说一不二的父母们规定他们的子女考试必须拿双百,工作必须是国企,甚至有的早早地就为子女规划好了一条康庄大道,从小到大,选学校,报专业,找工作,甚至是子女的婚姻都是一手包办,仿佛他们的子女不是活生生的个人,而是机械执行指令的机器。在他们的观念里,子女既然是我生的,那他的一切就都是我的,包括隐私和所谓的自由。他们并未将子女当成和他们一样平等的个体。殊不知,这样做,是在剥夺子女自由选择的权利,譬如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喜欢的工作,喜欢的人,等等。子女长大后,如果不反抗,就会成为不会做决定的人,不自信的人。如果反抗了,就会遭到父母来自经济等方面的封锁,严重的甚至会断绝关系。
第三宗“罪”,不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性格缺陷,父母也不例外。但作为一个家庭,他们有责任为子女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们身上的性格缺陷尽力不传到子女身上。但现实中很多父母却不会刻意避讳,脾气暴的就把子女当出气筒,爱吐槽的就把子女当垃圾箱,夫妻冷战了,对子女会说话也爱理不理。子女如果经常在家里感到压抑,接受各种负能量,就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当然细细数来,“罪状”可不止这么几种,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对父母心生过不满。很多父母眼中对子女的“爱”其实是一种非爱行为,是控制,是依赖,却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能够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的,具体来说就是让子女拥有独立的人格。很多父母都做不到,而他们的子女也会痛苦的发现自己在反抗父母的同时,又在重复着父母的老路。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咄咄逼人的去声讨为人父母者,而是通过分析和自律,避免从父母那接收更多地“祸害”,以后也尽可能不去“祸害”自己的子女,以此自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