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可以认同曾经排斥的“美文”
中学的时候,我对一些“大家”的作品实在有些排斥,比如朱自清,比如他的《背影》,《荷塘月色》之类。当时很多鉴赏都非要你分析一个句子为什么好,一个词为什么精妙,为什么不能换成另一个词。更讨厌的是“全文背诵”四个字,由于是现代文,没有文言文那种朗朗的节奏感,背诵时缺一个字、多一个字都是正常的,偏偏默写时这么一缺、一多,就全错了……那时候我总也不能打心眼里欣赏这些所谓的美文。
然而等我自己离家,跟父母聚少离多时,才想起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也总能想起大一入学时,爸爸提着我的两个重重的箱子,健步如飞地走在火车站长长的台阶上。后来去火车站接我,也常常进站来替我提行李,我每每看到这样的背影,感到被庇护的坚实的安全感,便能体会到朱自清当年离开父亲时,是怎样的心酸心情,怕是真要潸然泪下的。
朱自清还有一篇散文,《冬天》,其中的一小段曾经在语文考试时作为现代文鉴赏材料。讲的是冬天一家人围着锅子吃热热的豆腐,锅子很高,父亲站起来“微仰着头”夹起豆腐,放到孩子们的酱油碟里。当年觉得这段很是稀松平常,实在不知为何被奉作“美文”。可是现在想到中学时在家吃饭,爸爸给我剥虾壳,他剥得比我吃得还快,一只只粉红色的虾被他挂到我饭碗的边缘,整整齐齐的排列起来。他拈虾的手型,跟他在黑板前拈粉笔是很相似的。所以我能理解,朱自清怀念的不仅是冬天里热热的豆腐,更是围着锅子的一家人。就像我怀念的不仅是虾,更是在饭桌上谈天说地的我和爸爸妈妈。要等到这样的日子每年屈指可数时,才知道当年身处其间,日复一日的幸福。
至于《荷塘月色》,我尚未亲眼见过这样美的荷塘。只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确是我从P大回来时看到了好多次的。我又要想起那个深秋的中午,我从P大上完课独自回来,骑车在主干道上,看到金黄色的银杏叶飘落,在道路两旁铺得厚厚实实。阳光洒在树上的叶子上,也洒在地上的叶子上,整个世界的光泽迷人极了。当时只恨自己没有一支生花妙笔,像朱自清那样将这般美景刻画出来。
所以,很多我不能欣赏的东西,并非它们不好,也并非我不好。只不过没有经历过,不能有那样深刻的代入感。或者说,随着年岁渐长,对华丽辞藻的偏好逐渐淡去,而更愿意咂摸字里行间的那些温情。
然而等我自己离家,跟父母聚少离多时,才想起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也总能想起大一入学时,爸爸提着我的两个重重的箱子,健步如飞地走在火车站长长的台阶上。后来去火车站接我,也常常进站来替我提行李,我每每看到这样的背影,感到被庇护的坚实的安全感,便能体会到朱自清当年离开父亲时,是怎样的心酸心情,怕是真要潸然泪下的。
朱自清还有一篇散文,《冬天》,其中的一小段曾经在语文考试时作为现代文鉴赏材料。讲的是冬天一家人围着锅子吃热热的豆腐,锅子很高,父亲站起来“微仰着头”夹起豆腐,放到孩子们的酱油碟里。当年觉得这段很是稀松平常,实在不知为何被奉作“美文”。可是现在想到中学时在家吃饭,爸爸给我剥虾壳,他剥得比我吃得还快,一只只粉红色的虾被他挂到我饭碗的边缘,整整齐齐的排列起来。他拈虾的手型,跟他在黑板前拈粉笔是很相似的。所以我能理解,朱自清怀念的不仅是冬天里热热的豆腐,更是围着锅子的一家人。就像我怀念的不仅是虾,更是在饭桌上谈天说地的我和爸爸妈妈。要等到这样的日子每年屈指可数时,才知道当年身处其间,日复一日的幸福。
至于《荷塘月色》,我尚未亲眼见过这样美的荷塘。只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确是我从P大回来时看到了好多次的。我又要想起那个深秋的中午,我从P大上完课独自回来,骑车在主干道上,看到金黄色的银杏叶飘落,在道路两旁铺得厚厚实实。阳光洒在树上的叶子上,也洒在地上的叶子上,整个世界的光泽迷人极了。当时只恨自己没有一支生花妙笔,像朱自清那样将这般美景刻画出来。
所以,很多我不能欣赏的东西,并非它们不好,也并非我不好。只不过没有经历过,不能有那样深刻的代入感。或者说,随着年岁渐长,对华丽辞藻的偏好逐渐淡去,而更愿意咂摸字里行间的那些温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