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游记
法荷比卢之旅后回到梅村就无心学术,待在宿舍除了看闲书刷纪录片打2k就没有干什么别的事。1月10日晚上和小伙伴吃中餐,为他们第二天去威尼斯饯行。也许是因为和小伙伴们聊的很投缘,晚上回到学校后就买了一张机票,第二天便和他们飞到威尼斯。性情所至,仓促之如此,绝对堪称此生最诡异的出行。
从威尼斯的机场出来是一片郊区,能闻到海水的味道,风光与德国农村无二。我们坐上威尼斯主岛的巴士,一路乡村田野,农田耕地,视野十分开阔,简直一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景。只是并没有看到海。不久,汽车驶过Ponte della Libertà大桥,便明白已经进入主岛。
到主岛,下车,天色已晚。雾凇沆砀,天空呈现一种明亮的灰色。到码头换船,前往利多岛的住处。1号航线上,从窗户向外看去能欣赏到主岛的沿岸,时不时的意大利语报站的声音婉转好听。朱自清在《威尼斯》里说的,意大利语是“最清朗”,意大利歌曲则是“在微微摇摆地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我的感觉也大抵相同。回酒店后查了一下,意语轻快跳跃,大概是由于词尾都以元音结尾的缘故。
清晨的威尼斯游人不多,整个威尼斯像是一个巨大的幕布,水道和巷子嵌在幕布里,每个游人都充当演员。我们随意的找了一家小饭馆吃brunch。在小饭馆吃饭的一大趣味就是可以肆无忌惮的观察游人和当地人,猜测别人的眼色、言语、举止。意大利人喜欢喝espresso,极小的杯子上浮着棕红色虎皮斑纹般的泡沫,气味刺鼻,抿一口后感觉汗津从脊椎通到后脑勺,让我适应不能。意大利当地人把咖啡馆叫做bar。bar门前摆着桌椅,天气晴朗的时候,哪怕是冬天,室外喝咖啡的人也比室内的人多。远远望去,大街上到处是咖啡馆的旗招,走在街上,透过玻璃窗能看见各式锃亮的制取咖啡的设备。咖啡对于意大利人,大概正如啤酒对于德国人。
和小伙伴一起坐贡多拉,那是一种两头高高翘起的细长小船,可以驶入威尼斯的心脏,在最窄的巷子穿行。船夫十分健谈,当起我们的临时导游,有一搭没一搭和我们闲聊,说他去过北京苏州和海南。坐在贡多拉里仰视窄河两岸的房子,不免觉得十分寥落——房子多无人居住,墙漆剥落,水面附近的砖块凹凸不平,原本应该鲜花盛开的阳台空阔无一物。一问才知道,海水浸泡,加上水平面连年上涨,已经让不少房子变成危房。威尼斯的原住民因此大多搬出,只剩下旅游业从业者和老人。最悲观的估计是,一个世纪之内,一半威尼斯就要覆没在海平面以下了。如此想来,现在的威尼斯只剩下一个壳子,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而不是一座活着的城市,其后去的玻璃岛、彩色岛更加重了这种凋零落寞的印象,和圣马可广场热闹的游人成鲜明对比。这大概是如今文化保护的悖论——现代人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玩赏传统文化,殊不知这种兜售式的保护斩断了传统文化的正常延续,其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当走在纪念品店、奢侈品店、快餐店和冷饮店的街上,当河道上满眼望去全都是游客乘坐的贡多拉和快艇,当一栋栋房子空无一人的时候,还怎么怀古幽思呢?
坐完贡多拉,穿过圣马可广场,就到了威尼斯的另一个著名景点,叹息桥。《穷游锦囊》里说:“….有美丽的大运河,浴火重生的凤凰歌剧院,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这里是威尼斯画派的发源地,还是多部电影片段的拍摄地….” 我初读到这里就颇为疑惑。回到住处后特地考据了一下,发现徐志摩笔下的叹息桥并不是眼前威尼斯的这座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 而是位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一座横跨在剑河上的叹息桥(Bridge of Sighs)。威尼斯的叹息桥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拱桥,桥梁几乎完全封闭,呈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用来采光。叹息桥的左端是曾经的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所在地;右端是当时的死囚监狱,据说是一个封闭的石牢,里面有一个不见天日的地牢。叹息桥的名字,也是因为死囚行刑前通过此桥,感叹人生而得名的。后来,又不知有何桥段,传说日落时如果恋人们在叹息桥下的贡多拉上亲吻,就可以天长地久。如今,叹息桥已经不再对游客开放了,我们站在叹息桥对面的桥上,揣度着当年犯人从桥上走过的心情,忽然想到诗经里的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悲壮哀伤也如此。十分有趣的是,在在剑桥大学Saint Johns College的官网上,特地说明了: “It must be noted, however, that the only real similarity between the Bridge of Sighs and its Venetian namesake is that both of them are covered bridges”,似乎特地要与威尼斯这座令人生怖又同时充满具浪漫色彩的躺枪桥梁撇清关系。
游威尼斯不像巴黎或者阿姆斯特丹,那些城市有太多必看的博物馆、建筑、和景点。在巴黎,是埃弗尔铁塔、卢浮宫、香榭丽舍大道;在阿姆斯特丹,是国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王子运河。在威尼斯,我们没有这么具体的目标,三天走走逛逛,竟把威尼斯就逛完了,完全不需要急功近利。想起曾经和一位我颇为欣赏的少年聊天,他竟然说更喜欢跟团旅游,因为这样不用担心行程,他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享受旅途。当初我对他的论调颇为不以为然,现在却忽然有些理解,但只能同意一半。经过两次出游,我发现难的不是高执行力的遵循旅游计划,也不是单纯的享受旅程,而是难在同时做到这两者。旅途间隙,常常和小伙伴闲聊。一天晚上和小伙伴们聊到了学术和专业,我说,对于文科,我一直斗胆涉猎却不敢学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深知自己这方面知之太少,另一方面是对未来很现实的迷茫;但对于理科如数学,我也有同样深的顾虑——我太清楚,我在数学上的兴趣是远远大于天赋的,智力精力平庸如我,今后更不可能走数学研究道路。于是话题就转移到,究竟何为天赋?我觉得,天赋也许更像是一种直觉,是一种 intuitively bright。虽然愚勇的坚持有时候更难能可贵,但它更像是一种心态,而远非鸡汤文所说“努力本身也是一种天赋”。前几天看张益唐的事迹和访谈,不禁深深叹服大师风范,深受激励,也为自己上学期期末莫名其妙的焦虑心态愧疚。摘抄张的语录如下:“I have a peaceful mind, (so) I don’t care much about the money or the fame. I enjoy working on my own.” 也许,不管是旅游还是学术,我所欠缺的正是这样的peaceful mind——有计划又有执行力,有目标却不急功近利。新年新学期,以此自勉。
2014.1.17 于米兰机场
2014.1.20 略作文辞修改
从威尼斯的机场出来是一片郊区,能闻到海水的味道,风光与德国农村无二。我们坐上威尼斯主岛的巴士,一路乡村田野,农田耕地,视野十分开阔,简直一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景。只是并没有看到海。不久,汽车驶过Ponte della Libertà大桥,便明白已经进入主岛。
到主岛,下车,天色已晚。雾凇沆砀,天空呈现一种明亮的灰色。到码头换船,前往利多岛的住处。1号航线上,从窗户向外看去能欣赏到主岛的沿岸,时不时的意大利语报站的声音婉转好听。朱自清在《威尼斯》里说的,意大利语是“最清朗”,意大利歌曲则是“在微微摇摆地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我的感觉也大抵相同。回酒店后查了一下,意语轻快跳跃,大概是由于词尾都以元音结尾的缘故。
清晨的威尼斯游人不多,整个威尼斯像是一个巨大的幕布,水道和巷子嵌在幕布里,每个游人都充当演员。我们随意的找了一家小饭馆吃brunch。在小饭馆吃饭的一大趣味就是可以肆无忌惮的观察游人和当地人,猜测别人的眼色、言语、举止。意大利人喜欢喝espresso,极小的杯子上浮着棕红色虎皮斑纹般的泡沫,气味刺鼻,抿一口后感觉汗津从脊椎通到后脑勺,让我适应不能。意大利当地人把咖啡馆叫做bar。bar门前摆着桌椅,天气晴朗的时候,哪怕是冬天,室外喝咖啡的人也比室内的人多。远远望去,大街上到处是咖啡馆的旗招,走在街上,透过玻璃窗能看见各式锃亮的制取咖啡的设备。咖啡对于意大利人,大概正如啤酒对于德国人。
和小伙伴一起坐贡多拉,那是一种两头高高翘起的细长小船,可以驶入威尼斯的心脏,在最窄的巷子穿行。船夫十分健谈,当起我们的临时导游,有一搭没一搭和我们闲聊,说他去过北京苏州和海南。坐在贡多拉里仰视窄河两岸的房子,不免觉得十分寥落——房子多无人居住,墙漆剥落,水面附近的砖块凹凸不平,原本应该鲜花盛开的阳台空阔无一物。一问才知道,海水浸泡,加上水平面连年上涨,已经让不少房子变成危房。威尼斯的原住民因此大多搬出,只剩下旅游业从业者和老人。最悲观的估计是,一个世纪之内,一半威尼斯就要覆没在海平面以下了。如此想来,现在的威尼斯只剩下一个壳子,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而不是一座活着的城市,其后去的玻璃岛、彩色岛更加重了这种凋零落寞的印象,和圣马可广场热闹的游人成鲜明对比。这大概是如今文化保护的悖论——现代人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玩赏传统文化,殊不知这种兜售式的保护斩断了传统文化的正常延续,其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当走在纪念品店、奢侈品店、快餐店和冷饮店的街上,当河道上满眼望去全都是游客乘坐的贡多拉和快艇,当一栋栋房子空无一人的时候,还怎么怀古幽思呢?
坐完贡多拉,穿过圣马可广场,就到了威尼斯的另一个著名景点,叹息桥。《穷游锦囊》里说:“….有美丽的大运河,浴火重生的凤凰歌剧院,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这里是威尼斯画派的发源地,还是多部电影片段的拍摄地….” 我初读到这里就颇为疑惑。回到住处后特地考据了一下,发现徐志摩笔下的叹息桥并不是眼前威尼斯的这座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 而是位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一座横跨在剑河上的叹息桥(Bridge of Sighs)。威尼斯的叹息桥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拱桥,桥梁几乎完全封闭,呈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用来采光。叹息桥的左端是曾经的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所在地;右端是当时的死囚监狱,据说是一个封闭的石牢,里面有一个不见天日的地牢。叹息桥的名字,也是因为死囚行刑前通过此桥,感叹人生而得名的。后来,又不知有何桥段,传说日落时如果恋人们在叹息桥下的贡多拉上亲吻,就可以天长地久。如今,叹息桥已经不再对游客开放了,我们站在叹息桥对面的桥上,揣度着当年犯人从桥上走过的心情,忽然想到诗经里的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悲壮哀伤也如此。十分有趣的是,在在剑桥大学Saint Johns College的官网上,特地说明了: “It must be noted, however, that the only real similarity between the Bridge of Sighs and its Venetian namesake is that both of them are covered bridges”,似乎特地要与威尼斯这座令人生怖又同时充满具浪漫色彩的躺枪桥梁撇清关系。
游威尼斯不像巴黎或者阿姆斯特丹,那些城市有太多必看的博物馆、建筑、和景点。在巴黎,是埃弗尔铁塔、卢浮宫、香榭丽舍大道;在阿姆斯特丹,是国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王子运河。在威尼斯,我们没有这么具体的目标,三天走走逛逛,竟把威尼斯就逛完了,完全不需要急功近利。想起曾经和一位我颇为欣赏的少年聊天,他竟然说更喜欢跟团旅游,因为这样不用担心行程,他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享受旅途。当初我对他的论调颇为不以为然,现在却忽然有些理解,但只能同意一半。经过两次出游,我发现难的不是高执行力的遵循旅游计划,也不是单纯的享受旅程,而是难在同时做到这两者。旅途间隙,常常和小伙伴闲聊。一天晚上和小伙伴们聊到了学术和专业,我说,对于文科,我一直斗胆涉猎却不敢学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深知自己这方面知之太少,另一方面是对未来很现实的迷茫;但对于理科如数学,我也有同样深的顾虑——我太清楚,我在数学上的兴趣是远远大于天赋的,智力精力平庸如我,今后更不可能走数学研究道路。于是话题就转移到,究竟何为天赋?我觉得,天赋也许更像是一种直觉,是一种 intuitively bright。虽然愚勇的坚持有时候更难能可贵,但它更像是一种心态,而远非鸡汤文所说“努力本身也是一种天赋”。前几天看张益唐的事迹和访谈,不禁深深叹服大师风范,深受激励,也为自己上学期期末莫名其妙的焦虑心态愧疚。摘抄张的语录如下:“I have a peaceful mind, (so) I don’t care much about the money or the fame. I enjoy working on my own.” 也许,不管是旅游还是学术,我所欠缺的正是这样的peaceful mind——有计划又有执行力,有目标却不急功近利。新年新学期,以此自勉。
![]() |
2014.1.17 于米兰机场
2014.1.20 略作文辞修改
-
lil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1-08 08: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