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荣格
当决定参加荣格小组的时候,固然是转移所致。但同时也是一个新挑战,仿佛你刚学了英语没多久,又要去学意大利语。有相关的地方就是你不适的地方,有不适的地方就。。。(我是多喜欢自己不适啊!)
让我们从头开始来看荣格:作为弗洛伊德“皇太子”或者“法定继承人”的荣格,其实和弗洛伊德在理论有巨大的差异。他的理论甚至不能被完全归结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里,而称为分析心理学。
理论方面荣格对于无意识(潜意识)的使用;对于力比多的诠释;对于梦境的解释,都和弗洛伊德不同。他自己也写过《我与弗洛伊德的异同》的文字。
在介绍荣格的书里,几乎毫无例外地指出了弗洛伊德的局限性以示荣格理论存在的巨大空间和影响力。关于这种,以他者证明我者(主体)存在的做法,我简直是太熟悉了。不必苛责,亦无需仰视。
小安说,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被人误解。这或许是读书的某种宿命,又可能是重读的原因。
人类及其象征
第一章 潜意识研究(无意识?)
象征,是指术语、名称,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除了传统的明显的意义之外,象征还有特殊内涵。它意味着某种对我们来说模糊、未知和遮蔽的东西。P1 不举原文的例子,单从我们周边的生活而言,我说岳飞秦桧,这两个人的具体情况是怎样并非我关心,而是有可能说的忠义与奸臣。我说大裤衩,可能并非是对央视大楼外观的描述,而是带着某种屌丝的蔑视。我说五毛,河蟹,公务猿,,,,拉康说,词是对物的谋杀。弗洛伊德观察外孙的Fort-Dar游戏。不可枚举。
因此,一个字或一个意象所隐含的东西超过明显的和直接的意义时,就具有了象征性。象征有着广泛的“潜意识”(无意识)方面,并且从没有被准确地加以规定或充分地解释过,也从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在对象征的探讨中,会导致形成超出理性范围的观念。。。。实际上只是赋予某物一个名字,这或许是基于某个信条,而绝非基于确实的论据。P2 拉康借用索绪尔的术语说,漂浮的能指和滑动的所指。
我们不断运用象征的名词来表达我们无法下定义,或者不能完全理解的概念,乃是因为有无数事情人类还难以认识。(插播一下:语言就是个筛子,吞舟是漏。比如说你碰到个外星人,想象一下如何用语言解释一下什么是黄色。)这也是所有宗教运用象征语言或意象的原因之一。这种有意识地使用象征,只是极为重要的心理事实中的一个方面:人类仍在潜意识地、本能地以梦的形式创造象征。P2 (存疑,是人在梦中创造象征,还是在梦中受到象征的禁锢)
只要我们稍有反思,就会认识到,人类从没有充分认知或者彻底理解任何事。人能看、听、触摸、品味,可是无论看得多远,听得多清楚,触摸所感觉到的以及尝试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他的感官特性,这就限制了他对周围世界的认知。P2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在科学上说是错误的,但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孔子遇两小儿辨日——早晨太阳大为何温度低;中午太阳小,为何温度高——这种植根于感官的逻辑判断,无法回答。
此外,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还有潜意识的方面。首先是这样一个事实,当真实的现象、景象和声音对我们的感官起作用时,它们多多少少就会从客观世界传送到精神世界,而在精神世界,它们变成心灵事件,其最终本质是不可知的(因为心灵无法知道其自身的心灵本质)(注:存疑。如何转变和如何就不转变,运作机制不明)
总的说来,任何事物的潜意识方面都在梦中向我们呈现。当然,显现出来的只是象征的意象,而非理性思考。P3 让我用这样一句书中的原文来结尾。文字与象征都是以存在彰显着不存在之物。这让我们每一个人在知识膨胀的时代里显得弥足珍贵。
2014.1.21
共时性在荣格的概念中,是一个抽象、难捉摸的概念。荣格把共时性描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长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其中包含着某种并非意外的或然性东西”。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是因果律的结果,而是另一种荣格称之为非因果性联系的原则(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依个人的主观经验来解释:各种事件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联系。这种结合只有在没有自我意识介入的时刻才能发生。它不是在精神的无意识中孕育,而似乎是由精神本身秘密设计。它不必顾忌自我的有意识意图。这些比率或大或小的共时性活动,发生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正如梦一样,如果不注意识别它们,它们仍然是无意义的。
引用这样一段来开始,是因为在读荣格的时候,我这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情:当天我早早准备好了设备,接上mic夹在床头,插上耳机;试机未遂;于是,改为手机+耳麦,进入语音,正常使用。当我开始读书时,却一个字也没让房间里的小伙伴接到;我多余带回来的笔记本电脑,倒是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如果说先前我对读荣格心存抵抗,那现在是荣格也同时对我有一个抵抗吗?
有趣的事情并不止这些。换用了笔记本自带的mic后,我在语音聊天室里每一次说话,都会形成一个滞后不到1秒的回音。这几乎让我的自由思维断裂,别人可能听不到,可我结结巴巴的互动让自己觉得难堪。这样的情境让我想起一个神话:
在希腊神话中,Echo女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她喜欢高山和森林,终日里流连于山林之间。因为话多被被赫拉惩罚只能跟在别人之后不断的重复别人说过的最后几个字。
那喀索斯(Narcisse)是一个美少年。他刚出生时,神说:“不可使他认识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样的神谕会带来怎样的命运。
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走散了后高升喊道:
“有谁在这里?” Echo应声道:“在这里!”
那喀索斯四下望望,不见人影,便又喊道:“你过来!” Echo又应声道:“过来!”
那喀索斯回头望望,仍不见人影,便大声说道:“你为什么躲避我?” Echo又应道:“躲避我?”
那喀索斯又说:“让我们在这里相会吧!”Echo心里乐得什么似的,她一面回应说:“相会吧!”一面急忙的从林子里跑出来,一看见那喀索斯,便伸出双臂去拥抱他。
那喀索斯大吃一惊,一面连连后退,一面高呼:“放开手!我如果接受你的爱,还不如早死的好!”
Echo轻轻的说到:“不如早死的好!”说完,便羞得满脸绯红,飞快逃入林中。
从此以后,她整天藏在山洞和峡谷里,不再与人来往,忧伤充满她的心,她一天天憔悴下去,可作为一个神女她是不会死的,她的声音永远留在山谷里,不断的回应着人们的呼唤,重复着最后几个Echo的意思就是回声。 Narcisse的一个名字叫做水仙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自恋。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那喀索斯迷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沉溺而无法自拔,落水而亡。
回到荣格的Cartel读书小组。“意识”是最新的自然获得物,它仍处于“试验”状态。它很脆弱,收到一些特殊危险的威胁,而且易受损害。P4 于我的知识体系,“人”化从来都不该是“自然”的事,那么人的意识,显然是后天 才形成的。受人类文化所累,每个个体都处在一个不得不伸头必被捉的状态。 正如后文所言:正象人类学家所指出的,在原始人中间最普遍的精神错乱被他们称为“丧失灵魂”,它意味着严重的意识崩溃。P4
在这种人中,他们意识的发展水平与我们的是不同的。“灵魂”(或心灵)不被认为是统一的。许多原始人设想,人除了他自身的灵魂外还有一个“丛林灵魂”。这种“丛林灵魂”的化身是野生动物或树木,借此,人类个体有某种心灵统一性。P5人类学家们,总是以某种文化的视角,轻易地撕破我们习以为常的想当然。有一种意识是外在于我们的身体之外,借此,我们的内心可以和外在的环境保持一致。这种外在的意识就是无意识。可惜,这种被法国民族学家卢西恩称为“神秘参与”的术语被恶意批评后不再使用了。
列维-布留尔(1857~1939)Lvy-Bruhl,Lucien认为原始民族的心灵和现代人不同。现代人(西方人)是主客二元来区分,也就是譬如心灵、精神、灵魂、思想、情绪都认为是内在的东西;而树木,山川,动物都是外在的。而原始民族则内外不分,认为自己的灵魂不在自己内心深处而是在外面世界。这被称之为“神秘参与”。
神秘参与表明内外之分并非那么绝对,也是一种河蟹自然的方式。在皮亚杰的幼儿理论中,我们也很容易能看到类似的观点: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在2-7岁的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儿童出现的泛灵论,也就是万物有灵,也和神秘参与非常相似。
如此看来,原始民族的神秘参与理论并非那么罕见的。有趣的倒是现代的成年人,怎么会轻视童年时所走过的阶段,以为内外之分,就足以抵抗外部世界对我们内心的侵蚀?
我们谈到能“自我调节”,但自我调节是一个显著的不易具备的美德。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在自我调节之下;但一个朋友可能很轻易地把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的事说出来。P6 自我调节是件有趣的事,它尝试我们去控制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事情,不过在另一个层面上,它又迫使我们自己主动去面对它。像一个失恋的人挥手却打不走回忆消不掉情绪,却又被暗示回到这个软弱的位置上;像一个怕黑的孩纸,被一次又一次地放到小黑屋子脱敏。
即使在我们自以为高度文明的发展水平上,人类意识仍没有达到一个合理的连续程度,而且还很脆弱,易于分裂。这种分离人的部分精神的能力,的确是个有价值的特征。它使我们能在某一特定时间集中精力,排除可能干扰我们注意力的事情。但是,有意识地规定分离与暂时压抑个人的心灵部分是有区别的。这种情况只会自然出现,不为人所感知或同意,甚至与个人意愿相违背。前者是文明的成就,后者是原始人的“丧失灵魂”,甚至会引起神经衰弱(翻译错误,应为神经症)P6
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这一段上。结合下一段来看——
即使在今天,意识的统一性仍是个值得怀疑的事,意识极容易被分裂。控制自己感情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所渴求的,同时,又是另一个人所置疑的,因为它可能削弱社会交往的色彩、热情和多样性。P6
这里有一个问题,有意识地规定分离与暂时压抑个人的心灵二者之间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而跑题的时候,意识是自然流淌地甚至跳跃的。但是有个说,嘿嘿,跑题了,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最初,这种有意识地规定分离真的没有压抑个人心灵的色彩吗?或者,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真的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对立?这又是一个存疑而不急于回答的问题。
2014.2.1
让我们从头开始来看荣格:作为弗洛伊德“皇太子”或者“法定继承人”的荣格,其实和弗洛伊德在理论有巨大的差异。他的理论甚至不能被完全归结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里,而称为分析心理学。
理论方面荣格对于无意识(潜意识)的使用;对于力比多的诠释;对于梦境的解释,都和弗洛伊德不同。他自己也写过《我与弗洛伊德的异同》的文字。
在介绍荣格的书里,几乎毫无例外地指出了弗洛伊德的局限性以示荣格理论存在的巨大空间和影响力。关于这种,以他者证明我者(主体)存在的做法,我简直是太熟悉了。不必苛责,亦无需仰视。
小安说,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被人误解。这或许是读书的某种宿命,又可能是重读的原因。
人类及其象征
第一章 潜意识研究(无意识?)
象征,是指术语、名称,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除了传统的明显的意义之外,象征还有特殊内涵。它意味着某种对我们来说模糊、未知和遮蔽的东西。P1 不举原文的例子,单从我们周边的生活而言,我说岳飞秦桧,这两个人的具体情况是怎样并非我关心,而是有可能说的忠义与奸臣。我说大裤衩,可能并非是对央视大楼外观的描述,而是带着某种屌丝的蔑视。我说五毛,河蟹,公务猿,,,,拉康说,词是对物的谋杀。弗洛伊德观察外孙的Fort-Dar游戏。不可枚举。
因此,一个字或一个意象所隐含的东西超过明显的和直接的意义时,就具有了象征性。象征有着广泛的“潜意识”(无意识)方面,并且从没有被准确地加以规定或充分地解释过,也从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在对象征的探讨中,会导致形成超出理性范围的观念。。。。实际上只是赋予某物一个名字,这或许是基于某个信条,而绝非基于确实的论据。P2 拉康借用索绪尔的术语说,漂浮的能指和滑动的所指。
我们不断运用象征的名词来表达我们无法下定义,或者不能完全理解的概念,乃是因为有无数事情人类还难以认识。(插播一下:语言就是个筛子,吞舟是漏。比如说你碰到个外星人,想象一下如何用语言解释一下什么是黄色。)这也是所有宗教运用象征语言或意象的原因之一。这种有意识地使用象征,只是极为重要的心理事实中的一个方面:人类仍在潜意识地、本能地以梦的形式创造象征。P2 (存疑,是人在梦中创造象征,还是在梦中受到象征的禁锢)
只要我们稍有反思,就会认识到,人类从没有充分认知或者彻底理解任何事。人能看、听、触摸、品味,可是无论看得多远,听得多清楚,触摸所感觉到的以及尝试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他的感官特性,这就限制了他对周围世界的认知。P2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在科学上说是错误的,但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孔子遇两小儿辨日——早晨太阳大为何温度低;中午太阳小,为何温度高——这种植根于感官的逻辑判断,无法回答。
此外,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还有潜意识的方面。首先是这样一个事实,当真实的现象、景象和声音对我们的感官起作用时,它们多多少少就会从客观世界传送到精神世界,而在精神世界,它们变成心灵事件,其最终本质是不可知的(因为心灵无法知道其自身的心灵本质)(注:存疑。如何转变和如何就不转变,运作机制不明)
总的说来,任何事物的潜意识方面都在梦中向我们呈现。当然,显现出来的只是象征的意象,而非理性思考。P3 让我用这样一句书中的原文来结尾。文字与象征都是以存在彰显着不存在之物。这让我们每一个人在知识膨胀的时代里显得弥足珍贵。
2014.1.21
共时性在荣格的概念中,是一个抽象、难捉摸的概念。荣格把共时性描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长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其中包含着某种并非意外的或然性东西”。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是因果律的结果,而是另一种荣格称之为非因果性联系的原则(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依个人的主观经验来解释:各种事件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联系。这种结合只有在没有自我意识介入的时刻才能发生。它不是在精神的无意识中孕育,而似乎是由精神本身秘密设计。它不必顾忌自我的有意识意图。这些比率或大或小的共时性活动,发生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正如梦一样,如果不注意识别它们,它们仍然是无意义的。
引用这样一段来开始,是因为在读荣格的时候,我这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情:当天我早早准备好了设备,接上mic夹在床头,插上耳机;试机未遂;于是,改为手机+耳麦,进入语音,正常使用。当我开始读书时,却一个字也没让房间里的小伙伴接到;我多余带回来的笔记本电脑,倒是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如果说先前我对读荣格心存抵抗,那现在是荣格也同时对我有一个抵抗吗?
有趣的事情并不止这些。换用了笔记本自带的mic后,我在语音聊天室里每一次说话,都会形成一个滞后不到1秒的回音。这几乎让我的自由思维断裂,别人可能听不到,可我结结巴巴的互动让自己觉得难堪。这样的情境让我想起一个神话:
在希腊神话中,Echo女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她喜欢高山和森林,终日里流连于山林之间。因为话多被被赫拉惩罚只能跟在别人之后不断的重复别人说过的最后几个字。
那喀索斯(Narcisse)是一个美少年。他刚出生时,神说:“不可使他认识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样的神谕会带来怎样的命运。
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走散了后高升喊道:
“有谁在这里?” Echo应声道:“在这里!”
那喀索斯四下望望,不见人影,便又喊道:“你过来!” Echo又应声道:“过来!”
那喀索斯回头望望,仍不见人影,便大声说道:“你为什么躲避我?” Echo又应道:“躲避我?”
那喀索斯又说:“让我们在这里相会吧!”Echo心里乐得什么似的,她一面回应说:“相会吧!”一面急忙的从林子里跑出来,一看见那喀索斯,便伸出双臂去拥抱他。
那喀索斯大吃一惊,一面连连后退,一面高呼:“放开手!我如果接受你的爱,还不如早死的好!”
Echo轻轻的说到:“不如早死的好!”说完,便羞得满脸绯红,飞快逃入林中。
从此以后,她整天藏在山洞和峡谷里,不再与人来往,忧伤充满她的心,她一天天憔悴下去,可作为一个神女她是不会死的,她的声音永远留在山谷里,不断的回应着人们的呼唤,重复着最后几个Echo的意思就是回声。 Narcisse的一个名字叫做水仙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自恋。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那喀索斯迷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沉溺而无法自拔,落水而亡。
回到荣格的Cartel读书小组。“意识”是最新的自然获得物,它仍处于“试验”状态。它很脆弱,收到一些特殊危险的威胁,而且易受损害。P4 于我的知识体系,“人”化从来都不该是“自然”的事,那么人的意识,显然是后天 才形成的。受人类文化所累,每个个体都处在一个不得不伸头必被捉的状态。 正如后文所言:正象人类学家所指出的,在原始人中间最普遍的精神错乱被他们称为“丧失灵魂”,它意味着严重的意识崩溃。P4
在这种人中,他们意识的发展水平与我们的是不同的。“灵魂”(或心灵)不被认为是统一的。许多原始人设想,人除了他自身的灵魂外还有一个“丛林灵魂”。这种“丛林灵魂”的化身是野生动物或树木,借此,人类个体有某种心灵统一性。P5人类学家们,总是以某种文化的视角,轻易地撕破我们习以为常的想当然。有一种意识是外在于我们的身体之外,借此,我们的内心可以和外在的环境保持一致。这种外在的意识就是无意识。可惜,这种被法国民族学家卢西恩称为“神秘参与”的术语被恶意批评后不再使用了。
列维-布留尔(1857~1939)Lvy-Bruhl,Lucien认为原始民族的心灵和现代人不同。现代人(西方人)是主客二元来区分,也就是譬如心灵、精神、灵魂、思想、情绪都认为是内在的东西;而树木,山川,动物都是外在的。而原始民族则内外不分,认为自己的灵魂不在自己内心深处而是在外面世界。这被称之为“神秘参与”。
神秘参与表明内外之分并非那么绝对,也是一种河蟹自然的方式。在皮亚杰的幼儿理论中,我们也很容易能看到类似的观点: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在2-7岁的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儿童出现的泛灵论,也就是万物有灵,也和神秘参与非常相似。
如此看来,原始民族的神秘参与理论并非那么罕见的。有趣的倒是现代的成年人,怎么会轻视童年时所走过的阶段,以为内外之分,就足以抵抗外部世界对我们内心的侵蚀?
我们谈到能“自我调节”,但自我调节是一个显著的不易具备的美德。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在自我调节之下;但一个朋友可能很轻易地把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的事说出来。P6 自我调节是件有趣的事,它尝试我们去控制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事情,不过在另一个层面上,它又迫使我们自己主动去面对它。像一个失恋的人挥手却打不走回忆消不掉情绪,却又被暗示回到这个软弱的位置上;像一个怕黑的孩纸,被一次又一次地放到小黑屋子脱敏。
即使在我们自以为高度文明的发展水平上,人类意识仍没有达到一个合理的连续程度,而且还很脆弱,易于分裂。这种分离人的部分精神的能力,的确是个有价值的特征。它使我们能在某一特定时间集中精力,排除可能干扰我们注意力的事情。但是,有意识地规定分离与暂时压抑个人的心灵部分是有区别的。这种情况只会自然出现,不为人所感知或同意,甚至与个人意愿相违背。前者是文明的成就,后者是原始人的“丧失灵魂”,甚至会引起神经衰弱(翻译错误,应为神经症)P6
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这一段上。结合下一段来看——
即使在今天,意识的统一性仍是个值得怀疑的事,意识极容易被分裂。控制自己感情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所渴求的,同时,又是另一个人所置疑的,因为它可能削弱社会交往的色彩、热情和多样性。P6
这里有一个问题,有意识地规定分离与暂时压抑个人的心灵二者之间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而跑题的时候,意识是自然流淌地甚至跳跃的。但是有个说,嘿嘿,跑题了,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最初,这种有意识地规定分离真的没有压抑个人心灵的色彩吗?或者,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真的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对立?这又是一个存疑而不急于回答的问题。
2014.2.1
-
还没想好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1 09:57:28
-
禾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6 23:28:32
-
烹小鲜如治大国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03 09:42:4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1 15:07:59
-
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0 17:26:48
-
v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01 23:22:39
-
Kathy1126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01 21:22:02
-
梦呓*记忆永恒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01 20:31:42
-
波波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01 19:35:16
-
𓆝𓆟𓆜𓆞𓆡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01 15:41:10
-
蓝色森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01 15:38:23
老垓蕤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面对即将去世的来访,分析师能做什么 (7人喜欢)
- 阿尔瓦雷斯的一个临床片断 (2人喜欢)
- 厌食—贪食症:临床、逻辑与治疗 (7人喜欢)
- 克里斯蒂娃:言语的生与死(抑郁与忧郁) (2人喜欢)
- 父之名or父之姓?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