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院长: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实录(上)
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活动链接)
敦煌研究院院长 樊锦诗
敦煌莫高窟是说不完的,怎么说呢?五分钟能讲完,给几个小时也讲不完。我就讲几点:
一、敦煌以前的佛教艺术形象
(一)印度佛教艺术的诞生和影响
佛教从佛教的原始时期开始,经历了部派佛教时期,到大乘佛教,接着在印度绝迹直到19世纪后再次复苏。大乘佛教产生后,将早起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佛教。
在原始时期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不能有佛的形象,用圣树、足印、佛塔、法轮(威力无穷的武器)来暗示佛。
大乘佛教时期到了普及阶段,佛被形象化、偶像化、故事化。出现在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的佛像是类似西方希腊化的外貌特征,也是在这时候出现了白毫、肉髻、袈裟。同时出现的故事化都出现了佛祖本身的样子。新德里总统府的马土腊佛像更有肉感,有些吴衣出水的样子,同时也慢慢通过外貌、衣着使得形象印度化。故事化是指通过佛传故事进行普及。
(二)敦煌石窟产生前的历史文化
为什么讲这些呢?因为佛教艺术是和佛教的传播路程,从印度到阿富汗、中国西域、敦煌(比较早接触佛教)到西安。敦煌在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有四千多呢历史,“敦煌”是少数民族音译,没有汉文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将汉文化达到了西域。汉武帝认识到河西走廊是连接西域的要地,便纳入领域,通过派遣士兵将汉文化带入敦煌。
这图的故事显然是杜撰的,但张骞出使西域确实很有影响。
敦煌是通过北路、中路、南路到地中海的交汇点,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当时的敦煌是汉王朝和西域的门户,也就是国门。即使在汉代以前,民间的交往也十分频繁。我举一个例子,香港有几次记者问我,为什么石窟开在敦煌?敦煌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香港,那时候香港还不知道在哪。敦煌的汉代悬泉置驿站里面发现了西汉后期昭帝的简牍,接待过29国的使者,有安息(伊朗)、大月氏(咸海的阿姆河流域)、大宛(乌兹别克)、龟兹(新疆库车)。东来传教和西行求法的高僧也都在敦煌聚集。1991年敦煌悬泉置的东汉时期简牍,以浮屠里作为地名:“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人。”说明当时已经有佛寺和僧人。
二、敦煌莫高窟营建和主要内容
公元698年唐代碑文记载,公元366年乐樽和尚和法量禅师开始,连续开凿了十个世纪,直到14世纪元代后,明代加强边防,到了16世纪中封闭嘉峪关,关内汉人内迁,从此莫高窟再也不开窟。20世纪由于藏经洞的发现,从此敦煌再次名声大振。
现在莫高窟有735个窟,45000平方米壁画等等,还有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我认为,很多文物都可以成为瑰宝,但敦煌是标志性的文化艺术代表和象征,改写了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只要满足一条就可入选,莫高窟满足了全部。
我简单说说莫高窟的特点。我是做考古,不太懂艺术,莫高窟的彩塑是朝拜的主题,放在洞窟显著的地方,用壁画来表现佛教的信义。
(一) 石窟建筑形制
1. 禅窟:正面开窟造像,受印度毗诃罗窟影响
2. 中心塔柱窟:印度支提窟影响,洞窟中间连地接顶的方柱,柱四面开龛塑像
3. 殿堂窟:传统中国殿堂式,平面方形,正壁开龛塑像
4. 佛坛窟:传统中国寺庙佛殿式,中央方形佛坛,彩塑群像高居佛坛之上
5. 大像窟:上小下大,贴正壁凿石胎泥塑大像,上开窗采光
在历史上莫高窟所有的洞外面都是木结构窟檐,一幅“前流长河,波映重阁”景色。、
(二) 彩塑
有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像;自己觉悟,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候佛法的天王、力士。
北朝前期的彩塑,面相丰圆,和中原汉晋为基础。
这尊佛像在微笑,在坐禅思维,估计悟道了什么,表现了出来。这像是北魏特征。骨头肌肉等解剖特征是不明显的。
这尊佛教的清瘦则也是中国特色。
隋代彩塑达到了高峰。唐代吸收了东西方的神和形的长处,形成了中国特色,服装装饰华丽、面貌个性鲜美,造型健美,成为传世经典。
这个是世界上最美的卧佛,把人生的苦因——欲望在轮回中永远的归乐。体态也很优美,衣褶流畅。后面的群像中,菩萨很宁静,但弟子嚎啕大哭。
这个像和武则天有关系,建于武则天延载二年(695年),为了自我宣传,当时全国造了很多女相佛。
南大像的左手十分优美,似乎真是血肉之躯。这个像是唐代的原来样貌,北大像后期多次维缮,可能相貌有所改变。
(三) 壁画
1. 尊像画: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飞天(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法神)
2. 释迦牟尼故事画,因缘故事:
这幅壁画一图多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连续画,这是部派时期的特点。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一般是一图一景。
3. 佛教史迹化:佛教圣地、历史或传说故事
于阗(现和田)牛头山,佛将河水变为陆地的故事。
4. 中国传统神仙画: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风神、雷神、电神、雨神
人身蛇尾,拿着规尺,教人捕猎,也有人说是做八卦,或是中国式的日神和月神,下面则是风神雷神。
5. 经变画:将佛经故事演绘成画,这应该只有敦煌有,新疆有一些是受敦煌影响。中间一般是佛在说法,两边菩萨听法,空中飞天舞乐。应该是隋唐时期长安来的画师所创,也吸收了印度画法。这对中国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融汇了山水、人物,体现了佛国世界的宏伟。如果现在能看到宋代的山水画就了不起了,但是敦煌把隋唐山水画当做背景。佛国世界耕种一次收获七次,书上结出了衣服,人们寿命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还年轻美貌,有吐蕃人、汉人打扮的婚宴场面。珠宝和钱是欲望之源,没有人喜欢。
6. 供养人画像,一般在佛像的下面就有。北朝一般在壁画下方,形象较小。隋唐供养人逐渐增大,盛唐时期开始有等身大像。晚唐和五代、宋代的张氏、曹氏的割据政权,把全家几代男男女女,以至于下属,全部画了进去,与其说是敬佛,不如说是显赫家族的家庙。
7. 装饰图案画:受波斯影响的葡萄纹等,作为隔断。
下期预告:三、藏经洞的发现、流散和主要内容
敦煌研究院院长 樊锦诗
敦煌莫高窟是说不完的,怎么说呢?五分钟能讲完,给几个小时也讲不完。我就讲几点:
一、敦煌以前的佛教艺术形象
(一)印度佛教艺术的诞生和影响
佛教从佛教的原始时期开始,经历了部派佛教时期,到大乘佛教,接着在印度绝迹直到19世纪后再次复苏。大乘佛教产生后,将早起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佛教。
![]() |
图1:山体大塔门栏佛雕 |
在原始时期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不能有佛的形象,用圣树、足印、佛塔、法轮(威力无穷的武器)来暗示佛。
![]() |
图2: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 犍陀罗佛像 |
![]() |
图3:新德里总统府 马土腊佛像 |
大乘佛教时期到了普及阶段,佛被形象化、偶像化、故事化。出现在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的佛像是类似西方希腊化的外貌特征,也是在这时候出现了白毫、肉髻、袈裟。同时出现的故事化都出现了佛祖本身的样子。新德里总统府的马土腊佛像更有肉感,有些吴衣出水的样子,同时也慢慢通过外貌、衣着使得形象印度化。故事化是指通过佛传故事进行普及。
(二)敦煌石窟产生前的历史文化
为什么讲这些呢?因为佛教艺术是和佛教的传播路程,从印度到阿富汗、中国西域、敦煌(比较早接触佛教)到西安。敦煌在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有四千多呢历史,“敦煌”是少数民族音译,没有汉文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将汉文化达到了西域。汉武帝认识到河西走廊是连接西域的要地,便纳入领域,通过派遣士兵将汉文化带入敦煌。
![]() |
图4:玉门 人形彩陶 |
![]() |
图5:莫高窟第323窟 公元7世纪上叶 张骞出使西域图 |
这图的故事显然是杜撰的,但张骞出使西域确实很有影响。
![]() |
图6:丝绸之路示意图 |
敦煌是通过北路、中路、南路到地中海的交汇点,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当时的敦煌是汉王朝和西域的门户,也就是国门。即使在汉代以前,民间的交往也十分频繁。我举一个例子,香港有几次记者问我,为什么石窟开在敦煌?敦煌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香港,那时候香港还不知道在哪。敦煌的汉代悬泉置驿站里面发现了西汉后期昭帝的简牍,接待过29国的使者,有安息(伊朗)、大月氏(咸海的阿姆河流域)、大宛(乌兹别克)、龟兹(新疆库车)。东来传教和西行求法的高僧也都在敦煌聚集。1991年敦煌悬泉置的东汉时期简牍,以浮屠里作为地名:“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人。”说明当时已经有佛寺和僧人。
二、敦煌莫高窟营建和主要内容
![]() |
图7:莫高窟九层楼 |
![]() |
图8:莫高窟北区为僧人居住区 |
公元698年唐代碑文记载,公元366年乐樽和尚和法量禅师开始,连续开凿了十个世纪,直到14世纪元代后,明代加强边防,到了16世纪中封闭嘉峪关,关内汉人内迁,从此莫高窟再也不开窟。20世纪由于藏经洞的发现,从此敦煌再次名声大振。
现在莫高窟有735个窟,45000平方米壁画等等,还有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我认为,很多文物都可以成为瑰宝,但敦煌是标志性的文化艺术代表和象征,改写了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只要满足一条就可入选,莫高窟满足了全部。
我简单说说莫高窟的特点。我是做考古,不太懂艺术,莫高窟的彩塑是朝拜的主题,放在洞窟显著的地方,用壁画来表现佛教的信义。
(一) 石窟建筑形制
1. 禅窟:正面开窟造像,受印度毗诃罗窟影响
![]() |
图9:禅窟 |
2. 中心塔柱窟:印度支提窟影响,洞窟中间连地接顶的方柱,柱四面开龛塑像
![]() |
图10:中心塔柱窟 |
3. 殿堂窟:传统中国殿堂式,平面方形,正壁开龛塑像
![]() |
图11:殿堂窟 |
4. 佛坛窟:传统中国寺庙佛殿式,中央方形佛坛,彩塑群像高居佛坛之上
5. 大像窟:上小下大,贴正壁凿石胎泥塑大像,上开窗采光
![]() |
图12:第96窟 |
在历史上莫高窟所有的洞外面都是木结构窟檐,一幅“前流长河,波映重阁”景色。、
(二) 彩塑
有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像;自己觉悟,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候佛法的天王、力士。
北朝前期的彩塑,面相丰圆,和中原汉晋为基础。
![]() |
图13:莫高窟 第259窟 |
这尊佛像在微笑,在坐禅思维,估计悟道了什么,表现了出来。这像是北魏特征。骨头肌肉等解剖特征是不明显的。
![]() |
图14:莫高窟 第248窟 |
这尊佛教的清瘦则也是中国特色。
隋代彩塑达到了高峰。唐代吸收了东西方的神和形的长处,形成了中国特色,服装装饰华丽、面貌个性鲜美,造型健美,成为传世经典。
![]() |
图15:莫高窟 第328窟群像一组 |
![]() |
图16:莫高窟 第158窟 佛涅槃像 |
这个是世界上最美的卧佛,把人生的苦因——欲望在轮回中永远的归乐。体态也很优美,衣褶流畅。后面的群像中,菩萨很宁静,但弟子嚎啕大哭。
![]() |
图17:莫高窟 第96窟北大像 |
这个像和武则天有关系,建于武则天延载二年(695年),为了自我宣传,当时全国造了很多女相佛。
![]() |
图18:莫高窟 第130窟南大像 |
南大像的左手十分优美,似乎真是血肉之躯。这个像是唐代的原来样貌,北大像后期多次维缮,可能相貌有所改变。
(三) 壁画
1. 尊像画: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飞天(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法神)
2. 释迦牟尼故事画,因缘故事:
![]() |
图19:莫高窟 第254窟舍生饲虎 |
这幅壁画一图多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连续画,这是部派时期的特点。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一般是一图一景。
3. 佛教史迹化:佛教圣地、历史或传说故事
![]() |
图20:莫高窟 第9窟 牛头山 |
于阗(现和田)牛头山,佛将河水变为陆地的故事。
![]() |
图21:莫高窟 第323窟 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 |
4. 中国传统神仙画: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风神、雷神、电神、雨神
![]() |
图22:莫高窟 第249窟西王母(道教) |
![]() |
图23:莫高窟 第285窟伏羲女娲 |
人身蛇尾,拿着规尺,教人捕猎,也有人说是做八卦,或是中国式的日神和月神,下面则是风神雷神。
5. 经变画:将佛经故事演绘成画,这应该只有敦煌有,新疆有一些是受敦煌影响。中间一般是佛在说法,两边菩萨听法,空中飞天舞乐。应该是隋唐时期长安来的画师所创,也吸收了印度画法。这对中国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融汇了山水、人物,体现了佛国世界的宏伟。如果现在能看到宋代的山水画就了不起了,但是敦煌把隋唐山水画当做背景。佛国世界耕种一次收获七次,书上结出了衣服,人们寿命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还年轻美貌,有吐蕃人、汉人打扮的婚宴场面。珠宝和钱是欲望之源,没有人喜欢。
![]() |
图24:榆林窟 第25窟 弥勒经变 |
![]() |
图25:莫高窟 第217窟 观不量寿经变 |
6. 供养人画像,一般在佛像的下面就有。北朝一般在壁画下方,形象较小。隋唐供养人逐渐增大,盛唐时期开始有等身大像。晚唐和五代、宋代的张氏、曹氏的割据政权,把全家几代男男女女,以至于下属,全部画了进去,与其说是敬佛,不如说是显赫家族的家庙。
![]() |
图26:莫高窟 第98窟 |
![]() |
图27:莫高窟 第61窟 于阗公主供养图 |
![]() |
图28-1:莫高窟 第156窟 张议潮出行图 |
![]() |
图28-2:莫高窟 第156窟 宋国夫人出行 |
7. 装饰图案画:受波斯影响的葡萄纹等,作为隔断。
![]() |
图29 |
下期预告:三、藏经洞的发现、流散和主要内容
-
shiqi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30 16:52:57
-
lifechan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4 11:21:48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21 23:20:15
-
milkmini99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29 15:22:59
-
荃玖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22 08:12:32
-
羊贵妃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22 00:49:32
-
朱一点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22 00:39:39
-
江湖骗子的江湖骗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21 23:42:29
-
美树馆的植舞园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21 23:27:05
-
樱桃小独角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21 23: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