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派对
冬至那天,我的室友兼老乡端碧去超市买了三斤生鲜牛肉、两根胡萝卜、一包面皮,高举着两根笔挺的大葱,征用了她闺蜜在学校宿舍边租住公寓的小厨房,动手包了几十个饺子。下午,端碧给寝室里的三个室友一人带了六个。我欢呼一声,立刻决定将当日晚餐提前到下午三点半,取电煮锅烧水。端碧没管我,叉着腰对两个湖北姑娘说:你们要是敢连汤吃我的饺子,就都不准吃了!她们就讪讪的笑起来。
汤饺这概念,当初着实吓了我一跳。到上海念书的第一年,有天想吃北方水饺,就跑到食堂去要了二两猪肉白菜。巴巴等了十分钟,大师傅端出来的居然是一碗碗热腾腾的汤,里面飘着紫菜、虾皮、胡椒面面,和十个可怜巴巴被泡的起皱的厚皮儿饺子。旁边的男生托起一碗,狠狠的舀了一大勺红油辣子甩进汤里,心满意足的捧着走了,让我目瞪口呆。后来室友们说,怎么嘛,人家家里头从小都是这么吃饺子的。我和端碧眼神交会,北方人骨子里对于饺子的自傲和情愫全都觉醒。
离开北方之后,饺子的珍贵才显现出来。原先我总嫌主妇用水饺做正餐大有偷懒的嫌疑,多半是不想烧饭,扯一袋速冻水饺下锅。我还不喜馅子里葱姜太多,吃过之后一股调料味留在齿颊之间经久不去。谁知到了上海之后,我开始认真的算计起时令来,不错过每个吃饺子的机会,凡民间俗语提到要吃饺子的节气必定想方设法满足,并和端碧互相提醒。大一那年,上海的冬天极冷。我坐在暖气不足的食堂里发着抖,一边慢慢咬着碗里的汤饺,一边心酸的想家。南方人往往不能理解我与端碧对饺子的一往情深;其实我们自己也想不清楚。但端碧一甩头:管它呢,凡不能用吃饺子庆祝的节日,都不是好节日。
最重要的饺子节大概是年三十。在我家,一般是妈妈和奶奶发面、调馅,爸爸擀皮,然后全家人一起包。奶奶的包法是“挤”,速度快,饺子中间一道棱,小时候我戏称之为“屁股”。妈妈则是“捏”,饺子边缘有一道道秀丽的褶,并能稳稳的在撒了白面的铁盘里坐成一排。爸爸说,擀面皮的时候要中间厚,边缘薄,饺子才坐得住、不爱破皮。煮饺子的时候要点三次凉水,直到饺子都鼓胀,一个个大腹便便的飘着在开锅的滚水里打转。然后,沥水装盘,就一碟醋,趁热扒拉下肚。过后还要喝小半碗饺子汤“原汤化原食”,稀稀的面汤顺着喉咙吞下去,真觉得四肢百骸都暖起来。
早先我家调的饺子馅总是不好吃。肉死硬,也不鲜香,后来总结是因为不舍得下调料——现代人的厨房里,口味总要让位于健康。有一年,饺子馅突然变得比往年好吃了,妈妈偷偷告诉我是因为她一狠心多加了三大匙生抽。我说,妈呀,足足五十毫升酱油!她点头说是,但吃着也不觉得正好?后来餐桌上人人称赞,我们就会心一笑缄口不提,免得大家吃着惴惴不安。很多年之后,我总结出自己的包饺子调馅心得:多放葱姜狠下盐,白胡椒,花椒水。但实际上,每家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独特秘方。端碧家年年见面的羊肉胡萝卜馅儿那种足以瘫软舌头的鲜甜,靠的是自家炸制的花椒油。有个高中同学叮嘱我试试看十三香。我还在网上读到过耗油的提香妙用。总之,因为这些名义上秘而不宣、实则公之于众的绝密心得,每一家的饺子,都像他们家的灶王爷一样绝无仅有,在这家的孩子心里永远象征着一种微妙的归属感,堪比家谱。
住进大学宿舍后,我没了厨房,却忽然喜欢上了做菜。寒假回家,赶紧迫不及待的抖落出攒了几个月的菜谱,把一日三餐都计划起来,忙活的不亦乐乎。妈妈说,自从我走了,他们俩在家周末一般不开火,随便凑合了事,现在厨房又有了生气。这话虽是调侃,却很透出些空巢父母的萧索落寞。于是,我家包饺子的频率大大提高了。回家,年三十,破五,开学,我能找出各种理由发动全家包饺子。往往是先商量吃什么馅儿的饺子,再一起开车到离家不远的大型超市采购。大包小包的拎回来已经是下午,爸爸往沙发上一躺便要看电视,却被妈妈喝起来洗菜、择菜。待要叫爸爸起来擀面皮,却发现他已经趴在里屋床上睡着了。其实妈妈擀皮毫不逊色,皮子又圆又薄,而且擀皮比我捏饺子快,擀出一堆就要停下来帮着我包上几个。不多时,包好的饺子就摆开一大桌。妈妈把该冷冻的收进冰箱,就拿出锅子烧水,边回头说,去,叫你爸起床。我去叫他,爸爸翻个身嘟囔:知道了……我干点儿什么?……你们都弄好了啊?……那我一会儿就起来……
年三十这天,硬币、铜扣这种东西,我们是不往饺子里包的,怕硌着牙。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姨父姨妈一起过年,玩过一次这种“幸运饺子”的游戏。我看着妈妈在饺子里包进一颗太妃糖,一遍遍的问:糖不会化掉吗?不会化掉吗?煮过了是什么味道呢?直到后来亲口尝到答案为止。以后再不要太妃糖了。我撅着嘴说。一桌的大人都笑了。
姨妈讲过一个她认识的北方媳妇和南方婆婆关于饺子的故事。这个北方媳妇做得一手好面食,干活利索。第一次见公婆,婆婆客客气气的问:中午想吃什么?你就说。媳妇想了想,觉得头回登门,还是不要太麻烦,就说,那么吃饺子吧。婆婆一愣,随即郑重的哦了一声,看了公公一眼,公公点点头,没说话。那天中午吃的并不是饺子,几荤几素,几菜几汤的摆了一桌席。男人后来跟她解释:爸妈绝不是不让她吃饺子,绝不是不在意她说的话。媳妇不以为意,没几天就忘了。之后一周的某天早上,她接到婆婆的电话,说请回来家里一趟。她以为出了什么事,赶快到婆家。媳妇问,妈,怎么了?婆婆拉着她的手说:孩子,今天咱们一起包饺子吧。上回不是不让你吃,而是实在需要准备一下。今天我跟你爸一早就买齐了材料,咱们早一点开始做,中午能吃上。媳妇心想,包个饺子需要准备什么呢?进屋一看,老头儿正准备做饺子皮。只见他把一张大餐桌整个儿蒙上了保鲜膜,把发好的面团往上一放,埋头擀出好大一张面皮。然后他取出一个细长玻璃杯,一个一个的在大面皮扣起饺子皮来。北方媳妇简直看傻了眼,一步上前按住了公公的手,说,爸,您歇一歇,不用这么复杂。两个老人还要争辩,只见这个北方媳妇把桌上的面一点点收回来,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个的剂子,用手掌压扁,再娴熟的擀成皮。婆婆赶紧递上和好的馅儿,媳妇一边跟老人家拉家常,手底下一刻不停,很快就包出一盘盘胖墩墩的大饺子,全程耗时还不到一个小时。
讲到这儿,姨妈停下来喝了口水,说,其实啊,包饺子对于咱们北方人来说,就是不知道该吃什么的时候,随便整出来的一顿饭,又快!但从那以后,那对公婆见到人就要夸他们媳妇心灵手巧,说她一个人,轻轻松松,就能给全家整出一顿饺子。人家做饺子皮是用擀的咧!听者都肃然起敬。
话说如此,我总觉得包饺子还是应该全家上阵的隆重节目。第一次自己操办,是去了日本留学之后。客居异国,到了冬至,格外想吃水饺。日本人也吃饺子,但多以“焼き餃子”——即煎饺——为主。这种饺子皮薄的能透光,不宜水煮,煮出来的口感过软而嫩滑,颇像上海的小云吞。日式煎饺馅里放卷心菜和韭菜;除了葱姜,还要大量的蒜。又将味道调的很甜。这种饺子要用很多油煎,煎的时候倒水,淀粉溶解在水里,烧干之后就结出一层蕾丝一样的酥脆底部。整锅往盘子里一扣,称“冰花煎饺”,焦黄香脆,筷子一捅能有喀嚓一声。可我想吃的不是这种馅料里放大蒜的玲珑脆底锅贴,而是水灵灵、热腾腾、胖乎乎的大水饺。
我在心里默默思索了一两遍包饺子的流程,觉得不算太难。于是提前一周在facebook放出风声,要过中国的冬至节,打算在公共厨房包饺子。第二天早上,一个美国朋友在找到我:哦,我爱死饺子了!能不能带上一个朋友,一起在开个饺子派对?哦,好吧,我想一想我的囤货是否够用……我说。我们当然也会带别的食物!她双手攥拳,两眼放光。哦,那太好了!我说,约好了到时在厨房见面的时间。
我决定包最传统的猪肉白菜馅,饺子皮就偷懒用超市贩售的机制袋装皮,肉馅也是买现成的绞肉。公共厨房里没有中国人惯用的那种四方菜刀,切削剁均不顺手,半天才把几大片白菜帮斩碎,在A4纸那么大的案板上堆了一座小山。给肉馅儿打水,搅入一颗生鸡蛋,直到肉馅上劲,发出哗啦哗啦的欢快声响。再慷慨的切一大段葱、一大块姜,碎碎的拌入肉馅里,加一勺油,放糖、盐与生抽,直到肉里的葱姜被盐分逼得香气扑鼻。最后,洒一丁点白胡椒粉提鲜。此时,将杀了青拌了油的白菜一捧捧加入肉馅里迅速拌匀,馅儿就调好了。我怕馅料放久了白菜出水,就直接开始包起来。待到两个美国人抱着萝卜、黄油、三文鱼等等姗姗来迟,我已经包出了十几个。哇哦!不可思议!你居然一个人能做得来这种事!朋友赞叹。我很得意,但却想起姨妈故事里的北方媳妇和她的麻利身手,不禁要由衷的谦虚:没有没有,这只是很平常的中国食物。
离开家后,饺子成了家庭的团聚时刻。住在上海,饺子是我和端碧心中的北方。到了东京的这幢留学生公寓里,饺子倏然变成了中国。我们对传统的执念与热情,总要由一些“失落”与“冲突”来激发唤醒,失而复得。这些恼人的不愉快实际上温情的提醒着,那些原先觉得理所应当、空气一般无处不在的东西,其实全都独一无二、意义非凡。
东京的中国饺子派对开始了。菜品有日式照烧白萝卜、意式黄油烤三文鱼、生蘑菇蔬菜沙拉和苹果磅蛋糕,但主角无疑还是——饺子。今天是中国的冬至节,我说,在中国的传统里要吃饺子。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中国饺子和日本饺子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区别是……人们笑起来不再理会我的啰嗦,说着不标准的日文“我开动了”,纷纷伸出筷子。这些美国人的筷子在日本学得很好,夹起滑溜溜的包馅面点不是难事。唔,太酷了!她们连连称赞。
忙活了一晚,我反而并不很饿。夹起一只咬一口,馅料松软,汁水四溢。味道的确不错,但我有些心不在焉:下一次可以有借口包饺子是什么时候?到时候,包什么馅儿呢?
2014.1.20
汤饺这概念,当初着实吓了我一跳。到上海念书的第一年,有天想吃北方水饺,就跑到食堂去要了二两猪肉白菜。巴巴等了十分钟,大师傅端出来的居然是一碗碗热腾腾的汤,里面飘着紫菜、虾皮、胡椒面面,和十个可怜巴巴被泡的起皱的厚皮儿饺子。旁边的男生托起一碗,狠狠的舀了一大勺红油辣子甩进汤里,心满意足的捧着走了,让我目瞪口呆。后来室友们说,怎么嘛,人家家里头从小都是这么吃饺子的。我和端碧眼神交会,北方人骨子里对于饺子的自傲和情愫全都觉醒。
离开北方之后,饺子的珍贵才显现出来。原先我总嫌主妇用水饺做正餐大有偷懒的嫌疑,多半是不想烧饭,扯一袋速冻水饺下锅。我还不喜馅子里葱姜太多,吃过之后一股调料味留在齿颊之间经久不去。谁知到了上海之后,我开始认真的算计起时令来,不错过每个吃饺子的机会,凡民间俗语提到要吃饺子的节气必定想方设法满足,并和端碧互相提醒。大一那年,上海的冬天极冷。我坐在暖气不足的食堂里发着抖,一边慢慢咬着碗里的汤饺,一边心酸的想家。南方人往往不能理解我与端碧对饺子的一往情深;其实我们自己也想不清楚。但端碧一甩头:管它呢,凡不能用吃饺子庆祝的节日,都不是好节日。
最重要的饺子节大概是年三十。在我家,一般是妈妈和奶奶发面、调馅,爸爸擀皮,然后全家人一起包。奶奶的包法是“挤”,速度快,饺子中间一道棱,小时候我戏称之为“屁股”。妈妈则是“捏”,饺子边缘有一道道秀丽的褶,并能稳稳的在撒了白面的铁盘里坐成一排。爸爸说,擀面皮的时候要中间厚,边缘薄,饺子才坐得住、不爱破皮。煮饺子的时候要点三次凉水,直到饺子都鼓胀,一个个大腹便便的飘着在开锅的滚水里打转。然后,沥水装盘,就一碟醋,趁热扒拉下肚。过后还要喝小半碗饺子汤“原汤化原食”,稀稀的面汤顺着喉咙吞下去,真觉得四肢百骸都暖起来。
早先我家调的饺子馅总是不好吃。肉死硬,也不鲜香,后来总结是因为不舍得下调料——现代人的厨房里,口味总要让位于健康。有一年,饺子馅突然变得比往年好吃了,妈妈偷偷告诉我是因为她一狠心多加了三大匙生抽。我说,妈呀,足足五十毫升酱油!她点头说是,但吃着也不觉得正好?后来餐桌上人人称赞,我们就会心一笑缄口不提,免得大家吃着惴惴不安。很多年之后,我总结出自己的包饺子调馅心得:多放葱姜狠下盐,白胡椒,花椒水。但实际上,每家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独特秘方。端碧家年年见面的羊肉胡萝卜馅儿那种足以瘫软舌头的鲜甜,靠的是自家炸制的花椒油。有个高中同学叮嘱我试试看十三香。我还在网上读到过耗油的提香妙用。总之,因为这些名义上秘而不宣、实则公之于众的绝密心得,每一家的饺子,都像他们家的灶王爷一样绝无仅有,在这家的孩子心里永远象征着一种微妙的归属感,堪比家谱。
住进大学宿舍后,我没了厨房,却忽然喜欢上了做菜。寒假回家,赶紧迫不及待的抖落出攒了几个月的菜谱,把一日三餐都计划起来,忙活的不亦乐乎。妈妈说,自从我走了,他们俩在家周末一般不开火,随便凑合了事,现在厨房又有了生气。这话虽是调侃,却很透出些空巢父母的萧索落寞。于是,我家包饺子的频率大大提高了。回家,年三十,破五,开学,我能找出各种理由发动全家包饺子。往往是先商量吃什么馅儿的饺子,再一起开车到离家不远的大型超市采购。大包小包的拎回来已经是下午,爸爸往沙发上一躺便要看电视,却被妈妈喝起来洗菜、择菜。待要叫爸爸起来擀面皮,却发现他已经趴在里屋床上睡着了。其实妈妈擀皮毫不逊色,皮子又圆又薄,而且擀皮比我捏饺子快,擀出一堆就要停下来帮着我包上几个。不多时,包好的饺子就摆开一大桌。妈妈把该冷冻的收进冰箱,就拿出锅子烧水,边回头说,去,叫你爸起床。我去叫他,爸爸翻个身嘟囔:知道了……我干点儿什么?……你们都弄好了啊?……那我一会儿就起来……
年三十这天,硬币、铜扣这种东西,我们是不往饺子里包的,怕硌着牙。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姨父姨妈一起过年,玩过一次这种“幸运饺子”的游戏。我看着妈妈在饺子里包进一颗太妃糖,一遍遍的问:糖不会化掉吗?不会化掉吗?煮过了是什么味道呢?直到后来亲口尝到答案为止。以后再不要太妃糖了。我撅着嘴说。一桌的大人都笑了。
姨妈讲过一个她认识的北方媳妇和南方婆婆关于饺子的故事。这个北方媳妇做得一手好面食,干活利索。第一次见公婆,婆婆客客气气的问:中午想吃什么?你就说。媳妇想了想,觉得头回登门,还是不要太麻烦,就说,那么吃饺子吧。婆婆一愣,随即郑重的哦了一声,看了公公一眼,公公点点头,没说话。那天中午吃的并不是饺子,几荤几素,几菜几汤的摆了一桌席。男人后来跟她解释:爸妈绝不是不让她吃饺子,绝不是不在意她说的话。媳妇不以为意,没几天就忘了。之后一周的某天早上,她接到婆婆的电话,说请回来家里一趟。她以为出了什么事,赶快到婆家。媳妇问,妈,怎么了?婆婆拉着她的手说:孩子,今天咱们一起包饺子吧。上回不是不让你吃,而是实在需要准备一下。今天我跟你爸一早就买齐了材料,咱们早一点开始做,中午能吃上。媳妇心想,包个饺子需要准备什么呢?进屋一看,老头儿正准备做饺子皮。只见他把一张大餐桌整个儿蒙上了保鲜膜,把发好的面团往上一放,埋头擀出好大一张面皮。然后他取出一个细长玻璃杯,一个一个的在大面皮扣起饺子皮来。北方媳妇简直看傻了眼,一步上前按住了公公的手,说,爸,您歇一歇,不用这么复杂。两个老人还要争辩,只见这个北方媳妇把桌上的面一点点收回来,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个的剂子,用手掌压扁,再娴熟的擀成皮。婆婆赶紧递上和好的馅儿,媳妇一边跟老人家拉家常,手底下一刻不停,很快就包出一盘盘胖墩墩的大饺子,全程耗时还不到一个小时。
讲到这儿,姨妈停下来喝了口水,说,其实啊,包饺子对于咱们北方人来说,就是不知道该吃什么的时候,随便整出来的一顿饭,又快!但从那以后,那对公婆见到人就要夸他们媳妇心灵手巧,说她一个人,轻轻松松,就能给全家整出一顿饺子。人家做饺子皮是用擀的咧!听者都肃然起敬。
话说如此,我总觉得包饺子还是应该全家上阵的隆重节目。第一次自己操办,是去了日本留学之后。客居异国,到了冬至,格外想吃水饺。日本人也吃饺子,但多以“焼き餃子”——即煎饺——为主。这种饺子皮薄的能透光,不宜水煮,煮出来的口感过软而嫩滑,颇像上海的小云吞。日式煎饺馅里放卷心菜和韭菜;除了葱姜,还要大量的蒜。又将味道调的很甜。这种饺子要用很多油煎,煎的时候倒水,淀粉溶解在水里,烧干之后就结出一层蕾丝一样的酥脆底部。整锅往盘子里一扣,称“冰花煎饺”,焦黄香脆,筷子一捅能有喀嚓一声。可我想吃的不是这种馅料里放大蒜的玲珑脆底锅贴,而是水灵灵、热腾腾、胖乎乎的大水饺。
我在心里默默思索了一两遍包饺子的流程,觉得不算太难。于是提前一周在facebook放出风声,要过中国的冬至节,打算在公共厨房包饺子。第二天早上,一个美国朋友在找到我:哦,我爱死饺子了!能不能带上一个朋友,一起在开个饺子派对?哦,好吧,我想一想我的囤货是否够用……我说。我们当然也会带别的食物!她双手攥拳,两眼放光。哦,那太好了!我说,约好了到时在厨房见面的时间。
我决定包最传统的猪肉白菜馅,饺子皮就偷懒用超市贩售的机制袋装皮,肉馅也是买现成的绞肉。公共厨房里没有中国人惯用的那种四方菜刀,切削剁均不顺手,半天才把几大片白菜帮斩碎,在A4纸那么大的案板上堆了一座小山。给肉馅儿打水,搅入一颗生鸡蛋,直到肉馅上劲,发出哗啦哗啦的欢快声响。再慷慨的切一大段葱、一大块姜,碎碎的拌入肉馅里,加一勺油,放糖、盐与生抽,直到肉里的葱姜被盐分逼得香气扑鼻。最后,洒一丁点白胡椒粉提鲜。此时,将杀了青拌了油的白菜一捧捧加入肉馅里迅速拌匀,馅儿就调好了。我怕馅料放久了白菜出水,就直接开始包起来。待到两个美国人抱着萝卜、黄油、三文鱼等等姗姗来迟,我已经包出了十几个。哇哦!不可思议!你居然一个人能做得来这种事!朋友赞叹。我很得意,但却想起姨妈故事里的北方媳妇和她的麻利身手,不禁要由衷的谦虚:没有没有,这只是很平常的中国食物。
离开家后,饺子成了家庭的团聚时刻。住在上海,饺子是我和端碧心中的北方。到了东京的这幢留学生公寓里,饺子倏然变成了中国。我们对传统的执念与热情,总要由一些“失落”与“冲突”来激发唤醒,失而复得。这些恼人的不愉快实际上温情的提醒着,那些原先觉得理所应当、空气一般无处不在的东西,其实全都独一无二、意义非凡。
东京的中国饺子派对开始了。菜品有日式照烧白萝卜、意式黄油烤三文鱼、生蘑菇蔬菜沙拉和苹果磅蛋糕,但主角无疑还是——饺子。今天是中国的冬至节,我说,在中国的传统里要吃饺子。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中国饺子和日本饺子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区别是……人们笑起来不再理会我的啰嗦,说着不标准的日文“我开动了”,纷纷伸出筷子。这些美国人的筷子在日本学得很好,夹起滑溜溜的包馅面点不是难事。唔,太酷了!她们连连称赞。
忙活了一晚,我反而并不很饿。夹起一只咬一口,馅料松软,汁水四溢。味道的确不错,但我有些心不在焉:下一次可以有借口包饺子是什么时候?到时候,包什么馅儿呢?
2014.1.20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