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中的两个元素,关于读书与旅行
关于读书:
大概是在06年,07年,开始主动想要去看书,那时候还在上学,因为听说网上买书会便宜些,然后攒钱,会定期去卓越看看有什么书想看。几岁的时候,父母也会买一些书给我看,故事类的,并不是特别多。但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国内外的我都听过。小时候我很少主动去想要看什么书,但也有几次吵吵要买着读的经历。我的记性很好,会记得很多事情的细节,比如有一次为了想买一系列有关于埃及探险的故事书,我一直赖在商场的柜台不走,结果母亲没有办法,只得买回去给我。也有几次是饭后遛弯的时候每次都会路过一家很小的新华书店,进去以后肯定会有收获,比如《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我非常确定这三套书是在那个书店购买的。一方面是因为记性好嘛,另一方面可能确实因为我读书不多,买书也不多。大概在我三年级的时候,家里装修,我独立有一个房间,父亲让装修队的给我用木头简单的给我做了一个四层书架挂在墙上的那种。我记忆深刻,上面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书。虽然看书不多,却很喜欢逛书店。这使我现在会常常想,我之所以后来开始发展了很多兴趣爱好也都与我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父亲应该很喜欢逛书店,有时候会因为路过,他进去看看,有的时候是特意去找有关学术方面的书籍,但他很少购买。更多的是去上一整天,把想要的东西统统记下来。如果是觉得全都有用的,他才会买下来。我虽然很少带着本子去书店学习,但父亲的那种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去找些相关方面的书学习的习惯绝对是完完全全的遗传给了我。有了自己的书架却没有很多的书,等到05年的时候,是我兴趣爱好萌生的一年。也有很多人是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兴趣和爱好。我认为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合理的分配自己的闲暇时光是比较遗憾的,所以我很幸运。那会儿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坚持写日记,而且一直是有几年手写,有很多的日记本子。那会开始是喜欢读杂志,提起杂志,我不得不说我与杂志的渊源。读杂志基本是从小学6年级开始,因为追星,买了真是不少,算起来怎么也要有1、2千块钱了。之后大一点买消费类的潮流杂志《Touch》、《Yoho》、《1626》、《Milk》等,也买过《女刊》、《希望》、《女友-校园》,再后来看过一阵日系时装杂志,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然后就是《悦己》、《明日风尚》、《Lohas》,而且因专题会买几期经济类的或者《三联生活周刊》。我的杂志历史大致如此,从追星,到想去了解社会上流行什么,到有关于女性成长类的。不过现在,从12年到现在,我已经戒掉了看杂志,攒杂志的习惯了。到了13年,我几乎算是一本杂志都没有买过,就算买的1、2本也是出于专题是我极其感兴趣的话题,比如饮食,咖啡,生活方式什么的。前阵也把攒了很多年的杂志都处理掉了。腾出了不少空间。好几千块钱也就这么没有了。不过其实还好,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我是记在了心里,脑里,本子上。这是我十几岁时的一个成长记录,有这么一段时间我是靠各种杂志度过的。在阅读杂志的期间,曾经也多次萌生过想去杂志社工作的想法。那会儿是想做编辑,不过我并不太清楚杂志社的编辑是一个什么工作流程和内容。我的文笔也很难去编辑些什么好的文字让别人花时间去读。后来确实大学毕业去了杂志社工作,也是喜欢的杂志,是一本美食,烹饪类的杂志。可惜是做市场而不是编辑。一直到现在,其实虽然传统媒体越来越走下坡路被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所取代。也有很多纸媒行业的朋友说不太景气了。但我还是挺想在杂志社工作的,无论是做市场,还是可以有机会做一个编辑。在杂志社的那种自由的工作环境,以及会有很多读者支持,还有每每新一期的杂志从印场送来拆封时捧在手里和同事一起阅览时的那份心情真的是非常难忘的,而且你拿在手里的可是热乎乎最新的一期还未上市啊。从爱看杂志到再杂志社工作,这段经历是我非常珍惜的,也会时常拿出来品味一下的。这就是我与杂志的渊源。继续谈读书,之后大概是05、06年,05年的时候,因为从杂志上得知很多推荐不错的书籍和电影,所以我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列出一些想看的电影和书。电影基本是买光盘,因为那会互联网上的资源并不是很多。而且画面也没现在这么先进,高清的。所以要么我会下载,更多数是买光盘。电影也是受父母的影响,他们之前是很喜欢看的,也会带着我看。小时候去影院的次数也不少。不过他们后来经常租光盘,或者是买很多,那会儿有VCD、DVD嘛。最早是录像机,我家也有不少录像带。那会是家大人选择电影我跟着看。但之后就是我自己选择电影,自己看。看电影的话跟听歌一样我都比较喜欢国外的。列出了感兴趣的电影就会买来看,那段时期看了很多电影,几乎每周末放假晚上就会精挑细选一部电影播放。后来意识到有很多经典的片子都没有看过,就找来狂补那样。至今看过的电影也有500多部了,不知道是不是处于一个比较多的数量了。书读的没有看的电影那么多。那会儿心总是静不下来又或者说是没有什么心情适合读书。偶有的书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或者是在家看看,屈指可数。我看书一开始不怎么喜欢看小说,尤其是国外的小说,截止到12年之前我几乎应该是没有看过说得出来的国外小说。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从来都记不住小说人物的名字,他们都很长并且非常难记住,比如什么什么斯,什么奥什么德之类的。不过去年终是看完了那部马尔克斯经典之作《百年孤独》,我也很佩服自己终于不恐惧小说人物的名字了。要知道《百年孤独》里的人物的名字实在是太复杂了,名字不仅很长,小辈的名字居然还会和父辈的名字相同。怪不得网上随处可搜到一些无聊至之人编辑的有关《百年孤独》小说人物的家谱。起初读的比较多的是随笔、散文,张小娴的散文可能是女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都会读过的,疗伤系的。那会我也会遇到喜欢的文章,整篇抄下来。之后是比较畅销的书,生活类,所以那会儿读大量这方面的书籍导致我现在对生活方式很有自己的见解。也读绘本。除了欣赏插画,还会收获一份心情。这是读绘本才能体会到的。一方面绘本很好读,字不多但字很美,插画也很美。看的最多的代表是《几米》,还有日本、欧美的一些插画家的书。之后是跟工作相关的,因为选择的工作都是自己喜欢的,所以那些专业类的书籍我也看的井井有味。虽然小说很少读,但像一直很受好评的余华的《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池莉的《所以》我还都是一口气读完的。我很热衷涉及到文革时期的故事。那种讲述爷爷奶奶的小时候那会儿的事情。旧社会的故事。那种校园小说,什么痞子蔡写的,郭敬明写的我都一本没有看过,可能是因为那种校园生活不太深刻吧,没太多的兴趣。大概是一直到上班,期间的几年我都会常常读书。大概一年会读几本。那会儿买的书也不少,都是自己想看的。小木书架慢慢地满了,就让父亲在厂子里给做了一个铁的书架,涂上白色的漆很洋气。后来也渐渐摆满了。11年装修房间,买了更大的书架,后来也渐渐满了,去年又添置了新的书架,我想今年也会变满。其实书多并不一定是读了这么多,有很多人喜欢买书,后来网上就有比如买很多书的人是潜意识认为买了就等同于读书了,也有是真的想买一些书读一读,但是自己很难真的拿起来读。我和庆幸,以上两点我都不是。我买的书比较多,每次买的时候都反复的筛选预购的书籍。下单以后就很期待新的书。一般都会十几本的买后来是几本几本的买,再后来几本是1、2本的买,这样免邮,也应急。着急看的书几本送来后,一两天就都看完了。有的时候会一直拉一个很长的书单,遇到有促销活动就会一下买十几本。但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是一年就一次的。按照这样的购书速度其实书架就算有好几个也都放不下了,所以我也会经常整理书架,正因为定期的去整理书架,才会发觉我读书口味的变化,有很多书都很后悔买,因为我认为真正值得收藏或者值得一看的书买回来放在书架中才真的是值得的。所以又会有很多很多书是被请出来大部分都送人了。这类的书籍也不少,恰恰说明了我读书的口味并不稳定,也显示我的性格或者喜好的不稳定,不过是需要有这么一个过程的。从12年下半年起到现在基本是比较稳定了。喜欢看不同类型的书籍,包含比如:随笔散文、绘本、专业性的、经管类、纪实类、游记、美食烹饪类、传记、宗教、历史、灵修心理、国外文学。各种类型的书籍,也更让我在这个丰富的阅读海洋中遨游。我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天都会读书。上班前都会根据心情和近期热衷的一个事情选择一本合适的书放在包里。我读书的环境基本是地铁里、公交上、家里。偶尔中的偶尔在图书馆、咖啡馆。慢慢的,读书速度也很快。基本上200多页的书1、2天,3、400页的一周,这还要看是什么类型的书,每天能有多少时间看。如果是周末就更快基本一个周末就一本。日本文学我看的很快,几乎全是一天、或者一两天就看完的。日本文学的启蒙书籍是樋口一叶《十三夜》。这是我第一次看日本文学,之后是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吉本芭娜娜、青山七惠,我竟然还在去年在咖啡馆工作期间亲眼见到了青山七惠,那天我就记得我们都很开心见到对方并合影留念。我觉得很奇怪的是我从里都没看过村上春树的书,这么畅销的、多产的,作家的书,改天真应该找来一本比较经典的读一读。我完整的看完的第一步国外文学是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然后是保罗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前者我非常喜欢,也对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有了一个浅浅的认识。之后读书基本是如果喜欢这个作家的某个作品,就会网上看看书评,读一些他其他的作品。比如第一次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后来喜欢的不得了,也很喜欢他讲故事。随后就看《刀锋》、《寻欢作乐》、最近也一直在看《人生的枷锁》。 珍妮特温特森的书我也很喜欢,多莱斯的《猫》我印象也很深刻,她爱猫,养了很多猫,她静静的写猫,把猫描写得像描写一位女朋友似的。我非常喜欢。我读书的喜好慢慢的有所改变。读书的方式也更多元化了。有的时候借书看,觉得好也会再买。后来专门是办了图书证,经常去图书馆找寻想看的书籍,借了不少。那会儿每每去图书馆我都异常兴奋。后来出了电子书,电子书比较便宜,几块钱。而且可以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阅读,不过我一开始非常排斥这种方式,我不喜欢在手机上看小说,很小的屏幕很费劲的感觉,我也非常不解为何很多人喜欢不停地盯着手机屏幕看小说呢?后来去年收到了一份礼物,亚马逊出的Kindle,我就比较喜欢。Kindle的阅读体验跟手机就完全不同,它有特殊的油墨屏幕显示的技术,携带非常方便轻巧。虽然功能比较单一,但是却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阅读体验。我慢慢也接受了电子书。所以现在我读书通过4种途径:1、自行购买值得收藏的书籍 2、向朋友借随意想看看的畅销书籍 3、图书馆借比较经典的老书以及不需要买只需要看看记录一下重点的书 4、Kindle购买一些非常便宜的又想先看看多了解一下的书 由此总结下来,看来读书确实也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了。这就是关于读书,我的一些关于我读书的一份经历。最后想要说的一点是,虽然小时候不怎么爱看书,没有成为一个家长喜欢的那种从小博览群书的孩子,当然现在也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因为觉得努力成为一个那样的人也不是我的目标,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世界更加丰富,读书也是可以让时间变得很充实的一种方式,读书也能让我很安静的呆一会,读书更加是我的精神食粮。读书觉不是硬要逼着去读,看别人读什么就买来一读,也绝不是只读经典。要有自己的一个风格喜好在里面。还有就是根据个人的阅历不同选择的读书的类型也不同,像我现在依然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一方面我并不太感兴趣也不想因为是四大名著所以才要读,一方面是即使现在才20多岁并没有经历过什么,还硬要去读一个自己理解不了的故事那就实在显得太牵强了。毕竟是经典之作,一定有它经典的道理,如果读不出经典之所在那就如同在看一个故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大概是在06年,07年,开始主动想要去看书,那时候还在上学,因为听说网上买书会便宜些,然后攒钱,会定期去卓越看看有什么书想看。几岁的时候,父母也会买一些书给我看,故事类的,并不是特别多。但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国内外的我都听过。小时候我很少主动去想要看什么书,但也有几次吵吵要买着读的经历。我的记性很好,会记得很多事情的细节,比如有一次为了想买一系列有关于埃及探险的故事书,我一直赖在商场的柜台不走,结果母亲没有办法,只得买回去给我。也有几次是饭后遛弯的时候每次都会路过一家很小的新华书店,进去以后肯定会有收获,比如《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我非常确定这三套书是在那个书店购买的。一方面是因为记性好嘛,另一方面可能确实因为我读书不多,买书也不多。大概在我三年级的时候,家里装修,我独立有一个房间,父亲让装修队的给我用木头简单的给我做了一个四层书架挂在墙上的那种。我记忆深刻,上面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书。虽然看书不多,却很喜欢逛书店。这使我现在会常常想,我之所以后来开始发展了很多兴趣爱好也都与我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父亲应该很喜欢逛书店,有时候会因为路过,他进去看看,有的时候是特意去找有关学术方面的书籍,但他很少购买。更多的是去上一整天,把想要的东西统统记下来。如果是觉得全都有用的,他才会买下来。我虽然很少带着本子去书店学习,但父亲的那种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去找些相关方面的书学习的习惯绝对是完完全全的遗传给了我。有了自己的书架却没有很多的书,等到05年的时候,是我兴趣爱好萌生的一年。也有很多人是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兴趣和爱好。我认为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合理的分配自己的闲暇时光是比较遗憾的,所以我很幸运。那会儿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坚持写日记,而且一直是有几年手写,有很多的日记本子。那会开始是喜欢读杂志,提起杂志,我不得不说我与杂志的渊源。读杂志基本是从小学6年级开始,因为追星,买了真是不少,算起来怎么也要有1、2千块钱了。之后大一点买消费类的潮流杂志《Touch》、《Yoho》、《1626》、《Milk》等,也买过《女刊》、《希望》、《女友-校园》,再后来看过一阵日系时装杂志,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然后就是《悦己》、《明日风尚》、《Lohas》,而且因专题会买几期经济类的或者《三联生活周刊》。我的杂志历史大致如此,从追星,到想去了解社会上流行什么,到有关于女性成长类的。不过现在,从12年到现在,我已经戒掉了看杂志,攒杂志的习惯了。到了13年,我几乎算是一本杂志都没有买过,就算买的1、2本也是出于专题是我极其感兴趣的话题,比如饮食,咖啡,生活方式什么的。前阵也把攒了很多年的杂志都处理掉了。腾出了不少空间。好几千块钱也就这么没有了。不过其实还好,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我是记在了心里,脑里,本子上。这是我十几岁时的一个成长记录,有这么一段时间我是靠各种杂志度过的。在阅读杂志的期间,曾经也多次萌生过想去杂志社工作的想法。那会儿是想做编辑,不过我并不太清楚杂志社的编辑是一个什么工作流程和内容。我的文笔也很难去编辑些什么好的文字让别人花时间去读。后来确实大学毕业去了杂志社工作,也是喜欢的杂志,是一本美食,烹饪类的杂志。可惜是做市场而不是编辑。一直到现在,其实虽然传统媒体越来越走下坡路被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所取代。也有很多纸媒行业的朋友说不太景气了。但我还是挺想在杂志社工作的,无论是做市场,还是可以有机会做一个编辑。在杂志社的那种自由的工作环境,以及会有很多读者支持,还有每每新一期的杂志从印场送来拆封时捧在手里和同事一起阅览时的那份心情真的是非常难忘的,而且你拿在手里的可是热乎乎最新的一期还未上市啊。从爱看杂志到再杂志社工作,这段经历是我非常珍惜的,也会时常拿出来品味一下的。这就是我与杂志的渊源。继续谈读书,之后大概是05、06年,05年的时候,因为从杂志上得知很多推荐不错的书籍和电影,所以我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列出一些想看的电影和书。电影基本是买光盘,因为那会互联网上的资源并不是很多。而且画面也没现在这么先进,高清的。所以要么我会下载,更多数是买光盘。电影也是受父母的影响,他们之前是很喜欢看的,也会带着我看。小时候去影院的次数也不少。不过他们后来经常租光盘,或者是买很多,那会儿有VCD、DVD嘛。最早是录像机,我家也有不少录像带。那会是家大人选择电影我跟着看。但之后就是我自己选择电影,自己看。看电影的话跟听歌一样我都比较喜欢国外的。列出了感兴趣的电影就会买来看,那段时期看了很多电影,几乎每周末放假晚上就会精挑细选一部电影播放。后来意识到有很多经典的片子都没有看过,就找来狂补那样。至今看过的电影也有500多部了,不知道是不是处于一个比较多的数量了。书读的没有看的电影那么多。那会儿心总是静不下来又或者说是没有什么心情适合读书。偶有的书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或者是在家看看,屈指可数。我看书一开始不怎么喜欢看小说,尤其是国外的小说,截止到12年之前我几乎应该是没有看过说得出来的国外小说。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从来都记不住小说人物的名字,他们都很长并且非常难记住,比如什么什么斯,什么奥什么德之类的。不过去年终是看完了那部马尔克斯经典之作《百年孤独》,我也很佩服自己终于不恐惧小说人物的名字了。要知道《百年孤独》里的人物的名字实在是太复杂了,名字不仅很长,小辈的名字居然还会和父辈的名字相同。怪不得网上随处可搜到一些无聊至之人编辑的有关《百年孤独》小说人物的家谱。起初读的比较多的是随笔、散文,张小娴的散文可能是女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都会读过的,疗伤系的。那会我也会遇到喜欢的文章,整篇抄下来。之后是比较畅销的书,生活类,所以那会儿读大量这方面的书籍导致我现在对生活方式很有自己的见解。也读绘本。除了欣赏插画,还会收获一份心情。这是读绘本才能体会到的。一方面绘本很好读,字不多但字很美,插画也很美。看的最多的代表是《几米》,还有日本、欧美的一些插画家的书。之后是跟工作相关的,因为选择的工作都是自己喜欢的,所以那些专业类的书籍我也看的井井有味。虽然小说很少读,但像一直很受好评的余华的《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池莉的《所以》我还都是一口气读完的。我很热衷涉及到文革时期的故事。那种讲述爷爷奶奶的小时候那会儿的事情。旧社会的故事。那种校园小说,什么痞子蔡写的,郭敬明写的我都一本没有看过,可能是因为那种校园生活不太深刻吧,没太多的兴趣。大概是一直到上班,期间的几年我都会常常读书。大概一年会读几本。那会儿买的书也不少,都是自己想看的。小木书架慢慢地满了,就让父亲在厂子里给做了一个铁的书架,涂上白色的漆很洋气。后来也渐渐摆满了。11年装修房间,买了更大的书架,后来也渐渐满了,去年又添置了新的书架,我想今年也会变满。其实书多并不一定是读了这么多,有很多人喜欢买书,后来网上就有比如买很多书的人是潜意识认为买了就等同于读书了,也有是真的想买一些书读一读,但是自己很难真的拿起来读。我和庆幸,以上两点我都不是。我买的书比较多,每次买的时候都反复的筛选预购的书籍。下单以后就很期待新的书。一般都会十几本的买后来是几本几本的买,再后来几本是1、2本的买,这样免邮,也应急。着急看的书几本送来后,一两天就都看完了。有的时候会一直拉一个很长的书单,遇到有促销活动就会一下买十几本。但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是一年就一次的。按照这样的购书速度其实书架就算有好几个也都放不下了,所以我也会经常整理书架,正因为定期的去整理书架,才会发觉我读书口味的变化,有很多书都很后悔买,因为我认为真正值得收藏或者值得一看的书买回来放在书架中才真的是值得的。所以又会有很多很多书是被请出来大部分都送人了。这类的书籍也不少,恰恰说明了我读书的口味并不稳定,也显示我的性格或者喜好的不稳定,不过是需要有这么一个过程的。从12年下半年起到现在基本是比较稳定了。喜欢看不同类型的书籍,包含比如:随笔散文、绘本、专业性的、经管类、纪实类、游记、美食烹饪类、传记、宗教、历史、灵修心理、国外文学。各种类型的书籍,也更让我在这个丰富的阅读海洋中遨游。我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天都会读书。上班前都会根据心情和近期热衷的一个事情选择一本合适的书放在包里。我读书的环境基本是地铁里、公交上、家里。偶尔中的偶尔在图书馆、咖啡馆。慢慢的,读书速度也很快。基本上200多页的书1、2天,3、400页的一周,这还要看是什么类型的书,每天能有多少时间看。如果是周末就更快基本一个周末就一本。日本文学我看的很快,几乎全是一天、或者一两天就看完的。日本文学的启蒙书籍是樋口一叶《十三夜》。这是我第一次看日本文学,之后是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吉本芭娜娜、青山七惠,我竟然还在去年在咖啡馆工作期间亲眼见到了青山七惠,那天我就记得我们都很开心见到对方并合影留念。我觉得很奇怪的是我从里都没看过村上春树的书,这么畅销的、多产的,作家的书,改天真应该找来一本比较经典的读一读。我完整的看完的第一步国外文学是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然后是保罗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前者我非常喜欢,也对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有了一个浅浅的认识。之后读书基本是如果喜欢这个作家的某个作品,就会网上看看书评,读一些他其他的作品。比如第一次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后来喜欢的不得了,也很喜欢他讲故事。随后就看《刀锋》、《寻欢作乐》、最近也一直在看《人生的枷锁》。 珍妮特温特森的书我也很喜欢,多莱斯的《猫》我印象也很深刻,她爱猫,养了很多猫,她静静的写猫,把猫描写得像描写一位女朋友似的。我非常喜欢。我读书的喜好慢慢的有所改变。读书的方式也更多元化了。有的时候借书看,觉得好也会再买。后来专门是办了图书证,经常去图书馆找寻想看的书籍,借了不少。那会儿每每去图书馆我都异常兴奋。后来出了电子书,电子书比较便宜,几块钱。而且可以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阅读,不过我一开始非常排斥这种方式,我不喜欢在手机上看小说,很小的屏幕很费劲的感觉,我也非常不解为何很多人喜欢不停地盯着手机屏幕看小说呢?后来去年收到了一份礼物,亚马逊出的Kindle,我就比较喜欢。Kindle的阅读体验跟手机就完全不同,它有特殊的油墨屏幕显示的技术,携带非常方便轻巧。虽然功能比较单一,但是却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阅读体验。我慢慢也接受了电子书。所以现在我读书通过4种途径:1、自行购买值得收藏的书籍 2、向朋友借随意想看看的畅销书籍 3、图书馆借比较经典的老书以及不需要买只需要看看记录一下重点的书 4、Kindle购买一些非常便宜的又想先看看多了解一下的书 由此总结下来,看来读书确实也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了。这就是关于读书,我的一些关于我读书的一份经历。最后想要说的一点是,虽然小时候不怎么爱看书,没有成为一个家长喜欢的那种从小博览群书的孩子,当然现在也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因为觉得努力成为一个那样的人也不是我的目标,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世界更加丰富,读书也是可以让时间变得很充实的一种方式,读书也能让我很安静的呆一会,读书更加是我的精神食粮。读书觉不是硬要逼着去读,看别人读什么就买来一读,也绝不是只读经典。要有自己的一个风格喜好在里面。还有就是根据个人的阅历不同选择的读书的类型也不同,像我现在依然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一方面我并不太感兴趣也不想因为是四大名著所以才要读,一方面是即使现在才20多岁并没有经历过什么,还硬要去读一个自己理解不了的故事那就实在显得太牵强了。毕竟是经典之作,一定有它经典的道理,如果读不出经典之所在那就如同在看一个故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