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阅读札记
1
最意想不到的是兰德这首诗居然从一辈子热衷于人间繁华的艾略特口里念出来:
我从不与人争,没有人值得我与之争,
我爱自然,其次爱的是艺术,
我向生命之火伸双手取暖,
火快烧残了,我也准备离去。
想想又觉得这样挺真实,也挺好。在上流社会、有闲阶级,自然美、艺术美是消费品,是身份的象征。艾略特终其一生狂热地从与王公贵族的交游、宴饮中获得乐 趣,没有这些他就活不下去。他执着、热情、兴致勃勃,从不厌倦,一直到老都是如此。毛姆这样评价他:“想到他的一生过得那样愚蠢、无益和无聊,使我感觉难 受。 ”问题是,艾略特自己并不那样认为,他还怜悯拉里对上流社会生活疏离的不可理喻呢。像艾略特这样忙碌、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也是许多人向往、艳羡的生活,出 名、举止高雅、高人一等。后面,伊莎贝尔跟着艾略特一步一步走进了巴黎社交圈子。
对单个的人来说,没有不好的生活,只有不被选择的生活。
艾略特可能适合下面一首诗,只是他没有东方人的洒脱和闲适,多了虚荣和势利:
日日深杯酒满,
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
且喜无拘碍。
拉里和艾略特都是同样执着的人,只是拉里执着于人生意义的追寻,而艾略特沉迷于物质利欲的追逐。灵魂的有无,使生命的质量高下立判.
2
许多作者为小说如何如何结构殚精竭虑,毛姆轻轻松松似乎信手拈来就有了不一般的叙事方式。小说主人公很少直接出来演戏,也不以环环相扣的情节吸引读者,故 事经过都是作者道听途说来或辗转访问而来的,这样就少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大量的铺陈交代。我们和作家一起去走访朋友,到街上散步,到外地度假,总是先知道 事情的结局,对为什么这样感到好奇,然后再追溯事件的经过,听事件的主人公直抒胸臆。这样更符合生活实际,也使叙事舒缓有度。如同人们总是先从报纸、电视 上得到新闻,然后再关心消息发生的来龙去脉,加以评论或感叹。我们就这样同作者一起在短短的时间内过了十多年,牵挂着书中人物,一点也不感到别扭。
作者毛姆在小说中既是旁观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真实和虚构巧妙地融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些人物从书中走出来,每个人都是作者的朋友,每个人都那么 真切,甚至当这些人从巴黎消失的时候,我们还感觉到了作者的怅然若失。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善恶,作家按照人物的本性真实呈现,一览无余,把评判的权利交给 了读者。你喜欢谁?你认同谁?你追随谁?随你的吧。
3.
传说悉达多太子随众人出游,亲眼看到了老、病、死,生了大惊骇,于是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拉里青少年时代本来也是一个如伊莎贝尔所说正常的男孩,他独 自去参军,在一次空战中看见最好的朋友为救他而死,小说中多次写道:“那些死了的人像一堆废弃的无用的东西堆在那儿”,“死者死去的那样子看上去多么死 啊!”这让拉里极为震撼,他决定思考一点东西,想搞清楚“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胡里胡涂的悲剧。”
拉里在巴黎的图书馆里读书,读了两年,为解心中的疑惑故,不得不和未婚妻解除婚约。然后到一个煤矿去工作,遇到考斯第,后又同他去旅行。他们走了很远,在 一个农场呆了一段时间,拉里于一天早晨偷跑出去,开始独自追寻。他游遍了世界各地,最后来到了印度。在印度他访遍了被称为智慧、圣洁的人,但他们谁也没有 给他满意的答复。他找到西里 •甘乃夏,决定像他那样去山上隐居苦修。经过长时间孤独的思索,他在生日的早晨突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体验:
“…… 我坐在一棵树下等着。当时还是黑夜,但是,星儿淡了,说明白天就要到来。我怀着一种古怪的期望心情。光线开始一点点地,几乎使人觉察不到,缓缓透过黑暗, 就像神秘的身形蹑足于树丛。我感到心跳,就象碰到危险似的。太阳升了起来。那些满布茂密林莽的群山,晓雾仍旧笼罩在树顶上,和远在我脚下的那座深不可测的 大湖。太阳从山峦的一条裂缝中透进来,照耀得湖水象灿银一样。世界的美使我陶醉了。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这样的快意,这样超然物外的快乐。我有一种古怪的感 觉,一种震颤从脚下一直升到头顶,人好象突然摆脱身体,像纯精灵一样分享着一种我从来没有意想到的快感。我感到一种超越人性的知识掌握着我,使得一切过去 认为混乱的变得澄清了,一切使我迷惑不解的都有了解释。我快乐得痛苦起来,我挣扎着想摆脱这种状态,因为我觉得再这样下去,人就会立刻死掉;然而,我是那 样陶醉,又宁可死去而不愿放弃这种快乐。…”
这就是拉里苦苦寻找从而得到的启示。尽管他暂时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但是他确乎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释迦牟尼月夜于菩提树下悟道,是不是也不过如此?既然找到了答案,拉里决定立即下山。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毛姆绝对不是一个自谓的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人。这里,我们再一次看见心理现象与宗教体验合二为一。宗教将人对自我意义的追寻神秘化神圣化,而心理学研究现象,试图解释它,并使大多数人相信自我完善的可能性。
下山后的拉里变得更为超然了,他自身及心灵中已经没有痛苦了,什么都不能伤害他,他懂得了一切。他成了一个圣者。经过岁月的沧桑,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有了变化,只有拉里没有变,他看上去仍旧那么年轻,那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了不朽的精神和宁静。
我们也可以叩问生命的意义,但我们也许没有勇气舍弃一切去旅行去求索去苦修,拉里替我们做了。
4
多年后,伊莎贝尔这样对“我”说:“凭直觉,我知道拉里仍然是个处男。”“胡说,拉里的性生活我一清二楚,拉里没有女人!”
“我”未置可否,然而她是对的。
圣徒拥有一颗纯洁的悲悯的心,在他的眼里众生平等,无所谓尊卑贵贱。当他明了人间一切苦难之后,他会自觉地来解除他人的苦难。他舍弃财产,并以身为布施。
小说中出现在拉里生活中的女子有六个。伊莎贝尔,农场主的妻子和寡媳,苏珊•鲁维埃,索菲•麦唐纳,一个无名的十八岁的女子。
伊莎贝尔绝对青春美丽:“仿佛她是一只金黄的熟透了的梨子,又香又甜,只等你来吃。她身上发出的温暖,使你觉得只要伸出手来就能够感到舒适。……她已经是 一个非常诱人的少女。"而且,伊莎贝尔曾设计以身体为诱饵,来要挟拉里同他结婚。然而,拉里心无邪念,对深爱他的女孩没有丁点亵渎。伊莎贝尔对拉里是世俗 的爱欲,其重心是控制;而拉里对 伊莎贝尔是爱,就像他爱这世界一样。
他不为美色所惑,他甚至不解风情。在那个偏僻的农场,夜里遇到侵犯的时候,他一动不动,他想的是农场主的妻子太可怜了,不想让她伤心,她要,就给。就这么简单。这是布施。
对苏珊 •鲁维埃也是这样。为了救这个陷入绝境的妓女,他把她带到乡间治病,休养。小说中苏珊迷惑地叙述道:
有一天晚上,当我们去睡觉之前,我对他说,“你要我今天晚上到你的房间里来吗?”他用他那双和善的眼睛看 了我一下,然后微笑说:“你要来吗?”
“你想呢,你这样漂亮的身体?”
“好吧,你就来吧。"
"我上了楼,脱掉衣服,然后沿着过道溜进他的房间。他躺在床上看书,抽着烟斗。他放下烟斗和书,移过身子让出地方给我。”
“他是一个特别的情人。亲热,甚至温柔,健壮而不热烈,而且一点也不下流。他爱得就像那个青年学生一样,那情形相当可笑,但又令人感动。我离开他时,觉得应该是我感谢他,而不是他感谢我。当我关上门,我看见他又拿起书,继续从刚才撂下的地方看下去。”
这段写得相当的动人。除了认定拉里是以自身为布施,以自身来救赎苏珊 •鲁维埃,我想不到别的答案。因他没有欲念,没有索取、发泄、占有、控制,只有温暖的安慰与给予。
那个十八岁的女孩和拉里同居,是为了养活孩子,等自己的情人服兵役回来。拉里这样说他们的分开:“……她太兴奋了,一脑门子只想到和自己的情人重逢,谈不上和我惜别。我有十足的把握,在火车还没有完全开出车站之前,她已经把我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真正懂得拉里的,只有索菲 •麦唐纳,这个被大家认为自甘堕落的女子。索菲 •麦唐纳和拉里一样遭受了人生巨大不幸,深爱的丈夫和女儿因车祸一瞬间死去,幸福转眼变为深重的痛苦。人生太无常了!同样震撼和迷茫,拉里选择了向上求 索,索菲则向下沉沦,拒绝一切施救,以加速自己的毁灭。她在与拉里结婚的前三天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她说:"事到临头一想,我觉得我不能让拉里做耶稣基 督,我来做抹大拉的马利亚。不行,先生。”她以逃脱拉里的施舍来成全自己的完整和尊严。而拉里也这样说:“我碰到的有可能和她结婚的女子只有可怜的索菲。 她有个可爱的灵魂,热情,超脱,慷慨。她的理想是高尚的。甚至到最后她寻找自我毁灭的方式,也具有崇高的悲剧意味。”
人若能以爱来救赎苦难,以自身为布施,还有什么不可舍?
最意想不到的是兰德这首诗居然从一辈子热衷于人间繁华的艾略特口里念出来:
我从不与人争,没有人值得我与之争,
我爱自然,其次爱的是艺术,
我向生命之火伸双手取暖,
火快烧残了,我也准备离去。
想想又觉得这样挺真实,也挺好。在上流社会、有闲阶级,自然美、艺术美是消费品,是身份的象征。艾略特终其一生狂热地从与王公贵族的交游、宴饮中获得乐 趣,没有这些他就活不下去。他执着、热情、兴致勃勃,从不厌倦,一直到老都是如此。毛姆这样评价他:“想到他的一生过得那样愚蠢、无益和无聊,使我感觉难 受。 ”问题是,艾略特自己并不那样认为,他还怜悯拉里对上流社会生活疏离的不可理喻呢。像艾略特这样忙碌、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也是许多人向往、艳羡的生活,出 名、举止高雅、高人一等。后面,伊莎贝尔跟着艾略特一步一步走进了巴黎社交圈子。
对单个的人来说,没有不好的生活,只有不被选择的生活。
艾略特可能适合下面一首诗,只是他没有东方人的洒脱和闲适,多了虚荣和势利:
日日深杯酒满,
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
且喜无拘碍。
拉里和艾略特都是同样执着的人,只是拉里执着于人生意义的追寻,而艾略特沉迷于物质利欲的追逐。灵魂的有无,使生命的质量高下立判.
2
许多作者为小说如何如何结构殚精竭虑,毛姆轻轻松松似乎信手拈来就有了不一般的叙事方式。小说主人公很少直接出来演戏,也不以环环相扣的情节吸引读者,故 事经过都是作者道听途说来或辗转访问而来的,这样就少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大量的铺陈交代。我们和作家一起去走访朋友,到街上散步,到外地度假,总是先知道 事情的结局,对为什么这样感到好奇,然后再追溯事件的经过,听事件的主人公直抒胸臆。这样更符合生活实际,也使叙事舒缓有度。如同人们总是先从报纸、电视 上得到新闻,然后再关心消息发生的来龙去脉,加以评论或感叹。我们就这样同作者一起在短短的时间内过了十多年,牵挂着书中人物,一点也不感到别扭。
作者毛姆在小说中既是旁观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真实和虚构巧妙地融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些人物从书中走出来,每个人都是作者的朋友,每个人都那么 真切,甚至当这些人从巴黎消失的时候,我们还感觉到了作者的怅然若失。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善恶,作家按照人物的本性真实呈现,一览无余,把评判的权利交给 了读者。你喜欢谁?你认同谁?你追随谁?随你的吧。
3.
传说悉达多太子随众人出游,亲眼看到了老、病、死,生了大惊骇,于是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拉里青少年时代本来也是一个如伊莎贝尔所说正常的男孩,他独 自去参军,在一次空战中看见最好的朋友为救他而死,小说中多次写道:“那些死了的人像一堆废弃的无用的东西堆在那儿”,“死者死去的那样子看上去多么死 啊!”这让拉里极为震撼,他决定思考一点东西,想搞清楚“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胡里胡涂的悲剧。”
拉里在巴黎的图书馆里读书,读了两年,为解心中的疑惑故,不得不和未婚妻解除婚约。然后到一个煤矿去工作,遇到考斯第,后又同他去旅行。他们走了很远,在 一个农场呆了一段时间,拉里于一天早晨偷跑出去,开始独自追寻。他游遍了世界各地,最后来到了印度。在印度他访遍了被称为智慧、圣洁的人,但他们谁也没有 给他满意的答复。他找到西里 •甘乃夏,决定像他那样去山上隐居苦修。经过长时间孤独的思索,他在生日的早晨突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体验:
“…… 我坐在一棵树下等着。当时还是黑夜,但是,星儿淡了,说明白天就要到来。我怀着一种古怪的期望心情。光线开始一点点地,几乎使人觉察不到,缓缓透过黑暗, 就像神秘的身形蹑足于树丛。我感到心跳,就象碰到危险似的。太阳升了起来。那些满布茂密林莽的群山,晓雾仍旧笼罩在树顶上,和远在我脚下的那座深不可测的 大湖。太阳从山峦的一条裂缝中透进来,照耀得湖水象灿银一样。世界的美使我陶醉了。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这样的快意,这样超然物外的快乐。我有一种古怪的感 觉,一种震颤从脚下一直升到头顶,人好象突然摆脱身体,像纯精灵一样分享着一种我从来没有意想到的快感。我感到一种超越人性的知识掌握着我,使得一切过去 认为混乱的变得澄清了,一切使我迷惑不解的都有了解释。我快乐得痛苦起来,我挣扎着想摆脱这种状态,因为我觉得再这样下去,人就会立刻死掉;然而,我是那 样陶醉,又宁可死去而不愿放弃这种快乐。…”
这就是拉里苦苦寻找从而得到的启示。尽管他暂时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但是他确乎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释迦牟尼月夜于菩提树下悟道,是不是也不过如此?既然找到了答案,拉里决定立即下山。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毛姆绝对不是一个自谓的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人。这里,我们再一次看见心理现象与宗教体验合二为一。宗教将人对自我意义的追寻神秘化神圣化,而心理学研究现象,试图解释它,并使大多数人相信自我完善的可能性。
下山后的拉里变得更为超然了,他自身及心灵中已经没有痛苦了,什么都不能伤害他,他懂得了一切。他成了一个圣者。经过岁月的沧桑,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有了变化,只有拉里没有变,他看上去仍旧那么年轻,那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了不朽的精神和宁静。
我们也可以叩问生命的意义,但我们也许没有勇气舍弃一切去旅行去求索去苦修,拉里替我们做了。
4
多年后,伊莎贝尔这样对“我”说:“凭直觉,我知道拉里仍然是个处男。”“胡说,拉里的性生活我一清二楚,拉里没有女人!”
“我”未置可否,然而她是对的。
圣徒拥有一颗纯洁的悲悯的心,在他的眼里众生平等,无所谓尊卑贵贱。当他明了人间一切苦难之后,他会自觉地来解除他人的苦难。他舍弃财产,并以身为布施。
小说中出现在拉里生活中的女子有六个。伊莎贝尔,农场主的妻子和寡媳,苏珊•鲁维埃,索菲•麦唐纳,一个无名的十八岁的女子。
伊莎贝尔绝对青春美丽:“仿佛她是一只金黄的熟透了的梨子,又香又甜,只等你来吃。她身上发出的温暖,使你觉得只要伸出手来就能够感到舒适。……她已经是 一个非常诱人的少女。"而且,伊莎贝尔曾设计以身体为诱饵,来要挟拉里同他结婚。然而,拉里心无邪念,对深爱他的女孩没有丁点亵渎。伊莎贝尔对拉里是世俗 的爱欲,其重心是控制;而拉里对 伊莎贝尔是爱,就像他爱这世界一样。
他不为美色所惑,他甚至不解风情。在那个偏僻的农场,夜里遇到侵犯的时候,他一动不动,他想的是农场主的妻子太可怜了,不想让她伤心,她要,就给。就这么简单。这是布施。
对苏珊 •鲁维埃也是这样。为了救这个陷入绝境的妓女,他把她带到乡间治病,休养。小说中苏珊迷惑地叙述道:
有一天晚上,当我们去睡觉之前,我对他说,“你要我今天晚上到你的房间里来吗?”他用他那双和善的眼睛看 了我一下,然后微笑说:“你要来吗?”
“你想呢,你这样漂亮的身体?”
“好吧,你就来吧。"
"我上了楼,脱掉衣服,然后沿着过道溜进他的房间。他躺在床上看书,抽着烟斗。他放下烟斗和书,移过身子让出地方给我。”
“他是一个特别的情人。亲热,甚至温柔,健壮而不热烈,而且一点也不下流。他爱得就像那个青年学生一样,那情形相当可笑,但又令人感动。我离开他时,觉得应该是我感谢他,而不是他感谢我。当我关上门,我看见他又拿起书,继续从刚才撂下的地方看下去。”
这段写得相当的动人。除了认定拉里是以自身为布施,以自身来救赎苏珊 •鲁维埃,我想不到别的答案。因他没有欲念,没有索取、发泄、占有、控制,只有温暖的安慰与给予。
那个十八岁的女孩和拉里同居,是为了养活孩子,等自己的情人服兵役回来。拉里这样说他们的分开:“……她太兴奋了,一脑门子只想到和自己的情人重逢,谈不上和我惜别。我有十足的把握,在火车还没有完全开出车站之前,她已经把我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真正懂得拉里的,只有索菲 •麦唐纳,这个被大家认为自甘堕落的女子。索菲 •麦唐纳和拉里一样遭受了人生巨大不幸,深爱的丈夫和女儿因车祸一瞬间死去,幸福转眼变为深重的痛苦。人生太无常了!同样震撼和迷茫,拉里选择了向上求 索,索菲则向下沉沦,拒绝一切施救,以加速自己的毁灭。她在与拉里结婚的前三天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她说:"事到临头一想,我觉得我不能让拉里做耶稣基 督,我来做抹大拉的马利亚。不行,先生。”她以逃脱拉里的施舍来成全自己的完整和尊严。而拉里也这样说:“我碰到的有可能和她结婚的女子只有可怜的索菲。 她有个可爱的灵魂,热情,超脱,慷慨。她的理想是高尚的。甚至到最后她寻找自我毁灭的方式,也具有崇高的悲剧意味。”
人若能以爱来救赎苦难,以自身为布施,还有什么不可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