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琨
偶然间看到某小组发起的一个帖子,说是谈谈个人认为古代最传奇和最悲惨的文人是谁。粗略的翻看了一下组员们各自的回应评论,说的不少,说的一个比一个悲切。由于这个帖子不是在搞投票,所以对于那些耳熟而详的知名人物,尤其是大伙多次提到的,也就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于是,我给的回应是一个名气不怎么大的、但个人认为多少有些必要提及的人物——刘琨。
刘琨是两晋时期人物,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市面上的相关书籍并不算多,最为通俗的当属《世说新语》,然而实在是简短局限。据说由于涉及民族问题,本着有益于团结的原则,相关出版物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诚然,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黑暗和混乱的时期,恐怕并不为过。
“闻鸡起舞”的典故几乎妇孺皆知,然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恐怕知道的记得的并不多。而且即便想起来了,也只是想起了其中的那个祖逖,而忽略了另外的这个刘琨。祖逖之所以名气较大,多是因为他的收复失地的坚定立场和赫赫战功,相比之下,刘琨的业绩就显得不是那么耀眼了。两人的共同之处,一是都算的上是官方认可的正面人物,为朝廷尽忠职守,并无二心,二是两人都属于悲剧英雄,结局令人痛惜不已。祖逖有点儿热血青年的意思,而刘琨就多少有点儿“文艺范儿”。
刘琨出身名门,带有没落贵族式的那种责任感,以及奢靡偏执的颓废味儿。其人算得上是文武双全,写诗方面在当时有些名气,而且精通音律,单从这方面来讲,有些美周郎的感觉。
在那种乱世之中,充斥着数不尽的腥风血雨,但也必然存在着数不尽的浪漫传奇。当年刘琨独守一座孤城,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连城墙都几乎可以说是随攻随破。更要命的是,城外集结数万匈奴大军,在双方悬殊的差距下,这座城的沦陷简直毫无悬念。面对这种形势,刘琨一方面安抚军民,整顿军备,另一方面,派人前去请求支援。这些都是历来守城的必备手段,没什么新奇之处。在援军久久未至的情况下,刘琨想起了当年的楚汉之争。的确,他在此时此刻,就犹如那时的项羽,已经毫无突围和逃脱的可能,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也是在情理之中。
然而,他想到的并不是项羽,而是当初作为胜券在握的围攻方主帅——刘邦。众所周知,刘邦除了采用十面埋伏等计策将楚军围个水泄不通之外,还搞了心理战术,导致项羽面临“四面楚歌”。刘琨想到的,就是这个战术。
每到夜晚,刘琨组织起擅长吹奏胡笳的士兵,站在城楼上搞起现场音乐会。城外的匈奴士兵听了,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一个个哭的神魂颠倒。于是,没几天,匈奴方再无战意,撤除围攻,退回本土。
当年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脑海里便描绘出了当时的那一幕场景。月色如水,音色悲戚,一边是刘琨的倾心演奏,一边是观众们的声泪俱下。这画面,抛开历史不说,抛开战术不谈,完全是浪漫主义的绝好实例,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
刘琨本人被后世褒贬不一,主要是说他的识人用人存在严重短板,加上自身的性格特质,也似乎注定了最后含冤而死的结局的必然性。纵览魏晋,英雄豪杰辈出,经典战事不乏,然而单从“文艺气息”的浪漫主义角度去看,个人以为也就刘琨和阮籍值得一书。读史可以明鉴,知得失,晓兴衰,同时,抱着艺术审美的眼光去品味,也算是一件乐事吧。
刘琨是两晋时期人物,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市面上的相关书籍并不算多,最为通俗的当属《世说新语》,然而实在是简短局限。据说由于涉及民族问题,本着有益于团结的原则,相关出版物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诚然,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黑暗和混乱的时期,恐怕并不为过。
“闻鸡起舞”的典故几乎妇孺皆知,然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恐怕知道的记得的并不多。而且即便想起来了,也只是想起了其中的那个祖逖,而忽略了另外的这个刘琨。祖逖之所以名气较大,多是因为他的收复失地的坚定立场和赫赫战功,相比之下,刘琨的业绩就显得不是那么耀眼了。两人的共同之处,一是都算的上是官方认可的正面人物,为朝廷尽忠职守,并无二心,二是两人都属于悲剧英雄,结局令人痛惜不已。祖逖有点儿热血青年的意思,而刘琨就多少有点儿“文艺范儿”。
刘琨出身名门,带有没落贵族式的那种责任感,以及奢靡偏执的颓废味儿。其人算得上是文武双全,写诗方面在当时有些名气,而且精通音律,单从这方面来讲,有些美周郎的感觉。
在那种乱世之中,充斥着数不尽的腥风血雨,但也必然存在着数不尽的浪漫传奇。当年刘琨独守一座孤城,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连城墙都几乎可以说是随攻随破。更要命的是,城外集结数万匈奴大军,在双方悬殊的差距下,这座城的沦陷简直毫无悬念。面对这种形势,刘琨一方面安抚军民,整顿军备,另一方面,派人前去请求支援。这些都是历来守城的必备手段,没什么新奇之处。在援军久久未至的情况下,刘琨想起了当年的楚汉之争。的确,他在此时此刻,就犹如那时的项羽,已经毫无突围和逃脱的可能,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也是在情理之中。
然而,他想到的并不是项羽,而是当初作为胜券在握的围攻方主帅——刘邦。众所周知,刘邦除了采用十面埋伏等计策将楚军围个水泄不通之外,还搞了心理战术,导致项羽面临“四面楚歌”。刘琨想到的,就是这个战术。
每到夜晚,刘琨组织起擅长吹奏胡笳的士兵,站在城楼上搞起现场音乐会。城外的匈奴士兵听了,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一个个哭的神魂颠倒。于是,没几天,匈奴方再无战意,撤除围攻,退回本土。
当年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脑海里便描绘出了当时的那一幕场景。月色如水,音色悲戚,一边是刘琨的倾心演奏,一边是观众们的声泪俱下。这画面,抛开历史不说,抛开战术不谈,完全是浪漫主义的绝好实例,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
刘琨本人被后世褒贬不一,主要是说他的识人用人存在严重短板,加上自身的性格特质,也似乎注定了最后含冤而死的结局的必然性。纵览魏晋,英雄豪杰辈出,经典战事不乏,然而单从“文艺气息”的浪漫主义角度去看,个人以为也就刘琨和阮籍值得一书。读史可以明鉴,知得失,晓兴衰,同时,抱着艺术审美的眼光去品味,也算是一件乐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