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何在
这篇2013年1月4日发在未名BBS的Melancholy版。重读自己一年前的文,颇有趣味。
-----------------------------
四十诸生,落拓长安,公乎念之。正戟门开日,呼余惊座;烛花灭处,目我于思。古说感恩,不如知己,卮酒为公安足辞?——吾醉矣!才一声河满,泪滴珠徽。
——陈维崧《沁园春 赠别芝麓先生,即用其题乌丝词韵》
一
高二时,我曾经把这半首词送给当时的同桌。如今他也在北大,可我俩的联系已经不多,只是每次重逢,总有着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毫无契阔之感。
在这位同桌之后,还有谁能让我送这半首词吗?我想来想去,能想到的也只有他一人。
可是,我却没能送。他走得是如此匆忙。
二
他是我的前室友,天蝎座。无论从外表还是性格上,他都是比我更为典型的天蝎——神秘,“冷”,让人捉摸不透——我承认,我从来就没不曾真正了解过他。
第一次真正对他感兴趣,是在两年半以前的一个夜晚,我俩躺在床上,不知怎的聊起弗洛伊德。我俩都刚读过弗氏的书,我断言弗氏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说不是,于是我俩为这个无聊透顶的问题吵得昏天黑地——直到第三位室友强行打断我们为止。从那以后,我发现,他的书架上渐渐摆上了一些哲学、历史、文学的书,和我的口味出奇接近,大概是我俩都常去物美底下的野草书店的缘故吧。我从小到大,最大的嗜好就是读杂书,兴趣也算广泛,可这么多年却极少找到和我读书兴趣接近的人,每一发现,便会激动不已;现在竟然有这么个人就和我住在一起,能不快活?
于是,我的生活中平添了别一种第一无二的乐趣——每逢熄灯,我俩在各自的床上就位,就开始聊起各种杂书中的各种话题,意见分歧者居多,几乎是每周一大辩;第三位室友则渐渐开始熬夜打游戏(第四位室友本来就夜里两三点才回),于是我们就肆无忌惮了。辩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可惜现在多数已经不记得了,只有那种意气激扬的感觉至今仍在心底。那时我们打赌都会以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为赌注,蓦然回首,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能跟我打这样的赌了。
三
读书之外,他的生活状态也极令我佩服。他自理能力极强,又好出行,每逢放假,总会独自去各种对我来说遥不可及的地方——四川藏区,敦煌,内蒙……回来后给我讲各种轶闻,如何在晚上找不着旅店而差点露宿街头,如何在住十几人一屋的旅店时结识清华奇人(他绝非缺钱,只是乐于体验这种生活),如何对旅伴一见钟情而终于tg……在我眼中,他身上俨然有种传奇色彩。我虽然思想通常激进,性格却极其保守,常年宅在北京这一片狭小的区域,虽说平时也总有各种事而并不空虚,但每当看到那些闯荡四方的人,总是心生羡慕。我想过在某个长假和他一起出游,但为繁重的学业和保守的性格所拖累,终于未能成行,现在想来,也说不清是不是遗憾。
顺便说句,他和我最崇拜的人都是格瓦拉。
四
去年五一节过后,我返校,却不见他。问另外两个室友,一个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另一个只说似乎是回老家了——因为偶然经过时看见他正在网上订返乡的机票——,也语焉不详。我们都当只是他不羁生活的一个新注脚而已,没有多去理会;大家也就都自顾自地忙,仿佛此人不存在一样。
又过了大约一周,某天中午我正在宿舍无所事事,他忽然推门而入。我大惊,原来他刚坐了一宿火车,现在正又累又饿,校园卡不在身上,让我请他吃饭。问他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只说是回老家了,至于究竟做什么,只说了句“等我走的时候再告诉你吧”。我一听,心中起疑,也不敢多问。不料一会他又说了句什么“我走的时候如何如何”。我颇有种不祥的预感,但看他正忙于收拾床铺,也就没多问。
等到我俩出了宿舍楼,走在去艺园的路上时,我终于鼓起勇气试探性地问道:“你老说走啊走啊的,不是要离开北大了吧?”
他看了我一眼,说不出是种什么面部表情。“是啊。”语气跟回答普通问题并无二致。
大惊,沉默,冷场。过了几秒钟我又问:“是因为身体原因么?”
“对。”沉默。“我因为生病,休学一年。”沉默;他的体格一直是我们寝室四人中最健壮的,此前也毫无发病征兆。他拍了拍我:“没事,不是什么不治之症。”
话说到这份上,已经无法继续往下问了。我问他这一年去哪,他说这段时间先在学校,之后住在他父亲在北京的一位朋友的家里。我默默地陪他买了饭拿到寝室里吃,正好第三个室友也在;我不知他有没有告诉那位室友,于是不敢多说。(后来——在他走后——我知道他跟那位室友说到休学,没说是“身体原因”。)这几天也就照常度过,只是寝室的气氛莫名压抑,我能在外面呆着就在外面。
过几天他说要办休学手续。我本想陪他一起去,又觉得或许触及隐私,只得作罢。又过了几天,我周一从家来到学校时,被第三个室友告知他已经在周末走人了——他也没看见他走,只是似乎走得特别匆忙,只拿了被褥、电脑等基本物品,柜子里的衣服、书架上的书都没拿走。
五
很奇怪,在我听到他要走、以及听到他已经走了的两个瞬间,我在惊讶之余,并没有太多伤感甚至遗憾,只是继续近乎麻木地过着我该过的生活。只是我更加不喜欢在宿舍呆着了,每次开门后只能看见一个人(如前所述,第四个室友通常早出晚归,我们几乎不将其视为室友)的情形总让人觉得莫名空虚;寝室有他在时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一走,我们似乎也无心再怎么收拾,再加上他腾出大片地方,于是各种物品摆得乱七八糟;每晚回寝后,我和第三位室友各据一桌,一个打游戏,一个灌水或者上维基百科之类的,真的没多大意思。连带着,我甚至更加不喜欢在北大呆着了,每周五放学后都是早早回家,不管多大的风雨都是如此——家里有父母,寝室像个什么东西呢?好像什么也不是。(当然,我跟第三个室友的关系并不差,但不过是熟人而已,相比于他我显然更愿意跟父母在一起;大三下的老人,也倦于参加各种活动,早该为滚蛋后的出路操心了。)
我也曾多次跟另两位室友聊起他的情形、他离去的原因,他们知道的并不比我多多少,只是又听说他并没有在北京住,正在四川的某个环保基地作什么志愿服务;我们只是毫无根据地一致推测,他虽说休学一年,可一年后也不会回到北大了——很奇怪,就有这么一种感觉。这样的对话,往往因好奇而始,而以彻底的失落告终。
六
于是,多少次,我站在他摆满哲学、历史、文学书的书架前,低徊良久;
多少次,熄灯后我躺在寝室的床上,听着上铺的鼾声,回味起那些和他夜聊的如梦时光;
多少次,我听到隔壁寝室的欢声笑语,回想起自己寝室也曾如此热闹过,只是那些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往昔……
曾经分别过那么多人,很多到现在早已没有联系,但是,当我回想起来时,能够称得上“故人”这一称呼的,似乎只有他。
我的故人,你现在在广袤的中国大地的哪一个角落?我们还能再见吗?
-----------------------------
四十诸生,落拓长安,公乎念之。正戟门开日,呼余惊座;烛花灭处,目我于思。古说感恩,不如知己,卮酒为公安足辞?——吾醉矣!才一声河满,泪滴珠徽。
——陈维崧《沁园春 赠别芝麓先生,即用其题乌丝词韵》
一
高二时,我曾经把这半首词送给当时的同桌。如今他也在北大,可我俩的联系已经不多,只是每次重逢,总有着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毫无契阔之感。
在这位同桌之后,还有谁能让我送这半首词吗?我想来想去,能想到的也只有他一人。
可是,我却没能送。他走得是如此匆忙。
二
他是我的前室友,天蝎座。无论从外表还是性格上,他都是比我更为典型的天蝎——神秘,“冷”,让人捉摸不透——我承认,我从来就没不曾真正了解过他。
第一次真正对他感兴趣,是在两年半以前的一个夜晚,我俩躺在床上,不知怎的聊起弗洛伊德。我俩都刚读过弗氏的书,我断言弗氏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说不是,于是我俩为这个无聊透顶的问题吵得昏天黑地——直到第三位室友强行打断我们为止。从那以后,我发现,他的书架上渐渐摆上了一些哲学、历史、文学的书,和我的口味出奇接近,大概是我俩都常去物美底下的野草书店的缘故吧。我从小到大,最大的嗜好就是读杂书,兴趣也算广泛,可这么多年却极少找到和我读书兴趣接近的人,每一发现,便会激动不已;现在竟然有这么个人就和我住在一起,能不快活?
于是,我的生活中平添了别一种第一无二的乐趣——每逢熄灯,我俩在各自的床上就位,就开始聊起各种杂书中的各种话题,意见分歧者居多,几乎是每周一大辩;第三位室友则渐渐开始熬夜打游戏(第四位室友本来就夜里两三点才回),于是我们就肆无忌惮了。辩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可惜现在多数已经不记得了,只有那种意气激扬的感觉至今仍在心底。那时我们打赌都会以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为赌注,蓦然回首,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能跟我打这样的赌了。
三
读书之外,他的生活状态也极令我佩服。他自理能力极强,又好出行,每逢放假,总会独自去各种对我来说遥不可及的地方——四川藏区,敦煌,内蒙……回来后给我讲各种轶闻,如何在晚上找不着旅店而差点露宿街头,如何在住十几人一屋的旅店时结识清华奇人(他绝非缺钱,只是乐于体验这种生活),如何对旅伴一见钟情而终于tg……在我眼中,他身上俨然有种传奇色彩。我虽然思想通常激进,性格却极其保守,常年宅在北京这一片狭小的区域,虽说平时也总有各种事而并不空虚,但每当看到那些闯荡四方的人,总是心生羡慕。我想过在某个长假和他一起出游,但为繁重的学业和保守的性格所拖累,终于未能成行,现在想来,也说不清是不是遗憾。
顺便说句,他和我最崇拜的人都是格瓦拉。
四
去年五一节过后,我返校,却不见他。问另外两个室友,一个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另一个只说似乎是回老家了——因为偶然经过时看见他正在网上订返乡的机票——,也语焉不详。我们都当只是他不羁生活的一个新注脚而已,没有多去理会;大家也就都自顾自地忙,仿佛此人不存在一样。
又过了大约一周,某天中午我正在宿舍无所事事,他忽然推门而入。我大惊,原来他刚坐了一宿火车,现在正又累又饿,校园卡不在身上,让我请他吃饭。问他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只说是回老家了,至于究竟做什么,只说了句“等我走的时候再告诉你吧”。我一听,心中起疑,也不敢多问。不料一会他又说了句什么“我走的时候如何如何”。我颇有种不祥的预感,但看他正忙于收拾床铺,也就没多问。
等到我俩出了宿舍楼,走在去艺园的路上时,我终于鼓起勇气试探性地问道:“你老说走啊走啊的,不是要离开北大了吧?”
他看了我一眼,说不出是种什么面部表情。“是啊。”语气跟回答普通问题并无二致。
大惊,沉默,冷场。过了几秒钟我又问:“是因为身体原因么?”
“对。”沉默。“我因为生病,休学一年。”沉默;他的体格一直是我们寝室四人中最健壮的,此前也毫无发病征兆。他拍了拍我:“没事,不是什么不治之症。”
话说到这份上,已经无法继续往下问了。我问他这一年去哪,他说这段时间先在学校,之后住在他父亲在北京的一位朋友的家里。我默默地陪他买了饭拿到寝室里吃,正好第三个室友也在;我不知他有没有告诉那位室友,于是不敢多说。(后来——在他走后——我知道他跟那位室友说到休学,没说是“身体原因”。)这几天也就照常度过,只是寝室的气氛莫名压抑,我能在外面呆着就在外面。
过几天他说要办休学手续。我本想陪他一起去,又觉得或许触及隐私,只得作罢。又过了几天,我周一从家来到学校时,被第三个室友告知他已经在周末走人了——他也没看见他走,只是似乎走得特别匆忙,只拿了被褥、电脑等基本物品,柜子里的衣服、书架上的书都没拿走。
五
很奇怪,在我听到他要走、以及听到他已经走了的两个瞬间,我在惊讶之余,并没有太多伤感甚至遗憾,只是继续近乎麻木地过着我该过的生活。只是我更加不喜欢在宿舍呆着了,每次开门后只能看见一个人(如前所述,第四个室友通常早出晚归,我们几乎不将其视为室友)的情形总让人觉得莫名空虚;寝室有他在时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一走,我们似乎也无心再怎么收拾,再加上他腾出大片地方,于是各种物品摆得乱七八糟;每晚回寝后,我和第三位室友各据一桌,一个打游戏,一个灌水或者上维基百科之类的,真的没多大意思。连带着,我甚至更加不喜欢在北大呆着了,每周五放学后都是早早回家,不管多大的风雨都是如此——家里有父母,寝室像个什么东西呢?好像什么也不是。(当然,我跟第三个室友的关系并不差,但不过是熟人而已,相比于他我显然更愿意跟父母在一起;大三下的老人,也倦于参加各种活动,早该为滚蛋后的出路操心了。)
我也曾多次跟另两位室友聊起他的情形、他离去的原因,他们知道的并不比我多多少,只是又听说他并没有在北京住,正在四川的某个环保基地作什么志愿服务;我们只是毫无根据地一致推测,他虽说休学一年,可一年后也不会回到北大了——很奇怪,就有这么一种感觉。这样的对话,往往因好奇而始,而以彻底的失落告终。
六
于是,多少次,我站在他摆满哲学、历史、文学书的书架前,低徊良久;
多少次,熄灯后我躺在寝室的床上,听着上铺的鼾声,回味起那些和他夜聊的如梦时光;
多少次,我听到隔壁寝室的欢声笑语,回想起自己寝室也曾如此热闹过,只是那些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往昔……
曾经分别过那么多人,很多到现在早已没有联系,但是,当我回想起来时,能够称得上“故人”这一称呼的,似乎只有他。
我的故人,你现在在广袤的中国大地的哪一个角落?我们还能再见吗?
newleft
(Boston, United States)
newleft@bdwm.net (since 2011-10-25) elf@tenhou.net (since 2016-03-1...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