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路徒步记
![]() |
全程3.6公里 |
复兴中路,这样一条路,带着“复兴”两个守旧的字眼,没来过上海的人都会觉得有点解放前意味的,有一种政治意味,万万不会与“浪漫”两个字有任何瓜葛。但是,在上海两年多,每每与复兴中路联系在一起的东西,都会让我觉得浪漫,让我觉得小资,有着那么一股子旧时法租界的气息,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坐落在这条路上的有大名鼎鼎的思南公馆,上海最早的公园复兴公园,音乐界的顶级学府上海音乐学院也离这条路不远,所以这样一条路,也不可能被忽视。天气晴好,也一直想徒步走一条上海的老街道,最能推动我去复兴中路的,可能是是传说中鳞次栉比的欧式建筑吧,所以就这样动身了。
看了一下地图,稍微做了一下安排,最后决定从常熟路地铁站的七号口出来,延宝庆路直接到复兴中路的起始点(其实是终点,路牌最大的一端)。刚出来,看到的便是淮海中路,也是蛮熟悉的一条路,但是今天的重点显然不是它。走了不远,便来到了复兴中路的起点,路明显变得狭窄了,人也少了许多,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更加显示出了老街道的特质。
看到的第一个看到的建筑,是道路右边的克莱门公寓(1929年)。这栋公寓是法式的,白砖和红砖相搭配,还有圆形尖顶,一股复古气息扑面而来。两边对称式的结构,也赋予了这栋建筑,独特的美感。
![]() |
克莱门公寓 |
接下来就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黑石公寓”(1924年)了。这栋建筑被誉为复兴中路的标志性建筑,实际站在它面前,也确实感觉到了无比的震撼。整个公寓宽而大,而且整体黑色砖石堆砌,给人一种阴森感和肃穆感,中世纪教堂般的气势仿佛压的人喘不过气来。这是一栋有点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雕砌的镂空阳台,大理石柱支撑的门廊,整体结构完美的对称,甚至连楼门前围绕的一圈草丛也是对称的,确实让这栋建筑独具美感。听说二战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就曾在这里办公。
![]() |
黑石公寓正门 |
![]() |
黑石公寓 |
紧挨着黑石公寓的伊丽莎白公寓(1930年)也不错。虽然建筑整体也是白红瓷砖镶嵌,但是几何图形的交叉错落明显有一种现代风格的感觉,并不像黑石公寓和克莱门公寓的古典之感。也是很有其独特风格的一栋建筑。
![]() |
伊丽莎白公寓 |
其实这路走下来,道路的左侧是没有东西的,是空的,但是远处是有一栋很大的像剧场一样的建筑,也有一群人在那里施工,开始以为是上音的校区,后来发现离上音还有一段距离。最后才知道,复兴中路1380号,是在建的上海交响乐团的专属音乐厅,也难怪了,真的很气派。原来湖南路的音乐厅也曾经去过,条件确实也不是很好。
之后,因为快到上海音乐学院,所以道路两旁的乐器店、书店,还有小咖啡馆渐渐多了一些,也路过了上音小区。不过真正到了汾阳路和复兴中路的十字路口,看到汾阳路45号的建筑,心中还是涌上了一种亲切感。上海海关专科学校老建筑稍微能看到了一点点的头。等我过了马路,到了汾阳路45号跟前才发现,这里被改造成了汾阳花园酒店,可能基于保密性的考虑,酒店围栏周围种满了树木,将整个酒店的情况遮蔽了起来,基本上看不到里面的情况。所以近距离观看老建筑的想法也随之落空了,在栏杆旁边,基本上是什么都看不到。虽然酒店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音乐学院,但也还是没有留恋,继续回到复兴中路上。
继续朝前走了一段,便是襄阳南路,这个十字路口有些混乱,道路两旁尽是一些廉价的商店,还有一个废弃的电子城,围起的铁板护栏上也贴满了小广告。这些市井气息,迅速地摧毁了整个复兴中路一路逛下来的氛围。这也是一条繁忙的马路,要过一下马路,会花费了好长时间。临近中午,在路边一家查到的评价还不错的云吞店吃了点东西,就继续朝前走。一直到陕西南路之前,这一段的复兴中路可以说是体现了上海典型的市井道路的气息,左右两旁一会儿是高大的新型小区的门面,一会儿是一些小商店小店铺,有些嘈杂和混乱。
到了与陕西南路交叉的路口,远远地就看到了美丽的金亚尔培公寓(1930年)。尖顶和屋檐的棱角,清水红砖墙和淡黄色水泥墙面交错,红瓦屋顶也很具有装饰感,却又不招摇。这又是一处特点鲜明地法式建筑,充满着独特的异域风情,真的好像是空降的法国小城的街道一样,可爱,美丽,不愧曾被称为“皇家花园”。
![]() |
金亚尔培公寓 |
接下来看到了城市文化广场,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现代。这算是一个还算大的公园,公园前的喷泉很吸引人,公园深处是一个感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抽象风格的建筑,公园外围贴满了《歌剧魅影》上映的海报。看来,《歌剧魅影》就即将在这个剧院里上演吧。向公园深处走去,发现左边的茂名南路上,就是赫赫有名的瑞金宾馆,解放初期这里一度是华东局、华东军区的指挥部,里面的建筑叫做马立斯别墅(1917年),是以一个来沪的英国人的名字命名的。远远看去,可以看出来里面环境很好,青草掩映,绿树成荫,建筑也是红砖红瓦的西式风格,感觉很适合一些病人、老人在这闹中取静的环境中做一些疗养。继续向前走去,就是广场正门的绿地,还有陈毅题词的雕像。
![]() |
文化广场剧院 |
![]() |
瑞金宾馆侧门 |
继续沿复兴中路走,又路过了瑞金宾馆的正门,确实是很漂亮的建筑。
![]() |
瑞金宾馆正门 |
穿过瑞金二路之后,这里的建筑又变得漂亮了起来。香山中医院的另一头便是香山路,那里就是孙中山的故居,也曾经拜访过了。医院的对面,就是有众多名人居住过的“复兴坊”(1928年),原名辣婓坊,也是法国人建造的。走到里面,建筑风格有一些法式风格,但又不完全是,一些细节又是中国传统住宅的风格。里面有名噪一时的上海滩青帮老大杜月笙的故居,可能由于政治的原因,他的故居并没有什么标识。反观画家何香凝和史良的故居,便保护的很好,有明显的文物保护的标识。这两栋小洋楼也确实别具一格。
![]() |
复兴坊(辣婓坊) |
![]() |
史良故居 |
![]() |
何香凝故居 |
前面的不远的思南路一过,便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群“思南公馆”了。不得不说,这个思南公馆,确实是太漂亮了,经过整体的改造之后,可谓旧貌变新颜。不仅原来的洋房保存的很好,还增添了许多时尚的元素,将整个住宅区规划的井井有条。那面花墙便是我最喜欢的设计元素。由于今天的重点并不在它,所以也没有去逛。思南公馆马路斜对面的复兴公园,也曾经去逛过,也是法国人建的,曾经是上海最早的公园。
重庆南路高大的高架路,让人感觉到上海是一个交通很发达的城市,马路也无比宽阔。十字路口,远远就看到了重庆公寓(1931年)的身影。重庆公寓,高大,气派,特别是楼顶上那枚五角星,再联系到重庆这个城市,政治意味颇浓,而以采访中国而著称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就曾在此办公。而《色戒》这部电影,有一场汤唯的戏,也在这里取景。
![]() |
重庆公寓 |
来到这一段街区,道路两旁的私人洋房变多了,这一段路也更好看了。重庆公寓对面,就是画家刘海粟的故居,故居是一幢独栋的小洋楼,外面围栏上标识着文物保护的牌匾,大门紧锁。朝里看看,貌似有一个保安在看守,也不知道现在这里被用作什么用途。对刘海粟的印象也只有他画的黄山,并无太多了解。
![]() |
刘海粟故居 |
在朝前,就是花园公寓(1926年),原名派克公寓,也是欧式风格的建筑,白色的墙壁。里面可能大有千秋,不过没有进去看。
![]() |
花园公寓(原名派克公寓) |
在淡水路交汇的十字路口,诸圣堂(1925年)映入了我的眼帘。这又是一栋典型的红砖结构的尖顶式建筑,说实话,建筑风格就是普普通通的教堂风格,美国人的建筑水平确实很随便。在上海,这种红砖式的教堂很多见,或许是由于在中国呆久了的原因,个人不是很喜欢红砖的建筑,更偏爱白色大理石的建筑。或许是限于材料的限制,才造成这样的情况吧。走进了看去,诸圣堂传出一股重重的油漆味,今天并没有礼拜活动,里面正在装修。
![]() |
诸圣堂 |
走过了这一地段,之后的所见,就让我感受到了上海老街坊的破败。穿过黄陂南路,道路左右两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左边是现代化的高楼小区,右边则是濒临拆迁的老街坊。老街坊里面残破不堪,多半都被推土机退到了,只有少数几栋楼,还孤零零的伫立在那。而一些不愿离去的老人们,还依然顽强地生活在里面。街坊,被长长的水泥墙围住,水泥墙上尽是五彩斑斓的涂鸦,那些涂鸦的字样我看不清楚,但那夸张的画笔,和暴躁的颜色,让我感觉的了无声的抗议,对于拆迁的无情的嘲讽。据说,这里将要拔地而起的是潘石屹的复兴路SOHO。
![]() |
拆迁涂鸦 |
一条承载着无数上海人梦想,充满着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充满着中西文化矛盾的复兴中路就这样走完了,我回到新天地地铁站,坐上了地铁。
这就是我喜欢上海的原因。这里的历史底蕴很深厚,又不似北京、西安这样其实历史更悠久的古都。它有着独特的中西方融合的海派文化,而且由于年代较近,这些文化还大部分被很好的保存着,一条三四千米的街道,却蕴含着无数的历史文化遗迹,让人觉得历史的长河在眼前流过,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里好像说过,一个人如果了解了2000年的历史,说明他活了2000岁。我也在上海这段延伸的历史中存活着。
2014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