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建设
在微博上看到谈非洲开发(因为比尔盖兹的一封公开信),似乎是远古邪恶一员的辉格说英法退出非洲后非洲就一团糟,对非洲是一场灾难。陶短房则指出英法退出殖民地,正因为拥有殖民地对宗主国自己是一场灾难。
辉格似乎是谈经济和进化比较多。这个问题在经济上分析(非洲很大各地各不相同应该有很大的复杂性,但是我觉得大方向并不复杂)应该并不难,但是辉格作为大英帝国控,显然是感情用事了。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可以把非洲某些穷国的发展和中国的落后地区相类比。当然,要扣除一些极端情况,比如中国比较少的宗教、种族问题,还有极端落后的教育问题。
投资落后地区,乐观的看法是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穷地方发展了,富裕地区就有了更多市场,更多原材料,可以赚钱;落后地区也因此而发展。悲观的看法就是落后地区的发展因为本地人素质太低,非要人管不可,长期看永远发展不起来。
这两者都有道理。区别在于近期和远期,或者用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一个凸凹不平的地面,一个小球随机滚,理论上最后会落到最深的一个坑里面。假如小球很多(比如像水这样的液体可以看作无数的小球)最后肯定是大部分流到最低处,这叫热力学决定。但是单个小球可能滚好久都在次低坑里面不出来,从目前的位置看可能你会觉得小球永远会在这个次低坑。这叫动力学决定。
这两者都有道理,区别就在于你的决定是看极其遥远和目前。
帝国主义对待殖民地,是不断进步的。荷兰人比西班牙强一点,对殖民地有不少建设,西班牙根本就是瞎搞自己人都看不下去,现在南美好多庄园根本就不像民主社会;英国人强很多,舍得投入大量本国人口(和英国人口多也有关),建设了很多不错的殖民地,取缔奴隶买卖等等;美国人对待殖民地就更好了,被抛弃前的菲律宾,后来的日本,砸钱很多,就是舍不得投入人口。
这里面就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建设殖民地是一个投入很大、很漫长的事情,像英国人建设印度这样大投入(茶园,铁路,工厂)的事情,发生的并不多。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发展好了吃利息大家都乐意,勒紧裤腰带建设投钱投人就不愿意。
英法殖民地(其实要谈成功的殖民地,法国人基本可以忽略了),建设在本身比较文明如中印,或者本国人口投入比例很大的地方,就比较成功;本身比较落后,投入小的,自然就失败。所以很多西方殖民者建设的殖民地,其实真正建设的都是范围很小的,仅仅为殖民者服务的小范围地区。在中国,就是各个租界。在印度大一些,但是也就在几个大城市没有深入到印度底层。在非洲,基本就是各国首都加矿场那么小一点地方。投入更多,长期看有好处但是短期看就是赔本了,有闲钱的时候还好多做点,但是闲钱这东西永远是少的,有了也是要投到最赚钱的地方。也就爱面子的法国人做了不少赔本买卖。
到了二战后,美国建立的新世界体系要自由贸易争夺市场和原料还有交通要地,大家有钱了人力变得越来越贵没穷人愿意为点小钱跑外国,殖民地独立风潮要镇压或者收买成本都更高,英法这种大投入、大产出的模式就破产了。他们在殖民地的利益就来自于垄断(本来不垄断也不是做不得生意,可是要轻松惯了的人去打拼,难啊),自然比不过后来者。一些特殊地区,比如各大交通要道,比如直布罗陀、苏伊士运河、新加坡、香港还是能赚钱的,地广人稀发展程度低的地方就不好说了,连南非这种发展的还不错的都算不得好地方了。殖民地的剩余意义在于,现在不是英法人去殖民地,而是招殖民地人来英法打工了,因为劳动力价格高涨。
非洲的问题,就在于发展程度太低,收回成本遥遥无期。人民素质低、战乱宗教什么的,和这个地方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也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没钱就没教育,自然也就没素质;没素质就没法高效赚钱,腐败横行拖后腿。解决鸡生蛋、蛋生鸡的自举问题的经典办法就是引入外部性。
这么说辉格的大英帝国救星说是对的吗?当然是错的。英法的统治,给当地维持了基本的秩序和进步的基础,但是完全靠外部投入维持这种秩序,是不可能的。从金钱人力的投入,或者从文化的渗透,都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无法深入基层,真正改变当地社会的。一滴水滴进大海,最后什么颜色也没有了。澳洲和北美的良性发展,原因就是基本上干掉了本地人,让外来人占了人口主流;南非搞种族隔离,也有点用。不这么搞,像印度那样,建设再多,也是枉然。印度的硅谷果阿,香港新加坡,乃至于日本等,都是因为当地族群在西方殖民者来到之前就已经素质很高,后者只是一个催化剂而已。像南美、菲律宾,就是很难扶起来的例子。二战后殖民主义退潮,正是因为这种投资遥遥无期,给宗主国带来了极大负担,不得不退出。(产油国、苏伊士运河不在此列,那是美国人逼着退出的)
现在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往往附加很多政治条件,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当地好,不要干些给未来添乱的傻事。但是反过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推脱,推脱给当地进行似乎是无底洞的投资的需求。素质这种东西不是制裁出来的,是花钱花人力堆出来的。几百亿援助丢到非洲几亿人口,真的是水花都漂不起,更别说这些投资有多少是投到对改进素质有关的工农业和教育里面。西方的很多援助,不过是借以控制当地政府,借钱了也没怎么想着要人还,但是免除债务那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的出现,给这个事情带来一点变化。因为中国人力成本很低,中国货很便宜,所以中国和非洲做生意,在别人赔本的地方能够赚钱,即使这是毛利不大的小钱(嗯,某些新开辟市场的幸运儿就不是小钱了)。中国给非洲做基建,从来不问政治,有钱赚就行。风险高,多做几笔就是了。更别提老毛时代为了国际地位在自己饿肚子的情况下不计成本花好多亿搞的坦赞铁路等工程了。在西方看来,这是和独裁者妥协。但是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素质=发展水平=首先要经济发展的观点看,这做法完全没错。你再怎么制裁,不过是扬汤止沸,一时好看,不如建设来的釜底抽薪。
这么做,中国的回报是巨大的,时间是漫长的。政治上,这边的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经济上,近年来中国出口增长最迅速的,就是非洲市场,中国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还能保八,非洲市场功不可没。当然非洲人觉得现在的中国也和过去的英法变得越来越像越来越可恶了。反过来说,收获巨大,付出也巨大,不说钱了,远的六十年代饥荒,近的各种工程,填进去的还有无数人命。时间是漫长的,经济上的好处从六十年代算起都过去了半个世纪,才开始得到看得见的好处。
中国的观点,从我们自己作为半殖民地的宝贵经验,就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集中精力发展基础设施。政治体制当然重要,但是那时第二性的,有了经济体制才能有稳定的政治变化,政治只能作为引子。援助必不可少,也只能做引子。素质落后就加大投入,政治乱搞,有的时候就是要放手让他们乱搞,吃了苦头才能学乖。哪个国家搞民主不是从瞎搞开始的?吃了亏才能摆脱民粹。
发展落后地区,中国也有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一提到西部地区,就觉得官方腐败,穷山恶水出刁民,不是搞投资的好地方。但是,事情是一步步来的,在落后地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跳粪坑的觉悟,要理性的看待存在的不公和愚昧。持续投入十年都看不到希望是很正常的。但是不去开发西部,以后你生产了东西卖哪里?不能说你自己享受不到就不投资了,何况投资自己国家的西部还没有慢到看不到回收投资的地步。科技进步也使得基建的难度降低了很多,交通(日本的丰田皮卡)和通讯(中国的基站和山寨机)这两项的成本比过去低了很多。
人和人是平等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即使那个人是非洲人也一样。这不是空话,长期而言是现实。只是我们资源太少,现实上做起来有难度,有生之年不一定看得到而已。指望光鲜亮丽的援助落后地区,指望花小钱换个体制就自动完成改变,都是不现实的。辉格设想的大英帝国带领和建设的蓝图,简单说,英国做点小慈善还可以,做国家建设级别的慈善那是力有未逮。伊拉克还是石油富国,美国搞了那么久,搞出个菲律宾级别的场面没有?阿富汗更不用说了,几亿美元打了水漂。现实骨感得很。
上海租界盖得漂亮,人家不是为你盖的,是为自己盖的,除了少数买办,外滩盖得最漂亮,与你何干?大英帝国的法律再公正,与德里三百里外乡下一农民何干?大英帝国没那么多钱也没那么多人来做这些事,过去人家免费给你这些?免费的东西最贵。西方政府要为选民负责,自然结果就是出手就要有回报,没回报就不出手。
辉格似乎是谈经济和进化比较多。这个问题在经济上分析(非洲很大各地各不相同应该有很大的复杂性,但是我觉得大方向并不复杂)应该并不难,但是辉格作为大英帝国控,显然是感情用事了。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可以把非洲某些穷国的发展和中国的落后地区相类比。当然,要扣除一些极端情况,比如中国比较少的宗教、种族问题,还有极端落后的教育问题。
投资落后地区,乐观的看法是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穷地方发展了,富裕地区就有了更多市场,更多原材料,可以赚钱;落后地区也因此而发展。悲观的看法就是落后地区的发展因为本地人素质太低,非要人管不可,长期看永远发展不起来。
这两者都有道理。区别在于近期和远期,或者用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一个凸凹不平的地面,一个小球随机滚,理论上最后会落到最深的一个坑里面。假如小球很多(比如像水这样的液体可以看作无数的小球)最后肯定是大部分流到最低处,这叫热力学决定。但是单个小球可能滚好久都在次低坑里面不出来,从目前的位置看可能你会觉得小球永远会在这个次低坑。这叫动力学决定。
这两者都有道理,区别就在于你的决定是看极其遥远和目前。
帝国主义对待殖民地,是不断进步的。荷兰人比西班牙强一点,对殖民地有不少建设,西班牙根本就是瞎搞自己人都看不下去,现在南美好多庄园根本就不像民主社会;英国人强很多,舍得投入大量本国人口(和英国人口多也有关),建设了很多不错的殖民地,取缔奴隶买卖等等;美国人对待殖民地就更好了,被抛弃前的菲律宾,后来的日本,砸钱很多,就是舍不得投入人口。
这里面就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建设殖民地是一个投入很大、很漫长的事情,像英国人建设印度这样大投入(茶园,铁路,工厂)的事情,发生的并不多。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发展好了吃利息大家都乐意,勒紧裤腰带建设投钱投人就不愿意。
英法殖民地(其实要谈成功的殖民地,法国人基本可以忽略了),建设在本身比较文明如中印,或者本国人口投入比例很大的地方,就比较成功;本身比较落后,投入小的,自然就失败。所以很多西方殖民者建设的殖民地,其实真正建设的都是范围很小的,仅仅为殖民者服务的小范围地区。在中国,就是各个租界。在印度大一些,但是也就在几个大城市没有深入到印度底层。在非洲,基本就是各国首都加矿场那么小一点地方。投入更多,长期看有好处但是短期看就是赔本了,有闲钱的时候还好多做点,但是闲钱这东西永远是少的,有了也是要投到最赚钱的地方。也就爱面子的法国人做了不少赔本买卖。
到了二战后,美国建立的新世界体系要自由贸易争夺市场和原料还有交通要地,大家有钱了人力变得越来越贵没穷人愿意为点小钱跑外国,殖民地独立风潮要镇压或者收买成本都更高,英法这种大投入、大产出的模式就破产了。他们在殖民地的利益就来自于垄断(本来不垄断也不是做不得生意,可是要轻松惯了的人去打拼,难啊),自然比不过后来者。一些特殊地区,比如各大交通要道,比如直布罗陀、苏伊士运河、新加坡、香港还是能赚钱的,地广人稀发展程度低的地方就不好说了,连南非这种发展的还不错的都算不得好地方了。殖民地的剩余意义在于,现在不是英法人去殖民地,而是招殖民地人来英法打工了,因为劳动力价格高涨。
非洲的问题,就在于发展程度太低,收回成本遥遥无期。人民素质低、战乱宗教什么的,和这个地方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也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没钱就没教育,自然也就没素质;没素质就没法高效赚钱,腐败横行拖后腿。解决鸡生蛋、蛋生鸡的自举问题的经典办法就是引入外部性。
这么说辉格的大英帝国救星说是对的吗?当然是错的。英法的统治,给当地维持了基本的秩序和进步的基础,但是完全靠外部投入维持这种秩序,是不可能的。从金钱人力的投入,或者从文化的渗透,都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无法深入基层,真正改变当地社会的。一滴水滴进大海,最后什么颜色也没有了。澳洲和北美的良性发展,原因就是基本上干掉了本地人,让外来人占了人口主流;南非搞种族隔离,也有点用。不这么搞,像印度那样,建设再多,也是枉然。印度的硅谷果阿,香港新加坡,乃至于日本等,都是因为当地族群在西方殖民者来到之前就已经素质很高,后者只是一个催化剂而已。像南美、菲律宾,就是很难扶起来的例子。二战后殖民主义退潮,正是因为这种投资遥遥无期,给宗主国带来了极大负担,不得不退出。(产油国、苏伊士运河不在此列,那是美国人逼着退出的)
现在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往往附加很多政治条件,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当地好,不要干些给未来添乱的傻事。但是反过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推脱,推脱给当地进行似乎是无底洞的投资的需求。素质这种东西不是制裁出来的,是花钱花人力堆出来的。几百亿援助丢到非洲几亿人口,真的是水花都漂不起,更别说这些投资有多少是投到对改进素质有关的工农业和教育里面。西方的很多援助,不过是借以控制当地政府,借钱了也没怎么想着要人还,但是免除债务那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的出现,给这个事情带来一点变化。因为中国人力成本很低,中国货很便宜,所以中国和非洲做生意,在别人赔本的地方能够赚钱,即使这是毛利不大的小钱(嗯,某些新开辟市场的幸运儿就不是小钱了)。中国给非洲做基建,从来不问政治,有钱赚就行。风险高,多做几笔就是了。更别提老毛时代为了国际地位在自己饿肚子的情况下不计成本花好多亿搞的坦赞铁路等工程了。在西方看来,这是和独裁者妥协。但是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素质=发展水平=首先要经济发展的观点看,这做法完全没错。你再怎么制裁,不过是扬汤止沸,一时好看,不如建设来的釜底抽薪。
这么做,中国的回报是巨大的,时间是漫长的。政治上,这边的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经济上,近年来中国出口增长最迅速的,就是非洲市场,中国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还能保八,非洲市场功不可没。当然非洲人觉得现在的中国也和过去的英法变得越来越像越来越可恶了。反过来说,收获巨大,付出也巨大,不说钱了,远的六十年代饥荒,近的各种工程,填进去的还有无数人命。时间是漫长的,经济上的好处从六十年代算起都过去了半个世纪,才开始得到看得见的好处。
中国的观点,从我们自己作为半殖民地的宝贵经验,就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集中精力发展基础设施。政治体制当然重要,但是那时第二性的,有了经济体制才能有稳定的政治变化,政治只能作为引子。援助必不可少,也只能做引子。素质落后就加大投入,政治乱搞,有的时候就是要放手让他们乱搞,吃了苦头才能学乖。哪个国家搞民主不是从瞎搞开始的?吃了亏才能摆脱民粹。
发展落后地区,中国也有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一提到西部地区,就觉得官方腐败,穷山恶水出刁民,不是搞投资的好地方。但是,事情是一步步来的,在落后地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跳粪坑的觉悟,要理性的看待存在的不公和愚昧。持续投入十年都看不到希望是很正常的。但是不去开发西部,以后你生产了东西卖哪里?不能说你自己享受不到就不投资了,何况投资自己国家的西部还没有慢到看不到回收投资的地步。科技进步也使得基建的难度降低了很多,交通(日本的丰田皮卡)和通讯(中国的基站和山寨机)这两项的成本比过去低了很多。
人和人是平等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即使那个人是非洲人也一样。这不是空话,长期而言是现实。只是我们资源太少,现实上做起来有难度,有生之年不一定看得到而已。指望光鲜亮丽的援助落后地区,指望花小钱换个体制就自动完成改变,都是不现实的。辉格设想的大英帝国带领和建设的蓝图,简单说,英国做点小慈善还可以,做国家建设级别的慈善那是力有未逮。伊拉克还是石油富国,美国搞了那么久,搞出个菲律宾级别的场面没有?阿富汗更不用说了,几亿美元打了水漂。现实骨感得很。
上海租界盖得漂亮,人家不是为你盖的,是为自己盖的,除了少数买办,外滩盖得最漂亮,与你何干?大英帝国的法律再公正,与德里三百里外乡下一农民何干?大英帝国没那么多钱也没那么多人来做这些事,过去人家免费给你这些?免费的东西最贵。西方政府要为选民负责,自然结果就是出手就要有回报,没回报就不出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