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两宋、辽、金木构楼阁
目前所知最早的木楼阁,是晚唐河北省正定的开元寺钟楼
在此之前,是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非常重要)
外观两层,实际内部三层,始建于辽统和二年(984)
平面是典型的营造法式中说的金厢斗底槽:两圈木柱形成一个筒
内部空间较空,自如,外部空间比较严密
面广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殿堂式结构,中间有一个暗层,暗层上有一个平座
平座理论上人们可以出来凭楼远眺的地方
上层是单檐的九脊顶,歇山顶
首层通面广20米,通进深14.2米
上层通面广19.19米,通进深13.36米,
比例在1.41-1.42之间
中间供奉15.4米观音像,上中下空间三层贯通
进入观音阁,中间部分是暗的,向上层仰望,观音的脸部又是亮的,显得神秘
中间用了一个六角形垂拔空间,上有藻井,有生起有侧脚
当地多次大地震,它都无损
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对四椽栿,叉手蜀柱托脚,有楼梯到三层
首层:七铺作出四杪,没有昂,显得下檐比较舒展
平座也有斗拱,宋辽时代平座很复杂,明清较简单,可能无斗拱
六铺作出三杪
斗拱用材高38.5cm,下檐用材27cm,上檐用材26cm,厚18cm,二等材
平座用材23.5cm 三等材
善化寺普贤阁:
两层加平座,基座下为1.12米台基,外观两层实为三层,平面方形
后有楼梯上去,阁内无内柱
正面四柱,山面三柱
屋顶四椽通栿,用一个大梁,上面用平梁叉手蜀柱脊榑
面宽进深皆10.4米
下檐斗拱,五铺作,用材22-23cm 三等材
金代西溪二仙庙
宋代 隆兴寺转轮藏(特殊)
唐代起,佛寺正殿前加藏经殿,据说南北朝时就有,号称南北朝时,南朝梁的一个大士,善慧禅师 傅翕,他创造了一个形式,将经书放在能转动的橱柜中,转动橱柜相当于念经,表现一种宗教仪式。一柱八面
明代《西湖游览志余》提到:高丽寺轮藏甚伟,宋时高丽国进金字藏经一部贮其中,至今犹有存者。原起于傅大士,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人有发菩提心者,推转是轮,即与持诵经无异,故今天下轮藏皆设大士像。
隆兴寺转轮藏是两层楼阁,形制上宋代的,面广三间进深三间,近于方形
前有近4米的抱厦,两层楼阁加平座
进楼即是一个大转轮,下面四柱包围一个转轮,上层空间,后有楼梯上去,供奉佛像,中间无暗层(宋代楼阁无暗层),说明宋代工匠技术上更成熟
暗层是为了让结构更稳定
弯乳栿, 是室内可以放下转轮
转轮本身为精美木结构,重檐八角亭,下有转轴,高2.5丈(8米),每边8尺(2.6米)
由藏座,藏身,藏顶组成,是一个上圆八角的重檐屋顶造型的亭子
斗拱为八铺作,上下皆是,这是八铺作斗拱的唯一实例
转轮藏殿对面:慈氏阁:慈氏是弥勒佛的另一种译法
唐宋建筑中,大殿前往往两座对称的阁,转轮藏对应钟台或钟楼对应观音阁
米勒信仰在唐代很兴盛
二层楼阁,无暗层,内供奉很高的立像,底层柱少,上层柱架在底层的梁上,为了稳固,后面直接用永定柱落在台基上,檐柱、平柱、永定柱,紧挨着把后檐稳定住,结构上很大胆
前面有抱厦,与转轮藏殿对称
总结: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单层重檐殿堂要比单檐殿堂高,虽现存两宋、辽、金时代的重檐殿堂实例不多,但建筑风格和艺术样式大都是独具特色,代表了几种不同造型形式
在此之前,是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非常重要)
外观两层,实际内部三层,始建于辽统和二年(984)
平面是典型的营造法式中说的金厢斗底槽:两圈木柱形成一个筒
内部空间较空,自如,外部空间比较严密
面广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殿堂式结构,中间有一个暗层,暗层上有一个平座
平座理论上人们可以出来凭楼远眺的地方
上层是单檐的九脊顶,歇山顶
首层通面广20米,通进深14.2米
上层通面广19.19米,通进深13.36米,
比例在1.41-1.42之间
中间供奉15.4米观音像,上中下空间三层贯通
进入观音阁,中间部分是暗的,向上层仰望,观音的脸部又是亮的,显得神秘
中间用了一个六角形垂拔空间,上有藻井,有生起有侧脚
当地多次大地震,它都无损
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对四椽栿,叉手蜀柱托脚,有楼梯到三层
首层:七铺作出四杪,没有昂,显得下檐比较舒展
平座也有斗拱,宋辽时代平座很复杂,明清较简单,可能无斗拱
六铺作出三杪
斗拱用材高38.5cm,下檐用材27cm,上檐用材26cm,厚18cm,二等材
平座用材23.5cm 三等材
善化寺普贤阁:
两层加平座,基座下为1.12米台基,外观两层实为三层,平面方形
后有楼梯上去,阁内无内柱
正面四柱,山面三柱
屋顶四椽通栿,用一个大梁,上面用平梁叉手蜀柱脊榑
面宽进深皆10.4米
下檐斗拱,五铺作,用材22-23cm 三等材
金代西溪二仙庙
宋代 隆兴寺转轮藏(特殊)
唐代起,佛寺正殿前加藏经殿,据说南北朝时就有,号称南北朝时,南朝梁的一个大士,善慧禅师 傅翕,他创造了一个形式,将经书放在能转动的橱柜中,转动橱柜相当于念经,表现一种宗教仪式。一柱八面
明代《西湖游览志余》提到:高丽寺轮藏甚伟,宋时高丽国进金字藏经一部贮其中,至今犹有存者。原起于傅大士,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人有发菩提心者,推转是轮,即与持诵经无异,故今天下轮藏皆设大士像。
隆兴寺转轮藏是两层楼阁,形制上宋代的,面广三间进深三间,近于方形
前有近4米的抱厦,两层楼阁加平座
进楼即是一个大转轮,下面四柱包围一个转轮,上层空间,后有楼梯上去,供奉佛像,中间无暗层(宋代楼阁无暗层),说明宋代工匠技术上更成熟
暗层是为了让结构更稳定
弯乳栿, 是室内可以放下转轮
转轮本身为精美木结构,重檐八角亭,下有转轴,高2.5丈(8米),每边8尺(2.6米)
由藏座,藏身,藏顶组成,是一个上圆八角的重檐屋顶造型的亭子
斗拱为八铺作,上下皆是,这是八铺作斗拱的唯一实例
转轮藏殿对面:慈氏阁:慈氏是弥勒佛的另一种译法
唐宋建筑中,大殿前往往两座对称的阁,转轮藏对应钟台或钟楼对应观音阁
米勒信仰在唐代很兴盛
二层楼阁,无暗层,内供奉很高的立像,底层柱少,上层柱架在底层的梁上,为了稳固,后面直接用永定柱落在台基上,檐柱、平柱、永定柱,紧挨着把后檐稳定住,结构上很大胆
前面有抱厦,与转轮藏殿对称
总结: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单层重檐殿堂要比单檐殿堂高,虽现存两宋、辽、金时代的重檐殿堂实例不多,但建筑风格和艺术样式大都是独具特色,代表了几种不同造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