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堂第六轮设计点滴记录
先回顾一个被委托方以沉默的方式晾到一边的方案。这个方案,坦率地说,是来自赖特的联合教堂。我不敢说对联合教堂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只是采取了它的主堂形式,近似九宫格平面。然后我就发现了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有着掷地有声的理由的。
当我想到赖特的联合教堂,我想到的是他的主堂和入口的方式,基地不允许我完全按照联合教堂那样展开(联合教堂的地形是长方形的,而这里的地形接近正方形)。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什么是建筑的形式。附属部分完全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做完了,经过先生的旁敲侧击,慢慢地,到现在,我才有些理解什么是建筑的形式。不可能调出一个能与联合教堂媲美的形式来,差得太远了。不过值得安慰的是,现在有些明白了,也知道路还远。先生调侃我那个第五轮方案的开窗像是别墅,那么这个方案的外观更像是厂房。凭着感觉做设计,已经走到了尽头了,无法发挥效用。形式必须包含文化,属于特定人群属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如果说前者(凭着感觉)是主观的文化(建筑师的积累形成的先入之见),那么后者是客观的文化(建筑师的解读)。二者相結合,才产生一个“见解式”的方案。
从这里可以看出,似乎是内部空间难度不是很大,难度大的是外观。也许是因为,内部空间人们不是一眼就能全部掌握;而外部形式必须是作为一个整体感知的。
内部空间还是比较好的,但这种内部的成因完全来自联合教堂的类型的力量,完全不是我的主观能力。据说联合教堂大师做了32轮的调整修正!
当进行到第六轮调整时,我背着一个包袱——就是立面设计。说实话,我对建筑看起来象什么或者属于某一类一贯都没有兴趣,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做,也都取得些许称赞。但这次却行不通了。
我不知道对于中国的基督教会来讲,教堂必须是什么样的。在上海、广州、北京我都去过基督教堂,都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建筑。这使我多少比较保守——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教会资金的限制,会采用砖混结构来施工。主堂横跨度为14.4米,采用轻型屋顶,于是一个厂房的原型就进入了方案。主堂似乎较快进入状态,毕竟功能简单,内部空间的形式塑造也比较轻松。一改再改的是副堂,这一轮还是从内部入手,调整了层和楼梯的关系,以及形态上的反映,去掉一些可有可无的手法。
这些图可能让人失望。实际上本轮调整,从内部功能来讲是有一些进步的。但是我还是对于外部形式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立面沿着原来的路线进行微调,没有鲜明的转变。前面讲到对建筑形式的认识,是刚刚才有,而不是有了那样的认识才进行本轮调整。有时候脑子里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但到了方案中又被许许多多的掣肘因素而淡化掉,本轮的立面设计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实质性的变化在剖面,副堂西面的长方形体块从半地下提升到正负零,相应的内部教堂和外部形态颇费周折,应该是比第五轮有了进步。
上面两张图试图表达广场和内院,与东面道路和西面公园的关系。我试图建立这么一种序列——广场、弄(缝)、内院、门厅(庭)、廊、厅堂和室,但明显的是,这些都是简单算术和,并没有合成一个更为丰富多维简约的整体(比如前一个参考了联合教堂的空间形式)。
主堂基本没什么变化,仅仅是窗户做了一点调整。一向不习惯从外部来做立面,窗口对内部空间来说,相信是合适的。还有就是镂空的十字架的内侧改为红色,是担心光线不足时,这个标志太弱。
副堂门厅基本变化不大,还是和药房、书店结合,以及和院子的关系。
副堂的中庭改了,采用轻型的结构材料。否则,主体建筑用砖混而次要结构反而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板就说不过去。
好了,年底做个交代,没有结束。当地教会的主任牧师,也是我的委托人,春节在广州度过,我们将有一次会面商讨。另外规划局方面的影响也即将到来。趁着春节假期酝酿思考吧。
![]() |
当我想到赖特的联合教堂,我想到的是他的主堂和入口的方式,基地不允许我完全按照联合教堂那样展开(联合教堂的地形是长方形的,而这里的地形接近正方形)。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什么是建筑的形式。附属部分完全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做完了,经过先生的旁敲侧击,慢慢地,到现在,我才有些理解什么是建筑的形式。不可能调出一个能与联合教堂媲美的形式来,差得太远了。不过值得安慰的是,现在有些明白了,也知道路还远。先生调侃我那个第五轮方案的开窗像是别墅,那么这个方案的外观更像是厂房。凭着感觉做设计,已经走到了尽头了,无法发挥效用。形式必须包含文化,属于特定人群属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如果说前者(凭着感觉)是主观的文化(建筑师的积累形成的先入之见),那么后者是客观的文化(建筑师的解读)。二者相結合,才产生一个“见解式”的方案。
![]() |
![]() |
从这里可以看出,似乎是内部空间难度不是很大,难度大的是外观。也许是因为,内部空间人们不是一眼就能全部掌握;而外部形式必须是作为一个整体感知的。
![]() |
门厅透视一 |
![]() |
门厅透视二 |
![]() |
门厅透视三 |
![]() |
主堂透视一 |
![]() |
主堂透视二 |
![]() |
主堂透视三 |
![]() |
主堂透视四 |
内部空间还是比较好的,但这种内部的成因完全来自联合教堂的类型的力量,完全不是我的主观能力。据说联合教堂大师做了32轮的调整修正!
当进行到第六轮调整时,我背着一个包袱——就是立面设计。说实话,我对建筑看起来象什么或者属于某一类一贯都没有兴趣,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做,也都取得些许称赞。但这次却行不通了。
我不知道对于中国的基督教会来讲,教堂必须是什么样的。在上海、广州、北京我都去过基督教堂,都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建筑。这使我多少比较保守——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教会资金的限制,会采用砖混结构来施工。主堂横跨度为14.4米,采用轻型屋顶,于是一个厂房的原型就进入了方案。主堂似乎较快进入状态,毕竟功能简单,内部空间的形式塑造也比较轻松。一改再改的是副堂,这一轮还是从内部入手,调整了层和楼梯的关系,以及形态上的反映,去掉一些可有可无的手法。
![]() |
![]() |
![]() |
![]() |
![]() |
东立面 |
![]() |
南立面 |
![]() |
西立面 |
![]() |
北立面 |
![]() |
副堂南剖立面 |
![]() |
主堂北剖立面 |
![]() |
东北人视 |
![]() |
东南人视 |
![]() |
西北人视 |
![]() |
西南人视 |
这些图可能让人失望。实际上本轮调整,从内部功能来讲是有一些进步的。但是我还是对于外部形式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立面沿着原来的路线进行微调,没有鲜明的转变。前面讲到对建筑形式的认识,是刚刚才有,而不是有了那样的认识才进行本轮调整。有时候脑子里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但到了方案中又被许许多多的掣肘因素而淡化掉,本轮的立面设计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 |
首层平面 |
实质性的变化在剖面,副堂西面的长方形体块从半地下提升到正负零,相应的内部教堂和外部形态颇费周折,应该是比第五轮有了进步。
![]() |
![]() |
上面两张图试图表达广场和内院,与东面道路和西面公园的关系。我试图建立这么一种序列——广场、弄(缝)、内院、门厅(庭)、廊、厅堂和室,但明显的是,这些都是简单算术和,并没有合成一个更为丰富多维简约的整体(比如前一个参考了联合教堂的空间形式)。
![]() |
![]() |
![]() |
![]() |
![]() |
主堂基本没什么变化,仅仅是窗户做了一点调整。一向不习惯从外部来做立面,窗口对内部空间来说,相信是合适的。还有就是镂空的十字架的内侧改为红色,是担心光线不足时,这个标志太弱。
![]() |
![]() |
![]() |
![]() |
副堂门厅基本变化不大,还是和药房、书店结合,以及和院子的关系。
![]() |
![]() |
![]() |
副堂的中庭改了,采用轻型的结构材料。否则,主体建筑用砖混而次要结构反而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板就说不过去。
好了,年底做个交代,没有结束。当地教会的主任牧师,也是我的委托人,春节在广州度过,我们将有一次会面商讨。另外规划局方面的影响也即将到来。趁着春节假期酝酿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