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我与天坛”
《我与地坛》
原本,我打算春节期间读完《我与地坛》,结果临近春节的两三天,CC突然染上一点流感病毒,于是发烧、睡觉,我们除了喂水喂药、物理降温之外,突然有了很多阅读的时间。我们在小灯的照射下,一边看护着睡熟的女儿,一边各自读书。
史铁生是知青,插队两年后受重伤,从此瘫痪。我从他的文章里可以读出其实他对这样的命运非常不服,做过很多痛苦的挣扎,最终通过写作的途径达到了自己预期的人生高度。
他的文章清新淡雅,有一种神秘的画面感,好像是梦境。他写得都是年轻时在北京的故事,大多围绕着交道口、北新桥、雍和宫一带。
那一带我也挺熟悉,可是我从没觉得那里有他写得这么有韵味。也许因为他写的是他的“致青春”,所以我走过路过但我看不出来,那里其实有多美。
史铁生不愿屈服于残破的躯体,他让自己的灵魂通过文字来升华。他文章里的人物多是身边的亲人、邻居和朋友,大部分都是悲剧的主角。可是,我读来却总能感受到那蕴藏深处的正能量。虽然那个年代的底色就是灰色的,但生活在那色彩之下的人物却很努力地活出自己鲜艳的个性。
他写地坛,写里面的春夏秋冬,写里面的行人匆匆,写里面的树木花草,写里面的城墙砖瓦。他和地坛融为一体,他在那里想通了活下去的路,找到了继续的勇气。
读他写的地坛,我时常想起我已经有三四个月没去的天坛。在春夏秋三季,我总天天从那里匆匆穿过,我总在那里一圈圈地锻炼或游玩,我熟悉那里的地形,却几乎没有机会像他这么仔细地观察。或许,有人观察过我,就像史铁生笔下的那些行人,他一概不知姓甚名谁,可是他总看见便也记住了。
天坛的季节,我只记得住春夏秋,到了冬天,那里便非常冷,越走越冷,我们几乎是不去的。而其他三个季节,都是锻炼和游玩的绝佳场地,春天有花海,夏天有浓荫,秋天有落叶,我把那里当做是我家的后花园,我也爱它,可却没有史铁生那么明确直白的依恋。史铁生曾经的世界就只有地坛,他当然依恋,而我们作为正常人真该好好地珍惜自己的幸运。
史铁生的残疾是他致青春的代价。这可能也是他没想到的。他也觉得青春就应该是张扬而疯狂的,可是一旦过了某一条界线,命运就会显示出他狰狞危险的模样,有时候一个错误就能导致终身遗憾。
我曾经读过秦文君写的关于插队时期的故事。在寒冷的大兴安岭,一群年轻人到那里扎根。去的时候,大家都还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几年过去,有的埋葬在那里,有的嫁给当地的农民,有的生了重病早早回乡,而还有很多扛住了考验,终于等到回城的消息,成为最可靠的一群。
史铁生就是知青中比较不幸的那个,他或许比秦文君的青春更加浓墨重彩,却也更加张扬疯狂。在这本书中,他没写插队时候的苦与乐,只写在北京的日子,莫非那一段使他致残的岁月特别不堪回首么?是他永远都不想去碰的伤?
前一段,我整理了2007年至2013年的纸质笔记,很顺利。接着我想整理我更往前几年的纸质日记,可是我录入到大学二年级就再也敲不动了,我一边读一边录入,好多事我其实早都忘了,即使白纸黑字地写着,我也难以置信这是我当初经历过的。
在今天的我看来,那段日子过得真是既惊心又无聊,多么惊悚的青春啊!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没在那个不谙世事的年代出了什么关键性的大错,所以现在还能安然无恙地享受成熟之后的太平。
有些书,我真是应该早一点读。
有些书真是应该早一点拿给孩子们来读,在他们叛逆的时候,在他们疯狂的时候,或许听不进去父母的唠叨,却可能会因为阅读而受到启发。
昨天,我看到高中同学的女儿,因为点错标点,没有拿到语文100分。我看到那卷子上的题目是绘本《我爸爸》的文本。我当时真有点激动,因为这本书,我女儿一岁半就读过了。我觉得考试出题的方式正在帮助社会培养潜在的读者,激励孩子们去多读一些课本之外的书。
我在想出版业或许会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内重新兴旺,因为现在的老师和家长正在努力地把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读者培养成熟。我们当初为了应试,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人鼓励我们阅读,所以我们都不是称职的读者,因而三四十岁还在迷恋本该初中高中在读的穿越、言情、修仙、盗墓……可是以后不同了,我们的下一代是早早就开始阅读的一代。当他们成为大众读者的主力,自然会有对严肃读物的需求。
原本,我打算春节期间读完《我与地坛》,结果临近春节的两三天,CC突然染上一点流感病毒,于是发烧、睡觉,我们除了喂水喂药、物理降温之外,突然有了很多阅读的时间。我们在小灯的照射下,一边看护着睡熟的女儿,一边各自读书。
史铁生是知青,插队两年后受重伤,从此瘫痪。我从他的文章里可以读出其实他对这样的命运非常不服,做过很多痛苦的挣扎,最终通过写作的途径达到了自己预期的人生高度。
他的文章清新淡雅,有一种神秘的画面感,好像是梦境。他写得都是年轻时在北京的故事,大多围绕着交道口、北新桥、雍和宫一带。
那一带我也挺熟悉,可是我从没觉得那里有他写得这么有韵味。也许因为他写的是他的“致青春”,所以我走过路过但我看不出来,那里其实有多美。
史铁生不愿屈服于残破的躯体,他让自己的灵魂通过文字来升华。他文章里的人物多是身边的亲人、邻居和朋友,大部分都是悲剧的主角。可是,我读来却总能感受到那蕴藏深处的正能量。虽然那个年代的底色就是灰色的,但生活在那色彩之下的人物却很努力地活出自己鲜艳的个性。
他写地坛,写里面的春夏秋冬,写里面的行人匆匆,写里面的树木花草,写里面的城墙砖瓦。他和地坛融为一体,他在那里想通了活下去的路,找到了继续的勇气。
读他写的地坛,我时常想起我已经有三四个月没去的天坛。在春夏秋三季,我总天天从那里匆匆穿过,我总在那里一圈圈地锻炼或游玩,我熟悉那里的地形,却几乎没有机会像他这么仔细地观察。或许,有人观察过我,就像史铁生笔下的那些行人,他一概不知姓甚名谁,可是他总看见便也记住了。
天坛的季节,我只记得住春夏秋,到了冬天,那里便非常冷,越走越冷,我们几乎是不去的。而其他三个季节,都是锻炼和游玩的绝佳场地,春天有花海,夏天有浓荫,秋天有落叶,我把那里当做是我家的后花园,我也爱它,可却没有史铁生那么明确直白的依恋。史铁生曾经的世界就只有地坛,他当然依恋,而我们作为正常人真该好好地珍惜自己的幸运。
史铁生的残疾是他致青春的代价。这可能也是他没想到的。他也觉得青春就应该是张扬而疯狂的,可是一旦过了某一条界线,命运就会显示出他狰狞危险的模样,有时候一个错误就能导致终身遗憾。
我曾经读过秦文君写的关于插队时期的故事。在寒冷的大兴安岭,一群年轻人到那里扎根。去的时候,大家都还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几年过去,有的埋葬在那里,有的嫁给当地的农民,有的生了重病早早回乡,而还有很多扛住了考验,终于等到回城的消息,成为最可靠的一群。
史铁生就是知青中比较不幸的那个,他或许比秦文君的青春更加浓墨重彩,却也更加张扬疯狂。在这本书中,他没写插队时候的苦与乐,只写在北京的日子,莫非那一段使他致残的岁月特别不堪回首么?是他永远都不想去碰的伤?
前一段,我整理了2007年至2013年的纸质笔记,很顺利。接着我想整理我更往前几年的纸质日记,可是我录入到大学二年级就再也敲不动了,我一边读一边录入,好多事我其实早都忘了,即使白纸黑字地写着,我也难以置信这是我当初经历过的。
在今天的我看来,那段日子过得真是既惊心又无聊,多么惊悚的青春啊!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没在那个不谙世事的年代出了什么关键性的大错,所以现在还能安然无恙地享受成熟之后的太平。
有些书,我真是应该早一点读。
有些书真是应该早一点拿给孩子们来读,在他们叛逆的时候,在他们疯狂的时候,或许听不进去父母的唠叨,却可能会因为阅读而受到启发。
昨天,我看到高中同学的女儿,因为点错标点,没有拿到语文100分。我看到那卷子上的题目是绘本《我爸爸》的文本。我当时真有点激动,因为这本书,我女儿一岁半就读过了。我觉得考试出题的方式正在帮助社会培养潜在的读者,激励孩子们去多读一些课本之外的书。
我在想出版业或许会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内重新兴旺,因为现在的老师和家长正在努力地把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读者培养成熟。我们当初为了应试,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人鼓励我们阅读,所以我们都不是称职的读者,因而三四十岁还在迷恋本该初中高中在读的穿越、言情、修仙、盗墓……可是以后不同了,我们的下一代是早早就开始阅读的一代。当他们成为大众读者的主力,自然会有对严肃读物的需求。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