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宋《营造法式》介绍
16 宋《营造法式》与两宋、辽、金建筑讨论
16-1 宋《营造法式》介绍
中国建筑自汉代以来,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确定的木构建筑体系,到宋代的时候精力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到北宋初期,这个体系应该渐趋成熟了,所以宋代应该是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做一个总结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各式各样的著作开始出现。
最早出现的《木经》,是有建筑工匠自己编撰的技术书籍,可惜已经失传。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提到这本书:营设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所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榱等。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呈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
透过对《木经》的介绍,对其中的一些思想做了提示。
《木经》反映了当时对建筑尺寸的推算,已经有了一些基本规则。
建筑分成上中下三份,屋顶、屋身、台基。然后根据比例相互推算,例如梁多大,起的榉就对应多大,柱子多高,台基就对应多高。
但是《梦溪笔谈》也提到:近岁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
到了宋代,建筑发展更快,技术、经济都在发展,旧的《木经》已经不敷使用,人们已经在探索新的东西,反映宋代建筑技术发展很快。
同时,官修的营造书开始出现,最早《营造法式》出现在北宋元祐六年(1091),称为元祐《法式》,因不适应当时的需求未流行开(制度比较死板,没有变通之法),后失传。
崇宁年间(1103)颁行了一部新的《营造法式》,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李诫编撰的崇宁本《营造法式》。崇宁本中提到之前编撰的元祐法式“工料太宽,关防无术”(管理上难把握,因为用料运算不准确),“别无变造用材制度”(设计上比较死板)。
崇宁本虽然刊行,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大量的应用,因为北宋很快灭亡了。
但是这本书很重要,这是一部集宫廷、官署等建筑各部分的设计、结构、施工用料、劳动定额,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规程、用料、用工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专著。
梁思成说此书是两部文法书之一,另外一本是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崇宁法式一共三十四卷,五个部分:
一至二卷:释名(建筑名词的考证,常用的几何形计算数据,定劳动日的标准)
三至十五卷:各作制度(包括了十三个工种,最重要是大木做和小木做,大木做分两部分:梁架、斗拱,小木做:门窗、槅扇、佛道帐等等,还有石做)
构造制度是《营造法式》最核心的部分
具体如下:
卷三:定垂直和水平的方法,壕寨(沟、墙、排水、上水)制度,石工的工作规则
卷四:大木作 梁 柱
卷五:大木作 斗拱
卷六—十一:小木作 门窗 装修 槅扇
卷十二:雕刻、锯作、竹作、旋作
卷十三:瓦作、粉刷
卷十四:彩绘(宋代彩绘规则详细)
卷十五:筑墙、阶基、路面、涵洞、井壁等砖工及烧制砖瓦琉璃瓦等方法
卷十六:筑城、壕寨、石工和搬运工的劳动定额
卷十七—十九:木构架的劳动定额
卷二十四—二十五:其他工种的劳动定额
卷二十六—二十八:用料定额和工作质量级别
卷二十九—三十四:图样
此书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公开发行的建筑书
特点:
一、“以材为组”的模数制度:明确提出“构屋之制,以材为组”,材是斗拱的高度,是整个建筑物的基本模数,“名物之短长”这些所有构件的长短粗细,都靠材份来确定。模数制度是很现代的概念,中国12世纪已经很成熟了。
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材分八等:一等材9×6寸;八等材4.5×3寸,八等材的高度宽度正好是一等材的一半
材高15分,材之间的栔高6分,有单材(15分)、足材(21分)之分,材的广厚比(高宽比)为3:2
一等材用在最高等级的建筑,往往是宫殿的主殿寺院的大殿
二等材、三等材逐级递减,到了五等材以后都是小木作,用在小的亭榭,七八等材甚至用在藻井里头
二、反映了当时技术水平和精密程度
列举了定水平和垂直的工具和方法,对“生起”和“侧脚”有具体的规定
定水平:在地面挖沟加上水,然后加标尺和水浮子来观察,和水平仪很像
曲正:用望筒在夏至日那天太阳光落下一个点,晚上在看北极星,太阳是正南,北极星是正北,两点确定一个方位,然后根据这个方位找其他方位
生起、侧脚:是很微妙的技术处理,建筑有了预应力向内加,对抵抗水平力非常有效,宋代有明确规定,生起的过程其实反映了古人在计算中巧妙利用力学的原理,虽然没有计算,是一个经验的做法,但是本身是成熟的。
侧脚:是下侧脚墨的做法,就是把柱子按一个斜面下成一个斜线,放平的时候本身向中心倾斜
书中还有琉璃件的用釉配方,窑制的方法,彩画的矿物颜料配合,木料的合理裁割,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使用木料,减少浪费
三、反映了宋代建筑的高度艺术水平
宋代建筑在整理造型上,比如翘曲的屋面、屋脊线,伸展的屋檐,翼角的处理,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感觉。唐代的屋顶屋檐都是平直的,清代也是平直的,只有宋代是弯曲的。不止屋顶大造型是弯曲的,内部的梁,月梁、梭柱、斗拱、卷杀,大量的曲线,经过仔细推算,恰到好处。梁思成:寓装饰于结构的思想。
彻上明造,整个屋里没有吊顶,但是通过斗拱、月梁、驼峰,使整个室内像一个大雕刻品非常精美。
大量的雕刻、纹样、色彩,非常丰富。
清代彩绘三种:和玺、旋子、苏式。宋代彩绘有九个等级。
四、反映出建筑生产管理的严密性
定额,用工用料,都有严密计算。甚至考虑到夏天日长,冬天日短,运输河流的顺流逆流,木制的软硬,都有明确的规定,反映出生产中细致的分工和管理。
直接跟《营造法式》完全印证的建筑几乎没有,实际影响不大。
明代也出过《营造法式》,但是收录在《永乐大典》中,没有流传下来。
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继承了宋《营造法式》,但就内容之系统、完整和严密程度,则远不及宋《营造法式》。因为它是专门为宫廷内部营造管理用的,比较死板,没有变通之法,只有一种做法,但相对很细致。
明清时人在其书之跋中评价说:自来政书考工之属,能罗括众说,博洽详明深悉,夫殇材辨器之义者,无逾此书。(自古到今所有关于建筑的书里,这本是最好的)
总结:北宋崇宁二年(1103),北宋政府颁布《营造法式》一书,这是一部集宫廷、官署等建筑各部分的结构以及施工用料、劳动定额及工种的操作、用料、用工、计算方面的技术专著。共分为三十四卷,五个部分。五个部分分别是:释名、各作制度、工限、料例、图样。
16-1 宋《营造法式》介绍
中国建筑自汉代以来,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确定的木构建筑体系,到宋代的时候精力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到北宋初期,这个体系应该渐趋成熟了,所以宋代应该是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做一个总结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各式各样的著作开始出现。
最早出现的《木经》,是有建筑工匠自己编撰的技术书籍,可惜已经失传。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提到这本书:营设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所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榱等。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呈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
透过对《木经》的介绍,对其中的一些思想做了提示。
《木经》反映了当时对建筑尺寸的推算,已经有了一些基本规则。
建筑分成上中下三份,屋顶、屋身、台基。然后根据比例相互推算,例如梁多大,起的榉就对应多大,柱子多高,台基就对应多高。
但是《梦溪笔谈》也提到:近岁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
到了宋代,建筑发展更快,技术、经济都在发展,旧的《木经》已经不敷使用,人们已经在探索新的东西,反映宋代建筑技术发展很快。
同时,官修的营造书开始出现,最早《营造法式》出现在北宋元祐六年(1091),称为元祐《法式》,因不适应当时的需求未流行开(制度比较死板,没有变通之法),后失传。
崇宁年间(1103)颁行了一部新的《营造法式》,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李诫编撰的崇宁本《营造法式》。崇宁本中提到之前编撰的元祐法式“工料太宽,关防无术”(管理上难把握,因为用料运算不准确),“别无变造用材制度”(设计上比较死板)。
崇宁本虽然刊行,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大量的应用,因为北宋很快灭亡了。
但是这本书很重要,这是一部集宫廷、官署等建筑各部分的设计、结构、施工用料、劳动定额,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规程、用料、用工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专著。
梁思成说此书是两部文法书之一,另外一本是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崇宁法式一共三十四卷,五个部分:
一至二卷:释名(建筑名词的考证,常用的几何形计算数据,定劳动日的标准)
三至十五卷:各作制度(包括了十三个工种,最重要是大木做和小木做,大木做分两部分:梁架、斗拱,小木做:门窗、槅扇、佛道帐等等,还有石做)
构造制度是《营造法式》最核心的部分
具体如下:
卷三:定垂直和水平的方法,壕寨(沟、墙、排水、上水)制度,石工的工作规则
卷四:大木作 梁 柱
卷五:大木作 斗拱
卷六—十一:小木作 门窗 装修 槅扇
卷十二:雕刻、锯作、竹作、旋作
卷十三:瓦作、粉刷
卷十四:彩绘(宋代彩绘规则详细)
卷十五:筑墙、阶基、路面、涵洞、井壁等砖工及烧制砖瓦琉璃瓦等方法
卷十六:筑城、壕寨、石工和搬运工的劳动定额
卷十七—十九:木构架的劳动定额
卷二十四—二十五:其他工种的劳动定额
卷二十六—二十八:用料定额和工作质量级别
卷二十九—三十四:图样
此书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公开发行的建筑书
特点:
一、“以材为组”的模数制度:明确提出“构屋之制,以材为组”,材是斗拱的高度,是整个建筑物的基本模数,“名物之短长”这些所有构件的长短粗细,都靠材份来确定。模数制度是很现代的概念,中国12世纪已经很成熟了。
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材分八等:一等材9×6寸;八等材4.5×3寸,八等材的高度宽度正好是一等材的一半
材高15分,材之间的栔高6分,有单材(15分)、足材(21分)之分,材的广厚比(高宽比)为3:2
一等材用在最高等级的建筑,往往是宫殿的主殿寺院的大殿
二等材、三等材逐级递减,到了五等材以后都是小木作,用在小的亭榭,七八等材甚至用在藻井里头
二、反映了当时技术水平和精密程度
列举了定水平和垂直的工具和方法,对“生起”和“侧脚”有具体的规定
定水平:在地面挖沟加上水,然后加标尺和水浮子来观察,和水平仪很像
曲正:用望筒在夏至日那天太阳光落下一个点,晚上在看北极星,太阳是正南,北极星是正北,两点确定一个方位,然后根据这个方位找其他方位
生起、侧脚:是很微妙的技术处理,建筑有了预应力向内加,对抵抗水平力非常有效,宋代有明确规定,生起的过程其实反映了古人在计算中巧妙利用力学的原理,虽然没有计算,是一个经验的做法,但是本身是成熟的。
侧脚:是下侧脚墨的做法,就是把柱子按一个斜面下成一个斜线,放平的时候本身向中心倾斜
书中还有琉璃件的用釉配方,窑制的方法,彩画的矿物颜料配合,木料的合理裁割,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使用木料,减少浪费
三、反映了宋代建筑的高度艺术水平
宋代建筑在整理造型上,比如翘曲的屋面、屋脊线,伸展的屋檐,翼角的处理,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感觉。唐代的屋顶屋檐都是平直的,清代也是平直的,只有宋代是弯曲的。不止屋顶大造型是弯曲的,内部的梁,月梁、梭柱、斗拱、卷杀,大量的曲线,经过仔细推算,恰到好处。梁思成:寓装饰于结构的思想。
彻上明造,整个屋里没有吊顶,但是通过斗拱、月梁、驼峰,使整个室内像一个大雕刻品非常精美。
大量的雕刻、纹样、色彩,非常丰富。
清代彩绘三种:和玺、旋子、苏式。宋代彩绘有九个等级。
四、反映出建筑生产管理的严密性
定额,用工用料,都有严密计算。甚至考虑到夏天日长,冬天日短,运输河流的顺流逆流,木制的软硬,都有明确的规定,反映出生产中细致的分工和管理。
直接跟《营造法式》完全印证的建筑几乎没有,实际影响不大。
明代也出过《营造法式》,但是收录在《永乐大典》中,没有流传下来。
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继承了宋《营造法式》,但就内容之系统、完整和严密程度,则远不及宋《营造法式》。因为它是专门为宫廷内部营造管理用的,比较死板,没有变通之法,只有一种做法,但相对很细致。
明清时人在其书之跋中评价说:自来政书考工之属,能罗括众说,博洽详明深悉,夫殇材辨器之义者,无逾此书。(自古到今所有关于建筑的书里,这本是最好的)
总结:北宋崇宁二年(1103),北宋政府颁布《营造法式》一书,这是一部集宫廷、官署等建筑各部分的结构以及施工用料、劳动定额及工种的操作、用料、用工、计算方面的技术专著。共分为三十四卷,五个部分。五个部分分别是:释名、各作制度、工限、料例、图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