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长安二龙塔天池寺、兴教寺
早已听说长安区的土门峪有座隋代建成的二龙寺塔和唐代建成的天池寺,入冬时,我完成了这次的寻访,这既是一次文物鉴赏之旅,又是一次踏秋旅行。当日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像是早春降临,这回还是要感谢百度导航,绝对的精准定位。 把车停在山下的村子,经过1个小时跋涉,我登上了二龙塔。因为临近隆冬,游人很少,秋日里的二龙塔静悄悄的,塔下的杂草已经长得很深,颇有一分萧瑟之意。坐在青砖铺就的塔基上,秋日的太阳暖洋洋刺得眼睛睁不开。向下眺望,村庄农田阡陌交通,关中大地如同一幅图画,各种色块交织在一起,甚是漂亮。













长安二龙塔,位于终南山土门峪和蛟峪之间的分水岭上,王莽乡土门峪境内。 二龙塔所处之地,古代称二龙里,因此塔名叫二龙塔,曾被认为是昙远禅师塔,实为风水塔,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0年),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 二龙塔,密檐式青砖结构,原九层,残存七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7米,塔体壁厚2.16——2.2米,南北两面各层正中设不透体券门洞,底层有透体券门。塔底有石门洞,塔心有木楼梯,沿梯可登至塔的顶层。塔的结构和莲花纹方砖,颇与小雁塔相似,尚有隋塔某些特点,可确认为唐初建筑。温家山莲池寺中保存的二龙塔的双龙天王石碑,图案为线刻,可视作二龙塔为风水塔的佐证。《终南山佛寺游访记》中亦有所记述。 二龙塔地宫被盗,盗洞犹存痕迹。塔东南坡现为桃园,解放初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两三个尼姑石塔,当地群众猜测,二龙塔附近古时曾是与西南方天池寺隔沟相望的尼姑庵,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文革”被四旧时,尼姑石塔被推倒坡下,滚落沟底。二龙塔内木梯焚于清末兵火。塔刹是一整块花岗岩石凿成的,弃于距塔三里远的吴家沟村北路旁。塔刹为何弃之于此有二说,一说塔顶有蝎子成精,化为白衣摇扇的少妇,打雷闪电,击杀蝎子精,击掉塔刹落于此地;一说修塔时,抬塔刹的民工迟到一个时辰,工地上刹时辰已到,鞭炮繁响,塔刹不能到位,抬塔刹者死罪难免,弃之逃散。 为何要筑二龙塔?相传唐初有位识得风水的高人,预言终南山下樊川一带要涌现三石六斗菜籽那么多粒数的为官之人,最高统治者畏惧人才辈出势必动摇自己的江山,就听信妖言,筑二龙塔,斩断龙脉,破坏风水。据老人们说,龙脉被斩断之后,本该成为王侯将相之人,都丧失仕途,其文才武胆用于赌场,成为耍钱捺宝的宝倌!另一说则是,修筑二龙塔,镇住了土门峪和蛟峪两条毒龙,制止其频发洪水,所以叫二龙塔。持第一种传说观点的人们,企盼着二龙塔倒掉,赌风会不禁而止,宝倌们金盆洗手当大官,甚至称帝登基。辛亥革命时,民族英雄张云山就是距二龙塔不远的西新庄人,乡亲们就念起民谣:“二龙塔掉下一块砖,西新庄出了个张云山。”民国初年,当地有小股农民起义军驻扎在天池寺,他们铺麦秸,盖麦秸,被诬称为“麦秸贼”,麦秸贼曾用火药轰炸二龙塔,以为炸毁二龙塔就能改朝换代,就有出头之日。 由于年久失修,更由于历代义军视二龙塔为改朝换代障碍,置二龙塔于死地而后快,所以几经兵火。“文革”时期,又有人来拆二龙塔的砖,修建生产队的牛屋马厩,因归属纠纷,被有识之士制止,得以幸免。残存的二龙塔像一只直立的粗锈圆规,又像一只倒立的螃蟹螯足,更像一个被老鼠啃得快倒的半截竹笋! 前些年,区文物局筹资40万元“修旧如旧”,恢复二龙塔唐初伟姿。笔者在二龙塔修缮过程中三次参观施工工地,拍下了珍贵的照片。修缮后的二龙塔,的确“修旧如旧,”保留了无塔刹原貌,雄伟肃穆,庄严轩昂。在人民当家做主,掌权执印的今天,谁还相信二龙塔斩断龙脉,破坏风水,限制人才辈出,酿成赌风难禁的传说呢?(摘自网络)













从这条路向上行走,就是天池寺,临近中午当时并没有准备午饭,和友人讨论是否再继续上山,我想难得来一次不如一鼓作气继续向上,再作打算。


天无绝人之路,走了进半个多小时,到了一座小村庄,向农户讨要两碗便饭,山中之人很是淳朴,尽心想让我多吃一些,还不计回报,最后我放下了钱以示感谢,






吃抱了饭,就有了力量,走了进40分钟到到达了目的地天池寺,寺庙正在修缮,便在这里休息,观赏寺院景色。天池寺,蛟峪口东二龙山头,创建于隋代。名龙池寺。中唐诗人孟郊有《游终南龙池寺》诗。明洪武年,有印度僧人驻寺。朱元璋之子朱(木爽)坐镇西安修葺。改名普光寺。分上下两院。山下五里的下寺金碧辉煌,门内有十数亩的大莲花池。池内小岛上建立藏经阁,二寺间山道均有石板石级。当时普光寺为长安诸寺之冠。清代称“普光吉祥禅寺”,后改为天池寺。文革破坏殆尽。现存宋代昙远禅师舍利砖塔一座(注),六面七层,高约13米。上有1米高的铸铁尖顶,每层皆有拱形佛龛,内置佛像,中存清代五开间大雄宝殿和后面的法堂,侧面有几间僧房,其他无存。”(摘自网络)









下山之后4点多,查阅百度地图,看到存放玄奘法师灵骨的兴教寺距离不远,便一脚油门开到了兴教寺,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也称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县杜曲镇少陵原畔,长安县镇樊川北原(少陵塬)。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兴教寺地点在今天陕西省长安县樊川北原(少陵原)。唐高宗二年(669),把唐朝高僧玄奘法师的遗骨迁到此,在这里建立了寺庙。皇帝唐肃宗为塔题写匾额为"兴教",该寺因而得名为兴教寺。该寺院里的玄奘法师舍利塔高七丈,共五层,底层拱洞内有玄奘法师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的碑刻,所以也称为"大遍觉塔"。与玄奘法师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均高一丈五,为其两大弟子慈恩大师窥基和西明大师圆测舍利塔。











玄奘(602-664年),原名陈袆,洛阳人(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大师塔立于塔院正中 建于公元669年的塔为砖造,总高21米,五层,平面方形,仿楼阁式。底层边长5.2米,每层檐下皆用砖做成简单的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叠涩出檐。 第一层塔身经过后代修缮,已是平素的砖墙,没有倚柱;而以上四层则用砖砌成八角柱的一半的倚柱,再在倚柱上隐起额枋、头拱。 第一层塔内有小方室供奉玄奘塑像。底层较高,以上各层依次收减。 因是墓塔,所以除第一层外,其上四层概不能登临。塔身收分适度,造型庄重,为早期楼阁式塔的典型作品。 建于公元669年的塔为砖造,总高21米,五层,平面方形,仿楼阁式。底层边长5.2米,每层檐下皆用砖做成简单的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叠涩出檐。 第一层塔身经过后代修缮,已是平素的砖墙,没有倚柱;而以上四层则用砖砌成八角柱的一半的倚柱,再在倚柱上隐起额枋、头拱


玄奘大师塔左右各有较矮小的陪侍塔一座,右边是弟子窥基法师舍利塔,左边则是他的另一位弟子圆测法师舍利塔。两塔均高7米,都是3级,底边长2米,形式与玄奘大师塔略同。 窥基法师为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之侄。基师塔为唐永淳元年(682年)始建,大和三年(826年)重建。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大师游印归来,回到长安,从事于传译事业。偶然在路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大方,便有意度他为弟子,亲自去和他的父亲商量,得其允许。但因为窥基出身贵族,出家须经手续,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七岁时,才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 他一直跟着玄奘大师参加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等处的译场,随从受业。 麟德元年(664),玄奘大师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窥基大师重新回到大慈恩寺,专事撰述。以后曾有一段时间,在他的祖籍附近游历,沿途仍讲经造疏,从事弘化。他还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译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




侧师塔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由终南山丰德迁来灵骨时所建。 圆测法师(公元613年~696年),原为新罗国王孙。三岁出家,十五岁时入唐游学。贞观二年(公元628 年) ,先于京师长安的法常、僧辨二师门下习法。玄奘大师西行归国后,又从玄奘大师受学。显庆三年(公元658 年) 六月, 唐高宗在延康坊为皇太子造的西明寺落成, 七月,玄奘大师奉敕选50名大德移住此寺,圆测法师即在其中。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 年),圆测法师于佛授记寺圆寂,世寿84岁。在洛阳龙门山香山寺北谷荼毗,并立塔供奉。长安众学徒都来参拜。其中一部分灵谷葬于法师早年来往甚多的终南山丰德寺。 宋代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龙兴寺仁王院广越法师又从丰德寺分出部分舍利及供养物,移至西安兴教寺,立于兴教寺的玄奘法师塔左侧,与玄奘法师塔右测的窥基之塔相对,共同接受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