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鲍温:主题使小说更有深度
![]() |
Elizabeth Bowen |
一本小说如果要写得有深度,它的故事就还需要另一件东西。需要一个主题,一个内在的含义。所谓主题是指小说要告诉读者什么,或者提到更好的高度上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小说。
我认为,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作家心中首先想到的总是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思想内容。他构思小说的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一主题,创造人物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当作者说:“啊,我已经想好一篇故事了!”他指的是心里已经有了能够点燃灵智的火花了。
主题必须有两个属性。第一是道德因素,因为小说家总是通过主题对事物作出评价并让读者看到他所感到的真理的某一新的方面。其次,主题还必须探蕴在故事中间。如果主题或思想过于显露,小说就沦为阐述某种概念的论文了。我不认为这样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主题。主题是某种强烈打动小说家而读者也会感到其影响的东西,但它却埋藏得很深,你可能需要对故事进行一番分析才能发现它真正是什么。
主题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标志;主题越重大,作者在处理主题时越能发挥其想象力,作品也就越可能成为一部杰作。
有一些很好的故事形式,如侦探小说和惊险小说,并不需要主题,紧张的悬念和情节的迅速发展就能打动读者,给我们很大的快感。但是我总认为,正因为这些作品没有主题——没有一个真正重要的内在含义——所以终归不登大雅之堂。
以上摘自伊丽莎白·鲍温的《小说家的技巧》
——————————————————————————————————————
补充:
小说家发明的技巧太多了,但真正有用的就那么几条。初学写小说很少去思考如何表现主题。特别是先看过很多关于小说写作方法之后再去尝试创作的现代小说家。如果他们不找到有深度的主题就不写,那么他们可能永远动不了笔。写出杰作并非靠灵感,还要靠经验和大量的练习,思想逐渐对主题获得足够的专注力。
在短篇小说家里最让人惊奇的就是詹姆斯·乔伊斯了,他的处女作《都柏林人》无论是技巧还是主题都接近完美,之后写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也达到了相同的高度,到了《尤利西斯》则在主题方面走向了衰落,刻意地玩弄技巧和学识,主题则变得松散空乏,只是呈现都柏林普通人一天极其杂乱的生活场景,人变得更愤世疾俗。
NULLAND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生活中并不存在守望者 (21人喜欢)
- 2024 年终总结 | 书和电影 (7人喜欢)
- 《商贩》| 【英】A·E·科伯德短篇小说推荐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