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样的女性教育
载于:南方都市报 社论版 2011-04-17
摘要:只有推行一种以“女性议题”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和公众教育相结合的性别教育,才能有助于民众更好地认清诸多性别“乱象”,走向一个性别关系更和谐的社会。
自媒体报道广东省将对中小学女生试点女性教育以来,对“女性教育”的质疑和反对声音甚嚣尘上。《中国美容时尚报》出版人张晓梅女士在媒体发表“女性主张”,她指出,需要对“新女性”有新认识,完成“新女进化论”的历史使命。她认为开设“女性教育学”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民族历史的使命”。(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听到进化论和“民族历史的使命”,我冷不丁打了个寒战,希特勒当年不也是希望通过种族教育来实现民族进化的“历史使命”么?(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解密“女性教育”并不难。三从四德,就是最早的“女性教育”。当然这都是封建的女性教育观,民国时期的金天翮在《女界钟》一书中,提出了现代女性教育观念,他希望“教成高尚纯洁、完全天赋之人;教成摆脱压制、自由自在之人;教成思想发达、具有男性之人;教成体质强壮、诞育健儿之人;教成德性纯粹、模范国民之人;教成热心公德、悲悯众生之人……”这些理念就是放到当下,也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但是,广东妇联版“女性教育”只推崇女性对婚姻的责任,张晓梅则希望扭转“异化”了的女性气质。这和近年来不断被提倡的“女性回家论”和“淑女教育”类似,都存在封建女性观的成分。虽然广东妇联看到了“傍大款”、“当小三”现象对社会的不利影响,但问题是,这些现象的产生并非全是妇女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包括就业市场低迷、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个人身体启蒙等诸多因素。更何况“傍大款”、“当小三”的本质是一种性别关系。说到关系,就至少有两个性别的行为主体,那既有女性,也有男性。仅对其中一个性别的行为人———女性进行教育,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因此,我们在肯定妇联的社会使命感的同时,也需要打破头痛医头的狭隘视角,还原这些性别现象的本质。只有推行一种以“女性议题”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和公众教育相结合的性别教育,才能有助于民众更好地认清诸多性别“乱象”,走向一个性别关系更和谐的社会。□任珏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摘要:只有推行一种以“女性议题”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和公众教育相结合的性别教育,才能有助于民众更好地认清诸多性别“乱象”,走向一个性别关系更和谐的社会。
自媒体报道广东省将对中小学女生试点女性教育以来,对“女性教育”的质疑和反对声音甚嚣尘上。《中国美容时尚报》出版人张晓梅女士在媒体发表“女性主张”,她指出,需要对“新女性”有新认识,完成“新女进化论”的历史使命。她认为开设“女性教育学”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民族历史的使命”。(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听到进化论和“民族历史的使命”,我冷不丁打了个寒战,希特勒当年不也是希望通过种族教育来实现民族进化的“历史使命”么?(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解密“女性教育”并不难。三从四德,就是最早的“女性教育”。当然这都是封建的女性教育观,民国时期的金天翮在《女界钟》一书中,提出了现代女性教育观念,他希望“教成高尚纯洁、完全天赋之人;教成摆脱压制、自由自在之人;教成思想发达、具有男性之人;教成体质强壮、诞育健儿之人;教成德性纯粹、模范国民之人;教成热心公德、悲悯众生之人……”这些理念就是放到当下,也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但是,广东妇联版“女性教育”只推崇女性对婚姻的责任,张晓梅则希望扭转“异化”了的女性气质。这和近年来不断被提倡的“女性回家论”和“淑女教育”类似,都存在封建女性观的成分。虽然广东妇联看到了“傍大款”、“当小三”现象对社会的不利影响,但问题是,这些现象的产生并非全是妇女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包括就业市场低迷、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个人身体启蒙等诸多因素。更何况“傍大款”、“当小三”的本质是一种性别关系。说到关系,就至少有两个性别的行为主体,那既有女性,也有男性。仅对其中一个性别的行为人———女性进行教育,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因此,我们在肯定妇联的社会使命感的同时,也需要打破头痛医头的狭隘视角,还原这些性别现象的本质。只有推行一种以“女性议题”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和公众教育相结合的性别教育,才能有助于民众更好地认清诸多性别“乱象”,走向一个性别关系更和谐的社会。□任珏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