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界的灰色存在——假名(pseudonyms)指挥和假名乐团【2018.7.27更新】
【文章发表以后在微博上都转了那么多,一下子把我震惊到了(捂脸)。有不少网友和乐友都提出了一些可疑乐团,比如微博上有乐友提到了RCA胜利交响乐团也是这种类似的乐团。因此我在那个虚构艺术家/艺术团体那里又加了一些更新】 假名(pseudonyms)指挥/乐团,或者化名指挥,顾名思义就是某张唱片上的指挥家/演奏家/演奏乐团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其他人演奏之后假托一个虚构的人名/团名发行的。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大家应该也能想得到,在版权管理非常严格的西方,音乐家和音乐团体一般都和一家或若干家唱片公司或是经纪公司签约。在签约公司安排下的录音自然是合法的,发行的时候印着的都是本名。但是如果这些音乐家们偷偷地去“走穴”进行了一些合约范围之外的商业录音活动(注意是商业性,有营利性质的),那他们还敢用自己的本名吗?当然是不敢,于是在唱片封面上就出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你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查不到来龙去脉的指挥家/演奏家/乐团。比较常见的如Alberto Lizzio这个指挥家和Süddeutsche Philharmonie (South German Philharmonic)南德意志爱乐这个演出团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录音出现呢?因为这个圈子本色就是一种灰色的存在,目前网上能查到的资料很少,我以前对此类唱片有过一个简单的整理(一些诡异廉价唱片中的常客)。后来我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类录音的出现原因做出以下的推断,如有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一些相对不知名的艺术家通过正规渠道(通过一些小厂牌或经纪公司)发行的唱片,在和著名大厂牌如DG、EMI、SONY的竞争中没有明显的优势。论知名度不如大厂牌的签约艺术家;论价格没比大厂牌便宜到哪去(更何况大厂牌也时不时搞廉价版)。由于在西方版权制度十分严格的情况下,盗版唱片被严厉压制,一般人几乎买不到盗版唱片。而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买得起正版唱片,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会优先选择大厂牌和著名音乐家的唱片。这样的话那些中小公司和二线音乐家的生存就难了,现场演出固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发行唱片也是重要的创收渠道,在现场演出不景气的时候还能弥补一下这边的损失。于是二线音乐家自然会想:干脆我们就采取超低廉(Budget)的价格,类似“一元一张,一元一张唱片,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一元你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的dollartree(美国著名连锁一元店)模式,薄利多销(甚至赔本赚吆喝),通过数量上的优势来赢得一定的市场。销量大了自然绝对收入还是大的,另外卖得多了说不定也能遇到一定数量的“知音”,慢慢形成自己的知名度和粉丝群(其实古典音乐跟现代娱乐业一样也是个需要炒作的行当,这些二线艺术家没人捧他们自然就活的很艰难。虽然他们中不少人的水平其实并不比大牌艺术家的水平差很多)。但是,作为商业机构的唱片/经纪公司可不会管这些艺术家们的死活,宁可不发他们的唱片也不会答应降价销售(经济学原理,商品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企业无法维持基本生产,只能关门。这个原理和大萧条时代牛奶倒大海的原理是一样的)。唱片/经纪公司不发这些音乐家的唱片对他们自己来说倒是无所谓,因为他们还有别的渠道来盈利。但是对于这部分音乐家来说,没有唱片发行意味着吃饭成问题。所以,为了谋生嘛,一些脑筋活络业内人士就搞出了“假名唱片”这一灰色产业,迎合这部分艺术家的需求。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西方有严格的版权制度,为了避开相关机构的审查,这些心思活络的人就成立的这样一种特殊的studio:首先,偷偷地(当然得偷偷地!)联系这些艺术家,然后把他们凑齐来录音。录完了之后,改头换面,随便编一个指挥家以及乐团的名字然后发行。这样就巧妙地打了一个擦边球,因为版权管理部门很难证实这些化名就是某某乐团或是某某指挥(光听录音谁知道这段录音是谁演奏谁指挥的……),找不到证据就只能睁一眼闭一眼让这些录音发行了。于是,这些录音开始满世界的泛滥,特别是这些录音本身就来路不正,盗版他们没啥太大的风险(你偷来的赃物被强盗抢了你敢去报官嘛?),于是各路盗版商继续跟进,而且把这些假名堂而皇之地因在封面上。由于这些唱片极其廉价,就像超市收银台旁边的口香糖一样,一般消费者报着“反正又不贵买就买一张呗”的心态就会愿意购买,唱片的绝对销量自然就上去了,“特殊studio”和艺术家们都获得了收入。而他们的“知名度”这下也被传播开来,只不过,都是那些“Alberto Lizzio”和“南德意志爱乐”的名气。 关于“假名唱片”的经营模式,我就暂时谈到这里。不过呢,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用的是假名。有些没有合约在身的艺术家或者艺术团体,还是可以用自己的真名。比如卢布尔雅那广播交响乐团(Ljubljana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现在叫斯洛文尼亚电视广播交响乐团 RTV Slovenia Symphony Orchestra,有时候会被翻译成斯洛文尼亚国家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是中国指挥家邵恩)和他们的总监安东·那努特(Anton Nanut)一直都是用自己的本名。接下来我根据外国乐友收集来的信息,给大家整理一下哪些艺术家/团体是真名,哪些是化名。 “假名唱片”涉及的真实存在的艺术家: 1.阿尔弗雷德·索茨/肖茨/舒尔茨(Alfred Scholz, 1926年5月30日 - 1999年10月22日):这个人是“假名唱片”产业不得不提的人物,从种种迹象来看,“假名唱片”这个产业大概是他老人家首先开创的。据现有资料来看,他生于1920年,现在是否还健在无人得知(把他底细查的最清楚的是安东·布鲁克纳协会的人,上面有一篇文章,参见参考资料1)。他自己也曾是个二线艺术家,主修小提琴,也办过不少个人演奏会。后来曾经跟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史瓦洛夫斯基教授(Hans Swarowsky)学习过指挥。估计是受了版权制度的“剥削”,想出了“假名唱片”这个点子,他的那个“特殊studio”叫Premis公司,使用的厂牌叫Pilz(嗯,是不是有点熟悉?它们家有个系列叫“东德革命”East Germany Revolution,里面有不少Kegel大神的录音,特别是有一个震撼的布八录音,和莱比锡广交的)或者是Vienna Masters。他经常用真名发行一些录音,但是这些录音未必是他自己的,很多可能是史瓦洛夫斯基教授的(教书匠缺钱呐)。 雨果唱片早年发行过很多Scholz搞的唱片,易有伍把Scholz翻译成“斯科尔斯”,把Scholz经常合作的卢布尔雅那广播交响乐团翻译成“卢比杰拉电台交响乐团”,把卢布尔雅那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安东·那努特翻译成“劳顿”(我一直没明白Anton Nanut怎么发得出这个音来……),所以以后在雨果的唱片目录里看到这几个名字,你们就知道是谁了。其实说句良心话,假名唱片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虽然,中小唱片/经纪公司的利益是受损了,但至少让更多的一般人能够欣赏到古典音乐,特别是在版权管理严格的欧美,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古典音乐,也是有利于爱乐者团体的壮大的。在六七十年代没有网络不能分享的时代,这些录音扮演的就是现在网络分享的角色,让更多的人在买不起(或者压根不懂或不讲究厂牌和艺术家以及演出水准)的情况下能对古典音乐有一定的直观认识,进而深入了解,喜欢上古典音乐。

2.安东·那努特(Anton Nanut, 1932年9月13日 - 2017年1月13日):这位斯洛文尼亚老先生应该是这个圈子里“大牌”,他录过一整套马勒交响曲+大地之歌(我手头上收集到了1、2、4、5、6、7),甚至还录过某个版本的马十。本来实际的名气就不大,现在年纪大了之后就更没有他的消息了。

3.马克·姆尼 (Marko Munih,1936-):斯洛文尼亚人。他是那努特的学弟,曾经跟马塔契奇(Lovro von Matačić,这两年马塔在日本和中国不要太火爆,到百度古典音乐吧逛逛经常能看到讨论马塔的帖子)学习过指挥。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圈子的人就是通过一张老磁带,上面的指挥就是Scholz和Munih。(磁带条目: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4318680/)


4.汉斯·史瓦洛夫斯基(Hans Swarowsky, 1899年9月16日 - 1975年9月10日 ):奥地利指挥家,Scholz的老师。他是勋伯格和韦伯恩的弟子。阿巴多、梅塔、西诺波利、伊万·费舍尔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5.兹德涅克·科斯勒(Zdeněk Košler,1928.3.25 – 1995.7.2) 捷克人,曾经是捷克爱乐的第二指挥,在这个圈子里也是名气较大的一位。他在Naxos也有不少录音。

6.米兰·霍瓦特(Milan Horvat,1919年7月28日-2014年1月1日)克罗地亚人,马塔契奇的老乡。他是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Radio-Symphonieorchester Wien ,ORF)的第一任首席指挥。后来担任过斯洛文尼亚爱乐乐团的名誉指挥。

接下来的一些人物我没有详细资料,只是被外国网友们考证为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已。有些人可能没有直接参与Scholz的生意,只是被借用了名字而已。 Hans Zanotelli. Another real person whose name was used. Hanspeter Gmür Bystrík Režucha. Conductor of the Slovenská filharmónia Martin Sieghart János Sándor Eberhard Kraus (organist) Kurt Redel (conductor) Dubravka Tomšič (pianist) István Székely (pianist) Silvia Čápová (pianist) Enrique Bátiz (conductor) Norman Shetler (conductor) Frigyes Sándor (conductor) Carl Melles 【2.6更新】Pinchas Steinberg,一个美国指挥,真人。 “假名唱片”涉及的真实存在的艺术团体: 1.Ljubljana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现名Simfonični orkester RTV Slovenija),作为那努特的亲兵,卢布尔雅那广交是这个圈子里露脸率最高的乐团之一 2.London Festival Orchestra,这个伦敦节日乐团据说原来是Decca的录音团,后来的情况就比较混乱了,在Scholz的唱片里经常能看到 3.Münchner Philharmoniker,MPO也牵涉进来让我比较震惊,大概他们是被冒名的? 4.Philharmonia Orchestra 5.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以上两支英国名团被牵涉我倒不是特别奇怪,因为英国佬经常为了赚钱会干些没皮没脸的事情……RPO经常在廉价唱片公司发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6.Slovenská filharmónia,斯洛文尼亚爱乐跟这个圈子的很多艺术家都有关系,自然也是这个圈子的一员。 7.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明兴格尔跟他们都有关系啊(震惊中。。。) 8.Radio-Symphonieorchester Wien 维也纳广交跟他们的渊源就不用说了,只要知道“斯拉夫爱乐”(Philharmonia Slavonica)的录音基本都是ORF的录音就可以想象了。 9.Wiener Johann Strauss Orchester 难怪天天被人当成山寨野鸡团,自己也没太干净…… Orchestre radio-symphonique de Paris Rundfunk-Sinfonieorchester Berlin Budapest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以上这几个也算是有点小名气的团了,不知道是怎么被扯进来的 Amsterdam Symphony Orchestra Nürnberger Symphoniker Münchener Kammerorchester Camerata Salzburg Symfonický orchester Slovenského rozhlasu Liszt Ferenc Kamarazenekar Wiener Mozart-Ensemble Zagrebački solisti Festivalový orchestr Praha “假名唱片”出现的虚构艺术家 Henry Adolph.一看就是假名,妥妥的 Cesare Cantieri. 这名字像是根据Cantelli的名字杜撰的(坎泰利:躺棺材里都中枪……) Eugen Duvier. 外国网友称是否虚构还需调查 Alberto Lizzio. Scholz杜撰的最出名的指挥家,甚至还有他的虚假墓碑。Scholz居然编造说这人就是他爸(= =) Carlo Pantelli. 经常和Scholz的假乐团Philharmonia Slavonica联系在一起,看起来也是根据Cantelli的名字瞎编的(坎泰利:我怎么又中枪了……) Serge Tchaikov.这回中枪的是老柴…… Denis Zsoltay.佐尔坦?是柯达伊还是萧提爵士中枪了…… Hymisher Greenburg Simon Addison Francesco Macci Alexander von Pitamic Takao Matsumo Frank Shipway Carl Michalski Julian Armstrong Loic Bertrand Pavel Urbanek Georg Hlinka Jan Zybnovsky Sven Bengtson Peter Wohlert Herbert Kraus 一看就是假的,卡爷、Kegel、Kremens Kraus均中枪…… Heribert Münchner 直接用慕尼黑为姓都来了…… Pierre Carbidier Luigi Varese Paul Kantschieder Joseph Francek 这回中枪的是费伦切克 Peter Stern Herbert Fleischmann Alfred Gehardt Pierre Narrato M. Bergerich (piano). 这个是根据阿格里奇的名字造的,阿姐中枪 Dieter Goldmann (piano). Mario-Ratko Delorko (piano). Michael Rosengarten (piano) Maria Novak (piano) René Nuton (organ) Kamil Sreter (bassoon, horn) Sabine Lenz (bassoon) Björn Lundgren (piano) Daniel Gerard (piano) Svetlana Stanceva (piano) Vilmos Fischer (piano) Angela Giulini (piano) 朱利尼中枪 Alexander Permovalsky (violin) Peter Jacovic (flute) Kurt Berger (flute) Ricardo Casinelli (tenor vocals) --------------------------------- 【2.6更新】Google论坛里有人提到了一个假名:Jean Gardinon(约翰·加德纳爵士吐血三升) 还有 Iwan Svetlanow,(我已经无法直视这种赤裸裸的山寨了,斯维特兰诺夫大师泪流满面……) “假名唱片”出现的虚构艺术团体 【2.6更新】据说这种临时为录音搭草台班子的做法在单声道时代就有,陪瓦尔特录完整个贝交的“CBS交响乐团”据说就是临时搭建的,成员多来自洛杉矶爱乐。另外听过一个瓦尔特的德九点此进入,乐团是莫名其妙的“Standard Symphony Orchestra(标准交响乐团)”,因为录音地点在洛杉矶,所以怀疑跟LAPO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Süddeutsche Philharmonie (South German Philharmonic). 这个圈子里最出名的“南德意志爱乐”,他们的录音不是ORF的就是捷克爱乐和班贝格的走穴演员录的 Norddeutsche Philharmonie.有南德意志自然就有了北德意志…… Philharmonia Slavonica. 斯拉夫爱乐乐团,也是这个圈子里的“著名乐团”,基本上都是ORF的录音。有时候一些公司还会把这个团写成Slovenica跟斯洛文尼亚爱乐浑水摸鱼(不过到底是故意的还是真的写错了我也不确定,因为跟Slovenica Philharmonic 合作的Horvat真的是斯洛文尼亚爱乐的荣誉指挥) Camerata Romana The Europe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瞧这名字多山寨 The Englis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山寨的一比 Musici di San Marco Tokyo Festival Orchestra Mozart Festival Orchestra Great Festival Orchestra London Festival Chorus Great Festival Chorus 以上几个团彻底毁了“节日乐团”这个名词 “Pro Arte Orchester” (similarly-named to Pro Arte Munich) Südwest-Studioorchester Baroque Festival Orchestra French National Radio Orchestra 跟法国国家广交打擦边球,法国国广的正式名称是(法语)“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 (英语)“French National Radio Broadcasting Orchestra” Babelsberg Symphony Orchestra : Babelsberg是德国的好莱坞,自然也就有了相应的电影乐团,只不过电影乐团的正式名称是 “Deutsches Filmorchester Babelsberg/German Film Orchestra Babelsberg,又是一个山寨。 Philharmonic Ensemble Pro Musica Royal Promenade Orchestra Orchestre de (du) Festival Belgique 连比利时人都不放过…… --------------------------------------------- P.S. Scholz做的唱片大都录制于60-80年代,后来都转手到了一家叫Point的唱片公司那里,现在似乎还在继续发行。而这个模式现在也有了其他模仿者。德国的HDC(High Definition,一听就很山寨)就是这么一家公司。不过这家还算厚道,大部分录音者留的都是自己的名字,比如格鲁吉亚的指挥一哥Jansug Kakhidze 杨颂格·卡奇泽(1936年5月26日 – 2002年3月8日)和他的儿子Vakhtang Kakhidze 瓦克唐·卡奇泽,以及一个叫Jean-yves Gaudin 让-伊夫·戈当 的法国老头和俄罗斯一个叫Alexander Titov 的大胖子指挥。据日本网友的说法HDC也玩过“幽灵指挥者”的把戏,不过目前我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哪一张假名唱片是HDC的产品。有一个叫Ivanenko伊万年科的指挥和一个叫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这名字还能再山寨点不)的乐团撸过一个德九录音,看着都像是假名,但是暂时不能确认,而且不确定他们是Scholz系的还是HDC系的(我个人倾向与是HDC系的)。 【2.6更新】正如我在前作《一些诡异廉价唱片中的常客》中提到的,英国一家叫Stradivari 的公司和这个圈子一直有密切联系,我收集到的很多Nanut的碟都是他们发行的 ------------------------- 一点自己的感想:看来除了“山寨新年音乐会”这类现场草台班子之外,还有录音草台班子的存在啊。 另外,廉价唱片界真的是很乱啊,Brilliant的德沃夏克40CD大包子里德九录音是帕沃雅尔维和RPO的,但是我在Brilliant之外的杂牌Labels里也看到过这份录音。所以知道为什么我说RPO卷入这种事情一点都不奇怪了吧。。。。。 再一点自己的感慨:我真的成了加里•贝克尔的信徒了,这种事情都能用经济学来分析,真是经济学帝国主义者的行径啊 参考资料:1.http://www.abruckner.com/Data/articles/articlesenglish/berkyjohnpseudonym/pseudonyms.pdf 2.https://wiki.musicbrainz.org/Budget_recordings_of_Alfred_Scholz#cite_note-1 3.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topic/rec.music.classical.recordings/C1060RRqeiA/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