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国》笔记
P82
1. 原文:正是在这些柔然统治者中,我们第一次发现了汗(khan)或可汗(khagan)的称号。
注:引自杜佑《通典》的说法,402年,“柔然社仑始号可汗”,而《魏书》也确实从未出现过“可汗”二字。但胡三省注意到《资治通鉴》叙拓跋之先,皆书可汗。而且,嘎仙洞石壁祝文中即有“皇祖先可寒”之语。另外,从一些乐府诗集所收录的北朝民歌中也能发现鲜卑即有可汗之称。此外,《宋书》记有慕容鲜卑乙那楼对吐谷浑言“处可寒”(此为西晋末年事),《晋书》则记有更早时候的魏晋之际陇西鲜卑的纥干被推为统主,号“乞伏可汗托铎莫何”。因此,可以认为“可汗”最早应是出现于鲜卑,而《魏书》欠载大概是因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之前的历史资料被大量修订。
参:罗新,可汗号之性质——兼论早期政治组织制度形式的演化。
P112-113
1. 高昌(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均属印欧语系(德国语言学家Emil Sieg和Wiham Siegling将前两者称为吐火罗A,后者称为吐火罗B),于阗属东伊朗语。
2. 除了因传播佛教而带来印度的艺术风格,来自于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粟特商人还带来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
龟兹表现出最为明显的印欧文化特征,克孜尔石窟中有裸体这种典型希腊化的壁画,以及其他犍陀罗风格作品。许多壁画中的人物体态和服饰都带有萨珊波斯风格。
高昌则更多地受到中国(唐朝)的影响。
P115-117
1. 龟兹、疏勒(喀什)信奉小乘佛教,莎车、于阗信奉大乘佛教。
2. 640年,侯君集平高昌;640,648年,郭孝恪、阿史那社尔平定焉耆;647年,阿史那社尔平库车;
1. 原文:正是在这些柔然统治者中,我们第一次发现了汗(khan)或可汗(khagan)的称号。
注:引自杜佑《通典》的说法,402年,“柔然社仑始号可汗”,而《魏书》也确实从未出现过“可汗”二字。但胡三省注意到《资治通鉴》叙拓跋之先,皆书可汗。而且,嘎仙洞石壁祝文中即有“皇祖先可寒”之语。另外,从一些乐府诗集所收录的北朝民歌中也能发现鲜卑即有可汗之称。此外,《宋书》记有慕容鲜卑乙那楼对吐谷浑言“处可寒”(此为西晋末年事),《晋书》则记有更早时候的魏晋之际陇西鲜卑的纥干被推为统主,号“乞伏可汗托铎莫何”。因此,可以认为“可汗”最早应是出现于鲜卑,而《魏书》欠载大概是因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之前的历史资料被大量修订。
参:罗新,可汗号之性质——兼论早期政治组织制度形式的演化。
P112-113
1. 高昌(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均属印欧语系(德国语言学家Emil Sieg和Wiham Siegling将前两者称为吐火罗A,后者称为吐火罗B),于阗属东伊朗语。
2. 除了因传播佛教而带来印度的艺术风格,来自于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粟特商人还带来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
龟兹表现出最为明显的印欧文化特征,克孜尔石窟中有裸体这种典型希腊化的壁画,以及其他犍陀罗风格作品。许多壁画中的人物体态和服饰都带有萨珊波斯风格。
高昌则更多地受到中国(唐朝)的影响。
P115-117
1. 龟兹、疏勒(喀什)信奉小乘佛教,莎车、于阗信奉大乘佛教。
2. 640年,侯君集平高昌;640,648年,郭孝恪、阿史那社尔平定焉耆;647年,阿史那社尔平库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