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龙泉窑烧造的青瓷。
龙泉窑不特指一个或者几个窑址,它是个很大的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浙江西南、浙江和江西福建接壤的部分地区,龙泉市是龙泉窑的中心。目前通过考古确认的古窑址有500多处,属于龙泉市范围的有360多处,可以说,龙泉窑规模很大。从博物馆馆藏来看,文物龙泉青瓷数量不少(仅浙江博物馆网上展示的精品就有55件),分布广泛(从东北到华南都出土过)。
青瓷的青色釉,工艺上来说,就是通过高温(1300度以上),把胎釉中的氧化铁还原成二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呈淡绿色,着色效果强。从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青瓷的釉色很不好控制,还原反应对温控要求很高,而过去只能依靠工匠的经验感觉。于是,青瓷烧造的效果很不稳定,会出现色调不足。宋以前的出土青瓷,黄棕色、黄褐色、黄灰色较多,只看它们,很难和“青”联系上。
唐代,瓷器有北白南青的说法,但此时还没有明确的龙泉窑。五代前龙泉地区的出土瓷器,确实有极少的本地烧造的民用器,但都是粗糙的灰胎青黄釉,不足以称为一个代表性窑口。我认为,这一情况主要因为地理因素,浙江西南皆山地,耕地少人少,谈不上本地市场,同时山地多则交通不便,跟浙江靠近交通线的越窑(宁波)、婺窑(金华)、瓯窑(温州)相比,龙泉窑自然发展不起来。
五代到北宋,龙泉窑迎来两件大事:一、吴越钱氏需要青瓷贸易、青瓷外交保障政权,浙江其他窑口的自然资源跟不上了,产业向资源丰富的龙泉转移,到北宋中期,龙泉已经有数十座窑口,慢慢取代了其他窑口,成为江南第一大窑;二、北宋元佑七年,龙泉地区兴修水利,瓯江水路打通,青瓷可以方便的从山中,走水路到温州港口。瓷器质量大,借助水路,成本大大降低,可以和北方窑口竞争了。
北宋龙泉青瓷,釉色以淡青色为主,胎薄而坚、细腻、灰白色,已经有了自己的特点,但还不出彩,大部分产品是民用瓷,就偶尔作为贡瓷到汴京。
南宋到元,是龙泉窑的顶峰,这个时候的龙泉青瓷最具收藏价值,博物馆收藏品,也集中在这个时期。南宋时,北方大片领土沦陷,北方知名窑口都在其中,推崇青瓷的宋代皇室只能倚重龙泉,加上窑工南下,加速了技术进步。另外,南宋经济困难,龙泉青瓷在海外广受欢迎,南宋政府更要大力发展龙泉窑,根据文献,这时候龙泉出现了朝廷官员督导。元代青瓷贸易依旧繁荣,元政府也继续鼓励政策。考古发掘到的南宋窑址,有260余处,元时,达到330余处。
南宋的龙泉青瓷,是龙泉青瓷的最高峰,更是中国青瓷的代表、极致。它的青釉颜色具有的美丽艺术感,在青瓷历史上最为漂亮,不单之后的朝代未曾超越,就是当代,也很难达到相同的水准。这时代的龙泉青瓷,釉面不开片、釉层肥厚、近看明亮如镜有很高的玻璃化、远观细润柔和带着晶莹玉质感,看起来像是翡翠雕琢出来的,过目难忘。
也在这一时期,龙泉窑烧制出了两大代表釉色,粉青和梅子青。粉青,一种接近碧蓝色的淡绿,集碧、绿、亮白三色于一体,淡而不弱,深邃却不沉重,一种安静舒服的感觉;梅子青,一种浓郁的绿色,好似青梅成熟,浓而不深,沉郁却不僵化俗气。个人认为,粉青和梅子青是传统工艺下青瓷釉色能达到的极限。
南宋的青瓷,以瓶、碗、香炉、盘、罐为主,多纯色或简单刻花,器形通常不大,风格厚重。元代龙泉瓷器形普遍增大,修饰纹路增多(带有八思巴文的朝廷用瓷),青釉颜色更为浓重,除了元代人粗犷以外,也和回教文化尚绿有关。
元代后期,龙泉窑开始衰败,胎骨粗糙加厚,釉转薄,釉色出现泛黄。明宣德后,贡瓷身份取消,龙泉窑彻底衰败了。衰败的原因,一是海禁,失去外销,市场萎缩;二是景德镇崛起,青花、单色釉、彩瓷,手绘瓷、薄釉,一系列的工艺进步反衬出龙泉青瓷的风格单一、再加工难度大,成本和审美的劣势,让龙泉窑失落了。到康乾时期,景德镇已经可以做出接近粉青釉色的青瓷,官方更不需要龙泉窑了。
龙泉窑不特指一个或者几个窑址,它是个很大的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浙江西南、浙江和江西福建接壤的部分地区,龙泉市是龙泉窑的中心。目前通过考古确认的古窑址有500多处,属于龙泉市范围的有360多处,可以说,龙泉窑规模很大。从博物馆馆藏来看,文物龙泉青瓷数量不少(仅浙江博物馆网上展示的精品就有55件),分布广泛(从东北到华南都出土过)。
![]() |
吉林博物馆的龙泉青瓷洗,出土品 |
青瓷的青色釉,工艺上来说,就是通过高温(1300度以上),把胎釉中的氧化铁还原成二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呈淡绿色,着色效果强。从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青瓷的釉色很不好控制,还原反应对温控要求很高,而过去只能依靠工匠的经验感觉。于是,青瓷烧造的效果很不稳定,会出现色调不足。宋以前的出土青瓷,黄棕色、黄褐色、黄灰色较多,只看它们,很难和“青”联系上。
![]() |
唐代越窑青瓷执壶,国家博物馆馆藏 |
唐代,瓷器有北白南青的说法,但此时还没有明确的龙泉窑。五代前龙泉地区的出土瓷器,确实有极少的本地烧造的民用器,但都是粗糙的灰胎青黄釉,不足以称为一个代表性窑口。我认为,这一情况主要因为地理因素,浙江西南皆山地,耕地少人少,谈不上本地市场,同时山地多则交通不便,跟浙江靠近交通线的越窑(宁波)、婺窑(金华)、瓯窑(温州)相比,龙泉窑自然发展不起来。
五代到北宋,龙泉窑迎来两件大事:一、吴越钱氏需要青瓷贸易、青瓷外交保障政权,浙江其他窑口的自然资源跟不上了,产业向资源丰富的龙泉转移,到北宋中期,龙泉已经有数十座窑口,慢慢取代了其他窑口,成为江南第一大窑;二、北宋元佑七年,龙泉地区兴修水利,瓯江水路打通,青瓷可以方便的从山中,走水路到温州港口。瓷器质量大,借助水路,成本大大降低,可以和北方窑口竞争了。
北宋龙泉青瓷,釉色以淡青色为主,胎薄而坚、细腻、灰白色,已经有了自己的特点,但还不出彩,大部分产品是民用瓷,就偶尔作为贡瓷到汴京。
南宋到元,是龙泉窑的顶峰,这个时候的龙泉青瓷最具收藏价值,博物馆收藏品,也集中在这个时期。南宋时,北方大片领土沦陷,北方知名窑口都在其中,推崇青瓷的宋代皇室只能倚重龙泉,加上窑工南下,加速了技术进步。另外,南宋经济困难,龙泉青瓷在海外广受欢迎,南宋政府更要大力发展龙泉窑,根据文献,这时候龙泉出现了朝廷官员督导。元代青瓷贸易依旧繁荣,元政府也继续鼓励政策。考古发掘到的南宋窑址,有260余处,元时,达到330余处。
南宋的龙泉青瓷,是龙泉青瓷的最高峰,更是中国青瓷的代表、极致。它的青釉颜色具有的美丽艺术感,在青瓷历史上最为漂亮,不单之后的朝代未曾超越,就是当代,也很难达到相同的水准。这时代的龙泉青瓷,釉面不开片、釉层肥厚、近看明亮如镜有很高的玻璃化、远观细润柔和带着晶莹玉质感,看起来像是翡翠雕琢出来的,过目难忘。
也在这一时期,龙泉窑烧制出了两大代表釉色,粉青和梅子青。粉青,一种接近碧蓝色的淡绿,集碧、绿、亮白三色于一体,淡而不弱,深邃却不沉重,一种安静舒服的感觉;梅子青,一种浓郁的绿色,好似青梅成熟,浓而不深,沉郁却不僵化俗气。个人认为,粉青和梅子青是传统工艺下青瓷釉色能达到的极限。
![]() |
粉青的瓶子,台北故宫馆藏 |
![]() |
梅子青的大瓶,国家博物馆馆藏 |
南宋的青瓷,以瓶、碗、香炉、盘、罐为主,多纯色或简单刻花,器形通常不大,风格厚重。元代龙泉瓷器形普遍增大,修饰纹路增多(带有八思巴文的朝廷用瓷),青釉颜色更为浓重,除了元代人粗犷以外,也和回教文化尚绿有关。
![]() |
典型南宋风格的瓶子,大阪东洋陶瓷馆藏 |
![]() |
元代风格的瓶子,纽约大都会艺术馆馆藏 |
元代后期,龙泉窑开始衰败,胎骨粗糙加厚,釉转薄,釉色出现泛黄。明宣德后,贡瓷身份取消,龙泉窑彻底衰败了。衰败的原因,一是海禁,失去外销,市场萎缩;二是景德镇崛起,青花、单色釉、彩瓷,手绘瓷、薄釉,一系列的工艺进步反衬出龙泉青瓷的风格单一、再加工难度大,成本和审美的劣势,让龙泉窑失落了。到康乾时期,景德镇已经可以做出接近粉青釉色的青瓷,官方更不需要龙泉窑了。
![]() |
釉色发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