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第173天 于流逝之外一
立春过了,算不得冬天了。
坐在窗前安静的看着雪花飘落,心里如同眼前的白茫茫一片,落得安宁。
裸露的褐色泥土,粗糙的枯木,灰色的天空。
抱着一杯热水,慢慢想起很多久远的回忆。
我出生在寒冷的冬天,黎明到来前最黑暗的那段时间。
得知要生我的时候,我爸跑到单位跳墙进去开他的大解放,接了我妈去医院,结果没有床位,于是又匆匆去第二家医院,折腾到了后半夜。
是奶奶将我从襁褓里抱出来。
据说那天产房里六个孕妇生产,只有我一个女孩。
我爸看到我后偷偷跑出去哭了。
听妈妈说的时候,我总是会嘲笑是他太过重男轻女,后来长大了,也开始有点理解初为人父母的心情了。
出生后父母是双职工,正是国企当道,吃铁饭碗的时候。后来为了响应独生子女的要求,更多的是怕丢了铁饭碗,他们放弃了我一个未出生的弟弟或者妹妹。
后来我每每抱怨,全家上下的统一口径是怕我受委屈才没要。
据说这是老奶奶亲自拍板的。
每次他们一搬出老奶奶说什么,我就一点说辞都没有了。
为了好好照顾我这颗家里的独苗,也为了让二姑接下奶奶在食品厂的工作,奶奶办了退休,专心在家照顾我和老奶奶。
春夏秋冬。
去年我正式结束学生的身份,回家了。
老奶奶去世十三年了。
这十三年里我总想为她写点什么祭奠一下,却每每在日记里落下眼泪,没有办法继续下去。
她刚走的那几年,家里人怀念她,跟我讲过很多她生前的故事,我甚至想为她写本传记,可后来觉得即使再传奇的故事,也不如她在我生命里存在的时间更加真实。
四五岁正是天真无邪恣意玩耍的年龄。
每个春天都有一两只鸟儿落在木槿树上叽叽喳喳,房檐下也会有新燕衔春泥,阳光晴媚如柳。
我挎着竹编的小篮子一蹦一跳的去街口的早点摊上买油条,鸡蛋荷包。
那时候街坊邻居亲切如一家,每次看到一个穿着棉布衣服,头上梳着两个羊角辫,扎着红绸子的小女孩,都知道刘奶奶家的小孙女来买饭了。
把篮子里的鸡蛋或者爷爷提前写好的要买纸条,一角一角的硬币递给炸油条的阿姨,等上三五分钟,他们就会把香味扑鼻的早餐放在小篮子里了。
印象里好几次我总是不拿钱就去买饭,可是这附近的人从来没有因为钱的问题难为一个小姑娘,他们总是说拿着吧,等下次带来就是。
吃完早饭,奶奶去市场买菜,我和老奶奶在家。
她每天都会喝很多茶,不知道是不是影响了家里的成员,自我有记忆以来大家几乎不喝白开水。
家里有个长颈瓶,一年四季专门给我凉着凉白开。
小时候最喜欢跟老奶奶要水喝,踮着脚尖,扒着方桌看她给我从那个长颈瓶里倒水喝。
我故意逗她笑,大口大口喝水,咕嘟,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完。
她笑的时候,特别特别慈祥。
我喜欢植物,尤其是草木。
院子里有棵成人手臂粗的木槿,春天总会早早的抽出嫩绿的叶子,随着柔软的春风招摇。每年爸爸都会登着梯子修剪枝桠,一来防着刮伤人,二来让它更茁壮的成长。
暮春的时候树上会开很多很多的粉红色的花,真的是很多很多。
多到从树下玩耍,会被花砸到头,落了一身花香。
小时候喜欢穿鲜艳的衣服,鹅黄,玫红,嫩绿。
在树下用热水浇蚂蚁窝的时候总会招一些小虫子在身上。
奶奶总是骂我把院子里刨的到处是坑没法走路,而老奶奶总会时不时的出来拿一把掸子给我掸掸。
就像晒被子的时候拍拍被子一样,从衣服到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有一年爷爷找人打了一个铁皮小圆桌,准备夏天时候用来在院子里吃饭。
春天的时候我偷偷搬出来放在木槿树下,和小伙伴们一起过家家。
把从街上捡来的大小石子按顺序排好,放在小药盒里当做不同的“药糖”。(这种药糖是流行在本地的一种特色糖,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口味各有不同,制法无从考据,在外地从未见到过。这沿街卖糖的人有一种固定的唱词,也是发源本地的一种曲艺形式,但是后来日渐失传,本地人听到这种独特的唱腔,就知道是卖糖的人来了。长大后在郭德纲的相声中曾听他唱过一段卖药糖的歌词,但和本地的词调完全不同。后来读《东京梦华录》时得知宋朝便有一种小贩将对身体有益的食补中药做成对应不同轻度病症的药糖沿街贩卖,由于物美价廉深受中下层人们的喜爱,久而久之也发展成一种固定形式的俚俗小调,大概这是最早关于药糖的记载吧。时过境迁,如今的药糖也只是一种廉价的零食,再没有人会想到小小一粒糖背后的千年历史。)
把从墙根下拔的各种野草洗干净了,用大石块砸烂,装在木槿树叶上,枣树叶子上,石榴树叶子上,当做治病的草药。
把从砖墙缝里的挖来的土,院子里的泥,大街上的生石灰,沙子,放在石棉瓦上,当做不同的食物吆喝着卖。
没有小伙伴的时候,我就喜欢在木槿树下一个人玩泥巴,幻想自己是某个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人有说有唱的围着妈妈的大披肩cosplay,老奶奶总会笑眯眯的站在屋子的门口看我玩,不说话。
站累了,就把她的专用座椅拖到门口,端着一杯茶水,看我撒欢似的在院子里玩。
时不时把我拉进屋子里,给我擦擦汗,拿出她偷偷藏起来的鲜花饼给我吃。
当木槿花基本掉光,叶子长成芹菜叶大小的时候,枣树上的蝉就开始没完没了的叫了。
我们那把蝉叫做”技扭(音)“。
在院子里瞎折腾的时候,就遵照老奶奶的嘱咐,在地上捡蝉退下来的壳,或者死掉的蝉,喂给家里的老母鸡吃。
夏天的时候我喜欢在大街上和小伙伴一起爬街口一棵歪脖老榕树,比赛谁用最快的速度爬上去,老奶奶怕我摔下来,每次一往外跑,她坐不住了就会出门,站在街边等我。
那时候吃完早饭奶奶喜欢和街坊邻居坐在对门一棵大梧桐树下择菜,拉家常。
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地上捡刚掉下来的梧桐花,撕开花瓣,舔花蕊上的花蜜,是比蜜糖还要甜的滋味,一会的功夫就能吃十几个。
长大后,每每看到熟悉的梧桐花落在地上,总是有种冲动想要捡起来,想要再尝一尝童年里那比蜜还要甜的滋味。
下午睡醒午觉,就开始缠着老奶奶要吃西瓜。那时候的西瓜几分钱一斤,每次爷爷都能挑出很甜很甜的来,泡在水池子里,等太阳下山了打开吃。
等西瓜的空总是不能闲着的。
偷偷拿着小篮子去院子的影壁下,钻过一小片薄荷和冬青,摘藏在最里面的葡萄。那是我夏天里除了西瓜的最爱。
家里有两棵葡萄树,影壁的葡萄树是奶奶嫁过来的时候一起从乡下移植过来的,是我最喜欢的,个大,甜。
另一棵葡萄树被爷爷搭了架子,每年都结很多紫红色的小葡萄,多到一家人吃不完,我端着塑料盆,穿着凉拖鞋跑到街上分给四处的亲戚邻居。
晚上等太阳下了山,吃过甜滋滋的西瓜,爷爷开始进厨房做菜,奶奶准备煮面条。这是本地人都喜欢的一种吃法,我们家叫做温面,后来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官方的名字叫做十香面。
是将各种时鲜的家常蔬菜食材如黄瓜,丝瓜,茄子,芹菜,西红柿,白菜,韭菜。。。切成碎或丁,简单过油炒一下,五花肉剁碎加炸酱做成卤,嫩黄的鸡蛋花拨碎,加上麻酱,醋等调味料,花花绿绿的摆成一圈,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拌进煮好并过水的面条里。
吃过饭一家人在院子里,吹着夏夜微凉的风,说说笑笑,每天如此。
当院子里的凤仙花种子胀的快要弹出来的时候,就立秋了。
我拿着老奶奶的小药瓶,挨个搜集凤仙花的种子,等着来年种下。
这种花又叫染指甲花。
从老奶奶小时候,就会用这种花的花瓣和叶子染指甲。
一般花瓣上色会比较快,所以将花瓣洗干净,用明矾砸烂,拿细小的缝衣针挑着放到指甲上,凉凉的。顺着指甲的形状固定好,就用长条的叶子包上,然后用细线缠好,睡醒一觉就会惊奇的发现指甲变成红色的了。
浅一点的会是月季花的娟红,深一点的是透亮的绯红,如此反复包过三次之后就会变成颜色更深的殷红了。
这种颜色不会被水洗掉,小姑娘们在一起,露出削葱根般的小手,比比谁家染的红色最好看,然后去染的最好看的那一家要花的种子,等着来年种上。
当空气不再充满令人浮躁的热,枣树上的果子也成熟了。
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品种不同,一种香脆可口适合生吃,另一种则要等蒸熟了才会感受到那种渍入脾肺的甜蜜。
香脆可口的那一棵至今生长旺盛,年年都有吃不完的枣子。
最开心的当然还是抱着我的宝贝小篮子等着爸爸爬梯子上房打枣。
这对儿时的我来说不亚于任何一个重大的节日。
全家人抱着锅碗瓢盆站在树下等着铺天盖地的红枣落下来,即使被砸疼了脑袋也会笑着抢最大嘴甜的那个塞在嘴里。有一次和妈妈抢的太过激烈,她差点一脚把我踢到院里的下水沟里。
此时的老奶奶依然和老佛爷一样,笑眯眯的坐在门口,和大家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
捡枣的狂欢结束,所有的枣都要经过爷爷三六九等的筛选,挑出最大最甜的一小筐,给老奶奶。
当然,只要我在老奶奶怀里撒个娇,或者抱着她亲一口,勤快的给她倒茶递烟,那最好吃的枣便成为我的囊中之物。
树上的枣还没有吃完,院子里的两棵石榴树就坠弯了腰。
十月过后,街坊邻居就知道刘奶奶家的小孙女送完了枣子,就要开始送大石榴了。
吃完了石榴,奶奶给我穿上厚厚的秋裤,开始和我一起打扫院子里的落叶了。
奶奶家的院子有一条砖铺的小道,我最爱的事情,就是在这条小道上将两棵大枣树的叶子两边扫开,像扫雪一样开出一条路,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有时候爷爷有心情了,就会在院子里垒个地锅,让爸爸劈点柴火,而我的任务,就是把院子里晒干的树叶堆在一起,当做烧火的材料。
奶奶用地锅蒸的馒头又白又大,香气扑鼻,中间掰开夹上白砂糖,吃的一嘴的香甜,唇齿留香,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后来奶奶在院子里中了一把野玫瑰,开花的时候把花瓣洗干净碾碎放进白糖罐子里,放到阴凉的地方渍上一个秋天,等冬天蒸了大白馒头便拿出来给我夹了吃。打开罐子,玫瑰花香充满了温暖的屋子,连做的梦都是那么香甜。
夏秋交替的时候雨水总是很充足,往往连绵数天不断。
大人们总是在忙,雨天成为我和老奶奶待在屋子里最长的时光。
印象里她除了喜欢喝茶,也总是烟不离手。左手食指被早已被烟熏黄,即使染了指甲也盖不住。
老奶奶有时候会在下雨的时候和我念叨一些陈年旧事,尽管我听不懂,也记不住。
我和她围在小木桌前,边听她兀自感慨人生,边哼着自创的小曲翻看带拼音的小人书。
她老是冲着我笑,说你这么爱看书,长大了一定有出息。
我看的出,她是真的在开心的笑。
天空上连成线的雨水总会渐渐模糊我的视线。
门外有雨水从屋檐上连成串的落下,我开着门,像接泉水一样嬉闹着玩,故意把雨水洒到老奶奶的衣襟上。她并不生气,依然咯咯咯的笑,或者偶尔用拐杖作势要打我。
更多的时候我坐在门槛上望着下雨的天空,和她静静的待着。
一个在门里,一个在门外。
闭上眼睛依然能够看到当年氤氲朦胧的场景。
雨天里的一老一小,大概都是彼此人生里最悠远宁然的时光了吧。
后来我长大了,曾在一首歌里找回了和童年那时似曾相识的感觉。
那首歌叫《七里香》。
第一场冬雪到来的时候,奶奶为我准备的春节新衣也快缝制好了吧。
棉衣里是托乡下亲戚带来的自家种的新棉絮,棉鞋的底子也早早的纳好。
冬至的包饺子是必须全家到齐的,每个人各有分工,当然除了老奶奶依然稳如泰山的坐在她的椅子上,喝茶,抽烟。
我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她说没有烟的时候,我给她划火柴点上。
猪肉韭菜的饺子向来是传统。从择菜开始,去掉发黄的尖和带泥的薄皮,放在水池子里洗干净,甩干水码整齐了切的细碎。猪肉是店家给相熟的老主顾提前留下的,爸爸用一个小小的绞肉机亲自将肉搅烂后放入切好的葱姜,加入本地自产的酱肉和街边作坊里主人用自家种的芝麻榨好的香油。
饺子馅调好后,爷爷会试一遍味道,他说可以后才会正是开始包饺子。
妈妈擀皮,爸爸和爷爷包,奶奶负责手把手教我。
我总是调皮不肯学,老奶奶说,不会包饺子长大后会被婆家看不起的,要受别人委屈,受欺负的。别的可以不学,这个必须得会。
那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我始终记得。
多年后我终于包的得到奶奶的认可,全家人的表扬。
可是我始终记得,我学包饺子的初衷,是因为她说的那句,不能因为不会包饺子嫁过去受气。
过完冬至,爸爸会带着我去河堤挖沙土,用麻袋装了提回家。
因着老奶奶喜欢吃炒花生,过年的时候用大锅炒了沙土花生,香喷喷的,”一吃一个不言语“。
过年的时候讲究就开始多起来了。
从准备上供的食物,衣服到顺序,必须一丝不苟的完成的。
哪一天打扫房间,哪一天采买上供的蔬菜肉食点心,哪一天拿出老爷爷的遗像,哪一天贴对联都是有讲究的。
三十那天会和爸爸拿着三炷香和草纸去西面河堤上,选一块平整的地方,画一个大小适中的圆圈,并在面向老爷爷下葬的地方留一个缺口,然后面向缺口恭敬的跪下,在圆圈内烧纸,念叨着”过年了,请老爷爷回家过年吧“。
等草纸烧完才可起身离开,手中的香不可灭,这是指引故人回家的方向。
进门后要大声告诉家人,老爷爷请回家过年了,可以放鞭炮了。然后等鞭炮放完,锅里的第一拨饺子也煮熟了。将手中的香插到香炉中,上供的桌面早已按顺序摆好,此时将刚煮好的饺子分五个小碗放到供桌上,然后磕头烧纸。
仪式完成后便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吃饺子看春晚,但一定要在三十晚上将初一的饺子全部包好,初一全家是不动锅灶的。
看春晚的时候爸妈在忙,我就可以开心的和老奶奶一起坐在沙发上喝茶水,斗纸牌,嗑瓜子,剥花生。
把头靠在她的怀里,她抚摸着我的头发,无限欣慰。
十二点一过,爸爸去院子里放鞭炮,我跑出院子外和所有精力过剩的小孩子一样在雪地里捂着耳朵看街坊四邻放鞭炮嗷嗷乱叫。
放完鞭炮撒欢回来,便请老奶奶在供桌坐上座,由爷爷开始,挨个磕头拜年。到我时必须先对老爷爷的照片磕头,然后对老奶奶说一句祝老奶奶新年好,然后先拜再磕头,然后分别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重复这些流程。
结束后,便可以开心的收压岁钱了。
初一的时候是最开心的,因为可以穿新衣,收压岁钱。
坐在窗前安静的看着雪花飘落,心里如同眼前的白茫茫一片,落得安宁。
裸露的褐色泥土,粗糙的枯木,灰色的天空。
抱着一杯热水,慢慢想起很多久远的回忆。
我出生在寒冷的冬天,黎明到来前最黑暗的那段时间。
得知要生我的时候,我爸跑到单位跳墙进去开他的大解放,接了我妈去医院,结果没有床位,于是又匆匆去第二家医院,折腾到了后半夜。
是奶奶将我从襁褓里抱出来。
据说那天产房里六个孕妇生产,只有我一个女孩。
我爸看到我后偷偷跑出去哭了。
听妈妈说的时候,我总是会嘲笑是他太过重男轻女,后来长大了,也开始有点理解初为人父母的心情了。
出生后父母是双职工,正是国企当道,吃铁饭碗的时候。后来为了响应独生子女的要求,更多的是怕丢了铁饭碗,他们放弃了我一个未出生的弟弟或者妹妹。
后来我每每抱怨,全家上下的统一口径是怕我受委屈才没要。
据说这是老奶奶亲自拍板的。
每次他们一搬出老奶奶说什么,我就一点说辞都没有了。
为了好好照顾我这颗家里的独苗,也为了让二姑接下奶奶在食品厂的工作,奶奶办了退休,专心在家照顾我和老奶奶。
春夏秋冬。
去年我正式结束学生的身份,回家了。
老奶奶去世十三年了。
这十三年里我总想为她写点什么祭奠一下,却每每在日记里落下眼泪,没有办法继续下去。
她刚走的那几年,家里人怀念她,跟我讲过很多她生前的故事,我甚至想为她写本传记,可后来觉得即使再传奇的故事,也不如她在我生命里存在的时间更加真实。
四五岁正是天真无邪恣意玩耍的年龄。
每个春天都有一两只鸟儿落在木槿树上叽叽喳喳,房檐下也会有新燕衔春泥,阳光晴媚如柳。
我挎着竹编的小篮子一蹦一跳的去街口的早点摊上买油条,鸡蛋荷包。
那时候街坊邻居亲切如一家,每次看到一个穿着棉布衣服,头上梳着两个羊角辫,扎着红绸子的小女孩,都知道刘奶奶家的小孙女来买饭了。
把篮子里的鸡蛋或者爷爷提前写好的要买纸条,一角一角的硬币递给炸油条的阿姨,等上三五分钟,他们就会把香味扑鼻的早餐放在小篮子里了。
印象里好几次我总是不拿钱就去买饭,可是这附近的人从来没有因为钱的问题难为一个小姑娘,他们总是说拿着吧,等下次带来就是。
吃完早饭,奶奶去市场买菜,我和老奶奶在家。
她每天都会喝很多茶,不知道是不是影响了家里的成员,自我有记忆以来大家几乎不喝白开水。
家里有个长颈瓶,一年四季专门给我凉着凉白开。
小时候最喜欢跟老奶奶要水喝,踮着脚尖,扒着方桌看她给我从那个长颈瓶里倒水喝。
我故意逗她笑,大口大口喝水,咕嘟,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完。
她笑的时候,特别特别慈祥。
我喜欢植物,尤其是草木。
院子里有棵成人手臂粗的木槿,春天总会早早的抽出嫩绿的叶子,随着柔软的春风招摇。每年爸爸都会登着梯子修剪枝桠,一来防着刮伤人,二来让它更茁壮的成长。
暮春的时候树上会开很多很多的粉红色的花,真的是很多很多。
多到从树下玩耍,会被花砸到头,落了一身花香。
小时候喜欢穿鲜艳的衣服,鹅黄,玫红,嫩绿。
在树下用热水浇蚂蚁窝的时候总会招一些小虫子在身上。
奶奶总是骂我把院子里刨的到处是坑没法走路,而老奶奶总会时不时的出来拿一把掸子给我掸掸。
就像晒被子的时候拍拍被子一样,从衣服到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有一年爷爷找人打了一个铁皮小圆桌,准备夏天时候用来在院子里吃饭。
春天的时候我偷偷搬出来放在木槿树下,和小伙伴们一起过家家。
把从街上捡来的大小石子按顺序排好,放在小药盒里当做不同的“药糖”。(这种药糖是流行在本地的一种特色糖,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口味各有不同,制法无从考据,在外地从未见到过。这沿街卖糖的人有一种固定的唱词,也是发源本地的一种曲艺形式,但是后来日渐失传,本地人听到这种独特的唱腔,就知道是卖糖的人来了。长大后在郭德纲的相声中曾听他唱过一段卖药糖的歌词,但和本地的词调完全不同。后来读《东京梦华录》时得知宋朝便有一种小贩将对身体有益的食补中药做成对应不同轻度病症的药糖沿街贩卖,由于物美价廉深受中下层人们的喜爱,久而久之也发展成一种固定形式的俚俗小调,大概这是最早关于药糖的记载吧。时过境迁,如今的药糖也只是一种廉价的零食,再没有人会想到小小一粒糖背后的千年历史。)
把从墙根下拔的各种野草洗干净了,用大石块砸烂,装在木槿树叶上,枣树叶子上,石榴树叶子上,当做治病的草药。
把从砖墙缝里的挖来的土,院子里的泥,大街上的生石灰,沙子,放在石棉瓦上,当做不同的食物吆喝着卖。
没有小伙伴的时候,我就喜欢在木槿树下一个人玩泥巴,幻想自己是某个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人有说有唱的围着妈妈的大披肩cosplay,老奶奶总会笑眯眯的站在屋子的门口看我玩,不说话。
站累了,就把她的专用座椅拖到门口,端着一杯茶水,看我撒欢似的在院子里玩。
时不时把我拉进屋子里,给我擦擦汗,拿出她偷偷藏起来的鲜花饼给我吃。
当木槿花基本掉光,叶子长成芹菜叶大小的时候,枣树上的蝉就开始没完没了的叫了。
我们那把蝉叫做”技扭(音)“。
在院子里瞎折腾的时候,就遵照老奶奶的嘱咐,在地上捡蝉退下来的壳,或者死掉的蝉,喂给家里的老母鸡吃。
夏天的时候我喜欢在大街上和小伙伴一起爬街口一棵歪脖老榕树,比赛谁用最快的速度爬上去,老奶奶怕我摔下来,每次一往外跑,她坐不住了就会出门,站在街边等我。
那时候吃完早饭奶奶喜欢和街坊邻居坐在对门一棵大梧桐树下择菜,拉家常。
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地上捡刚掉下来的梧桐花,撕开花瓣,舔花蕊上的花蜜,是比蜜糖还要甜的滋味,一会的功夫就能吃十几个。
长大后,每每看到熟悉的梧桐花落在地上,总是有种冲动想要捡起来,想要再尝一尝童年里那比蜜还要甜的滋味。
下午睡醒午觉,就开始缠着老奶奶要吃西瓜。那时候的西瓜几分钱一斤,每次爷爷都能挑出很甜很甜的来,泡在水池子里,等太阳下山了打开吃。
等西瓜的空总是不能闲着的。
偷偷拿着小篮子去院子的影壁下,钻过一小片薄荷和冬青,摘藏在最里面的葡萄。那是我夏天里除了西瓜的最爱。
家里有两棵葡萄树,影壁的葡萄树是奶奶嫁过来的时候一起从乡下移植过来的,是我最喜欢的,个大,甜。
另一棵葡萄树被爷爷搭了架子,每年都结很多紫红色的小葡萄,多到一家人吃不完,我端着塑料盆,穿着凉拖鞋跑到街上分给四处的亲戚邻居。
晚上等太阳下了山,吃过甜滋滋的西瓜,爷爷开始进厨房做菜,奶奶准备煮面条。这是本地人都喜欢的一种吃法,我们家叫做温面,后来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官方的名字叫做十香面。
是将各种时鲜的家常蔬菜食材如黄瓜,丝瓜,茄子,芹菜,西红柿,白菜,韭菜。。。切成碎或丁,简单过油炒一下,五花肉剁碎加炸酱做成卤,嫩黄的鸡蛋花拨碎,加上麻酱,醋等调味料,花花绿绿的摆成一圈,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拌进煮好并过水的面条里。
吃过饭一家人在院子里,吹着夏夜微凉的风,说说笑笑,每天如此。
当院子里的凤仙花种子胀的快要弹出来的时候,就立秋了。
我拿着老奶奶的小药瓶,挨个搜集凤仙花的种子,等着来年种下。
这种花又叫染指甲花。
从老奶奶小时候,就会用这种花的花瓣和叶子染指甲。
一般花瓣上色会比较快,所以将花瓣洗干净,用明矾砸烂,拿细小的缝衣针挑着放到指甲上,凉凉的。顺着指甲的形状固定好,就用长条的叶子包上,然后用细线缠好,睡醒一觉就会惊奇的发现指甲变成红色的了。
浅一点的会是月季花的娟红,深一点的是透亮的绯红,如此反复包过三次之后就会变成颜色更深的殷红了。
这种颜色不会被水洗掉,小姑娘们在一起,露出削葱根般的小手,比比谁家染的红色最好看,然后去染的最好看的那一家要花的种子,等着来年种上。
当空气不再充满令人浮躁的热,枣树上的果子也成熟了。
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品种不同,一种香脆可口适合生吃,另一种则要等蒸熟了才会感受到那种渍入脾肺的甜蜜。
香脆可口的那一棵至今生长旺盛,年年都有吃不完的枣子。
最开心的当然还是抱着我的宝贝小篮子等着爸爸爬梯子上房打枣。
这对儿时的我来说不亚于任何一个重大的节日。
全家人抱着锅碗瓢盆站在树下等着铺天盖地的红枣落下来,即使被砸疼了脑袋也会笑着抢最大嘴甜的那个塞在嘴里。有一次和妈妈抢的太过激烈,她差点一脚把我踢到院里的下水沟里。
此时的老奶奶依然和老佛爷一样,笑眯眯的坐在门口,和大家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
捡枣的狂欢结束,所有的枣都要经过爷爷三六九等的筛选,挑出最大最甜的一小筐,给老奶奶。
当然,只要我在老奶奶怀里撒个娇,或者抱着她亲一口,勤快的给她倒茶递烟,那最好吃的枣便成为我的囊中之物。
树上的枣还没有吃完,院子里的两棵石榴树就坠弯了腰。
十月过后,街坊邻居就知道刘奶奶家的小孙女送完了枣子,就要开始送大石榴了。
吃完了石榴,奶奶给我穿上厚厚的秋裤,开始和我一起打扫院子里的落叶了。
奶奶家的院子有一条砖铺的小道,我最爱的事情,就是在这条小道上将两棵大枣树的叶子两边扫开,像扫雪一样开出一条路,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有时候爷爷有心情了,就会在院子里垒个地锅,让爸爸劈点柴火,而我的任务,就是把院子里晒干的树叶堆在一起,当做烧火的材料。
奶奶用地锅蒸的馒头又白又大,香气扑鼻,中间掰开夹上白砂糖,吃的一嘴的香甜,唇齿留香,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后来奶奶在院子里中了一把野玫瑰,开花的时候把花瓣洗干净碾碎放进白糖罐子里,放到阴凉的地方渍上一个秋天,等冬天蒸了大白馒头便拿出来给我夹了吃。打开罐子,玫瑰花香充满了温暖的屋子,连做的梦都是那么香甜。
夏秋交替的时候雨水总是很充足,往往连绵数天不断。
大人们总是在忙,雨天成为我和老奶奶待在屋子里最长的时光。
印象里她除了喜欢喝茶,也总是烟不离手。左手食指被早已被烟熏黄,即使染了指甲也盖不住。
老奶奶有时候会在下雨的时候和我念叨一些陈年旧事,尽管我听不懂,也记不住。
我和她围在小木桌前,边听她兀自感慨人生,边哼着自创的小曲翻看带拼音的小人书。
她老是冲着我笑,说你这么爱看书,长大了一定有出息。
我看的出,她是真的在开心的笑。
天空上连成线的雨水总会渐渐模糊我的视线。
门外有雨水从屋檐上连成串的落下,我开着门,像接泉水一样嬉闹着玩,故意把雨水洒到老奶奶的衣襟上。她并不生气,依然咯咯咯的笑,或者偶尔用拐杖作势要打我。
更多的时候我坐在门槛上望着下雨的天空,和她静静的待着。
一个在门里,一个在门外。
闭上眼睛依然能够看到当年氤氲朦胧的场景。
雨天里的一老一小,大概都是彼此人生里最悠远宁然的时光了吧。
后来我长大了,曾在一首歌里找回了和童年那时似曾相识的感觉。
那首歌叫《七里香》。
第一场冬雪到来的时候,奶奶为我准备的春节新衣也快缝制好了吧。
棉衣里是托乡下亲戚带来的自家种的新棉絮,棉鞋的底子也早早的纳好。
冬至的包饺子是必须全家到齐的,每个人各有分工,当然除了老奶奶依然稳如泰山的坐在她的椅子上,喝茶,抽烟。
我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她说没有烟的时候,我给她划火柴点上。
猪肉韭菜的饺子向来是传统。从择菜开始,去掉发黄的尖和带泥的薄皮,放在水池子里洗干净,甩干水码整齐了切的细碎。猪肉是店家给相熟的老主顾提前留下的,爸爸用一个小小的绞肉机亲自将肉搅烂后放入切好的葱姜,加入本地自产的酱肉和街边作坊里主人用自家种的芝麻榨好的香油。
饺子馅调好后,爷爷会试一遍味道,他说可以后才会正是开始包饺子。
妈妈擀皮,爸爸和爷爷包,奶奶负责手把手教我。
我总是调皮不肯学,老奶奶说,不会包饺子长大后会被婆家看不起的,要受别人委屈,受欺负的。别的可以不学,这个必须得会。
那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我始终记得。
多年后我终于包的得到奶奶的认可,全家人的表扬。
可是我始终记得,我学包饺子的初衷,是因为她说的那句,不能因为不会包饺子嫁过去受气。
过完冬至,爸爸会带着我去河堤挖沙土,用麻袋装了提回家。
因着老奶奶喜欢吃炒花生,过年的时候用大锅炒了沙土花生,香喷喷的,”一吃一个不言语“。
过年的时候讲究就开始多起来了。
从准备上供的食物,衣服到顺序,必须一丝不苟的完成的。
哪一天打扫房间,哪一天采买上供的蔬菜肉食点心,哪一天拿出老爷爷的遗像,哪一天贴对联都是有讲究的。
三十那天会和爸爸拿着三炷香和草纸去西面河堤上,选一块平整的地方,画一个大小适中的圆圈,并在面向老爷爷下葬的地方留一个缺口,然后面向缺口恭敬的跪下,在圆圈内烧纸,念叨着”过年了,请老爷爷回家过年吧“。
等草纸烧完才可起身离开,手中的香不可灭,这是指引故人回家的方向。
进门后要大声告诉家人,老爷爷请回家过年了,可以放鞭炮了。然后等鞭炮放完,锅里的第一拨饺子也煮熟了。将手中的香插到香炉中,上供的桌面早已按顺序摆好,此时将刚煮好的饺子分五个小碗放到供桌上,然后磕头烧纸。
仪式完成后便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吃饺子看春晚,但一定要在三十晚上将初一的饺子全部包好,初一全家是不动锅灶的。
看春晚的时候爸妈在忙,我就可以开心的和老奶奶一起坐在沙发上喝茶水,斗纸牌,嗑瓜子,剥花生。
把头靠在她的怀里,她抚摸着我的头发,无限欣慰。
十二点一过,爸爸去院子里放鞭炮,我跑出院子外和所有精力过剩的小孩子一样在雪地里捂着耳朵看街坊四邻放鞭炮嗷嗷乱叫。
放完鞭炮撒欢回来,便请老奶奶在供桌坐上座,由爷爷开始,挨个磕头拜年。到我时必须先对老爷爷的照片磕头,然后对老奶奶说一句祝老奶奶新年好,然后先拜再磕头,然后分别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重复这些流程。
结束后,便可以开心的收压岁钱了。
初一的时候是最开心的,因为可以穿新衣,收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