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茶淘饭
大年初一晚餐时分,因事独自去了上海籍友人的家,恰逢她儿女都随父亲外出拜年,她又放了女佣的假。吃什么呢?她不慌不忙开了个佛跳墙罐头,再切点黄芽菜(大白菜),煮了一小锅泡饭,两人分而食之。热乎乎有荤有素的泡饭,竟吃得浑身暖酥酥满溢幸福感。
日子好了,泡饭也豪华起来。但上海人吃出名气的泡饭原本并不豪奢。西方记者采访“跑得最快”的刘翔和“长得最高”的姚明,问有什么特别饮食习惯,两人的回答竟然一致:我是吃上海泡饭长大的!此时语意里的泡饭,就是指最简单的开水泡饭或菜泡饭。
前者是直接用开水泡冷饭;后者是将已煮熟并冷却的米饭加水,煮沸后投入青菜蘑菇之类。要菜泡饭荤一点,也可放些火腿丝或虾仁粒。俭省的日子里,隔夜剩饭加上剩菜一锅煮,也就是一餐了。 上海人和江南一带老辈人也把泡饭叫作茶淘饭,听起来似乎文雅些,其实这个“淘”字大有讲究。譬如淘米,原始的茶淘饭,要用开水淘几次,一次次把水滗掉,让饭的温度渐热。茶淘饭是不能煮的。当然后来说的茶淘饭是广义的,包括泡饭了。
年少时我很喜欢用泛香的茶水泡饭:冬天用热茶,夏天用冷茶或麦茶。与黏乎乎的粥不同,米水分明的茶淘饭口感爽利,佐以脆热油条、酱瓜或咸菜炒毛豆之类小菜,淋上麻油和细白糖的豆腐乳——都是精干的外婆准备的——就是小康之家的标准早餐了。
如今日本餐馆普及,茶泡饭是菜单常客,最常见的有鲔鱼、三文鱼和梅子茶泡饭。但有人认为茶泡饭并非起源于日本,《中国烹调大全·古食珍选录》写:“冒妾董小宛精于烹饪,性淡泊,对于甘肥之物质无一所好,每次吃饭,均以一小壶茶,温淘饭,此为古南京人之食俗,六朝时已有。”日本茶泡饭被称为“武士之食”:战国时代武士行军作战中用热茶泡米饭,加上佐料即饮即食,可迅速充饥提神。如用的是未经发酵和高温处理的茶叶,其中富含的抗氧化剂还能预防败血症。
《红楼梦》里宝玉也吃过茶淘饭,在第四十九回:“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周作人的散文《喝茶》中说:“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菜及‘泽庵’(即福建的黄土罗卜,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惟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
和茶泡饭有关的艺术作品,最著名的属小津安二郎1952年的电影《茶泡饭之味》:一对相亲结婚的夫妇,生活习性大相径庭。千金小姐妙子讲究生活,嫌农村出身的丈夫佐竹没情趣,也看不惯他吃茶泡饭,抽低档烟。
两人因故起争执,妙子不辞而别,佐竹突被派出国公干,接到电报赶回的妙子发现家里已空无一人,惆怅失落之际,佐竹因航班延误深夜归来。夫妻相见恍若隔世,佐竹说饿了,妙子问他想吃点什么,答曰茶泡饭。佣人已睡,两人自己动手张罗。
小津拍纪录片似地用镜头追随夫妻在厨房的忙碌,柴米油盐间无言的默契,让两人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感动。当佐竹终于吃到喜爱的茶泡饭,由衷地说:好吃!妙子尝了一口,也说:好吃!两人眼里都盈满泪水。
小津身上有种禁欲、节制的精神,追求简洁和谐的秩序。与其说《茶泡饭之味》探讨婚姻关系,不如说小津在宣示他的生活哲学。茶泡饭的滋味不就如细水长流的人生?能安安静静定定心心吃碗茶泡饭, 日子就不算坏。
风靡一时的《深夜食堂》也出现有趣的“茶泡饭三姐妹”:三位常客是好友,都30多岁未婚也没男友,来到深夜食堂时总是每人要一碗茶泡饭,各自加入梅干、鲑鱼和鳕子——各有各的生活甘辛。
最近津津有味读着一本《府城的美味时光》,作者辛永清是大家闺秀,娓娓道来上世纪战前战后台南风物人情。
书中写到一道辛家大餐桌上的美味“绿竹笋饭汤”:台南盛夏出产一种“绿竹笋”,早上把刚挖出的竹笋水煮了切成薄片蘸酱油吃,又嫩又甜;中午则做成类似茶泡饭的汤泡饭“绿竹笋饭汤”——切丝的绿竹笋炒到略呈透明,加入当天捕捞直接剥壳的活虾子,撒点盐和胡椒,盛在热热的饭上,再淋上鸡汤或虾头熬的汤,“在炎热的夏天中午,挥汗吃这道汤泡饭,美味难以形容……”竹笋是母亲清早从自家后园选的,活虾也是母亲从菜市场买来,“绿竹笋饭汤”无以伦比,是因作者有位文雅娴静却相信“好吃的东西最重要的便是自己动手做”的母亲。
在网上看到一份泡饭食谱,竟有几十种:鸡蛋泡饭、牛奶泡饭、酱鸭菜泡饭、香菇火腿菜泡饭、山葵柴鱼茶泡饭、味噌汤泡饭、银鳕鱼菜泡饭、御福翅泡饭、牛肉汤泡饭 、腊味菜泡饭 、鱼翅泡饭 、象拔蚌泡饭 、茄汁海鲜泡饭、腌笃鲜泡饭……然而味蕾是有记忆的,拉开记忆的丝线,日渐年长的江南儿女舌尖上首先泛起的,还是最清淡的外婆茶淘饭的滋味吧?
来到赤道上没有四季的狮城,让我有“他乡遇故知”之感的,是食肆里常见的潮州糜。潮州糜有不同煮法,口感和上海泡饭接近,我常去吃,但究其来历,则是另外的故事了。(本文刊登在2月6日《联合早报》· 四方八面)
日子好了,泡饭也豪华起来。但上海人吃出名气的泡饭原本并不豪奢。西方记者采访“跑得最快”的刘翔和“长得最高”的姚明,问有什么特别饮食习惯,两人的回答竟然一致:我是吃上海泡饭长大的!此时语意里的泡饭,就是指最简单的开水泡饭或菜泡饭。
前者是直接用开水泡冷饭;后者是将已煮熟并冷却的米饭加水,煮沸后投入青菜蘑菇之类。要菜泡饭荤一点,也可放些火腿丝或虾仁粒。俭省的日子里,隔夜剩饭加上剩菜一锅煮,也就是一餐了。 上海人和江南一带老辈人也把泡饭叫作茶淘饭,听起来似乎文雅些,其实这个“淘”字大有讲究。譬如淘米,原始的茶淘饭,要用开水淘几次,一次次把水滗掉,让饭的温度渐热。茶淘饭是不能煮的。当然后来说的茶淘饭是广义的,包括泡饭了。
年少时我很喜欢用泛香的茶水泡饭:冬天用热茶,夏天用冷茶或麦茶。与黏乎乎的粥不同,米水分明的茶淘饭口感爽利,佐以脆热油条、酱瓜或咸菜炒毛豆之类小菜,淋上麻油和细白糖的豆腐乳——都是精干的外婆准备的——就是小康之家的标准早餐了。
如今日本餐馆普及,茶泡饭是菜单常客,最常见的有鲔鱼、三文鱼和梅子茶泡饭。但有人认为茶泡饭并非起源于日本,《中国烹调大全·古食珍选录》写:“冒妾董小宛精于烹饪,性淡泊,对于甘肥之物质无一所好,每次吃饭,均以一小壶茶,温淘饭,此为古南京人之食俗,六朝时已有。”日本茶泡饭被称为“武士之食”:战国时代武士行军作战中用热茶泡米饭,加上佐料即饮即食,可迅速充饥提神。如用的是未经发酵和高温处理的茶叶,其中富含的抗氧化剂还能预防败血症。
《红楼梦》里宝玉也吃过茶淘饭,在第四十九回:“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周作人的散文《喝茶》中说:“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菜及‘泽庵’(即福建的黄土罗卜,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惟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
和茶泡饭有关的艺术作品,最著名的属小津安二郎1952年的电影《茶泡饭之味》:一对相亲结婚的夫妇,生活习性大相径庭。千金小姐妙子讲究生活,嫌农村出身的丈夫佐竹没情趣,也看不惯他吃茶泡饭,抽低档烟。
两人因故起争执,妙子不辞而别,佐竹突被派出国公干,接到电报赶回的妙子发现家里已空无一人,惆怅失落之际,佐竹因航班延误深夜归来。夫妻相见恍若隔世,佐竹说饿了,妙子问他想吃点什么,答曰茶泡饭。佣人已睡,两人自己动手张罗。
小津拍纪录片似地用镜头追随夫妻在厨房的忙碌,柴米油盐间无言的默契,让两人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感动。当佐竹终于吃到喜爱的茶泡饭,由衷地说:好吃!妙子尝了一口,也说:好吃!两人眼里都盈满泪水。
小津身上有种禁欲、节制的精神,追求简洁和谐的秩序。与其说《茶泡饭之味》探讨婚姻关系,不如说小津在宣示他的生活哲学。茶泡饭的滋味不就如细水长流的人生?能安安静静定定心心吃碗茶泡饭, 日子就不算坏。
风靡一时的《深夜食堂》也出现有趣的“茶泡饭三姐妹”:三位常客是好友,都30多岁未婚也没男友,来到深夜食堂时总是每人要一碗茶泡饭,各自加入梅干、鲑鱼和鳕子——各有各的生活甘辛。
最近津津有味读着一本《府城的美味时光》,作者辛永清是大家闺秀,娓娓道来上世纪战前战后台南风物人情。
书中写到一道辛家大餐桌上的美味“绿竹笋饭汤”:台南盛夏出产一种“绿竹笋”,早上把刚挖出的竹笋水煮了切成薄片蘸酱油吃,又嫩又甜;中午则做成类似茶泡饭的汤泡饭“绿竹笋饭汤”——切丝的绿竹笋炒到略呈透明,加入当天捕捞直接剥壳的活虾子,撒点盐和胡椒,盛在热热的饭上,再淋上鸡汤或虾头熬的汤,“在炎热的夏天中午,挥汗吃这道汤泡饭,美味难以形容……”竹笋是母亲清早从自家后园选的,活虾也是母亲从菜市场买来,“绿竹笋饭汤”无以伦比,是因作者有位文雅娴静却相信“好吃的东西最重要的便是自己动手做”的母亲。
在网上看到一份泡饭食谱,竟有几十种:鸡蛋泡饭、牛奶泡饭、酱鸭菜泡饭、香菇火腿菜泡饭、山葵柴鱼茶泡饭、味噌汤泡饭、银鳕鱼菜泡饭、御福翅泡饭、牛肉汤泡饭 、腊味菜泡饭 、鱼翅泡饭 、象拔蚌泡饭 、茄汁海鲜泡饭、腌笃鲜泡饭……然而味蕾是有记忆的,拉开记忆的丝线,日渐年长的江南儿女舌尖上首先泛起的,还是最清淡的外婆茶淘饭的滋味吧?
来到赤道上没有四季的狮城,让我有“他乡遇故知”之感的,是食肆里常见的潮州糜。潮州糜有不同煮法,口感和上海泡饭接近,我常去吃,但究其来历,则是另外的故事了。(本文刊登在2月6日《联合早报》· 四方八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