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优势
2014年读的第一本书是《内向者优势》,是我的友邻小得向我推荐的一本书,我受益匪浅。小得是一名自由插画师,她认为这职业符合自己的内向个性。在我的日志小图的羞怯里小得建议,对于小图的内向倾向不要介意,顺其自然。
其实,小图是否真的内向,我还不能判断。但是,我自己却与书作者产生了很多共鸣。30分的自我评估试卷,我得了28分,是的,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
读完这本书,学习到一些作为内向者,在人际关系、社交活动以及工作中应对的技巧,而于我最大的益处在于:我开始理解、接纳和尊重自己的个性,对于自己在一些场合中的“不佳”表现不再焦虑、自责和不自信。安心做自己,这感觉非常好。
内向者是个什么样儿的人呢,他是一个矛盾体:
有时候活泼健谈、说话干脆利落有见地的,但很多时候在公共场合却表现不佳,曲终人散后很多想法才一个个地冒出来。
有时候,他会显得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和行动力,但这样的状态不能坚持太久,很快就感到疲惫,继而变得行动迟缓起来。
他喜欢被人认可,虽然他在人群中更容易被忽视,但当被关注时,他却会感到压力太大。
他喜欢跟人们交往,但社交场合却让他感到害怕,参加社交活动会让他疲惫。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会常常得到来自不同人的矛盾的评语:机敏,逗趣,还有安静,退缩。是一个矛盾体,也是一个统一体。
作者在内向者的众多表现中,将内向与外向的主要差别归纳为“精力的恢复”,“对外部刺激的需求”,以及“处理信息的广度与深度”:
内向的人精力消耗得更快,他们需要休息和独处来恢复精力,从思想、观念和情绪等内部世界中获得精力,外向的人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来获得活力。
内向的人处理不了太多的外部刺激,信息太多,他要把门关上,好好整理整理,外向的人渴望更多的外部刺激,喜欢更多的体验。
内向的人喜欢深度,喜欢将要思考的问题限制为一个或两个,否则就会感到压力太大,对于外向的人来说,生活就是积累经验,他们随时准备做下一件事。
回想起大学时曾被挑中进入辩论队然后辩着辩着感到困惑又选择退出的往事。这应该是我内向个性发作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从辩论队中退出,然后又从学生会中退出,宁愿躲在床帘后,守着一杯热饮,读一本书,写一封信。对了,中学时也干了辞官的事,辞去班长不当,乐滋滋地去当一个小组长,一个课代表。所有有点份量的管理者的角色,我都排斥。这些个性延续到工作,在很多意见的影响下,我认为自己还真是挺挫的,也下过无数次决心要“改变和适应”。
因为现在是个迎合、赞美外向性格的文化,在很多领域,“管理类型”的人十分受推崇,口才和领导力是相当吃香的技能。很多人为了习得那些技能几乎要走火入魔。我的妈妈,也十分希望我能锻炼好口才,对我失望后又希望孙辈们能从小培养这种能力。我的婆婆,虽然老嘟囔他的大儿子爱“煽暴口”,却也不难看出,对于大儿子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如鱼得水感到十分骄傲。甚至与妈妈朋友们的聊天中,也能听出“批评”自己孩子搞怪、调皮、粗鲁等言语下的得意,而夸奖别人的孩子文静、老实、斯文下的客套。
以前,我很不喜欢贴标签和被贴标签。比如,你是内向文静的,你应该少说话,好说话,不攻击;或者你是外向活泼的,你应该参加这个活动,积极争取那个机会。但是现在,对于“内向者”这个标签,我很乐意接受。当我们不给内向外向以优劣高下之分,就不必感到羞愧,也不必伪装和压抑自己。“我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性格内向而已。”
内向者如果勉强自己像一个外向者那样生活,一定会觉得非常痛苦。荣格认为,我们天生就具有某种个性,都有一个“自然的位置”,在那里能最好地实现自己的机能。将一个孩子推出他的个性的自然范围是有害的,这会“破坏个体天生的倾向”。
与其痛苦地改变和适应,不如大方地理解和接受自己,并发现一些技巧,有计划地使用和恢复自己的精力,给自己慢一拍的思维以时间,做好沟通,消除紧张和误会,我们照样可以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与外向者们相处。“停止尝试去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
内向者有自己的优势,当他遇到合适的环境,他可以发挥他注意力集中、思维缜密、情感细腻深厚等特点。当然,如果遇不到合适的环境,那就自己去寻找和创造。
其实,小图是否真的内向,我还不能判断。但是,我自己却与书作者产生了很多共鸣。30分的自我评估试卷,我得了28分,是的,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
读完这本书,学习到一些作为内向者,在人际关系、社交活动以及工作中应对的技巧,而于我最大的益处在于:我开始理解、接纳和尊重自己的个性,对于自己在一些场合中的“不佳”表现不再焦虑、自责和不自信。安心做自己,这感觉非常好。
内向者是个什么样儿的人呢,他是一个矛盾体:
有时候活泼健谈、说话干脆利落有见地的,但很多时候在公共场合却表现不佳,曲终人散后很多想法才一个个地冒出来。
有时候,他会显得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和行动力,但这样的状态不能坚持太久,很快就感到疲惫,继而变得行动迟缓起来。
他喜欢被人认可,虽然他在人群中更容易被忽视,但当被关注时,他却会感到压力太大。
他喜欢跟人们交往,但社交场合却让他感到害怕,参加社交活动会让他疲惫。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会常常得到来自不同人的矛盾的评语:机敏,逗趣,还有安静,退缩。是一个矛盾体,也是一个统一体。
作者在内向者的众多表现中,将内向与外向的主要差别归纳为“精力的恢复”,“对外部刺激的需求”,以及“处理信息的广度与深度”:
内向的人精力消耗得更快,他们需要休息和独处来恢复精力,从思想、观念和情绪等内部世界中获得精力,外向的人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来获得活力。
内向的人处理不了太多的外部刺激,信息太多,他要把门关上,好好整理整理,外向的人渴望更多的外部刺激,喜欢更多的体验。
内向的人喜欢深度,喜欢将要思考的问题限制为一个或两个,否则就会感到压力太大,对于外向的人来说,生活就是积累经验,他们随时准备做下一件事。
回想起大学时曾被挑中进入辩论队然后辩着辩着感到困惑又选择退出的往事。这应该是我内向个性发作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从辩论队中退出,然后又从学生会中退出,宁愿躲在床帘后,守着一杯热饮,读一本书,写一封信。对了,中学时也干了辞官的事,辞去班长不当,乐滋滋地去当一个小组长,一个课代表。所有有点份量的管理者的角色,我都排斥。这些个性延续到工作,在很多意见的影响下,我认为自己还真是挺挫的,也下过无数次决心要“改变和适应”。
因为现在是个迎合、赞美外向性格的文化,在很多领域,“管理类型”的人十分受推崇,口才和领导力是相当吃香的技能。很多人为了习得那些技能几乎要走火入魔。我的妈妈,也十分希望我能锻炼好口才,对我失望后又希望孙辈们能从小培养这种能力。我的婆婆,虽然老嘟囔他的大儿子爱“煽暴口”,却也不难看出,对于大儿子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如鱼得水感到十分骄傲。甚至与妈妈朋友们的聊天中,也能听出“批评”自己孩子搞怪、调皮、粗鲁等言语下的得意,而夸奖别人的孩子文静、老实、斯文下的客套。
以前,我很不喜欢贴标签和被贴标签。比如,你是内向文静的,你应该少说话,好说话,不攻击;或者你是外向活泼的,你应该参加这个活动,积极争取那个机会。但是现在,对于“内向者”这个标签,我很乐意接受。当我们不给内向外向以优劣高下之分,就不必感到羞愧,也不必伪装和压抑自己。“我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性格内向而已。”
内向者如果勉强自己像一个外向者那样生活,一定会觉得非常痛苦。荣格认为,我们天生就具有某种个性,都有一个“自然的位置”,在那里能最好地实现自己的机能。将一个孩子推出他的个性的自然范围是有害的,这会“破坏个体天生的倾向”。
与其痛苦地改变和适应,不如大方地理解和接受自己,并发现一些技巧,有计划地使用和恢复自己的精力,给自己慢一拍的思维以时间,做好沟通,消除紧张和误会,我们照样可以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与外向者们相处。“停止尝试去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
内向者有自己的优势,当他遇到合适的环境,他可以发挥他注意力集中、思维缜密、情感细腻深厚等特点。当然,如果遇不到合适的环境,那就自己去寻找和创造。
-
羽batm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11 03:07:23
-
Alicepand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4-12 23:55:51
-
文森森mazz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11:38:44
-
夜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10:51:55
-
了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8 17:09:50
-
素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4 22:11:27
-
筒子骨炖芋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4 11:50:30
-
嗲东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3 19:00:55
-
莱斯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2 13:20:37
-
李菠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2 10:03:09
-
長安太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2 05:19:05
-
wonderfu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2 00:34:30
-
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1 23:31:34
-
Cell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1 20:44:03
-
AVERYの刀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11 1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