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萌生出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念头,源于一个好朋友。年前的某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一条Micki写的微博,她説这本书颠覆了她的世界观,我的好奇心就这么勾起来了。
说实在的,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也就那么回事儿吧……”,因为我在之前一段时间就已经开始接触心理类的影片和书,对一些精神疾病有那么一丝丝的了解,我自己觉得书中的精神病例无非就是与我之前看到的那些如出一辙。
但是因为对心理学的兴趣,还是找来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本来看,看完之后我开始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也惭愧自己最初的自大和无知。
我的看书时间一般都是在晚上,相对白天安静一些,我爸妈和妹妹也知道我这个习惯,很少打扰我。然后问题就来了,有好几次看《天才,疯子》看到家人都睡着了,只有我自己房间有亮光,我会看得脊背发凉,额头冒汗。像是《杀戮动物》《死亡周刊》《活死人》双面人》……那几篇,我看的时候耳朵一直在竖着,感觉空气都要凝固了一般,甚至好长时间都不太敢动。
与此同时,这本书里的很多案例我也很头疼看,尤其是牵扯到量子物理,多宇宙理论等等之类的病例,因为我基本处于看不懂的状态,头脑完全是晕眩的。不过即使是这样,那篇《迷失的旅行者》还是令我惊得目瞪口呆。
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有些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存在,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到我们未曾看到的世界,这于自己也是一种弥补。所以,我向你推荐这本书。
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就我自己而言,书中的有好几篇是我自己比较中意的,《飞禽走兽》中那个把人都能看成动物的鼹鼠女孩儿,在她的世界里,妈妈是只生气时背毛会竖起来的猫咪,爸爸是只慢条斯理的蝠鲼,而作者是只爱织网的塑料蜘蛛……而《生命的尽头》里那个整日除了吃饭睡觉就蹲在花草和石头面前的女教师,执着着寻找能和石头沟通的方式,因为在她的世界里,石头是有着漫长生命的生物……《雨默默的》里面,那个每天早上看外面,整个视野就会朦胧成一种颜色的天才女孩儿,最爱着的是雨天,因为每一滴雨在她眼里都是蓝色的,那是她最钟爱的颜色,预示美好的事情发生的颜色……《角度问题》里坚持在工作之余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女插画师,只因她喜欢新鲜的世界,而不是我们都习惯认为的生活……《偷取时间》里那个几条威化巧克力就可以套近乎的女孩儿,十几岁的时候发现她生活的世界有一种人专门偷取别人时间,双手往别人肩上一拍,然后轻而易举地偷走好几年原本属于别人的时光……
在这几篇里,我最最钟爱的一篇是《角度问题》,她让我想起今年秋天我看的一本书,严格来说其实更像是画册的《小王子》,一本我想更早就碰到的书。如果你也喜欢《小王子》,我想这篇《角度问题》你不会排斥,“问题或许真的在于成年之后,我们想复杂了。”相反的是,对于一些原本无不合逻辑的事情,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了,我们怎么会质疑,牛肉干包装袋上,一头就指着自己的肉说“好吃!”而孩子却会呆呆地看好久后说一声:这只牛好勇敢真的,他在让我们吃他的肉!”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物质的认知。听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了,细想之后才发现我们从小时候一点一点长成今天这个样子,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出生时带来的简单与纯真,还有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质疑,却被我们所谓物质的认知一点点地杀死了。原来,是我们自己没有把自己最美好的那部分保留下来。
最后提到的这一篇,与上面讲的几篇都不同,甚至我都不觉得她算精神病人。香港有一部片子,叫做《好想和你在一起》,片子里的女主角跟这篇中的女病人非常相似,都是在自己的爱人死后出现幻觉,可以看到自己的爱人像往常一样,好好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没有看到《永远 永远》这一篇,我一定会以为之前看到的电影完全就是导演虚构出来的画面,可是现实中却真正存在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沉迷于逻辑分析与理性辨析,并不觉得感情会如此重要,可是太多太多时候,爱的确可以让一切变得温暖,甚至是奇迹。 用心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彼此的有生之年,不留下太多遗憾。
随附上篇中老奶奶写给丈夫的一首短诗: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易都已慢慢的苍老
但那份心情,却依旧没有改变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有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另:写完后才发现自己仍是写得像流水账,没有半点文字功底。不过,鉴于对此书的喜欢,还是贴出来与大家分享。对于那些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把我的短评读完的朋友,在此要到一身感谢,写成这样子都能坚持读完,于我来说实在是鼓励。
文中观点纯属个人看法,若能引起几个好友的共鸣,与之分享与交流,实在是我的幸事。
-----蒲公英小妞 二货小妞 好奇心小妞
2014.2.9 晚10:53
说实在的,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也就那么回事儿吧……”,因为我在之前一段时间就已经开始接触心理类的影片和书,对一些精神疾病有那么一丝丝的了解,我自己觉得书中的精神病例无非就是与我之前看到的那些如出一辙。
但是因为对心理学的兴趣,还是找来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本来看,看完之后我开始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也惭愧自己最初的自大和无知。
我的看书时间一般都是在晚上,相对白天安静一些,我爸妈和妹妹也知道我这个习惯,很少打扰我。然后问题就来了,有好几次看《天才,疯子》看到家人都睡着了,只有我自己房间有亮光,我会看得脊背发凉,额头冒汗。像是《杀戮动物》《死亡周刊》《活死人》双面人》……那几篇,我看的时候耳朵一直在竖着,感觉空气都要凝固了一般,甚至好长时间都不太敢动。
与此同时,这本书里的很多案例我也很头疼看,尤其是牵扯到量子物理,多宇宙理论等等之类的病例,因为我基本处于看不懂的状态,头脑完全是晕眩的。不过即使是这样,那篇《迷失的旅行者》还是令我惊得目瞪口呆。
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有些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存在,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到我们未曾看到的世界,这于自己也是一种弥补。所以,我向你推荐这本书。
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就我自己而言,书中的有好几篇是我自己比较中意的,《飞禽走兽》中那个把人都能看成动物的鼹鼠女孩儿,在她的世界里,妈妈是只生气时背毛会竖起来的猫咪,爸爸是只慢条斯理的蝠鲼,而作者是只爱织网的塑料蜘蛛……而《生命的尽头》里那个整日除了吃饭睡觉就蹲在花草和石头面前的女教师,执着着寻找能和石头沟通的方式,因为在她的世界里,石头是有着漫长生命的生物……《雨默默的》里面,那个每天早上看外面,整个视野就会朦胧成一种颜色的天才女孩儿,最爱着的是雨天,因为每一滴雨在她眼里都是蓝色的,那是她最钟爱的颜色,预示美好的事情发生的颜色……《角度问题》里坚持在工作之余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女插画师,只因她喜欢新鲜的世界,而不是我们都习惯认为的生活……《偷取时间》里那个几条威化巧克力就可以套近乎的女孩儿,十几岁的时候发现她生活的世界有一种人专门偷取别人时间,双手往别人肩上一拍,然后轻而易举地偷走好几年原本属于别人的时光……
在这几篇里,我最最钟爱的一篇是《角度问题》,她让我想起今年秋天我看的一本书,严格来说其实更像是画册的《小王子》,一本我想更早就碰到的书。如果你也喜欢《小王子》,我想这篇《角度问题》你不会排斥,“问题或许真的在于成年之后,我们想复杂了。”相反的是,对于一些原本无不合逻辑的事情,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了,我们怎么会质疑,牛肉干包装袋上,一头就指着自己的肉说“好吃!”而孩子却会呆呆地看好久后说一声:这只牛好勇敢真的,他在让我们吃他的肉!”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物质的认知。听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了,细想之后才发现我们从小时候一点一点长成今天这个样子,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出生时带来的简单与纯真,还有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质疑,却被我们所谓物质的认知一点点地杀死了。原来,是我们自己没有把自己最美好的那部分保留下来。
最后提到的这一篇,与上面讲的几篇都不同,甚至我都不觉得她算精神病人。香港有一部片子,叫做《好想和你在一起》,片子里的女主角跟这篇中的女病人非常相似,都是在自己的爱人死后出现幻觉,可以看到自己的爱人像往常一样,好好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没有看到《永远 永远》这一篇,我一定会以为之前看到的电影完全就是导演虚构出来的画面,可是现实中却真正存在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沉迷于逻辑分析与理性辨析,并不觉得感情会如此重要,可是太多太多时候,爱的确可以让一切变得温暖,甚至是奇迹。 用心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彼此的有生之年,不留下太多遗憾。
随附上篇中老奶奶写给丈夫的一首短诗: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易都已慢慢的苍老
但那份心情,却依旧没有改变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有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另:写完后才发现自己仍是写得像流水账,没有半点文字功底。不过,鉴于对此书的喜欢,还是贴出来与大家分享。对于那些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把我的短评读完的朋友,在此要到一身感谢,写成这样子都能坚持读完,于我来说实在是鼓励。
文中观点纯属个人看法,若能引起几个好友的共鸣,与之分享与交流,实在是我的幸事。
-----蒲公英小妞 二货小妞 好奇心小妞
2014.2.9 晚10:53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