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旅行散记
![]() |
1、日记
看完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信誓旦旦地对自己和同行的伙伴说,我要写日记!心里暗想,或许可以整理出一本小小的笔记来。第一天到马德里,倒时差的缘故,很早就醒来,然后就刷刷刷地开写。寥寥1500个字,就几乎把我的手给写断。彼时彼刻,我已经断了每天写日记的念想。后来几天一来确实没空,二来也有了偷懒的理由,在马德里去往塞维利亚的火车上,写了短短一篇,耗尽了我所有的欲望。客观上讲,确实不习惯在日记本上写东西,不习惯提笔了,二来每天的感悟,记记流水帐还可以,要写点有深度的,确实料不够,三来,其实是自己太懒了。
2、红色
在我的看来,西班牙的红色所代表的就是热烈,以及斗牛所带来的鲜血而所谓的“血染的风采”。当飞机穿过从地中海,从瓦伦西亚进入到西班牙大陆的时候,我才看出来,西班牙的红色就是,干燥而贫瘠大陆上,一望无际的红土,连绵不绝。中间还会点缀着翠绿色的湖泊,奶白色的雪山,和密密麻麻的橄榄树。
3、墓地
飞机在马德里机场降落,机场空空荡荡,除了四周不时飘来的中文,基本上没什么人。机场去市区的机场大巴,路过一大片坟墓,一座座十字架就这么伫立着,在西班牙的阳光之下,显得极其安静。在中国老家分布于山间的祖坟和齐刷刷的公墓,已经很难找到如此宁静的美感。
4、涂鸦
在西班牙,从北到南,再到东,所到之处,所有的墙面一片狼藉,全部都是涂鸦。这些涂鸦一般是一人多高,图案五花八门,水准参差不齐。很多店家都抢先一步在自己的卷帘门上先下手,不然也难免会遭殃。前阵子听说,西班牙年轻人的失业率为25%,估计也正是真么多精力无处发泄的年轻人在,才会有如此奇特的景象。其中,马德里,基本上老建筑都不能幸免,而巴塞罗那,相对有节操一点,一般都在玻璃,弱电箱,卷帘门上,不会去破坏文物。
5、马德里
作为一个巴塞罗那坚定的捍卫者,本人对马德里向来非常排斥,路上见过的每一个马德里人看上去都是我的敌人。为照顾敌人的情绪,我暂时把自己手机的巴萨壁纸换掉。总体上,对马德里没有什么大的印象,可能是作为中转站的缘故。为了表达对敌人的藐视,不写也罢。
6、普拉多博物馆
硕大的博物馆,陈列着无数油画很雕塑,在马德里的第二个晚上,以走断腿的节奏,以囫囵吞枣的消化能力走马观花。我的艺术鉴赏能力仅限于画得好不好,像不像。哪怕在那幅巨大的《宫娥》面前,也不觉得有多牛逼。但戈雅的黑暗系列的确给我一种绝望恐惧的感觉,细细凝望之下,仿佛会进入另外一个时空。在普拉多,倒是一个蒙着面纱的的雕像《Isabel II veiled》把我震撼到了,于是冒死掏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此雕刻手艺,在我看来,已经无法用语言描述了。
7、皇马球迷
在托莱多的小城瞎逛,走到一处小展览馆,大概是根据达芬奇的设计手稿作出一些东西,实在没兴趣,在小伙伴进去逛之后,我就站在售票员的旁边,用他的pad看巴萨和瓦伦西亚的比赛。由于托莱多属于马德里地区,那位售票员是皇马的球迷,用简单的英语交流,他说比较憎恨对方的球队,但球迷之间反而比较平和。最后,巴萨输了,我在此大叔欢天喜地的目光中离开。心有遗憾,但也只能这样,总不能掀了人家的桌子。
8、托莱多.塞哥维亚
赛哥维亚闻名于世的就是罗马人修建的水渠。高耸在小镇的高处,据说并没有用粘合剂。细细长长,看上去来个台风就会被吹倒,但是在这里伫立了2000年,日复一日地看着这座变化换面的小城。托莱多的街道,简直会把人绕晕。2~3层的房子之间的道路,最多可开一辆高尔夫。的士司机就在其中穿梭,娴熟换档,永不溜坡。另外,特地观察了,欧洲大多数是小车,奥迪A3以下的车均为手动档,只有在巴塞罗那的高尚区才看到了很多奔驰宝马,大概是人家不在乎开什么车吧。
9、大皇宫
塞维利亚和格拉纳达,最值得一去的就是两地的穆斯林风格的皇宫。伊斯兰教将贴瓷砖的艺术用的如火纯清,但是这些皇宫恐怕不是那些密集恐惧症者所欢迎的。各种石膏雕花的门廊和五颜六色的瓷砖,繁复却工整地排序着,由此你可以看到阿拉伯人的精致。而皇宫里无处不在的水系,增加了建筑里的灵动,看上去处处生机。在格拉纳达的第一天下午,在小镇山间咖啡馆里,看着天色从蓝变成深蓝,看着一轮新月将银色的光散在远处阿尔罕布拉宫上,时间好像就伴随着摩尔人建造的这座城堡永远凝固下来。你不舍,但不得不离去。
10、大教堂
塞维利亚和托莱多哥特式的教堂,在西班牙应该是登峰造极之作,复杂的立面,以及教堂里面可谓穷奢极欲的雕刻让人看到极度凌乱。教堂里的柱子让人想起指环王里面的建筑。而教堂的彩色玻璃实在是漂亮,但是毕竟实在太少,能透进来的光线不多,阴森的感觉挥之不去。加上教堂外无数贩卖十字军玩偶和刀剑礼品店,让我不断想起十字军东征时候阴森的惨状。其中塞维利亚大教堂,巨大的四个国王雕塑,抬着一口棺材,据说放着哥伦布的残骸。想起来都哆嗦了一下。不喜欢。
11、巴塞罗那
从巴塞罗那机场出来,一路看来,晴空万一,阳光刺的眼睛都睁不开,难怪欧洲人哪怕在冬天都需要带墨镜。接近城市的时候,慢慢有高楼开始显现,心里一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欧洲大都市。巴塞罗那的街区分布工整,但每一座建筑都极具特色。据说巴塞罗那的小偷最多,所以也格外小心,对往来的青年男子特别留心,所幸,无恙。
12、诺坎普
来到巴塞罗那的第三天,坐上蓝色的“大眼睛”,一路开到了位于西区的诺坎普。我甚至不敢相信,多少年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出现在我的面前,当巴士开会巴塞罗那大学之后,一拐弯没多久,就来到了诺坎普。由于周边有太多的建筑,很难从近处看到诺坎普的全景。完全不似电视中那般雄伟。只有看到了巨大的卡塔尔航空的户外广告之后,才确定确实是到了诺坎普。球场大概至少有1/3建在地下,与外观截然相反的,从里面看是奇大无比,毕竟是欧洲最大的球场。但是哪怕是在球场的第二层,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球场里悠闲的鸽子。可以想象如果在此地,此时此景会是如何。此次,只能留下遗憾。无言以对我这颗红蓝之心。
13、红蓝和红黄
巴萨主场球衣的颜色,是红蓝的传统颜色,而客场球衣是对应加泰罗尼亚的区旗的红黄色。每个巴萨人,都自诩身上流着红蓝的血液。而每个加泰罗尼亚人的眼中,应该是红黄更能凝聚民族的色彩吧。所以,虽然不多,但是整个巴塞罗那,建筑物上都或多或少挂着红黄的区旗,大概是为了支持加泰罗尼亚的独立公投吧。心中一直在想,我渴望和热爱巴萨的那种抗争精神。但是这种抗争精神是建立在在马德里统治的西班牙的情况下才有的情绪,一旦脱离西班牙,还会不会继续这种抗争精神,更关键的是,巴萨以后还会否留在西甲。
14、高迪
为巴塞罗那贡献最多的,很可能就是高迪。从巴特罗之家,古埃尔公园,米拉之家,再到圣家族教堂。仿佛是天真烂漫的少女般在欧洲稳重肃穆的石材建筑中,轻盈地跳舞。同行的伙伴说,高迪其实就是不计成本地在实践自己的想法,现在已经很少人用如此隆重地去表现自己的建筑。
15、圣家族大教堂
这座似乎集中了高迪所有才华的大成之作,始建于1884年,根据教堂里卖的明信片,似乎要到2028年才能建成。教堂分成三个面,即耶稣的诞生、受难和荣耀。目前前两者已经完工。由于首先看到的受难面,你不得不会心中一震。和塞维利亚和托莱多大教堂相比,这里只能称作轻盈了。当你看到圣家族大教堂面截然不同于任何教堂的极简主义雕塑的映衬下,你会觉得教堂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哪怕设计思路是高迪在100多年前完成的。但是,进入教堂之后,你方才觉得高迪的天才之作。线条柔和,教堂四周的彩色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将整个大厅的照得五彩斑斓,光线又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动而变化,有种置身于万花筒的感觉(难怪到处的礼品店里都有万花筒卖)。就是耶稣受难像,也是悬浮在空中,不似其他教堂那边狰狞。我想,在这一百多年建筑期里,圣家族大教堂就是巴塞罗那一件城中大事。你会不断觉得自己置身于伟大进行时之中。这个事业,你就可以感受到高迪还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伟大,在不断地建筑中得到延续。一旦教堂建成,这种感觉会不会慢慢消失。不管怎样,大教堂建成之时,也一定是我再次圣朝之时,巴塞罗那又多了一个我不断前往的理由。
16、米罗基金会.毕加索博物馆
在巴塞罗那的最后一天,去了蒙锥克山上的米罗基金会和山下哥特区的毕加索博物馆。对于前者,不能理解一丝一毫,对于后者,由于陈列的大多是其早期的早年在在巴塞罗那所谓“蓝色时代”的古典主义画作,那时候,画中的人还是人,鸟还是鸟,鼻子在鼻子的位置,嘴巴在嘴巴的位置,大致看得出毕加索少年时代已经天赋凛然,其后期闻名于世的现代派画风也是需要非常扎实的绘画基础。也许是鉴赏能力的问题,或者是对艺术理解能力的问题,我始终理解不了米罗或者是毕加索后期的作品。我自认为,印象派也好,现代派也好,其实就是在没有前人还没有建立一套诠释方式之前,建立一套全新的评判方式,并以此确定下来作为标准,就成为了新一派的开山鼻祖。
17、美国人.中国人
西班牙,所到之处,必有美国人和中国人。可能是春节假期的缘故,中国人特别多,成群结队,吵吵嚷嚷(当然,也包含我们),奢侈品店里的导购,也大多有中国人。你可能看出老外对中国人还是很友好的,但是,同样也非常有距离感。同样的,从美国人的神态里,你可以看到他们所无旁人那种气势,自信而平和,他们若无其事的评头论足,到了哪里都觉得是老子的。
18、美食和电饭锅
在吃方面,我的伙伴说,西班牙算是幸福了,相对欧洲其他国家,既便宜又丰富。但是对于欧洲国家来说,下馆子也毕竟不是天天可以有的。所以,看到餐馆中,游客和当地的中产。从国内带去一只电饭煲,在欧洲建筑的背景之下,拿着“美的新小康”字样的电饭煲,很可能会被当成一种行为艺术,怂是怂了一点,但是每天早上能喝到热粥,夜深人静的时候煮上一碗泡面,也算是幸事一件了。
19、文物
中国常常自诩自己是千年古国,中国的建筑吃亏在都是木结构的,保存不了多久。老外的文化不行,没啥文物。其实,无论是马德里还是巴塞罗那,或者是塞维利亚,街上随随便便拉出一幢就是几百年的历史,更重要的是,除了涂鸦之类的恶作剧,人家是不会拆的。再好的东西,到了中国,都扛不住拆迁。
20、张晓舟
多年前看过张晓舟给《时尚先生》的专栏——致巴萨青年球迷的一份信,从此就成为张天师的读者。在巴塞罗那的最后一夜有突然想起有这篇文章,又翻出来看了一下。正苦于如何写这篇文章。所以一个以他曾经的形式,写了这篇短文,以纪念这过去的半个月。作罢。
21、念想
回国后,断断续续地写这篇文章,越发怀念在西班牙的日子,若即若离,能感知当时身处其中的感受,确又不得不承认,已经不可能再回去了。渐行渐远之际,也是人生某一阶段的终点。同行的蛙哥说,人生在世,没有啥是隽永的,所以,在有生之年,还是多走走,多看看。恩,以后就这样吧,一路走来,也要一路读过,更要一路体会。这就是生活的某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