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籍中旅行
如果真的去旅行,兴许我会觉得路途劳累,百闻不如一见也可以不那么重要,但书海中的畅游却是美妙而轻便的心灵之旅。所以说身体和心灵要有一个在路上。
先说说最近读的三本书,都是小说类,作者在国内知名的可能只有村上春树,所以先从这本《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年》说起(以下简称《多崎作》)。
《多崎作》中的三个地方:名古屋、东京、芬兰。故事起源于名古屋,日本的第四大城市,作者选择这里作为出发地,让我看到一个朴素、和谐发展着的新型都市,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们,忙碌着,生活着,几乎不期望生活中会有惊喜,除非故人来访,解开当年的往事,令人流连,感慨。
然而东京,主人公多崎作栖身的城市,有光怪陆离的人和建筑,主人公却依然专注于自己的火车站,一如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和内心,隐忍地生活着。倘若非了解他之人,依旧是无法接近他,在东京这样冰冷的城市里,倘若没有自己要追寻的梦想,委身其中大概也只能是个空壳子。还好多崎作带着他的火车站从名古屋来到这里,一直有火车站陪伴他。
芬兰,儿时伙伴居住于此,一个用来逃避和疗伤的地方。多崎作前往,一览北欧风光,那湖边别墅中有陶艺和家人陪伴的友人,看上去是那么的幸福。揭开尘封的往事,却丝毫没有在这片高度文明的土地上掀起波浪,依旧平静着,就像多崎作一如既往的心境。
多崎作的故事其实还没有开始讲,因为本来就是一个没有色彩的人,他平静的生活着,却吸引着了解他的那些人围绕在他的身边,他们其实就是多崎作的色彩。这本久违的村上春树小说,虽然更加务实,更加朴实,却依然不能淹没村上天马行空的思维和不羁的内心,他自己疯狂地运用着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好像是一种上瘾的表现,祝愿他能带着他的特殊癖好问鼎诺贝尔奖。
《自由》是这三本书中叙事性最强的一本,人物关系倒也没有那么复杂,虽然作者想表现得很纠结,但其实都是一些固有关系,情节发展只能在意料之中。但这是一本展现美国本土政治文化的典型之作。自由嘛!这里由个体生活择偶的自由讲起,美国人真的是全面发展,即使是政治家和律师家庭的孩子也是可以成为篮球明星或是穷困潦倒的演员,同时他们具有和汽车旅馆老板家孩子结婚的自由,也有和摇滚明星进行暧昧和进一步发展的自由。总之一切都是自由的,可是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我最爱的是谁,我最希望的伴侣是谁,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伴侣,相信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思考这样问题的权利,只是美国人可以更加厚脸皮的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就像他们在外交上使用的那些手腕一样,即时利益和长久利益都不想放弃,自由度十分大。
故事中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犯错,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独善其身,大概只有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以解决这样的尴尬境地。自由带给人们的可能就是彼此之间更加深的羁绊吧。或许只有互相谅解,才能在这样一个同时崇尚自然保护和资源掠夺,人权保护和侵略战争,人口多样化和种族歧视,选择多样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国家获得一片和谐的氛围吧。
《里斯本夜车》,当选阅读史上最难啃的小说。故事横穿瑞士、法国、西班牙,直到葡萄牙里斯本,夜车大概是个隐喻之意,预示着真相需要黑暗中漫长而艰难的摸索。除了主人公,每个人物的出场似乎都没有特别实质的意义。一段因为葡萄牙语引发的旅行,穿越国度的旅行,也是穿越时间,走访心灵的旅行。作为语言学家的主人公通过对葡萄牙人普拉多的人生际遇的探索,对故人故地的走访、思考,他不仅认识到了人生的消极和无奈,更是看到了用于突破和自我解放的积极一面。读到尾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似的明白这本书的读法,才发现这本书中没有一句对白是废话,所有那些看似难懂,翻译有问题的句子,正式还原了原著本来的模样。
所有我想表达的是,读这些小说时,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却因为文笔水平有限,不能清楚表达出这种感受,也是我写作文总是走题的原因吧。我很满足于游览主人公到过的地方,也很享受和主人公相处的这个过程,很能体会那些故事中的情绪,每一个能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角们似乎都有那么点让人动心的低调和踏实。我只想为这个寒假已经读完的三本书留个纪念,希望自己在阅读的旅行中越走越远。
先说说最近读的三本书,都是小说类,作者在国内知名的可能只有村上春树,所以先从这本《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年》说起(以下简称《多崎作》)。
《多崎作》中的三个地方:名古屋、东京、芬兰。故事起源于名古屋,日本的第四大城市,作者选择这里作为出发地,让我看到一个朴素、和谐发展着的新型都市,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们,忙碌着,生活着,几乎不期望生活中会有惊喜,除非故人来访,解开当年的往事,令人流连,感慨。
然而东京,主人公多崎作栖身的城市,有光怪陆离的人和建筑,主人公却依然专注于自己的火车站,一如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和内心,隐忍地生活着。倘若非了解他之人,依旧是无法接近他,在东京这样冰冷的城市里,倘若没有自己要追寻的梦想,委身其中大概也只能是个空壳子。还好多崎作带着他的火车站从名古屋来到这里,一直有火车站陪伴他。
芬兰,儿时伙伴居住于此,一个用来逃避和疗伤的地方。多崎作前往,一览北欧风光,那湖边别墅中有陶艺和家人陪伴的友人,看上去是那么的幸福。揭开尘封的往事,却丝毫没有在这片高度文明的土地上掀起波浪,依旧平静着,就像多崎作一如既往的心境。
多崎作的故事其实还没有开始讲,因为本来就是一个没有色彩的人,他平静的生活着,却吸引着了解他的那些人围绕在他的身边,他们其实就是多崎作的色彩。这本久违的村上春树小说,虽然更加务实,更加朴实,却依然不能淹没村上天马行空的思维和不羁的内心,他自己疯狂地运用着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好像是一种上瘾的表现,祝愿他能带着他的特殊癖好问鼎诺贝尔奖。
《自由》是这三本书中叙事性最强的一本,人物关系倒也没有那么复杂,虽然作者想表现得很纠结,但其实都是一些固有关系,情节发展只能在意料之中。但这是一本展现美国本土政治文化的典型之作。自由嘛!这里由个体生活择偶的自由讲起,美国人真的是全面发展,即使是政治家和律师家庭的孩子也是可以成为篮球明星或是穷困潦倒的演员,同时他们具有和汽车旅馆老板家孩子结婚的自由,也有和摇滚明星进行暧昧和进一步发展的自由。总之一切都是自由的,可是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我最爱的是谁,我最希望的伴侣是谁,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伴侣,相信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思考这样问题的权利,只是美国人可以更加厚脸皮的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就像他们在外交上使用的那些手腕一样,即时利益和长久利益都不想放弃,自由度十分大。
故事中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犯错,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独善其身,大概只有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以解决这样的尴尬境地。自由带给人们的可能就是彼此之间更加深的羁绊吧。或许只有互相谅解,才能在这样一个同时崇尚自然保护和资源掠夺,人权保护和侵略战争,人口多样化和种族歧视,选择多样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国家获得一片和谐的氛围吧。
《里斯本夜车》,当选阅读史上最难啃的小说。故事横穿瑞士、法国、西班牙,直到葡萄牙里斯本,夜车大概是个隐喻之意,预示着真相需要黑暗中漫长而艰难的摸索。除了主人公,每个人物的出场似乎都没有特别实质的意义。一段因为葡萄牙语引发的旅行,穿越国度的旅行,也是穿越时间,走访心灵的旅行。作为语言学家的主人公通过对葡萄牙人普拉多的人生际遇的探索,对故人故地的走访、思考,他不仅认识到了人生的消极和无奈,更是看到了用于突破和自我解放的积极一面。读到尾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似的明白这本书的读法,才发现这本书中没有一句对白是废话,所有那些看似难懂,翻译有问题的句子,正式还原了原著本来的模样。
所有我想表达的是,读这些小说时,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却因为文笔水平有限,不能清楚表达出这种感受,也是我写作文总是走题的原因吧。我很满足于游览主人公到过的地方,也很享受和主人公相处的这个过程,很能体会那些故事中的情绪,每一个能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角们似乎都有那么点让人动心的低调和踏实。我只想为这个寒假已经读完的三本书留个纪念,希望自己在阅读的旅行中越走越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