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道”,也说谢衣与沈夜》———古剑奇谭贰通关有感
![]() |
说在前面的话:
古剑奇谭贰整个完整的故事而言,四个可控主角只是类似引领、讲诉人的角色,而古剑奇谭贰真正的主角就是流月城的诸人,是沈夜与谢衣之争。更确切的说,归根到底就是探路问道者的理念之争。
那么究竟何为“道”?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哲学概念,中国传统思潮中最繁荣的儒释道三家对此都有不同的解释。也就是隐形的真正主线中沈夜与谢衣无可调和的关键矛盾,直接导致最后的悲剧。
----------------------------------------
首先分析谢衣此人。
谢衣其人,无法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容。
他曾是流月城的破军祭司,沈夜心中未来大祭司的不二人选。至善至纯,至情至性,开明达理,从容镇静,术业超群。
他曾是走遍神州、民众竞相传颂的古今第一大偃师。传道授业,运用偃术助人为乐广济俗世,温润谦逊,男主角乐无异崇敬的唯一尊师(这里有偃甲谢衣和本体谢衣之分,稍后分析)。
他也曾是沈夜精心培育百年的“初七”,冷漠严酷,肃杀无情,最后却杀身成仁。
一、谢衣之理念来源:
谢衣说过一句话:“生命至为灿烂,至为珍贵,而又永不重来。身为偃师,万望敬之,畏之,珍之,重之。虫蚁轻雀,皆是活物,何况乎人?一生所为,五感七情,实在无法度量,更不容举手之间便随意定人生死。”
佛教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人生于自然,自应于天地间寻求天道感应。道法自然。源生开来这是传统的敬畏生命的一种崇高态度。
从本源上来说,谢衣的这种悲天悯人的至善理念一方面是从一开始就根深蒂固的,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他的恩师沈夜。
当然,表面上看沈夜与谢衣本身是南辕北辙的两种处世态度。但容易忽略了重要的部分。
流月城烈山部乃上古诸族之后,寿数长久,善驭灵气。未行不义之举却遭诸神遗弃(沈夜语),终年风霜,恶疾丛生,待灵力枯竭,矩木枯萎,流月城崩坏将成必然。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烈山部族人,自然从小便有惴惴不安的危机意识(这点上,比古剑壹中蓬莱国只是安逸度日的族人要好上许多),而多病则会平添许多愁绪。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谢衣仍能成为笼罩着灰色阴影的流月城中为数不多的光明,自然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以四个主角主线开始的年月来算:133年前(谢衣11岁),沈夜继任大祭司,将谢衣收入门下。换句话说,谢衣从小便在沈夜身边长大,而沈夜一生只收了他一个徒弟。从支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沈夜对谢衣的教育方式与众不同,他没有把谢衣教导成他一样冷酷武断、征伐杀戮、只为部族利益而活的“合格”接班人,而是任他自由成长,甚至有些许纵容其天性的一步步开发。(之后聊到沈夜会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做。)
庆幸的是正因为沈夜十几年来的“放养”态度,才把谢衣培养成了一位至真至贤的仁者。
二、四个谢衣的“道”传承
这里说的四个谢衣,是指被沈夜截杀前的本体谢衣;主角团遇到的偃甲谢衣;初七;结局奈何桥的魂魄谢衣。说是四个谢衣,其实本我只有一个。
首先说叛逃前的本体谢衣。谢衣也是人,他并不是神。所以在开局动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心魔已经来袭,而谢衣并没有马上逃离。可见他的心中也是许多挣扎和痛苦的过程。这里所说痛苦的心理活动,不是说理念,而是对师尊沈夜。
从小到大谢衣都是十分敬重沈夜,就连叛逃后偃甲谢衣的记忆里,都有这句:“我师父——他是个异常出色的人。无论修为、智谋、胆识亦或担当,与我看来,即便时至今日,仍不作第二人想。就如这高天孤月一般遥不可及、如冰如霜,却又独自照彻漫漫寒夜……”
所以当他发现自己最尊爱的师父竟然与魔为伍,以戕害下界百姓的代价换取流月城可能的生机时,他内心深处对于师尊崇高品貌的概念被打碎,他无法容忍师父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却无法弃师父于不顾。于是矛盾不断升级,直到叛逃的那一刻。这也是谢衣坚持道义的心理胜利,尽管他万分痛苦,却不得不这么做。在尊师和重道相矛盾时,他选择了后者。
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自己的师父如此苛刻。却对徒弟十分宽纵,这一点其实像极了当年的沈夜对他自己。
偃甲谢衣和魂魄谢衣也是本体谢衣理念的传承,不多加累述。所以当沈夜在大漠找到偃甲时问它的话是十分值得玩味的。他明知道答案也许过去一百年也不会改变,却仍然想要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之后沈夜分析会聊到)。而乐无异要救他的场景,正如当年他在流月城祭坛救沈夜,而此刻他却说”岂有徒弟反过来救师父”,更是一种理念的延续。
而魂魄谢衣站在那里是最终完成类似大乘佛教“自度,度他”的功业,可以说是一种“道”的完满。
三、初七
把初七脱离第二部分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他不能称之为完全的谢衣,而是另一个全新的已经死去的“人”。他是由偃甲和蛊虫维持活动的“人”,甚至可以说是“物”,这个胸膛里,早已没有了心跳的声音。被沈夜训练成职业杀手,脱胎换骨,丧失记忆。
但是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尊师且重道的“谢衣”。这一次,他两全了。
在广州,沈夜当众戳穿他就是谢衣时,他是有所震惊的。这时的初七发现自己的主人一直以来都欺瞒自己。可他并没有犹豫地继续效忠沈夜,其实也就是谢衣潜意识里对师父的重视与内心深处曾经弃他不顾的亏欠的一种本能反应。即使他的灵魂死了,他的躯壳依旧坚持着。
在神女墓他对主角团说:“我并不认为你们能理解……这一百年中,我只注视着一个人,只听从一个人的声音。他的喜怒,就是我的喜怒;他的愿望,就是我的愿望。无论发生什么,我不会背弃他第二次。”这是在他从石头那里取回过去的记忆后所说的,也就是说他承认自己是“谢衣”时曾背弃了沈夜。而现在,尽管他仍是谢衣,但他也是初七,“初七”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沈夜。
然而谢衣终究是谢衣,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最终保住自己唯一的爱徒,杀身成仁。最后那句“谢衣,你真是个有趣的人。”我认为并不是谢衣的自嘲,而是初七的心声。初七站在初七的立场去看待过去的真我。
-------------------------------------------
谢衣部分结束,当然还有司幽与谢衣的转世一说,这里不提,与主线根本矛盾无关。不过我认为不是。
下面说说沈夜其人。
流月城最后一任大祭司(注意是流月城,不是烈山部),冷酷决绝,雷厉风行,暴戾残忍,谢衣之师。
沈夜所谓的“道”与谢衣的决裂
童年时,想必他也曾顽劣幼稚,正义果敢。可惜命运弄人,他父亲,前任大祭司对他和妹妹所作的行径,直接导致他性情大变。而讽刺的是,他厌恶他父亲这样的人,最终他却变成和他父亲一样的人。为了整个流月城,为了保住族人的性命,他在权力斗争中、特别是谢衣叛逃后,逐渐变得愈发残忍,一切阻挡他的人、背叛都要死。他变得武断专行,独权忌谏。甚至与魔交易,罔顾性命。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延伸出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沈夜认为,流月城可“独善其身”的话,那么至于“天下”,又与他何干。
当然,片面地评价他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是不对的。毕竟他心中也明白不能与虎谋皮,但并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在流月城即将灭亡时,所以只能任其发展。这一点,也就是他与谢衣“道”的关键不同。
谢衣的观点是:“余毕生所求,不过穷尽偃术之途,以回护一人一城。惜而天意弄人,终究事与愿违,如之奈何。”也就是说,谢衣即使明白一己之力无力回天,他也不会去用别人的鲜血来为自己开路。
而眼睁睁地看着烈山部与流月城一起灭亡是沈夜身为一个大祭司无法承受的,当然谢衣也无法承受,这是两人永远无法共识的死局。所以谢衣叛逃下间寻求解救之法,而在沈夜眼里,却是自己唯一的爱徒不愿与自己共同面对流月城的生死存亡,谢衣背叛了沈夜的“道”。
这里就要提到两点:
一:沈夜对谢衣的培养
前面说到过,沈夜对谢衣并没有像他之后培养初七那样,他任谢衣自由成长,甚至有些许纵容其天性的一步步开发。他认为,谢衣必将成为一代英主,正直勇敢、刚正不阿、聪慧睿智、术业无人望其项背。将未来重生的烈山部交到谢衣的手上,必将带领民众走向光明。
如果说沈曦体现出沈夜身上仅存的温柔,那么谢衣就体现出沈夜身上仅存的光明与正义。谢衣是他一手培养的人才,是他永夜中仅存的光亮。
也因为这样,他的身份让他一步步走到了自己一手培养的徒弟的对立面上,再也无法转圜。
二:沈夜对谢衣是否动过杀心
我的回答是:有过。
当然,如果一开始沈夜就真心要杀谢衣,早在他叛逃之时就会下界处理,又怎会任他游走人间二十多年。可见这二十多年,沈夜还是放任谢衣去寻找解救之法,却在谢衣执意清除断魂草时起了杀念。
沈夜可以容忍谢衣不同意自己的“道”,却不能容忍他破坏自己的大计。
其实百年前,谢衣到底是被沈夜害成重伤还是他自杀,我认为是前者。因为谢衣是如此敬畏生命的一个人,他不会不顾自己的性命。那么沈夜最终又为何将重伤不治的谢衣改造成“初七”?
说到底,是他内心的不甘与愤怒。不同意自己的作法,致死不悔的徒弟,如果把谢衣变成那样的人,到时候谢衣又会如何自处呢?这是一种复杂的报复心理,却也有对谢衣的不舍。
但是最终,他却没有想到谢衣早就预料到自己的结局而做了一个偃甲人。即使面对偃甲谢衣,他还是重复着百余年的疑问,还是介怀谢衣的背叛。
其实谢衣并没有背叛沈夜,而是沈夜背叛了自己,他最终变成了他最憎恶的一种人。
最后,他故意让初七去神女墓,其实他已经准备好被谢衣再次背叛,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谢衣始终是谢衣,不会背叛自己的“道”,也不会背弃他。
当沈夜看到乐无异时,就像看到了年轻的谢衣,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最终,他还是认可了谢衣。
在奈何桥,沈夜也是以儿时的样子出现在谢衣面前,那是最初的自己,本我的升华。
一个死在天上,一个死在海底。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唯有天道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