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九华山一尼姑绝食7日圆寂,死后坐缸3年,尸身女性特征全无
世间的一切生灵在死后,身体消失于天地间,是万物都要遵循的法则。
然而,九华山仁义尼姑圆寂,尸体放缸中三年,打开后竟面容安详。
世人称她为“肉身菩萨”,将她的遗体镀金供奉在庙里,她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尊比丘尼(尼姑)肉身。
那么,仁义师太是怎样度过她的一生,才在死后得以“血肉飞升”?

01 绝食7日圆寂 死后化为“肉身菩萨”
1995年11月28日,85岁的比丘尼仁义法师已经七天未进食,仅饮少量水。
她预感到自己即将圆寂,便召唤爱徒司尚至身边,嘱咐他将自己的遗体置于一口缸中,待三年后开启。
不久后,仁义法师以打坐诵经的姿势,平静地离世。

司尚法师遵循师傅的遗愿,亲自依照九华山和尚圆寂后的传统,对师傅的遗体进行了妥善处理。
他们在缸底铺上木炭和白灰,然后将仁义师太的遗体安放其中,密封保存。
因此,1999年1月2日,在九华山上,人们见证了开缸的珍贵时刻。
当天下午三点左右,司尚法师与几位尼姑一同打开了仁义法师的缸。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圆寂三年的仁义师太遗体未见任何腐烂或异味,她依然稳坐缸中。面容安详,皮肤保持弹性,毛孔清晰可见。
她的头发不仅未脱落,反而增长了一寸有余,指甲和皮肤似乎长出了新的。
更令人称奇的是,女性特征消失,胸部平整,下身闭合,手势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打坐时的十指并拢,而是呈现捏针的姿态,仿佛在为病人施针治疗。
在仁义法师之前,从未有女僧修成肉身菩萨,这一奇迹让整个寺庙为之震撼。
为了永久保存仁义法师的遗体,寺庙人员特意为她贴上金箔,并供奉于禅林之中,使得我们至今仍能清晰地瞻仰仁义法师的遗容。
然而,令人感慨的不仅仅是她圆寂后成为肉身菩萨,更重要的是她一生广行善事,普度众生。
02 千金出身 独爱佛法
或许有些人天生便与佛有缘,因此总能在无人推动的情况下,仿佛是命中注定般地走向佛道。
仁义师太,俗名江素敏,出生于沈阳一个富裕家庭。
自幼生活无忧,父母将她宠爱至极,期望将她培养成精通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
然而,她对这些传统才艺并无兴趣,反而对和尚念经的场景感到着迷。
因此,她常常偷偷溜到寺庙,聆听僧侣诵经。
在十七八岁的年纪,仁义师太甚至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并开始深入研究中医学中的针灸。
担心女儿误入歧途,父母急忙为她安排了一桩婚事,对象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
原以为成家后她会专注于相夫教子,收敛她的性子,但出乎意料的是,她的丈夫并不反对她的追求。
因此,她更加频繁地出入医院和寺庙。
然而,好景不长,她丈夫在外出时不幸发生意外。
在那段岁月里,她与自己的丈夫已经携手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婚姻生活。
在这十年的时光里,她痴迷佛法,始终未能为丈夫诞下一儿半女。
这种情况使得婆家对她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因为丈夫的去世,这种不满逐渐演变成了公开的指责和抱怨。
在外界的闲言碎语中,她被贴上了“扫把星”的标签,仿佛所有的不幸和不顺都是因她而起。
然而,面对这些世俗的困扰和指责,她并没有被击垮,也没有陷入无尽的悲伤和自责之中。相反,她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和豁达。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充满争议和痛苦的家庭,踏上了前往五台山的旅程。
在五台山,她剪去了长发,正式落发为尼,从此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她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法号——仁义,这个名字不仅代表了她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也象征着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义。
在寺庙的宁静环境中,她潜心修行,每日诵经念佛,参悟佛法,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