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特征是“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讨论课微论文))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两大趋势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面貌,消除个体之间、地域之间由于空间与时间造成的交流阻隔和信息迟滞。政治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方面,同样受到影响而经历着新的变化与挑战。
1.公共舆论是政治系统的重要构成
有效的政治系统处在不断作出决策和吸纳回馈的良性运转过程中,按照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人的政治系统论观点,政治作为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是有边界的,应当从系统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政治系统论无疑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理论,试图将政治现象概括为一个通行又简洁模型。这一目标是否真的实现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但政治系统论的观点提醒我们在现代政治活动中,民众的观点与态度也是关键环节。在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模型中,公众舆论则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由于本文主要讨论公共舆论对政策的影响,因此涉及的公共舆论概念采用狭义的界定:社会公众对社会政治现象和问题的共同意见。公共舆论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共舆论基于长期的信仰和理念,是人们对特殊政策和问题的反应,而不是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也非个人偏好。作为政治系统最初的“输入”内容,公共舆论并没有直接引导着政策,而且其本身在政治体系中的角色虽是很难界定的,但影响巨大。公共舆论的主体一般是分散的、不固定的。
2、网络的出现使公共舆论的特征发生变化
网络的出现在现实世界基础上构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跨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相互沟通和表达观点,因此产生了新的舆论主体——网民,同时也演变出一种新的公共舆论形式:网络舆论。与原来的公共舆论相比,网络塑造了新的舆论主体、更加有效的传播手段以及数量更多的价值判断。
原来公共舆论最主要的特点是功能的“实体性”与主体的“非实体性”,网络舆论则改变了原来公共舆论主体的“非实体性”特点。网络显然具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电视、广播、电报、报纸、移动电话等)无法比拟的广泛性、时效性和互动性,一方面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公共舆论;另一方面广泛的账号管理办法也使得网民的意见表达变得有据可查,而网络跨时空的特点也使得各种主张鲜明的网络平台得以产生。这种新变化使得公共舆论的主体呈现一定的“实体性”。
此外,当今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所带来的个人网络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增强,原始信息的扩散方式不再以点对点、点对面展开,信息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和多元。
3、“网络民族主义”的兴盛与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特征
前段时间中国周边的一系列领土争端引发的民族主义舆论爆发,使得“网络民族主义”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网络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中国互联网上爆发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行为引发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按照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大众网络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网络民族主义和官方网络民族主义3种类型。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褒贬不一,大体上可分为:狭隘民族主义;积极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在新传播媒介——网络上的宣泄;民族主义思潮在信息化时代的新表现。就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兴盛的原因来看,一般有“官方推动说”、“刺激-回应说”、“中国问题的解决方式说”、“政治正确说”、“全球民族认同回归说”等解释,笔者认为也应该从民族主义思潮与网络这个新媒介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角度来探寻原因。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认为“群体成员在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成员会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由于旧公共舆论主体的“非实体性”和非网络传播手段在广泛性、实效性和互动性上的不足,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很难在一般性的公共舆论事件中出现,只有当公共舆论演变为一场社会运动(受到全社会关注而集中了大量的信息传播资源)的时候才会伴随着“群体极化”现象。网络舆论的新特点使得“群体极化”更为频繁和突出,任何争议性的话题都可能在网民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讨论而加强他们的偏好:
(1)群体非理性特点更严重,网上言语激烈甚至偏激;
(2)不同网络平台的建立使网络舆论群体的主体——网民分化成不同的意见/价值群,群内同治,群际异质。
因此,网络舆论的这种“群体极化”的特点是网络民族主义兴盛而且不断加强的重要原因。
2012/12/5
1.公共舆论是政治系统的重要构成
有效的政治系统处在不断作出决策和吸纳回馈的良性运转过程中,按照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人的政治系统论观点,政治作为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是有边界的,应当从系统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政治系统论无疑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理论,试图将政治现象概括为一个通行又简洁模型。这一目标是否真的实现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但政治系统论的观点提醒我们在现代政治活动中,民众的观点与态度也是关键环节。在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模型中,公众舆论则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由于本文主要讨论公共舆论对政策的影响,因此涉及的公共舆论概念采用狭义的界定:社会公众对社会政治现象和问题的共同意见。公共舆论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共舆论基于长期的信仰和理念,是人们对特殊政策和问题的反应,而不是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也非个人偏好。作为政治系统最初的“输入”内容,公共舆论并没有直接引导着政策,而且其本身在政治体系中的角色虽是很难界定的,但影响巨大。公共舆论的主体一般是分散的、不固定的。
2、网络的出现使公共舆论的特征发生变化
网络的出现在现实世界基础上构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跨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相互沟通和表达观点,因此产生了新的舆论主体——网民,同时也演变出一种新的公共舆论形式:网络舆论。与原来的公共舆论相比,网络塑造了新的舆论主体、更加有效的传播手段以及数量更多的价值判断。
原来公共舆论最主要的特点是功能的“实体性”与主体的“非实体性”,网络舆论则改变了原来公共舆论主体的“非实体性”特点。网络显然具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电视、广播、电报、报纸、移动电话等)无法比拟的广泛性、时效性和互动性,一方面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公共舆论;另一方面广泛的账号管理办法也使得网民的意见表达变得有据可查,而网络跨时空的特点也使得各种主张鲜明的网络平台得以产生。这种新变化使得公共舆论的主体呈现一定的“实体性”。
此外,当今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所带来的个人网络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增强,原始信息的扩散方式不再以点对点、点对面展开,信息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和多元。
3、“网络民族主义”的兴盛与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特征
前段时间中国周边的一系列领土争端引发的民族主义舆论爆发,使得“网络民族主义”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网络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中国互联网上爆发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行为引发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按照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大众网络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网络民族主义和官方网络民族主义3种类型。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褒贬不一,大体上可分为:狭隘民族主义;积极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在新传播媒介——网络上的宣泄;民族主义思潮在信息化时代的新表现。就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兴盛的原因来看,一般有“官方推动说”、“刺激-回应说”、“中国问题的解决方式说”、“政治正确说”、“全球民族认同回归说”等解释,笔者认为也应该从民族主义思潮与网络这个新媒介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角度来探寻原因。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认为“群体成员在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成员会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由于旧公共舆论主体的“非实体性”和非网络传播手段在广泛性、实效性和互动性上的不足,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很难在一般性的公共舆论事件中出现,只有当公共舆论演变为一场社会运动(受到全社会关注而集中了大量的信息传播资源)的时候才会伴随着“群体极化”现象。网络舆论的新特点使得“群体极化”更为频繁和突出,任何争议性的话题都可能在网民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讨论而加强他们的偏好:
(1)群体非理性特点更严重,网上言语激烈甚至偏激;
(2)不同网络平台的建立使网络舆论群体的主体——网民分化成不同的意见/价值群,群内同治,群际异质。
因此,网络舆论的这种“群体极化”的特点是网络民族主义兴盛而且不断加强的重要原因。
20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