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座・银座20140217
明治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为止的满三年时间里,我住在京桥区三十间堀一丁目三番地,也就是俗称银座东仲大道的地方,因而可以说对那个时候的银座——距今40多年前的银座略知一二。所有这些回忆无法一一列举,这里我就说说岁末年初时的景象吧。
银座的大道上摆出夜市原本只限于夏季的7月、8月和冬季的12月这3个月,其他几个月没有夜市,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因此,当初秋的夜风吹过刨冰店的暖帘的时候,即便是银座的大马路也是冷冷清清的。闲逛的人自然是没有的,匆匆路过的多半是出门办事的人。虽然商店里亮着电灯,不过散发的光亮完全无法和今天的相提并论,那有名的柳树①的树荫下也是黑魆魆的。岔路里则几乎全部是民宅,所有的人家都使用lamp,所以路上就更昏暗了。
这个黯淡的银座在进入12月后突然明亮起来。大道的东侧就不用说了,西侧也摆满了小摊,这和今天的岁末一样。尾张町的转角和京桥边上出现了岁末集市,其他一些地方也卖起了风筝、羽子板等。这一个月里那一带热闹异常,来往的人摩肩接踵。20号以后人就更多了,27、28号开始夜市到了晚上10点、11点也灯火通明,除夕夜过了12点依旧人声鼎沸。
但是这热闹的集市只持续到除夕夜,天亮后一切又重归寂静。不过新年里的那几天在银座还是能见到这样一派初春的景象:所有的店门前都装饰着门松②、挂着国旗,路上回礼的人来来往往,铁道马车③满员行驶。在这个银座的人行道上有女孩子们聚在一起打羽子球、有小孩放风筝,没有人去制止想来也是因为他们对来往行人的影响并不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新年的热闹程度也是远远比不上今天的。大路上是这样,岔路里、河边上就更成了羽子球和风筝的天下,时不时的,还有万岁、狮子舞的队伍从他们中间通过。那时的银座周边仍留有江户的新春的残影。
新年里只有白天热闹,太阳下山后就冷清了。元旦开始路边就看不到小摊了。商店也早早打烊。会在路上徘徊的只有吃得醉醺醺的醉汉,过了晚上7、8点钟,银座大道就笼罩在一片黑暗中,只有铁道马车的声音间或传来。
和今天不同,当时没有年贺邮便④,人们大多老老实实地出门拜年,所以到正月初十为止马路上回礼的人来往穿梭不绝,每天天黑前都热闹得很。而天黑后,就如之前提到的那样变得冷冷清清,既没有人摆摊也没有人出来散步。寒冷的夜风中,昏暗的路灯沉没在黑暗里。现在即便是在郊外新开发的地区也见不到这样黑漆漆的、寂寞的年夜了吧。东京繁华中心的银座大道是这样一种景象,那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说起银座当时的饮食店,在银座大道的东侧有一家名为松田的料理店,其次有卖天妇罗的“大新”和“天虎”、荞麦面店“藪荞麦”、牛肉料理店“古川”、鸡肉料理店“大黑屋”,西侧有料理屋“千岁”、荞麦面店“福寿庵”,岔路里有有名的“天金”⑤、西餐店“清新轩”。大致就是这几家店,像今天的咖啡店⑥那样半是冲着玩乐去的地方一个也没有,只能老实地吃或喝。吉川⑦有一个名叫阿增的姑娘,因为略有几分姿色所以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客人,不过也并没有什么桃色新闻。当时的饮食店除了新春里多少热闹一些,并没有惹动春心的因素。这样说来是够荒凉寂寥的了,不过饮食店的女招待们在新春里也会换上干净的和服、系上簇新的襻⑧。看到这些,当时的人们就会觉得春天到了。
过了正月后,二月也过了,三月也过了,路边的柳树一天更比一天葱郁起来,到了晚春四月,银座的路灯仍像是沉在雾霭底下,晚上依旧没有人出来闲逛。遇上出世地藏菩萨的缘日⑨才有些人气,不过每月也就3回。而当时交通不便,那几天里也难得见到大老远跑来的人,倒是有野狗在马路当中嬉戏。
如果今天的银座突然转暗再变成40多年前的样子的话,银晃党⑩一定会吃惊不已吧。
~~~~~~~~~~~~
注释:
① 那有名的柳树——明治10年,银座大道上栽种了第一批柳树,到明治17年,银座的行道树几乎都换成了柳树。柳树一度成了银座的标志。
② 门松——在日本,新年里家门口要摆上一对松竹的装饰品,这个装饰品叫做“门松”。
③ 铁道马车——在轨道上行驶的由马拉动的车。“东京马车铁道”从1882年(明治15年)开始营运,于1903年(明治36年)电气化,成了“东京电车铁道”。
④ 年贺邮便——日本有在新年寄贺年片的习俗,对此日本邮政推出名为“年贺邮便”的服务,12月15日~28日寄出的贺年片会被盖上1月1日的邮戳,并集中在1月1日送达。
⑤ 天金——位于银座的一家有名的天妇罗店
⑥ 咖啡店——咖啡店是在明治时代出现的新事物,曾在20世纪前半期变质为一种风月场所。
⑦ 吉川——疑为“古川”之误。
⑧ 襻——和服袖子宽大,为了便于活动而系上的一条带子叫做“襻”。通常的系法是把带子由肩膀穿过腋下并在背后交叉,并在另一侧腋下打结。
⑨ 缘日——意即“和神佛有缘的日子”,这一天通常会有庙会。
⑩ 银晃党——原文是“銀ブラ党”,可以理解为在银座闲逛、晃荡的人。不过“銀ブラ”另有一种解释是“銀座でブラジルコーヒーを飲む”,即“在银座喝巴西咖啡”,这里取前一种意思。
银座的大道上摆出夜市原本只限于夏季的7月、8月和冬季的12月这3个月,其他几个月没有夜市,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因此,当初秋的夜风吹过刨冰店的暖帘的时候,即便是银座的大马路也是冷冷清清的。闲逛的人自然是没有的,匆匆路过的多半是出门办事的人。虽然商店里亮着电灯,不过散发的光亮完全无法和今天的相提并论,那有名的柳树①的树荫下也是黑魆魆的。岔路里则几乎全部是民宅,所有的人家都使用lamp,所以路上就更昏暗了。
这个黯淡的银座在进入12月后突然明亮起来。大道的东侧就不用说了,西侧也摆满了小摊,这和今天的岁末一样。尾张町的转角和京桥边上出现了岁末集市,其他一些地方也卖起了风筝、羽子板等。这一个月里那一带热闹异常,来往的人摩肩接踵。20号以后人就更多了,27、28号开始夜市到了晚上10点、11点也灯火通明,除夕夜过了12点依旧人声鼎沸。
但是这热闹的集市只持续到除夕夜,天亮后一切又重归寂静。不过新年里的那几天在银座还是能见到这样一派初春的景象:所有的店门前都装饰着门松②、挂着国旗,路上回礼的人来来往往,铁道马车③满员行驶。在这个银座的人行道上有女孩子们聚在一起打羽子球、有小孩放风筝,没有人去制止想来也是因为他们对来往行人的影响并不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新年的热闹程度也是远远比不上今天的。大路上是这样,岔路里、河边上就更成了羽子球和风筝的天下,时不时的,还有万岁、狮子舞的队伍从他们中间通过。那时的银座周边仍留有江户的新春的残影。
新年里只有白天热闹,太阳下山后就冷清了。元旦开始路边就看不到小摊了。商店也早早打烊。会在路上徘徊的只有吃得醉醺醺的醉汉,过了晚上7、8点钟,银座大道就笼罩在一片黑暗中,只有铁道马车的声音间或传来。
和今天不同,当时没有年贺邮便④,人们大多老老实实地出门拜年,所以到正月初十为止马路上回礼的人来往穿梭不绝,每天天黑前都热闹得很。而天黑后,就如之前提到的那样变得冷冷清清,既没有人摆摊也没有人出来散步。寒冷的夜风中,昏暗的路灯沉没在黑暗里。现在即便是在郊外新开发的地区也见不到这样黑漆漆的、寂寞的年夜了吧。东京繁华中心的银座大道是这样一种景象,那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说起银座当时的饮食店,在银座大道的东侧有一家名为松田的料理店,其次有卖天妇罗的“大新”和“天虎”、荞麦面店“藪荞麦”、牛肉料理店“古川”、鸡肉料理店“大黑屋”,西侧有料理屋“千岁”、荞麦面店“福寿庵”,岔路里有有名的“天金”⑤、西餐店“清新轩”。大致就是这几家店,像今天的咖啡店⑥那样半是冲着玩乐去的地方一个也没有,只能老实地吃或喝。吉川⑦有一个名叫阿增的姑娘,因为略有几分姿色所以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客人,不过也并没有什么桃色新闻。当时的饮食店除了新春里多少热闹一些,并没有惹动春心的因素。这样说来是够荒凉寂寥的了,不过饮食店的女招待们在新春里也会换上干净的和服、系上簇新的襻⑧。看到这些,当时的人们就会觉得春天到了。
过了正月后,二月也过了,三月也过了,路边的柳树一天更比一天葱郁起来,到了晚春四月,银座的路灯仍像是沉在雾霭底下,晚上依旧没有人出来闲逛。遇上出世地藏菩萨的缘日⑨才有些人气,不过每月也就3回。而当时交通不便,那几天里也难得见到大老远跑来的人,倒是有野狗在马路当中嬉戏。
如果今天的银座突然转暗再变成40多年前的样子的话,银晃党⑩一定会吃惊不已吧。
~~~~~~~~~~~~
注释:
① 那有名的柳树——明治10年,银座大道上栽种了第一批柳树,到明治17年,银座的行道树几乎都换成了柳树。柳树一度成了银座的标志。
② 门松——在日本,新年里家门口要摆上一对松竹的装饰品,这个装饰品叫做“门松”。
③ 铁道马车——在轨道上行驶的由马拉动的车。“东京马车铁道”从1882年(明治15年)开始营运,于1903年(明治36年)电气化,成了“东京电车铁道”。
④ 年贺邮便——日本有在新年寄贺年片的习俗,对此日本邮政推出名为“年贺邮便”的服务,12月15日~28日寄出的贺年片会被盖上1月1日的邮戳,并集中在1月1日送达。
⑤ 天金——位于银座的一家有名的天妇罗店
⑥ 咖啡店——咖啡店是在明治时代出现的新事物,曾在20世纪前半期变质为一种风月场所。
⑦ 吉川——疑为“古川”之误。
⑧ 襻——和服袖子宽大,为了便于活动而系上的一条带子叫做“襻”。通常的系法是把带子由肩膀穿过腋下并在背后交叉,并在另一侧腋下打结。
⑨ 缘日——意即“和神佛有缘的日子”,这一天通常会有庙会。
⑩ 银晃党——原文是“銀ブラ党”,可以理解为在银座闲逛、晃荡的人。不过“銀ブラ”另有一种解释是“銀座でブラジルコーヒーを飲む”,即“在银座喝巴西咖啡”,这里取前一种意思。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