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女子的元气与大气
才情之外,才情之上 薛仁明
所谓才情,所谓聪明,果然,都是利弊互见,祸福相倚。有也好,无也罢,重点是,如何不为所执……
我的《孔子随喜》简体版发行后,网络上的反应,似乎不恶。对此评价,有网友颇感纳闷,便质疑道:“看作者照片,并不是个很有才情的人呀?!”
好眼力。
他说这话,真好。
我本非“很有才情”之人,这是事实,不必否认。如此大方承认,也无关乎谦逊。甚至,他若说,那作者根本就谈不上有才情;当然,这似乎令人颇,但是,恐怕我仍得诚实地招认,是呀!您说的没错。
愿意这么自曝其短,认真说来,原因之一,是我确实看过真正深具才情者。那可真是叹为观止,神乎其技哪!见了这种人,当下便能明白,世间有些人,真是只能用“天才”二字,方足形容。与之相较,我若还有那么一点点可疑的小聪明,的确,也都丝毫不足挂齿了;随便四舍五入,近似值都可以等于零。
然而,我的坦白承认,更根本原因,是这些年来,因见闻增广,遂日渐明白,所谓才情,所谓聪明,果然,都是利弊互见,祸福相倚。有也好,无也罢,重点是,如何不为所执。年少时,看事看表面,总眩惑于那才情的光彩夺人;而年事稍长,总算清楚,那光彩之后头,着实也阴影重重。深具才情者,多半不明白、不快乐;他们活得比驽钝如我者,辛苦许多。换言之,才情越多,生命常常就越不自在。懂了这理,我才很安然于自己的驽钝与不足。
聪明人的不快乐,关键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执著。
因为聪明,所以执著。
有一种聪明人,自认想得深,看得远,所以执念于自己的想法。于是,有执于所谓道德理想,有执于所谓知识概念,结果,作为道德君子,作为有识之士,他们容易生气,容易愤怒;许多事情,都不以为然,都看不惯。他们总有一抹忧郁,总是一脸严肃;不仅自己全身紧绷,旁人也跟着紧张。结果,人我不乐,举座不欢;而结果呢?却屡屡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唉!他们这就更加不快乐了。
另一种,是执著于得失输赢。他们从小聪明,有才干;向来,争竞之事,总出类拔萃,脱颖而出。他们斩将搴旗,战必胜,攻必克。因此,他们有掌声,有名望,有荣华富贵。他们习于拥有,他们惯于掌握。于是,这好胜之心,就催逼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既骄且吝”。好胜又聪明,爱赢又能赢,那么,他们焉能不骄?才情足以囊括一切,得失之心又重,既患得之,又患失之,那么,他们又焉能不吝?
孔子曾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事实上,真“有周公之才之美”者,能完全不骄不吝,着实困难。一般人,都很难跨越这个陷阱。而一旦落入这个陷阱,即使眼前再如何风生水起,再如何不可一世,终不经久,但凡时间拉长,他的结局下场,确实也都“不足观也”。
我年少读史,喜欢项羽。他才情绝世,深具英雄气概;他战场上所向披靡,横决四海,百千年后,读来依然令人心惊。但是,项羽盘盘大才,也因而目空一切,有我无人;才一开口,便是“彼可取而代也”。他有“周公之才之美”,却因“既骄且吝”,故而“妒贤嫉能”,不能纳才,不能容众,不能与天下万民闻风相悦。于是,不管再如何“力拔山兮气盖世”,终究,还是只能以悲剧收场。
刘邦不然。他本无甚才情,故而年纪一大把了,依旧一事无成。但是,他有才情以外的见识,更有聪明之上的穿透力。在关键时刻,刘邦会用关键人物,会采关键意见。聪明人考虑多,思虑心重,所以会优柔,常啰唆;刘邦不啰唆,决断力则无人能及。而且,他性情好,气度佳,宽、厚、通、豁,凡事容得下,凡事看得开。未起兵前,老爸数落他,萧何取笑他,“意豁然也”,他根本无所谓。迨楚汉相争,他屡战屡败,几次狼狈不堪,也似乎无关紧要。自己看了,都觉得好笑,再抬起头来,又是元气满满。
于是,他可成大事。
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现代人听不惯。但是,当年那无甚才情的刘邦,在起事之前,就从不与那些才情过剩的儒者书生打交道,反倒与这些“无才”女子多有来往。因为,这些女子,貌似无才,却远比那些满身才情者,更有元气,也更为大气。
女子的元气与大气,是因不为才情所执。有才也好,无才也罢,重点是,女子鲜因才情而既骄且吝。
因不执,故女子最有韧性,极柔弱而极坚毅。遇险罹难时,不像男人好强逞能以致脆弱易折,女子唯不愤不戾、不躁不急,终可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一如刘邦的屡挫不馁。
又因不执,故而女子的直觉能力最强。遭遇生命状况时,不像男人总在知识学问上纠缠不清,女子多不假思辨,当下清明,一如刘邦决断时的宛如天授。
昔日,山涛与嵇康、阮籍相契。那山涛之妻,借机仔细打量了嵇、阮二人,而后,对山涛言道,若论夫君之才情意致,实在比不上他们二位;但若真要与之为友,那么,就只能在见识与气度上,赢取他们的敬重了。
山涛之妻此言,貌似谦逊,实则自豪。
气度与见识,远远都比才情重要。这“无才”之女子,比那无数聪明俊彦,都心底明白。山涛之妻,了不得。
(原载2011年7月12日《东方早报》)
附文:谈《才情之外,才情之上》
女子的元气与大气,是因不为才情所执。有才也好,无才也罢,重点是,女子鲜因才情而既骄且吝。
谢翔:最后几段谈女子,句句都是结论,真是让人好一番琢磨!既然“女子鲜因才情而既骄且吝”,为什么还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呢?
薛仁明:“无才”当然不是真的毫无才能。若真的笨手笨脚、毫无见识的百无一用之人,不管是男是女,恐怕都没人会将他与“德”字联系在一起吧。
“无才”其实也就是不显才、不逞才罢了!老子说“无为”,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所有的作为,暧暧内含光,抱朴守拙,不刻意,没造作,一任自然,那就是“无为”。也正因如此,不添乱,不惹事,怎么做,怎么对,所以老子才会接着说,“无为而无不为”。女子因不显才、不逞才,故而再多的才情,都不会是负担,都让人看得舒服、看了清爽,这就是德。
老实说,男子无才更是德。只不过,女子天生有一种柔软,要她们不显才、不逞才,其实容易;但要男人完全做到这点,挺难。
谢:男女之间看到并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是一种内在的扩充。这也使我想到您在《一以贯之》一文中谈聪明与忠厚的问题。但同时我又会觉得,不管是男人与女人,还是聪明与忠厚,任何一端,其优点与缺点似乎都是同时并存的,像一个东西的一体两面,很难说要这个却不要那个。林谷芳老师曾说,“生命的修行往往是在两个矛盾现象上求得统和”。您如何看这矛盾?如何在这矛盾中求得统和?
薛:优缺点当然是同时并存。生命的修行,其实就是我们更常用的一个字眼——“修养”——该修就修,当养则养;修其太过,养其不足。聪明、忠厚,其实都是好事,但若太过,就难免有其限制。这个限制,通常不容易自知;聪明人尤其如此,因为聪明让他很能吃得开。吃得开,顺风顺水,就不容易察觉有什么问题,因此积习忒深,就很难翻转。若是出了状况,遇到横逆,他们凭借着聪明,又很容易自我开脱,轻易就归咎于别人,结果,他们常常越离越远,越老越不堪。
真要在两个矛盾面向中求得统和,首先,还是得要有个自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自知之明,很难,尤其真要澄澈透明,那其实已是究竟悟者的境地了。虽说困难,但在生活的每个当下,我们都还是得学会像看别人一样地看着自己;尤其,在起烦恼时,在出状况时,通常就是锻炼这个自知之明的最好机会。
谢:记得朱天文也说过“女子元气足”这样的话,至今不解,元气和才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薛:女子天生心性柔软,故而她们有元气;元气是一种含藏,是一种含蓄,含而蓄之;她们常常是不用学就懂得要含藏。男人不然,通常一有才情,就容易锋芒毕露,因此就易折、易断。女子因元气足,所以气长;你看老人最明显,老太太通常都活得比老先生好;相较之下,她们更容易自在从容。
谢:“元气是一种含藏,是一种含蓄,含而蓄之”,有点难懂。在我的生活经验当中,有时女人在消极的状态下,也会散发出一种颓废之气,比如近年流行的一些女性文学作品。另一面,我又时常会在许多男性身上看到一种朝气,充满力量和兴致的。是不是“元气”和“朝气”并不能画等号?
薛:你提的“女性文学作品”,她们描述的,当然多半是事实;但因为现代文艺过度聚焦于人性幽微,总像超强的聚光灯只打在一处,旁边更广大更宽阔的世界因而都视而不见了。于是,虽说她们所言,多是事实,但离真实的普遍样貌却有段不小的距离。
女子当然也有消极颓唐,但较诸男子,她们确实比较不容易大废不起,也不太会彻底自暴自弃。
朝气与元气多有关联,如果真要分而言之,那么,朝气多半是行动的,有作为的;元气则可以是在动之前,将动未动,是在浑沌的状态。女子比男子浑沌。
谢:元气是人人希望有的。但我有个疑惑:难道我们因此要使自己变得浑沌么?这好像很难让人接受。您是不是认为,人活世间,其实就是要保留一定的浑沌?
薛:人能保留一定的浑沌,肯定是件好事,所以庄子才要讲那个浑沌的故事。
小孩多浑沌,因此小孩可爱,也多有元气。现在小孩太早开发聪明,聪明过度外露,浑沌的状态太早被凿开,可是后天的智慧又来不及接上去,所以忧郁症的罹患年龄才会逐年下降。小孩看起来有些笨笨的,其实是好事。至于成人,浑沌既开,真要回去原来那种小孩的状态,其实已不可能,也没必要。浑沌既开,就要有智慧来弥补;要学会含藏,懂得内敛,不逞能,不使气;也要学会活在当下,不沾不黏,不思前不想后;其实,这都是在温养这第二度的浑沌。这第二度的浑沌当然有别于年幼的状态,但那种赤子之心,那种兴味盎然,以及你特别在意的元气饱满,却是一致的。
轉自薛仁明先生《人间随喜》一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64173/
才情之外,才情之上 薛仁明
所谓才情,所谓聪明,果然,都是利弊互见,祸福相倚。有也好,无也罢,重点是,如何不为所执……
我的《孔子随喜》简体版发行后,网络上的反应,似乎不恶。对此评价,有网友颇感纳闷,便质疑道:“看作者照片,并不是个很有才情的人呀?!”
好眼力。
他说这话,真好。
我本非“很有才情”之人,这是事实,不必否认。如此大方承认,也无关乎谦逊。甚至,他若说,那作者根本就谈不上有才情;当然,这似乎令人颇,但是,恐怕我仍得诚实地招认,是呀!您说的没错。
愿意这么自曝其短,认真说来,原因之一,是我确实看过真正深具才情者。那可真是叹为观止,神乎其技哪!见了这种人,当下便能明白,世间有些人,真是只能用“天才”二字,方足形容。与之相较,我若还有那么一点点可疑的小聪明,的确,也都丝毫不足挂齿了;随便四舍五入,近似值都可以等于零。
然而,我的坦白承认,更根本原因,是这些年来,因见闻增广,遂日渐明白,所谓才情,所谓聪明,果然,都是利弊互见,祸福相倚。有也好,无也罢,重点是,如何不为所执。年少时,看事看表面,总眩惑于那才情的光彩夺人;而年事稍长,总算清楚,那光彩之后头,着实也阴影重重。深具才情者,多半不明白、不快乐;他们活得比驽钝如我者,辛苦许多。换言之,才情越多,生命常常就越不自在。懂了这理,我才很安然于自己的驽钝与不足。
聪明人的不快乐,关键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执著。
因为聪明,所以执著。
有一种聪明人,自认想得深,看得远,所以执念于自己的想法。于是,有执于所谓道德理想,有执于所谓知识概念,结果,作为道德君子,作为有识之士,他们容易生气,容易愤怒;许多事情,都不以为然,都看不惯。他们总有一抹忧郁,总是一脸严肃;不仅自己全身紧绷,旁人也跟着紧张。结果,人我不乐,举座不欢;而结果呢?却屡屡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唉!他们这就更加不快乐了。
另一种,是执著于得失输赢。他们从小聪明,有才干;向来,争竞之事,总出类拔萃,脱颖而出。他们斩将搴旗,战必胜,攻必克。因此,他们有掌声,有名望,有荣华富贵。他们习于拥有,他们惯于掌握。于是,这好胜之心,就催逼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既骄且吝”。好胜又聪明,爱赢又能赢,那么,他们焉能不骄?才情足以囊括一切,得失之心又重,既患得之,又患失之,那么,他们又焉能不吝?
孔子曾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事实上,真“有周公之才之美”者,能完全不骄不吝,着实困难。一般人,都很难跨越这个陷阱。而一旦落入这个陷阱,即使眼前再如何风生水起,再如何不可一世,终不经久,但凡时间拉长,他的结局下场,确实也都“不足观也”。
我年少读史,喜欢项羽。他才情绝世,深具英雄气概;他战场上所向披靡,横决四海,百千年后,读来依然令人心惊。但是,项羽盘盘大才,也因而目空一切,有我无人;才一开口,便是“彼可取而代也”。他有“周公之才之美”,却因“既骄且吝”,故而“妒贤嫉能”,不能纳才,不能容众,不能与天下万民闻风相悦。于是,不管再如何“力拔山兮气盖世”,终究,还是只能以悲剧收场。
刘邦不然。他本无甚才情,故而年纪一大把了,依旧一事无成。但是,他有才情以外的见识,更有聪明之上的穿透力。在关键时刻,刘邦会用关键人物,会采关键意见。聪明人考虑多,思虑心重,所以会优柔,常啰唆;刘邦不啰唆,决断力则无人能及。而且,他性情好,气度佳,宽、厚、通、豁,凡事容得下,凡事看得开。未起兵前,老爸数落他,萧何取笑他,“意豁然也”,他根本无所谓。迨楚汉相争,他屡战屡败,几次狼狈不堪,也似乎无关紧要。自己看了,都觉得好笑,再抬起头来,又是元气满满。
于是,他可成大事。
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现代人听不惯。但是,当年那无甚才情的刘邦,在起事之前,就从不与那些才情过剩的儒者书生打交道,反倒与这些“无才”女子多有来往。因为,这些女子,貌似无才,却远比那些满身才情者,更有元气,也更为大气。
女子的元气与大气,是因不为才情所执。有才也好,无才也罢,重点是,女子鲜因才情而既骄且吝。
因不执,故女子最有韧性,极柔弱而极坚毅。遇险罹难时,不像男人好强逞能以致脆弱易折,女子唯不愤不戾、不躁不急,终可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一如刘邦的屡挫不馁。
又因不执,故而女子的直觉能力最强。遭遇生命状况时,不像男人总在知识学问上纠缠不清,女子多不假思辨,当下清明,一如刘邦决断时的宛如天授。
昔日,山涛与嵇康、阮籍相契。那山涛之妻,借机仔细打量了嵇、阮二人,而后,对山涛言道,若论夫君之才情意致,实在比不上他们二位;但若真要与之为友,那么,就只能在见识与气度上,赢取他们的敬重了。
山涛之妻此言,貌似谦逊,实则自豪。
气度与见识,远远都比才情重要。这“无才”之女子,比那无数聪明俊彦,都心底明白。山涛之妻,了不得。
(原载2011年7月12日《东方早报》)
附文:谈《才情之外,才情之上》
女子的元气与大气,是因不为才情所执。有才也好,无才也罢,重点是,女子鲜因才情而既骄且吝。
谢翔:最后几段谈女子,句句都是结论,真是让人好一番琢磨!既然“女子鲜因才情而既骄且吝”,为什么还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呢?
薛仁明:“无才”当然不是真的毫无才能。若真的笨手笨脚、毫无见识的百无一用之人,不管是男是女,恐怕都没人会将他与“德”字联系在一起吧。
“无才”其实也就是不显才、不逞才罢了!老子说“无为”,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所有的作为,暧暧内含光,抱朴守拙,不刻意,没造作,一任自然,那就是“无为”。也正因如此,不添乱,不惹事,怎么做,怎么对,所以老子才会接着说,“无为而无不为”。女子因不显才、不逞才,故而再多的才情,都不会是负担,都让人看得舒服、看了清爽,这就是德。
老实说,男子无才更是德。只不过,女子天生有一种柔软,要她们不显才、不逞才,其实容易;但要男人完全做到这点,挺难。
谢:男女之间看到并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是一种内在的扩充。这也使我想到您在《一以贯之》一文中谈聪明与忠厚的问题。但同时我又会觉得,不管是男人与女人,还是聪明与忠厚,任何一端,其优点与缺点似乎都是同时并存的,像一个东西的一体两面,很难说要这个却不要那个。林谷芳老师曾说,“生命的修行往往是在两个矛盾现象上求得统和”。您如何看这矛盾?如何在这矛盾中求得统和?
薛:优缺点当然是同时并存。生命的修行,其实就是我们更常用的一个字眼——“修养”——该修就修,当养则养;修其太过,养其不足。聪明、忠厚,其实都是好事,但若太过,就难免有其限制。这个限制,通常不容易自知;聪明人尤其如此,因为聪明让他很能吃得开。吃得开,顺风顺水,就不容易察觉有什么问题,因此积习忒深,就很难翻转。若是出了状况,遇到横逆,他们凭借着聪明,又很容易自我开脱,轻易就归咎于别人,结果,他们常常越离越远,越老越不堪。
真要在两个矛盾面向中求得统和,首先,还是得要有个自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自知之明,很难,尤其真要澄澈透明,那其实已是究竟悟者的境地了。虽说困难,但在生活的每个当下,我们都还是得学会像看别人一样地看着自己;尤其,在起烦恼时,在出状况时,通常就是锻炼这个自知之明的最好机会。
谢:记得朱天文也说过“女子元气足”这样的话,至今不解,元气和才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薛:女子天生心性柔软,故而她们有元气;元气是一种含藏,是一种含蓄,含而蓄之;她们常常是不用学就懂得要含藏。男人不然,通常一有才情,就容易锋芒毕露,因此就易折、易断。女子因元气足,所以气长;你看老人最明显,老太太通常都活得比老先生好;相较之下,她们更容易自在从容。
谢:“元气是一种含藏,是一种含蓄,含而蓄之”,有点难懂。在我的生活经验当中,有时女人在消极的状态下,也会散发出一种颓废之气,比如近年流行的一些女性文学作品。另一面,我又时常会在许多男性身上看到一种朝气,充满力量和兴致的。是不是“元气”和“朝气”并不能画等号?
薛:你提的“女性文学作品”,她们描述的,当然多半是事实;但因为现代文艺过度聚焦于人性幽微,总像超强的聚光灯只打在一处,旁边更广大更宽阔的世界因而都视而不见了。于是,虽说她们所言,多是事实,但离真实的普遍样貌却有段不小的距离。
女子当然也有消极颓唐,但较诸男子,她们确实比较不容易大废不起,也不太会彻底自暴自弃。
朝气与元气多有关联,如果真要分而言之,那么,朝气多半是行动的,有作为的;元气则可以是在动之前,将动未动,是在浑沌的状态。女子比男子浑沌。
谢:元气是人人希望有的。但我有个疑惑:难道我们因此要使自己变得浑沌么?这好像很难让人接受。您是不是认为,人活世间,其实就是要保留一定的浑沌?
薛:人能保留一定的浑沌,肯定是件好事,所以庄子才要讲那个浑沌的故事。
小孩多浑沌,因此小孩可爱,也多有元气。现在小孩太早开发聪明,聪明过度外露,浑沌的状态太早被凿开,可是后天的智慧又来不及接上去,所以忧郁症的罹患年龄才会逐年下降。小孩看起来有些笨笨的,其实是好事。至于成人,浑沌既开,真要回去原来那种小孩的状态,其实已不可能,也没必要。浑沌既开,就要有智慧来弥补;要学会含藏,懂得内敛,不逞能,不使气;也要学会活在当下,不沾不黏,不思前不想后;其实,这都是在温养这第二度的浑沌。这第二度的浑沌当然有别于年幼的状态,但那种赤子之心,那种兴味盎然,以及你特别在意的元气饱满,却是一致的。
轉自薛仁明先生《人间随喜》一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6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