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从读书开始 ——思南公馆读书会后
思南公馆有个莫言题名的“思南文学之家”,已经举办过多次活动了,多是零敲碎打,在读者群里影响不大。从本月开始,每逢周六便会开设书市,并举行与作家的见面会或者讲座等活动。上星期六的第一个活动是主题为“让过去告诉未来”的读书会,王安忆主持,孙颙主讲。
这里的报告会我参加过多次,见过了贾平凹等作家。根据我的经验,提前半小时去,位子不一定坐得上,可是站着听的地方肯定有。然而这一次,“老鬼失匹”,早去了一个钟头,队伍已经排到下街沿了。不一会儿,我往后面看看,队伍的尾巴已经甩到另一条巷子里去了。进场了,放人放到我这儿,是“老先生,慢一慢”了。难道我就这样不济?等了很久,正郁闷,保安过来,从我开始数了9个人领入会场;一领就领到了第二排,先进场的读者坐在第三排,羡慕地轻呼:“坐贵宾席……”。想想“老鬼的额骨头”还是蛮高的呀!
放下心,看看读者的组成,三分之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排在最前面的倒是老人。后来知道,参加者的踊跃大大超过了组织者的想象,许多人都被挡在门外了。新锐作家毛尖惊呼:“好像回到(上世纪)80年代了!”
读书会上孙颙介绍了自己新作《漂移者》和《拍卖师阿独》。他和王安忆等都是从“知青作家”起家的,从写自己的知青生涯开始,再写自己熟悉的人,现在却在不断开掘新的领域。在我的心目里,他们都是上海这个奇幻的城市的“权威诠释者”,尤其王安忆,在对城市风情的把握上,评论界把她看成又一个张爱玲,是很有道理的。而孙颙,一直是个文化官员,担任过市作协的党组书记、市出版局长和党委书记,现在退休了。不知在台上是什么样子,他现在岂止是没有“官相”和“官气”,皱皱的西装和松松垮垮的领结,怎么看都像是邮局的小职员!王安忆说,听你讲话几十年最多的一句就是“什么时候开会,开什么会”,现在总算可以跟你谈谈作品和文学了。而孙颙也坦率地说,如果自己还当官,作品写不好,也不可能来这儿谈文学了。
由于没有看过孙颙的新作,所以我听他俩的对话和其他发言,更着力于思想上片羽灵光的捕捉。有读者直率的指出孙颙的作品给人的印象不深,孙颙也承认自己性格比较中庸,并表示不当官了,以后作品可以更加放开来写了,但还是很怕别人对号入座,尽管一开始就说明“纯属虚构”。王安忆是以笔触大胆和出格而著称的,她说作家们其实在生活里都很胆小怕事,他们的胆子都放到作品里去了。写作是一种发泄,阅读是一种寄托。喜欢写和喜欢读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都有一条超越自己的通道。80年代,那个思想突破牢笼的年代,作家写一篇红一篇,《伤痕》、《班主任》、《大墙下的红玉兰》、《绿化树》、《铺花的歧路》……每一篇都打开了一个禁区,现在想想还是热血沸腾。但时代变了,王安忆说,再不要去做时代的引领者了;相反,作家永远是落伍者。这话有点感伤和无奈,因为作家在现实生活里确实被边缘化了。可我觉得“边缘化”好,站在时代大潮的边缘,倒可以更加从容、细腻地来观察、咀嚼时代,因此文学和作家就显得更加亲切和接地气了。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 ,这才会有莫言、贾平凹、阎连科,还有眼前这位王安忆哪!
读书会的主题是“让过去告诉未来”,“告诉”什么呢?孙颙再三说了,要相信理性;即使在最缺少理性的年代,也要相信那是暂时的,理性总归会回归的。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正常的、非理性的总会过去。我们都不要悲观。
读书会来了不少作家,王小鹰、王周生、孙甘露、陈丹燕、小白……都坐在我的前面。我早过了崇拜谁的年龄,但我对他们呕心沥血的劳动充满感谢和敬意。他们看来都是普普通通,可真佩服他们思想的深邃和驾驭语言的纯熟。时代不能没有灵魂,思想怎能没有辛勤的耕耘者呢!
每个座位上放着一本装帧极精美的杂志《海上思南》,说这是一个“离都市很近,离喧嚣很远”的地方,说这里有着“大城市少见的小尺度,小天地难得的大视野”,说这里可以充分地享受慢生活。这些广告语写得真漂亮,可是我想笑着告诉你,当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你的慢生活就开始了。思南公馆,咖啡和书卷的清香都应该是上海的“体味”呀。
这里的报告会我参加过多次,见过了贾平凹等作家。根据我的经验,提前半小时去,位子不一定坐得上,可是站着听的地方肯定有。然而这一次,“老鬼失匹”,早去了一个钟头,队伍已经排到下街沿了。不一会儿,我往后面看看,队伍的尾巴已经甩到另一条巷子里去了。进场了,放人放到我这儿,是“老先生,慢一慢”了。难道我就这样不济?等了很久,正郁闷,保安过来,从我开始数了9个人领入会场;一领就领到了第二排,先进场的读者坐在第三排,羡慕地轻呼:“坐贵宾席……”。想想“老鬼的额骨头”还是蛮高的呀!
放下心,看看读者的组成,三分之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排在最前面的倒是老人。后来知道,参加者的踊跃大大超过了组织者的想象,许多人都被挡在门外了。新锐作家毛尖惊呼:“好像回到(上世纪)80年代了!”
读书会上孙颙介绍了自己新作《漂移者》和《拍卖师阿独》。他和王安忆等都是从“知青作家”起家的,从写自己的知青生涯开始,再写自己熟悉的人,现在却在不断开掘新的领域。在我的心目里,他们都是上海这个奇幻的城市的“权威诠释者”,尤其王安忆,在对城市风情的把握上,评论界把她看成又一个张爱玲,是很有道理的。而孙颙,一直是个文化官员,担任过市作协的党组书记、市出版局长和党委书记,现在退休了。不知在台上是什么样子,他现在岂止是没有“官相”和“官气”,皱皱的西装和松松垮垮的领结,怎么看都像是邮局的小职员!王安忆说,听你讲话几十年最多的一句就是“什么时候开会,开什么会”,现在总算可以跟你谈谈作品和文学了。而孙颙也坦率地说,如果自己还当官,作品写不好,也不可能来这儿谈文学了。
由于没有看过孙颙的新作,所以我听他俩的对话和其他发言,更着力于思想上片羽灵光的捕捉。有读者直率的指出孙颙的作品给人的印象不深,孙颙也承认自己性格比较中庸,并表示不当官了,以后作品可以更加放开来写了,但还是很怕别人对号入座,尽管一开始就说明“纯属虚构”。王安忆是以笔触大胆和出格而著称的,她说作家们其实在生活里都很胆小怕事,他们的胆子都放到作品里去了。写作是一种发泄,阅读是一种寄托。喜欢写和喜欢读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都有一条超越自己的通道。80年代,那个思想突破牢笼的年代,作家写一篇红一篇,《伤痕》、《班主任》、《大墙下的红玉兰》、《绿化树》、《铺花的歧路》……每一篇都打开了一个禁区,现在想想还是热血沸腾。但时代变了,王安忆说,再不要去做时代的引领者了;相反,作家永远是落伍者。这话有点感伤和无奈,因为作家在现实生活里确实被边缘化了。可我觉得“边缘化”好,站在时代大潮的边缘,倒可以更加从容、细腻地来观察、咀嚼时代,因此文学和作家就显得更加亲切和接地气了。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 ,这才会有莫言、贾平凹、阎连科,还有眼前这位王安忆哪!
读书会的主题是“让过去告诉未来”,“告诉”什么呢?孙颙再三说了,要相信理性;即使在最缺少理性的年代,也要相信那是暂时的,理性总归会回归的。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正常的、非理性的总会过去。我们都不要悲观。
读书会来了不少作家,王小鹰、王周生、孙甘露、陈丹燕、小白……都坐在我的前面。我早过了崇拜谁的年龄,但我对他们呕心沥血的劳动充满感谢和敬意。他们看来都是普普通通,可真佩服他们思想的深邃和驾驭语言的纯熟。时代不能没有灵魂,思想怎能没有辛勤的耕耘者呢!
每个座位上放着一本装帧极精美的杂志《海上思南》,说这是一个“离都市很近,离喧嚣很远”的地方,说这里有着“大城市少见的小尺度,小天地难得的大视野”,说这里可以充分地享受慢生活。这些广告语写得真漂亮,可是我想笑着告诉你,当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你的慢生活就开始了。思南公馆,咖啡和书卷的清香都应该是上海的“体味”呀。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