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评论】原创设计的“误会”
![]() |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传统社会或者说帝制社会时期,中国是没有当下津津乐道的所谓设计这个行业的。那时候,人们不会过问王公贵族的殿堂,或是某个庙宇乃至器物是谁设计的,即便有人以此为生,多数是权贵们豢养的门客而已。时至半个世纪前,我们也常常将某个作品的作者这样描述:集体创作。
长此以来,人们习惯于在一个没有作者的环境下品评空间、物件,亦或是行为,记忆的更多是作品的主人。不知不觉,养成习惯,不管是做事的,还是说事的,相安无事,各取所需。
过去,艺术的创作并非一般人所能及,它需要经过特别训练的、或者天才的人完成,需要在神的旨意或超级权力控制下,创作是在虔诚和敬畏的状态中进行,我们能欣赏到的文化遗产大都是这样的结果,而能称之为设计的基本属于手艺的范畴。
设计的原创性,是在工业社会以后的话题,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个体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舌头根子下面,人们开始特别关心“原创”的问题,它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空间,某个区域设计状况已经是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发展是朝向未来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时间的脉络上,越是临近的东西越有魅力,越值得关心。而那些经典已经无可动摇地矗立在那里,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所以,关心“当下”便成为人们生活的重点。但是,“当代”又是一个极不确定的环境,什么事都在发生,什么事又没有发生。某种论断、某些资讯并不能直接对应真实的世界。在复杂的信息中谈论设计,是一种很纠结的状态,现实中充满了质疑,再面向古代寻找创作的逻辑或信息,被认为是可怜的,不断在未知中发现,是很好的应对方式。原创设计即在庞杂的信息环境中,建立独特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原创的意义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建构新视角。
西方人比较早地察觉到社会发展的动向,于是,有尼采高喊“上帝已死”,波特莱尔鼓吹“恶之花”,杜尚便拿小便斗作为艺术创作,安迪沃霍尔开始将商业与艺术创作嫁接,博伊斯喊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名单还可以写上很多人……文化现代性语境中最为重要的个体自主性被极大地释放出来。现代社会鬼魅的吸引力冲击一切旧有的关系和结构。马克思洞察秋毫,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经济关系的变化,现在看来,不无道理,经济发展制造出许多新关系。
没有“上帝”,没有皇权,“民主”化的人们忙于在真实或虚拟的关系中定义自己的位置,自谋出路,给自己贴上各种艺术的、文化的标签,这样,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才有坐标,不至于被淹没掉。“原创”被看成最重要的标签,不然,会有数以万计的人拿着小便斗去参加展览,米兰设计周中的作品可以不出一个月就山寨出来。
其实,“原创”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由一群传统文化颠覆者建构的现代文化极大地降低了“原创”的技术门槛,在全球范围内,每天发生不计其数的设计和创作事件,谁第一时间贴上“原创”的标签,谁获利,所以,贴标签比创作更重要。原来,“原创”如此脆弱!因为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分得现代社会下的信息红利。即便是孔子或者亚里士多德在现代社会,也可能没有那么伟大,因为,在没有来得及成为伟人之前,他们的思想已经被下载和共享了,伟大的人物可能得益于信息的不对称。
转回头看看国内,正处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转变的动荡期,转型可能还处于工业社会早期阶段,而眼前消费社会表现只不过是假象而已。许多国人对于设计的基本思维还停留在“集体创作”的温床上,过去,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集体创作”积蓄后备力量,这种不强调自我的培养目标,生产出大量的有技能、无思想判断的“人才”,他们骨子里希望依附在一个体制里存活。但是,体制突然不需要这么多人了,如何活下去?只好转向庞大的市场,而市场又是以获利为目的,两种负能量勾结,众多有技能的人参与山寨化生产,如鱼得水,于是山寨设计既快速又生动,谁会管它的“原创性”。尽管各种声音都在呼唤“原创”,但是在缺乏思想根基的环境下,在利益面前,对“原创”的渴望有点像醉鬼们四处寻找处女过夜一样滑稽。
说白了,当下中国设计原创的缺失,根源在于社会文化结构的失衡,我们还没有对“文化现代性”这个话题的全民共识,文化的活力不够,导致设计层面的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原创”。近几年,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讨论热度不减,可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似乎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才是“创造”,或曰“原创”。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讨论,其一,必须清楚,原创设计与造型无关,原创之所以诱人,在于思想或者说解读世界的方式,简单说是一个教“ idea”的东西,即便是形状类似,如果思想方式不同,也可以称之为原创。同时要注意,现代信息社会对原创的评价多多少少屏蔽了一些建造层面的问题,这会使原创看起来不是那么扎实,倒也无妨,我们正处在一个感官即真实的时代吗!
其二,当人们呼唤“原创”的时候,便会有一群人以反叛角色出场,否认技术、否认生产、否认功能,与市场对抗,蔑视资本。认为资本立场宣扬的实用和效益是保守的,缺乏上进心的东西。这样导致设计精英们与资本家的对抗。“原创”仅仅停留在一个精英圈子里面,但是,这正是讨论“原创”问题的悖论,其实,世俗社会正在不遗余力的模仿精英的行为,迅速将其“商品化”。形成对于“原创”的一次次误读,波德莱尔的那朵著名的“恶之花”也不能解释中国的山寨奇葩。
其三,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资产丰厚的国家,原创设计的指向很容易回头看,从传统里淘金,或者指向手工艺的状态,返朴归真,走向田园诗般的状态,想借手艺的奇缺和独特达到“原创”的境界。这是一种昙花一现的精彩,与产业无关。面对各种未知的岔路口,逃避现实不是好的办法。
这样说来,原创设计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倒也不必如此悲观,现代社会发展给设计行业提供了极大的机会,反倒是我们过于陷在一个狭小的洞口看待设计了,“原创”不仅仅是设计这个操作性很强的领域要关注的问题,跳出来看,设计只是个表层问题。原创设计不是归隐山林,老死不相往来的逃避,或仅对表面形状雷同大肆抨击,这未必就能改变现状。原创设计是个文化建构问题,是在社会文化结构发展成熟后能迎刃而解的事物,给原创设计点时间,我们坚持,我们熬着,会走过荆棘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