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故乡即是故乡
《布鲁克林》的主题是关于人的归宿的。大部分人把这个归宿称为“故乡”,但我们心目中真正的故乡,未必是现实地理意义上的故乡,甚至有时故乡已不再指向任何具体的地点,而成为虚无缥缈的存在。
在书中,艾丽斯从她出生成长的爱尔兰小镇到美国布鲁克林谋生,在陌生的城市,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那种孤独感,想必每一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曾或多或少感受过。最大的孤独莫过于感到这个世界与你无关,它既不需要你,也不关注你,你就像一颗被随意丢弃的棋子漂浮在海面上,你的命运除了自己之外,再没有第二个人关心。如果今天你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第二天商店还会找到另一个营业员接替你的位置,房东太太将会找到新的房客,甚至其他心胸狭窄的姑娘们也能迅速把嫉妒或排挤的目光投向他人。没有什么是为你而生的,也没有什么会因为你的离去而改变。但是当艾丽斯在布鲁克林参加舞会,遇见了托尼,一切都改变了。最重要的不是她获得了爱情,而是她获得了仅仅属于她自己的,为她而存在的事物。她在布鲁克林的存在,对托尼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她从这一点出发,重新与这个城市建立了联系,因而布鲁克林就渐渐代替家乡,成为了她的归宿。但当她因为姐姐去世而回到家乡探望母亲时,家乡生活的记忆重新复苏,她从格格不入到游刃有余,而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又为她在家乡赢得了新的地位。布鲁克林的一切像梦一般逐渐变得模糊,就连她与托尼的秘密结婚也失去了真实感。从爱尔兰到美国再到爱尔兰,故乡的概念在艾丽斯心中一再变换,在这个变换过程中,她也不知不觉成为了夹缝中的人,在爱尔兰小镇的古老保守与美国现代化意识间摇摆不定,注定要过一种无法兼顾,总是带有缺憾的生活。
作为一个先后在五个城市生活过的人,故乡在我心中的概念,比艾丽斯更为复杂。到一个新的城市,转学,搬家,或是换工作,结识新的朋友,这些经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再重复和更新。托宾用无比细腻贴切的笔法描述的异地的孤独感,对我来说如此熟悉,以至于我几乎要为艾丽斯的恐惧而呼喊出来。到这里来以后,有一段时间我每天睡前和醒来所感到的恐惧与绝望,正与此相似,只是这种感受对艾丽斯而言是混沌难表的,对我却是非常清晰明了的,正因为它清晰明了,就显得更加可怕。现在我依然能感到它的力量,似乎时刻寻找空隙重新捕捉我这个猎物。当我出差去北京时,我就像梦游症患者,被七年多那巨大的梦境召唤而不能自拔。每次我站在那个繁华与苍茫并置的北方城市里,就好像处于过去痛苦回忆的延长线上,不由自主地要一直走下去。而回到成都,我体会到的是青春期的挣扎和喜悦留下的印记,虽然我并不喜欢这座城市,但它灰色色调下的一切似乎仍然是我能够熟悉和掌握的。去年有一个机会去海南,混乱的交通让我恐慌,但我童年住过的地方和学校依然保留着,那个停留在最幸福单纯时光里的我,就像虚构小说里的人物,我阅读有关她的一切,那一切似乎是属于另一个人的。
这个被形态各异的城市塑造出来的我,来到这里,感受是复杂的。这里有与海南相似的,南方海滨的气息,但它的古老和保守却与北京的现代意识和成都的宽容氛围截然相反。我来到这里,也许是希望重新以童年时纯真悠然的方式度过后面的人生,但我已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小姑娘了,存留在我心中的也许只是她的影子。对于我来说,甚至生于斯张于斯的家乡也是不存在的。我的成长历程碎裂成几块,散落在不同之处。对于我来说,没有故乡即是故乡。这个观念在这个地域、家族意识尤为浓厚的城市,显得尤其格格不入。人们无法理解,我无论到达哪里,都只是拼图一角,永远不会有站在一张完整图画上的时候了。但至少我找到了风筝的线,在我最近去北京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到了那种简单而巨大的力量,感到被我抛在后面的那个海滨城市有我的家,它没有因为距离而重新变得飘渺,它具有了实实在在的分量。这种分量使我得以摆脱回忆牵扯,甚至那些更早的回忆,我都要一一丢下,把它们仅当做别人的故事。我没有故乡,线在哪,哪里就是我的故乡。但更深入其中,如果有一天我能真正体会到万物归于的那个“一”,体会到我和万物本是一体,那就不再有疏离,不再有忽视和冷漠,也不再有陌生与熟悉之分,因为一切皆在我体内,一切也皆是我本身,无论到哪里,我都带着整个世界以及它的每一个碎片。到那时,完整的地图将会展开,那是夹缝中的人得以安身之处。
在书中,艾丽斯从她出生成长的爱尔兰小镇到美国布鲁克林谋生,在陌生的城市,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那种孤独感,想必每一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曾或多或少感受过。最大的孤独莫过于感到这个世界与你无关,它既不需要你,也不关注你,你就像一颗被随意丢弃的棋子漂浮在海面上,你的命运除了自己之外,再没有第二个人关心。如果今天你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第二天商店还会找到另一个营业员接替你的位置,房东太太将会找到新的房客,甚至其他心胸狭窄的姑娘们也能迅速把嫉妒或排挤的目光投向他人。没有什么是为你而生的,也没有什么会因为你的离去而改变。但是当艾丽斯在布鲁克林参加舞会,遇见了托尼,一切都改变了。最重要的不是她获得了爱情,而是她获得了仅仅属于她自己的,为她而存在的事物。她在布鲁克林的存在,对托尼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她从这一点出发,重新与这个城市建立了联系,因而布鲁克林就渐渐代替家乡,成为了她的归宿。但当她因为姐姐去世而回到家乡探望母亲时,家乡生活的记忆重新复苏,她从格格不入到游刃有余,而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又为她在家乡赢得了新的地位。布鲁克林的一切像梦一般逐渐变得模糊,就连她与托尼的秘密结婚也失去了真实感。从爱尔兰到美国再到爱尔兰,故乡的概念在艾丽斯心中一再变换,在这个变换过程中,她也不知不觉成为了夹缝中的人,在爱尔兰小镇的古老保守与美国现代化意识间摇摆不定,注定要过一种无法兼顾,总是带有缺憾的生活。
作为一个先后在五个城市生活过的人,故乡在我心中的概念,比艾丽斯更为复杂。到一个新的城市,转学,搬家,或是换工作,结识新的朋友,这些经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再重复和更新。托宾用无比细腻贴切的笔法描述的异地的孤独感,对我来说如此熟悉,以至于我几乎要为艾丽斯的恐惧而呼喊出来。到这里来以后,有一段时间我每天睡前和醒来所感到的恐惧与绝望,正与此相似,只是这种感受对艾丽斯而言是混沌难表的,对我却是非常清晰明了的,正因为它清晰明了,就显得更加可怕。现在我依然能感到它的力量,似乎时刻寻找空隙重新捕捉我这个猎物。当我出差去北京时,我就像梦游症患者,被七年多那巨大的梦境召唤而不能自拔。每次我站在那个繁华与苍茫并置的北方城市里,就好像处于过去痛苦回忆的延长线上,不由自主地要一直走下去。而回到成都,我体会到的是青春期的挣扎和喜悦留下的印记,虽然我并不喜欢这座城市,但它灰色色调下的一切似乎仍然是我能够熟悉和掌握的。去年有一个机会去海南,混乱的交通让我恐慌,但我童年住过的地方和学校依然保留着,那个停留在最幸福单纯时光里的我,就像虚构小说里的人物,我阅读有关她的一切,那一切似乎是属于另一个人的。
这个被形态各异的城市塑造出来的我,来到这里,感受是复杂的。这里有与海南相似的,南方海滨的气息,但它的古老和保守却与北京的现代意识和成都的宽容氛围截然相反。我来到这里,也许是希望重新以童年时纯真悠然的方式度过后面的人生,但我已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小姑娘了,存留在我心中的也许只是她的影子。对于我来说,甚至生于斯张于斯的家乡也是不存在的。我的成长历程碎裂成几块,散落在不同之处。对于我来说,没有故乡即是故乡。这个观念在这个地域、家族意识尤为浓厚的城市,显得尤其格格不入。人们无法理解,我无论到达哪里,都只是拼图一角,永远不会有站在一张完整图画上的时候了。但至少我找到了风筝的线,在我最近去北京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到了那种简单而巨大的力量,感到被我抛在后面的那个海滨城市有我的家,它没有因为距离而重新变得飘渺,它具有了实实在在的分量。这种分量使我得以摆脱回忆牵扯,甚至那些更早的回忆,我都要一一丢下,把它们仅当做别人的故事。我没有故乡,线在哪,哪里就是我的故乡。但更深入其中,如果有一天我能真正体会到万物归于的那个“一”,体会到我和万物本是一体,那就不再有疏离,不再有忽视和冷漠,也不再有陌生与熟悉之分,因为一切皆在我体内,一切也皆是我本身,无论到哪里,我都带着整个世界以及它的每一个碎片。到那时,完整的地图将会展开,那是夹缝中的人得以安身之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rachel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夜晚的动物 (24人喜欢)
- 翻译小练习:节录,一个女人的斗争和脱变 (4人喜欢)
- 练狗的奖励机制也适用于人吗? (3人喜欢)
- 狗为什么会攻击?咬人的狗是恶犬吗? (112人喜欢)
- 关于圣诞节的有趣知识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