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不让廊桥成遗梦
文/ 艾晨 图/艾晨 颍川陈
清流,古为驿站,旧属汀州,今归三明。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大宋提刑官王祖道“行郡”至此,“爱其山明水秀”,送奏报朝廷设县,以“清溪环绕,碧水洄流”而名“清流”。既有清流环绕,自该遇水搭桥,遂将山河贯通。又因清流山林茂盛,原材充足,客家文化浓郁,清流廊桥所承深远,就此闻名。
廊桥乃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回溯两千多年历史长河,廊桥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没落于近代。走进清流客家山村小寨,青山碧水环绕,小桥流水人家,风光旖旎秀色迷人。别具一格的客家风水廊桥,为客家山村整体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妩媚。
清流县城:九龙桥
九龙桥跨河而过,大气堂皇,宛如水上宫殿一般,有雕栏,有亭阁,为三楼五开间廊庑建筑。因坐落县城之中,祭祀功能弱化,交通、休闲及文化功能突出。 于2010年1月16日竣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交通工具的廊桥亦被赋予多样化的功能,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件将建筑、宗教、彩绘、雕刻、书法等中国文化元素和谐地与融为一体的艺术品。
一切景语皆情语,廊桥延绵出千年的古典美,廊桥和山水人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张古意盎然的画作,呈现出典型的东方审美情趣。
温郊乡梧地村:西湖桥
梧地原名“苏洋”。清代顺治年间,只有寥寥数家,与包地毗邻。不久之后,人口增加,遂开拓土地,扩建房舍,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吾地。“吾地”是“吾李氏开辟之地”之意,故称。后因盛产梧桐,再改名为“梧地”至今。
因在修缮,我们无缘得见西湖桥真容。在前人的描述中,西湖桥画栋雕梁,古色古香。廊桥檐柱雕刻精美,图案造型逼真传神。廊中设有神龛,供奉真武祖师神位。一涧清泉潺潺流出,逶迤通向芹口。前面是一片宽广平旷的绿野、良田,四周风景,美不胜收。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溪涧纵横,水清泉冽。廊桥左方有一古塔,塔周有湖,湖光塔影相映成趣。廊桥右前方李氏宗祠,古雅恢宏。
据村中长老说:“过去塔的左右山岗上,古木参天,盛暑炎夏,虽在田间劳动汗流浃背,一到西湖桥上,数阵清风,烦暑全消,真有神仙飘然之乐。” 只惜十年动乱时期,古树砍伐甚多,现在仅剩稀疏数株,与古塔相映成景。
(摄影:颍川陈)
田源乡:桂隆桥
桂隆廊桥于2011年11月动工建设,2012年07月建成。总造价30多万元,由民间集资兴建,是清流县乡村民间鼎建的第一座传统文化廊桥。桥全长25.2米,桥面宽4.36米,为平桥结构。依照清流客家特有的风水案桥风格设计,纯木建造,为三楼五开间廊庑建筑,四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当心间设神龛,顶为花式螺旋藻井,四龙启柱,恢弘壮丽,是集聚集观赏性、娱乐性、适用性和标志性于一体的仿古式廊桥建筑。廊桥的落成也将为田源乡的乡土文化画卷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暖水村:龙济大桥
龙济大桥如今貌不惊人,其实也有数百年历史。据村里人介绍,以前此桥全为木制,雕梁画栋,颇为精美。后来失火,1994年原地重建,虽精美不复,仍为村中重地。桥上供奉观音,迄今香火不断。村民逢年过节、家有喜事,皆来此祭拜。
与许多华丽的廊桥相比,这座古老的廊桥简陋得可以忽略。虽然不起眼,我们依然可以搜寻到廊桥初始状态的蛛丝马迹。客家风水廊桥向来有交通功能和风水作用,讲究锁水聚气,倚重拦财聚宝。廊桥主要建在村口小河流出的地方,建筑一般为石、砖、木结构。廊桥建筑艺术与地形风水相承,依山形水势走向,巧妙与山水自然融合,建筑独特,造型优美,极具客家特色,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民聪明才智和鲜明的建桥艺术风格。
大横溪:无名廊桥
大横溪这座无名廊桥在古道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细细想来,农作的乡邻、赶考的举子、忙碌的商贾、离乡的游子皆曾在此驻足停留,淡忘了辛酸愁苦,留下了踌躇希望,也留下了一桥的故事。
廊桥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桥庙结合”,为了表达对神的敬重,工匠在廊屋中间加建歇山顶式檐,或者是高大的阁楼,仿佛在廊屋上戴了一顶官帽。桥中设置神龛,供奉观音、关公、平水王、文昌君、妈祖、土地神、社公等神佛雕塑或者画像,廊柱上挂满了难以解读的神秘符箓。神佛的位置大多都趋于廊桥的中心位置,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灵上都最好地突出神圣感。
温郊乡:昌福廊桥
昌福廊桥于2013年12月建成,总投资70多万元,位于温郊乡下段溪上,全长32米、宽6米,为单孔拱桥,依照客家传统特有的风水廊桥风格设计,纯木建造,为三楼五开间廊庑建筑,顶为花式螺旋藻井,飞檐翘角,造型独特,是集观赏性、娱乐性、适用性和标志性于一体的仿古式廊桥建筑。
(图片缺)
赖坊乡:文昌桥
赖坊被誉为闽西客家古民居的“活化石”,已经被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昌桥建在村口的文昌溪上,建成之后,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精巧的手工制作如行云流水,宜诗宜画,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古朴优雅的现代建筑。
据悉,自赖坊建村伊始,为了防风煞,保一方平安,赖坊老祖先就在村庄东北部建“万寿桥”,筑“七星连墩”,封土树樟。由是,赖坊世代富足,人文蔚起,代有簪缨,历近千年而长盛不衰。可惜“七星连墩”夷于猛水,千年格局,至此无存,令人扼腕。为了完成老百姓重建赖坊廊桥的夙愿,2013年拟建赖坊文化廊桥,总造价为58万元,纯木结构,为开轩式廊屋桥,长36米,宽7.5米,四柱九开间,起三楼,当心间顶设重楼,桥中心设神龛,供奉九龙尊王。该桥将由民间工艺大师严格按古代“营造法式”建造,满工雕刻,兼具休闲娱乐、便利交通、打醮荣神等功能。
(摄影:颍川陈)
嵩口镇:围埔廊桥
围埔廊桥位于村水口,建筑古朴庄重,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民国,具有很高的文物观赏价值。
每一座古廊桥其实都承载了许多重要角色:它们是休憩场所、是祭祀宗庙,是交易市场、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在百姓心目中,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
(摄影:颍川陈)
余朋乡:东坑廊桥
东坑村是个古老的村庄,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村里有多座旧祠堂和书院,历代人才济济,明代出仕者13人,清初外出做官有5人,明清时有庠生以上的读书人达80多人。
历经多少风雨,廊桥古朴雄姿风韵犹存。
(摄影:颍川陈)
流连客家风水廊桥,静听桥下流水潺潺,欣赏田野秀丽风光,静坐于楼阁间,清风送爽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据悉,廊桥亦是纯朴热情的客家人乐善好施的地方,炎夏季节里,备好茶碗,泡好一桶解暑凉茶,供来往行人解渴。廊桥的兴建,凝聚了全村人热情、人力和财力,是客家团结协作的表现,寄托客家人向往富贵发达的美好意愿,同时也期望廊桥能保祐一方乡民出入平安,财运兴旺。
注释:
庑:在高台基址上,周边连续建屋,以围成一个内向空间的院落,其周长屋,即古文献所谓的“庑”。奴隶制时代的庑,是一种防御性的设置。后世,宫廷外周更加筑宫墙、宫城,而庑作为一种设置,一直被保留下来。
“廊庑”泛指在屋檐下面、正殿两侧或独立有屋顶覆盖的通道。
清流,古为驿站,旧属汀州,今归三明。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大宋提刑官王祖道“行郡”至此,“爱其山明水秀”,送奏报朝廷设县,以“清溪环绕,碧水洄流”而名“清流”。既有清流环绕,自该遇水搭桥,遂将山河贯通。又因清流山林茂盛,原材充足,客家文化浓郁,清流廊桥所承深远,就此闻名。
廊桥乃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回溯两千多年历史长河,廊桥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没落于近代。走进清流客家山村小寨,青山碧水环绕,小桥流水人家,风光旖旎秀色迷人。别具一格的客家风水廊桥,为客家山村整体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妩媚。
清流县城:九龙桥
九龙桥跨河而过,大气堂皇,宛如水上宫殿一般,有雕栏,有亭阁,为三楼五开间廊庑建筑。因坐落县城之中,祭祀功能弱化,交通、休闲及文化功能突出。 于2010年1月16日竣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交通工具的廊桥亦被赋予多样化的功能,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件将建筑、宗教、彩绘、雕刻、书法等中国文化元素和谐地与融为一体的艺术品。
一切景语皆情语,廊桥延绵出千年的古典美,廊桥和山水人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张古意盎然的画作,呈现出典型的东方审美情趣。
![]() |
外侧 |
![]() |
全景 |
![]() |
内侧 |
![]() |
雕龙 |
![]() |
顶饰 |
![]() |
门廊 |
![]() |
![]() |
远眺 |
温郊乡梧地村:西湖桥
梧地原名“苏洋”。清代顺治年间,只有寥寥数家,与包地毗邻。不久之后,人口增加,遂开拓土地,扩建房舍,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吾地。“吾地”是“吾李氏开辟之地”之意,故称。后因盛产梧桐,再改名为“梧地”至今。
因在修缮,我们无缘得见西湖桥真容。在前人的描述中,西湖桥画栋雕梁,古色古香。廊桥檐柱雕刻精美,图案造型逼真传神。廊中设有神龛,供奉真武祖师神位。一涧清泉潺潺流出,逶迤通向芹口。前面是一片宽广平旷的绿野、良田,四周风景,美不胜收。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溪涧纵横,水清泉冽。廊桥左方有一古塔,塔周有湖,湖光塔影相映成趣。廊桥右前方李氏宗祠,古雅恢宏。
据村中长老说:“过去塔的左右山岗上,古木参天,盛暑炎夏,虽在田间劳动汗流浃背,一到西湖桥上,数阵清风,烦暑全消,真有神仙飘然之乐。” 只惜十年动乱时期,古树砍伐甚多,现在仅剩稀疏数株,与古塔相映成景。
(摄影:颍川陈)
![]() |
资料图 |
![]() |
![]() |
![]() |
![]() |
![]() |
![]() |
田源乡:桂隆桥
桂隆廊桥于2011年11月动工建设,2012年07月建成。总造价30多万元,由民间集资兴建,是清流县乡村民间鼎建的第一座传统文化廊桥。桥全长25.2米,桥面宽4.36米,为平桥结构。依照清流客家特有的风水案桥风格设计,纯木建造,为三楼五开间廊庑建筑,四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当心间设神龛,顶为花式螺旋藻井,四龙启柱,恢弘壮丽,是集聚集观赏性、娱乐性、适用性和标志性于一体的仿古式廊桥建筑。廊桥的落成也将为田源乡的乡土文化画卷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 |
外侧 |
![]() |
远眺 |
![]() |
藻井 |
![]() |
![]() |
![]() |
![]() |
![]() |
![]() |
![]() |
暖水村:龙济大桥
龙济大桥如今貌不惊人,其实也有数百年历史。据村里人介绍,以前此桥全为木制,雕梁画栋,颇为精美。后来失火,1994年原地重建,虽精美不复,仍为村中重地。桥上供奉观音,迄今香火不断。村民逢年过节、家有喜事,皆来此祭拜。
与许多华丽的廊桥相比,这座古老的廊桥简陋得可以忽略。虽然不起眼,我们依然可以搜寻到廊桥初始状态的蛛丝马迹。客家风水廊桥向来有交通功能和风水作用,讲究锁水聚气,倚重拦财聚宝。廊桥主要建在村口小河流出的地方,建筑一般为石、砖、木结构。廊桥建筑艺术与地形风水相承,依山形水势走向,巧妙与山水自然融合,建筑独特,造型优美,极具客家特色,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民聪明才智和鲜明的建桥艺术风格。
![]() |
全景 |
![]() |
神龛 |
![]() |
![]() |
廊顶 |
![]() |
全景 |
大横溪:无名廊桥
大横溪这座无名廊桥在古道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细细想来,农作的乡邻、赶考的举子、忙碌的商贾、离乡的游子皆曾在此驻足停留,淡忘了辛酸愁苦,留下了踌躇希望,也留下了一桥的故事。
廊桥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桥庙结合”,为了表达对神的敬重,工匠在廊屋中间加建歇山顶式檐,或者是高大的阁楼,仿佛在廊屋上戴了一顶官帽。桥中设置神龛,供奉观音、关公、平水王、文昌君、妈祖、土地神、社公等神佛雕塑或者画像,廊柱上挂满了难以解读的神秘符箓。神佛的位置大多都趋于廊桥的中心位置,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灵上都最好地突出神圣感。
![]() |
神龛 |
![]() |
![]() |
![]() |
神龛 |
![]() |
![]() |
![]() |
![]() |
温郊乡:昌福廊桥
昌福廊桥于2013年12月建成,总投资70多万元,位于温郊乡下段溪上,全长32米、宽6米,为单孔拱桥,依照客家传统特有的风水廊桥风格设计,纯木建造,为三楼五开间廊庑建筑,顶为花式螺旋藻井,飞檐翘角,造型独特,是集观赏性、娱乐性、适用性和标志性于一体的仿古式廊桥建筑。
(图片缺)
赖坊乡:文昌桥
赖坊被誉为闽西客家古民居的“活化石”,已经被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昌桥建在村口的文昌溪上,建成之后,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精巧的手工制作如行云流水,宜诗宜画,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古朴优雅的现代建筑。
据悉,自赖坊建村伊始,为了防风煞,保一方平安,赖坊老祖先就在村庄东北部建“万寿桥”,筑“七星连墩”,封土树樟。由是,赖坊世代富足,人文蔚起,代有簪缨,历近千年而长盛不衰。可惜“七星连墩”夷于猛水,千年格局,至此无存,令人扼腕。为了完成老百姓重建赖坊廊桥的夙愿,2013年拟建赖坊文化廊桥,总造价为58万元,纯木结构,为开轩式廊屋桥,长36米,宽7.5米,四柱九开间,起三楼,当心间顶设重楼,桥中心设神龛,供奉九龙尊王。该桥将由民间工艺大师严格按古代“营造法式”建造,满工雕刻,兼具休闲娱乐、便利交通、打醮荣神等功能。
(摄影:颍川陈)
![]() |
![]() |
嵩口镇:围埔廊桥
围埔廊桥位于村水口,建筑古朴庄重,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民国,具有很高的文物观赏价值。
每一座古廊桥其实都承载了许多重要角色:它们是休憩场所、是祭祀宗庙,是交易市场、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在百姓心目中,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
(摄影:颍川陈)
![]() |
![]() |
![]() |
![]() |
![]() |
余朋乡:东坑廊桥
东坑村是个古老的村庄,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村里有多座旧祠堂和书院,历代人才济济,明代出仕者13人,清初外出做官有5人,明清时有庠生以上的读书人达80多人。
历经多少风雨,廊桥古朴雄姿风韵犹存。
(摄影:颍川陈)
![]() |
![]() |
![]() |
流连客家风水廊桥,静听桥下流水潺潺,欣赏田野秀丽风光,静坐于楼阁间,清风送爽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据悉,廊桥亦是纯朴热情的客家人乐善好施的地方,炎夏季节里,备好茶碗,泡好一桶解暑凉茶,供来往行人解渴。廊桥的兴建,凝聚了全村人热情、人力和财力,是客家团结协作的表现,寄托客家人向往富贵发达的美好意愿,同时也期望廊桥能保祐一方乡民出入平安,财运兴旺。
注释:
庑:在高台基址上,周边连续建屋,以围成一个内向空间的院落,其周长屋,即古文献所谓的“庑”。奴隶制时代的庑,是一种防御性的设置。后世,宫廷外周更加筑宫墙、宫城,而庑作为一种设置,一直被保留下来。
“廊庑”泛指在屋檐下面、正殿两侧或独立有屋顶覆盖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