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嫉羡和感恩》梅兰妮·克莱因
读后感,我往往写不出来。
第一,读完了,就不想了。废那个事儿呢!
第二,读书中,该想的都想到了——读后感提前发生了。这会儿要是不记下来,读后也就忘了。
《哲学和心理学》
这也许是我对哲学的误解,我一直以为,哲学是用来说明人生真谛的。比如,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
如果哲学真的是在解决诸如“善恶”的问题,那么,我觉得,作为哲学的亲儿子(1),心理学对人的帮助可能更显著的多。
在哲学阵营来看,不论是孔夫子的“性本善”,还是Benson提出的“道德就是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效益最大化”这样的功利主义,或是绝对道德主义,等等等等。无非是在试图陈述世界的本质。哲学的作用是期望人通过特定的视角,看到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世界是什么样的”。通过意识到,来缓解生的痛苦与矛盾。
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做了什么。
在梅兰妮·克莱因的论文集中,梅兰妮表述了这样一个人类发展的规律:
婴儿诞生之后,由于离开子宫的安全环境,来到这个它所不适应的人世间,婴儿的第一个阶段是“精神分裂”的。婴儿不会认为同一个乳房在养育自己。婴儿认为自己饥饿的时候,那个让自己挨饿、不出现的乳房是坏乳房,是迫害自己的;而来喂饱自己的乳房是好的,是温暖自己的。
总之,他们是两个乳房,一好一坏。这个观点如果发生在成人身上就叫精神分裂症。
此时,婴儿处于偏执-分裂状态。
之后,随着婴儿的发展,它在偏执分裂状态下也非常痛苦。所以,婴儿自己会逐渐发展出整合的能力。具有了整合能力之后,婴儿慢慢发现:原来好乳房和坏乳房,是同一个乳房。原来好妈妈和坏妈妈是同一个妈妈。
在分裂阶段,婴儿通过攻击、幻想杀死坏乳房而保留好的感觉。而现在,好和坏整合了,婴儿明白自己所撕咬的坏乳房同时也是好乳房。婴儿会忽然陷入抑郁:没辙了!我没法杀掉坏的保留好的,因为他们原本是一体的。我要偿还我的罪过,我曾经伤害了好乳房!
此时,婴儿处于抑郁状态。
心理学认为
成人进入分裂症、偏执狂等精神病性状态,就是由于被培育的不够好,而不断退行到婴儿的精神病性状态里的结果。
对于没有恶化到精神病的患者,心理学医生、咨询师的理念是:通过营造安全的环境,让患者自主的退行到生命早期状态,然后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自主修通曾经遇到挫折的发展阶段,患者就自己痊愈了。
这是目前除了认知行为疗法之外,其他所有心理治疗流派通用的理论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不评价人性的善恶。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婴儿如何变得具有攻击性、或抑郁、或完善。并且提供了解决方案。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心理学对于中国当代社会格外有用。
我曾经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次的被告知:人生不就是如此么?人人不都是如此么?人性不就是本恶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还有什么梦想是值得追求的?
我觉得,我在心理学里找到了答案:
人生没有定数,每个人的成长经验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是这样长大的,所以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生活在自己的局限中。但这并不是不可破解的,也不是必须要忍受的。
因为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所遭遇的痛苦的成长经历,造就了我们不完善的人格,所以我们大多做过不宽容、不善良的事情。但那首先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就不宽容,我们也不知如何对别人宽容。
这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也绝对是可以改善的。不是为了社会而作,而是为了自己更完善幸福的后半生。
善,是完善的善。接近了它,梦想的产生和实现,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
(1)“心理学是哲学的亲儿子”这个推断,来自欧文·亚龙。他在诸多作品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尼采和叔本华对于人生哲学的探索是现在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更有甚者,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理念完全是基于同时代哲学家尼采的观点。《当尼采哭泣》可以说是亚龙替佛洛依德向尼采致敬。
第一,读完了,就不想了。废那个事儿呢!
第二,读书中,该想的都想到了——读后感提前发生了。这会儿要是不记下来,读后也就忘了。
《哲学和心理学》
这也许是我对哲学的误解,我一直以为,哲学是用来说明人生真谛的。比如,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
如果哲学真的是在解决诸如“善恶”的问题,那么,我觉得,作为哲学的亲儿子(1),心理学对人的帮助可能更显著的多。
在哲学阵营来看,不论是孔夫子的“性本善”,还是Benson提出的“道德就是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效益最大化”这样的功利主义,或是绝对道德主义,等等等等。无非是在试图陈述世界的本质。哲学的作用是期望人通过特定的视角,看到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世界是什么样的”。通过意识到,来缓解生的痛苦与矛盾。
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做了什么。
在梅兰妮·克莱因的论文集中,梅兰妮表述了这样一个人类发展的规律:
婴儿诞生之后,由于离开子宫的安全环境,来到这个它所不适应的人世间,婴儿的第一个阶段是“精神分裂”的。婴儿不会认为同一个乳房在养育自己。婴儿认为自己饥饿的时候,那个让自己挨饿、不出现的乳房是坏乳房,是迫害自己的;而来喂饱自己的乳房是好的,是温暖自己的。
总之,他们是两个乳房,一好一坏。这个观点如果发生在成人身上就叫精神分裂症。
此时,婴儿处于偏执-分裂状态。
之后,随着婴儿的发展,它在偏执分裂状态下也非常痛苦。所以,婴儿自己会逐渐发展出整合的能力。具有了整合能力之后,婴儿慢慢发现:原来好乳房和坏乳房,是同一个乳房。原来好妈妈和坏妈妈是同一个妈妈。
在分裂阶段,婴儿通过攻击、幻想杀死坏乳房而保留好的感觉。而现在,好和坏整合了,婴儿明白自己所撕咬的坏乳房同时也是好乳房。婴儿会忽然陷入抑郁:没辙了!我没法杀掉坏的保留好的,因为他们原本是一体的。我要偿还我的罪过,我曾经伤害了好乳房!
此时,婴儿处于抑郁状态。
心理学认为
成人进入分裂症、偏执狂等精神病性状态,就是由于被培育的不够好,而不断退行到婴儿的精神病性状态里的结果。
对于没有恶化到精神病的患者,心理学医生、咨询师的理念是:通过营造安全的环境,让患者自主的退行到生命早期状态,然后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自主修通曾经遇到挫折的发展阶段,患者就自己痊愈了。
这是目前除了认知行为疗法之外,其他所有心理治疗流派通用的理论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不评价人性的善恶。心理学发现了一个婴儿如何变得具有攻击性、或抑郁、或完善。并且提供了解决方案。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心理学对于中国当代社会格外有用。
我曾经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次的被告知:人生不就是如此么?人人不都是如此么?人性不就是本恶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还有什么梦想是值得追求的?
我觉得,我在心理学里找到了答案:
人生没有定数,每个人的成长经验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是这样长大的,所以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生活在自己的局限中。但这并不是不可破解的,也不是必须要忍受的。
因为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所遭遇的痛苦的成长经历,造就了我们不完善的人格,所以我们大多做过不宽容、不善良的事情。但那首先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就不宽容,我们也不知如何对别人宽容。
这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也绝对是可以改善的。不是为了社会而作,而是为了自己更完善幸福的后半生。
善,是完善的善。接近了它,梦想的产生和实现,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
(1)“心理学是哲学的亲儿子”这个推断,来自欧文·亚龙。他在诸多作品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尼采和叔本华对于人生哲学的探索是现在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更有甚者,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理念完全是基于同时代哲学家尼采的观点。《当尼采哭泣》可以说是亚龙替佛洛依德向尼采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