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朋友说的话
有时候真的很难下决心来写一篇文章,尤其是这学期,明显感到时间很紧,有时晚上学习累了,就和朋友聊聊天,突然发现大学以后,人们似乎不一样了。而且不一样的很有“共性”。
行走在大学校园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不知为何出现了一些朋友们曾经说的那句话“现在人越长大,越寂寞,真正的朋友也就越少啊。”
看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似乎很多人都在感叹这一事。
这或许与人们善于掩饰与回避有很大关系,明明心里很喜欢这个人,但表面上却装作满不在乎,打电话总是那句苍白的“干嘛呢?”似乎除了这句话永远没有其他话可以说,而电话最后也总以“其实也没啥事”匆忙结尾,错失让对方了解内心感受的机会;明明很讨厌这个人,但表面上却和颜悦色,甚至聊得很开心,不仅自己憋得难受,让对方也误读你的感受,或者也有人明明不喜欢这个人,对方问时,却以“没有心情”“很累”来搪塞,而与别人聊天时却完全“有心情”、一点都不“累”。
人与人的交往有时候就是在细节中才能看出谁是真正在乎自己的人,而现在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一味的从互联网上寻找自己梦想中的“他/她”,无理由的寻找周围“看得顺眼”的人,讲很多精力放在无谓的寻找中,最终错过了真正在乎自己的人。
正式由于这种“快餐文化式”的处世原则,使得现在很多人与人之间都形成了“来得快,走得也快”的相处模式,有人说“缘分就像织毛衣,织的时候一针一线,甚是用心,而拆的时候轻轻一拉就全然逝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与人关系好的时候对对方很是欣赏,而一旦出现矛盾,则完全无法容忍对方的任何缺点,甚至将对方的缺点无限放大,最终GAME OVER。
仔细想想,当初建立关系的时候,真的愿意与他/她做朋友么?如果是,那为什么要那么轻易而不负责的放弃呢?如果不是,那当初又为何投入的那么多,有事没事都称兄道弟(或成为恋人)呢?
有人说,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是的,我们不应该做城市中孤单的独角兽,但如果对人处事,只是抱着去试试的态度,不去体会与珍惜对方的用心,那么我们最终会变得肤浅而自私。
人如果过于敏感也许会很累,但如果不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那必将失去很多。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每天都忙忙碌碌,每晚,当一个人躺在床上时,何不尝试着放慢速度,平静心情仔细想想,我身边有哪些人是我不应错过的,有哪些人是我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的人。然后在到来的第二天,告诉自己珍惜的含义。
行走在大学校园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不知为何出现了一些朋友们曾经说的那句话“现在人越长大,越寂寞,真正的朋友也就越少啊。”
看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似乎很多人都在感叹这一事。
这或许与人们善于掩饰与回避有很大关系,明明心里很喜欢这个人,但表面上却装作满不在乎,打电话总是那句苍白的“干嘛呢?”似乎除了这句话永远没有其他话可以说,而电话最后也总以“其实也没啥事”匆忙结尾,错失让对方了解内心感受的机会;明明很讨厌这个人,但表面上却和颜悦色,甚至聊得很开心,不仅自己憋得难受,让对方也误读你的感受,或者也有人明明不喜欢这个人,对方问时,却以“没有心情”“很累”来搪塞,而与别人聊天时却完全“有心情”、一点都不“累”。
人与人的交往有时候就是在细节中才能看出谁是真正在乎自己的人,而现在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一味的从互联网上寻找自己梦想中的“他/她”,无理由的寻找周围“看得顺眼”的人,讲很多精力放在无谓的寻找中,最终错过了真正在乎自己的人。
正式由于这种“快餐文化式”的处世原则,使得现在很多人与人之间都形成了“来得快,走得也快”的相处模式,有人说“缘分就像织毛衣,织的时候一针一线,甚是用心,而拆的时候轻轻一拉就全然逝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与人关系好的时候对对方很是欣赏,而一旦出现矛盾,则完全无法容忍对方的任何缺点,甚至将对方的缺点无限放大,最终GAME OVER。
仔细想想,当初建立关系的时候,真的愿意与他/她做朋友么?如果是,那为什么要那么轻易而不负责的放弃呢?如果不是,那当初又为何投入的那么多,有事没事都称兄道弟(或成为恋人)呢?
有人说,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是的,我们不应该做城市中孤单的独角兽,但如果对人处事,只是抱着去试试的态度,不去体会与珍惜对方的用心,那么我们最终会变得肤浅而自私。
人如果过于敏感也许会很累,但如果不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那必将失去很多。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每天都忙忙碌碌,每晚,当一个人躺在床上时,何不尝试着放慢速度,平静心情仔细想想,我身边有哪些人是我不应错过的,有哪些人是我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的人。然后在到来的第二天,告诉自己珍惜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