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音乐江湖
无锡的音乐江湖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无锡本没有小众音乐市场,因为有人去做了,也就有了。
一个乐手的“堕落”
Gugu1本可以成为一位不错的布鲁斯吉他手,或许还能成为一位过得去的民谣歌手,如今他忙碌一场场的演出,成了一个小众音乐演出策划者,半吊子的音乐经纪人——操心歌手乐手们的吃喝拉撒,以及应付演出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2007年“原创无锡”演出,一个烧坏的贝司音箱,险些中断了整场表演;2008年办“苏锡沪三地民谣诗歌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阻住了本该如约而至的观众;2009年的澳大利亚爵士乐团Jazzfolk无锡演出的前一天,Gugu1还在到处商借鼓凳和键盘支架……每一回演出都是一次对心力的考验,跌宕起伏如跃上一匹疯马,观众或享受或挑剔,乐手或高潮或失魂落魄,gugu1闪躲腾挪,周旋于商家与媒体之间,颠簸于乐手与观众两头,沦为每一场演出的旁观者。
两年下来,来看演出的熟面孔越来越多,也有一拨又一拨揣着好奇心来窥探的陌生人,如滚雪球般一点一滴累积着。不过,这还是一个演出公司、商业机构不愿涉及的小众音乐市场,或许因为这里面理想的成分多些,暂时没有金钱的味道,否则商人们猎犬般的鼻子早该嗅进来。不可否认,这个城市里始终生活着一批年轻的或不年轻的愤青、小资外加文艺青年,他们在期待一个音乐、电影、艺术、服饰等各种潮流混杂、大行其市的时代到来。这事没个准,不过,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也说不准。
伪爵士乐情结
2007年的冬天,来自纽约的爵士乐团Headache巡演至无锡。开演时,面对台下300多位买票入场的观众,乐队经纪人兼贝司手Peter几乎以为自己发现了“香格里拉”,毕竟在美国,爵士乐也只是1%人口的消遣。从此,Peter每年的“创意音乐在中国”系列巡演,总把无锡放在与上海同等重要的位置。
Peter是个肉嘟嘟、白乎乎的美国大胖子,居住在香港,在西贡富人区有间别墅和一个让人艳羡的临海录音棚,粤语说得比英语还流畅,普通话却不怎么的。他站在香港这座通往内地的大陆桥上,接待着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国的音乐家(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等),Gugu1则蹲守无锡,绞尽脑汁想如何才能让他们的演出收支平衡,继续“香格里拉”下去。
Peter和他的朋友们快把爵士乐玩进二十二世纪了,没料想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人民,对爵士乐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上世纪初上海和平饭店里的轻歌曼舞。他们期待Billie holiday、Nat king cole、Louis armstrong能有接班人,要不就是Norah jones、Lisa ono、Diana krall们站在新世纪轻吟慢唱咖啡时光,人们愿意活在怀旧里,即便那是个温柔而安全的陷阱。
Peter带来的乐队总是横冲直撞的,一次次直面过去和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他们也一直是痛并快乐着的,只为追求那卑微而神圣的瞬间——与音乐女神缪斯一秒钟的沟通。无锡的爵士乐听众,屡屡坚持不到下半场,就半数落荒而逃。也许因为动荡的历史,我们在上个世纪已经消耗完了所有的激情,况且现在有的是发泄精力的场所,酒吧、KTV、健身房。我们已经非常讨厌严肃,我们需要轻松而有情调地进入一个新时代,些许带点性感和微醉是最妙的,仿佛嬉皮士穿上Armani,头上不忘摘下那朵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小花,要的是一种点缀,不要深沉的情感。
我们追求泡沫,不管经济、艺术、娱乐还是爱情,一切都是阳光下光彩绚丽的肥皂泡,等待时间把它轻轻戳破,好让我们拥有些小小的伤感,暇时咀嚼一番。爵士乐对于这个城市的意义,其实也不过如此。否则,人们害怕空虚会在某个午后,让手中的咖啡淡到只剩下苦味,没了烟雾缭绕的想象空间。
阿炳的江湖地位
无锡,是有着“世界级音乐家”阿炳的城市。几乎每个巡演路过的国内歌手、乐手都会敬仰地谈论,或实地去祭拜一下,左小诅咒、周云蓬、吴虹飞、乔小刀、冬子……以后这串名单还会继续延长下去。
在无锡的演出中,摇滚女歌手、南方人物周刊的资深记者吴虹飞称阿炳为“摇滚乐的祖师爷”;来自湖北的民谣歌手冬子,半夜翻墙溜进锡惠公园,遍寻阿炳墓没着落,还破了一双鞋,第二天在友人的引领下终偿所愿,扎扎实实地在墓前磕了三个头。摇滚歌手们似乎对阿炳有着天生的亲切感,也许因为,阿炳游荡的生活,低得无法再低的社会地位,像极了在音乐江湖上流浪的他们。阿炳如果不被戏剧性发现,也许将成为沉默的经典,可是被发现了,又无法留下完整的作品,又是一种遗憾,阿炳身上的太多“如果”和“遗憾”,对这些当代艺人来讲实在太唏嘘,也太有痛感了。作为艺术家,阿炳是唯一的,后人无法从同一个向度去超越,不过作为一个人,在现代的音乐江湖,还有很多活着的“阿炳”。
未来汹涌着个性
只要有一个开始,就永远在你内心汹涌,感情如此,音乐也是这样。
两年过去了,越来越多蠢蠢欲动的人们,正在尝试或加入演出这趟浑水,大学里的学生们在不定期地进行校园演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由商家赞助的无锡首届摇滚音乐节虽然办得仓促,但毕竟请来了京城大牌乐队唐朝、脑浊;江阴的乐友们也开始鼓噪了,一个夏日户外音乐会正在酝酿;一位华姓商人与他的同窗在策划着一个爵士乐的酒吧,他们很想告诉这个城市过于匆忙的人们,“时间是该如何来正确浪费的”;刚过去的五一,国内最老牌最持久的MIDI音乐节十年来首次移师邻近城市镇江……个性化的音乐与生活方式似乎离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越来越近,年轻的或不年轻的人们心里,汹涌着一个更有色彩的未来。 (gugu1)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无锡本没有小众音乐市场,因为有人去做了,也就有了。
一个乐手的“堕落”
Gugu1本可以成为一位不错的布鲁斯吉他手,或许还能成为一位过得去的民谣歌手,如今他忙碌一场场的演出,成了一个小众音乐演出策划者,半吊子的音乐经纪人——操心歌手乐手们的吃喝拉撒,以及应付演出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2007年“原创无锡”演出,一个烧坏的贝司音箱,险些中断了整场表演;2008年办“苏锡沪三地民谣诗歌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阻住了本该如约而至的观众;2009年的澳大利亚爵士乐团Jazzfolk无锡演出的前一天,Gugu1还在到处商借鼓凳和键盘支架……每一回演出都是一次对心力的考验,跌宕起伏如跃上一匹疯马,观众或享受或挑剔,乐手或高潮或失魂落魄,gugu1闪躲腾挪,周旋于商家与媒体之间,颠簸于乐手与观众两头,沦为每一场演出的旁观者。
两年下来,来看演出的熟面孔越来越多,也有一拨又一拨揣着好奇心来窥探的陌生人,如滚雪球般一点一滴累积着。不过,这还是一个演出公司、商业机构不愿涉及的小众音乐市场,或许因为这里面理想的成分多些,暂时没有金钱的味道,否则商人们猎犬般的鼻子早该嗅进来。不可否认,这个城市里始终生活着一批年轻的或不年轻的愤青、小资外加文艺青年,他们在期待一个音乐、电影、艺术、服饰等各种潮流混杂、大行其市的时代到来。这事没个准,不过,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也说不准。
伪爵士乐情结
2007年的冬天,来自纽约的爵士乐团Headache巡演至无锡。开演时,面对台下300多位买票入场的观众,乐队经纪人兼贝司手Peter几乎以为自己发现了“香格里拉”,毕竟在美国,爵士乐也只是1%人口的消遣。从此,Peter每年的“创意音乐在中国”系列巡演,总把无锡放在与上海同等重要的位置。
Peter是个肉嘟嘟、白乎乎的美国大胖子,居住在香港,在西贡富人区有间别墅和一个让人艳羡的临海录音棚,粤语说得比英语还流畅,普通话却不怎么的。他站在香港这座通往内地的大陆桥上,接待着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国的音乐家(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等),Gugu1则蹲守无锡,绞尽脑汁想如何才能让他们的演出收支平衡,继续“香格里拉”下去。
Peter和他的朋友们快把爵士乐玩进二十二世纪了,没料想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人民,对爵士乐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上世纪初上海和平饭店里的轻歌曼舞。他们期待Billie holiday、Nat king cole、Louis armstrong能有接班人,要不就是Norah jones、Lisa ono、Diana krall们站在新世纪轻吟慢唱咖啡时光,人们愿意活在怀旧里,即便那是个温柔而安全的陷阱。
Peter带来的乐队总是横冲直撞的,一次次直面过去和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他们也一直是痛并快乐着的,只为追求那卑微而神圣的瞬间——与音乐女神缪斯一秒钟的沟通。无锡的爵士乐听众,屡屡坚持不到下半场,就半数落荒而逃。也许因为动荡的历史,我们在上个世纪已经消耗完了所有的激情,况且现在有的是发泄精力的场所,酒吧、KTV、健身房。我们已经非常讨厌严肃,我们需要轻松而有情调地进入一个新时代,些许带点性感和微醉是最妙的,仿佛嬉皮士穿上Armani,头上不忘摘下那朵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小花,要的是一种点缀,不要深沉的情感。
我们追求泡沫,不管经济、艺术、娱乐还是爱情,一切都是阳光下光彩绚丽的肥皂泡,等待时间把它轻轻戳破,好让我们拥有些小小的伤感,暇时咀嚼一番。爵士乐对于这个城市的意义,其实也不过如此。否则,人们害怕空虚会在某个午后,让手中的咖啡淡到只剩下苦味,没了烟雾缭绕的想象空间。
阿炳的江湖地位
无锡,是有着“世界级音乐家”阿炳的城市。几乎每个巡演路过的国内歌手、乐手都会敬仰地谈论,或实地去祭拜一下,左小诅咒、周云蓬、吴虹飞、乔小刀、冬子……以后这串名单还会继续延长下去。
在无锡的演出中,摇滚女歌手、南方人物周刊的资深记者吴虹飞称阿炳为“摇滚乐的祖师爷”;来自湖北的民谣歌手冬子,半夜翻墙溜进锡惠公园,遍寻阿炳墓没着落,还破了一双鞋,第二天在友人的引领下终偿所愿,扎扎实实地在墓前磕了三个头。摇滚歌手们似乎对阿炳有着天生的亲切感,也许因为,阿炳游荡的生活,低得无法再低的社会地位,像极了在音乐江湖上流浪的他们。阿炳如果不被戏剧性发现,也许将成为沉默的经典,可是被发现了,又无法留下完整的作品,又是一种遗憾,阿炳身上的太多“如果”和“遗憾”,对这些当代艺人来讲实在太唏嘘,也太有痛感了。作为艺术家,阿炳是唯一的,后人无法从同一个向度去超越,不过作为一个人,在现代的音乐江湖,还有很多活着的“阿炳”。
未来汹涌着个性
只要有一个开始,就永远在你内心汹涌,感情如此,音乐也是这样。
两年过去了,越来越多蠢蠢欲动的人们,正在尝试或加入演出这趟浑水,大学里的学生们在不定期地进行校园演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由商家赞助的无锡首届摇滚音乐节虽然办得仓促,但毕竟请来了京城大牌乐队唐朝、脑浊;江阴的乐友们也开始鼓噪了,一个夏日户外音乐会正在酝酿;一位华姓商人与他的同窗在策划着一个爵士乐的酒吧,他们很想告诉这个城市过于匆忙的人们,“时间是该如何来正确浪费的”;刚过去的五一,国内最老牌最持久的MIDI音乐节十年来首次移师邻近城市镇江……个性化的音乐与生活方式似乎离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越来越近,年轻的或不年轻的人们心里,汹涌着一个更有色彩的未来。 (gugu1)
-
Morni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9-04 21: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