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写过的关于空间句法的一段评述
曾经写过的关于空间句法的一段评述,因现在从理论上将它排除在了城市形态学范畴以外,所以,现在准备从论文综述中删除了。转帖在这里,写得比较早,认识不是很全也不怎么深,对空间句法的一些表述并不十分精确,评述也较为温和。 在豆瓣连续写了3篇批评空间句法的豆文,意外获得不少推荐。很多同学曾经沉迷,或正在沉迷,并且大多或多或少因此而产生一些疑惑、疑问,这实际上也说明了空间句法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本身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以下是另外两篇豆文链接: 【再论空间句法的非“形态学”本质】 http://www.douban.com/note/331338490/ 【关于比尔·希利尔“空间句法”理论适用的一点看法——豆瓣留言汇总】 http://www.douban.com/note/306612978/ ———————————————————————— 在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中引入数理模型和定量研究,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说服力是上世纪50年代系统论和理性主义形成以来的热门课题。尽管一直存在争议,这类研究方法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被认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解释力。(林炳耀,1998) 空间形态研究起源于1950年代由March和Martin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群落(Steadman,1983;Mitchell,1990),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句法”(Space Syntax)。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含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1983)。随着拓扑理论和分形理论的发展,这一理论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中,借以描述人的社会性行为、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城市做出诊断。 比尔•希利尔(Bill Hillier)通过空间句法广泛的探究了运动与城市空间构形之间、步行密度与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并加以理论化。他认为,空间构形,特别是其在视觉渗透性上的影响,对决定运动密度和相遇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空间句法的缺陷在于,方法论是基于运动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及其诱因构成的,也就是拓扑关系的增加会引致更频繁的运动或更多样的活动,但在“规划过的”城市区域,为车行设计、人行自由受到路径限制的区域,就不一定能解释物理运动以外的社会功能;其基本原理是基于任意两点间的运动与特定目的没有关系,是匀质且极可能发生的,而实际上土地用途和城市功能正是基于分化的基础上的,用途、功能、目的地和运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空间句法的分析过度忽略了空间自身的价值、意义和作用。但是,空间句法在强调良好的场所必须更加鼓励渗透性、运动尤其是步行运动方面是切实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