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读书笔记之七:六经皆史,诸史皆子;唐宋诗人异趣
董其昌《容台集》卷四《〈餐霞十草〉引》:“昌黎以经为文,眉山以子为文”。
按:眉山六经皆史,诸史皆子。故朱子批评道:看老苏《六经论》,圣人皆以术治天下。此“术”,正是子家言,非法家强调术,诸家皆有。
何薳《春渚纪闻》卷六《东坡事实》:“先生尝对刘景文与先子曰:‘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按:东坡先生长说“古来材大难为用”,盖悲伤之至。
欧阳修《文忠集》卷一二八《诗话》:“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按:公晚年此说,融会苏氏家法,较纡徐委婉,又进一步。
陆机《文赋》:“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王禹偁《前赋春居杂兴二首,间半岁不复省视,因长男嘉祐读杜工部集,见语意颇有相类者,咨于予,且意予窃之也,予喜而作诗,聊以自贺》,“此后他开始有意习杜甫,仿杜甫《八哀诗》作《怀贤诗》三首、《五哀诗》五首,仿杜甫的《槐叶冷淘》作《甘菊冷淘》,并且除模仿外,在语言、风格上也开始学习杜甫的凝练含蕴,以纠正白体诗风的率意、直露和冗沓”。见吕肖奂《宋诗体派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第12页。
按:陆机论文崇尚独造,赵宋初之诗人已经以与前人暗合为庆。诗文观念之转变,于此可见一端。宋代诗人创作方法与旨趣,从何发展而来,亦堪寻绎。为文之难,也可见一斑。
另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198-1199页,亦有精彩文字。
陆机《文赋》:“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言徒靡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
钱钟书《管锥编》解道:“‘偏弦’则得句而不克成章,‘混体’则勉强成章而拉杂支扯,窘状毕呈。”第三册,第1202页。又:《后山诗注》卷三《次韵西湖徙鱼》第三首:“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任渊注:“自言窘于属和也”;又郑八《隐者郊居》:“拆补新诗谢献酬”;意尽不休,搜索枯肠而强求“友”“承”也。孙觌《鸿庆居士集》卷四《题谷隐》:“句好无强对,神超有独遨”;楼钥《攻愧集》卷一二《即事》:“调琴不用求成曲,得句何须凑作诗?”;不“强对”、“凑作”,庶免于“混妍蚩”也。
按:六朝陆机所论短处,唐人不多,《管锥编》举《唐诗纪事》卷二〇祖咏《终南山望馀雪》“只得四句便纳卷,或诘之,对曰:‘意尽!’”尚成四句诗。至晚唐、赵宋,句图大兴,便不以为耻,更立为高行放达事迹。《管锥编》同页又举《冷斋夜话》卷四载潘大临答谢逸书:“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欣然起题于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得一句而意败,本常见,然以一句赠人,且不以意败为窘状,真不可多得。盖宋人兴味。两相区别处,可见宋代诗人材大者少。
《管锥编》又引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三论“好句易,好联难”,并云“皆此意”。第1203页。
钱钟书《管锥编》叙大赋显作者之才,“窃意其事仿佛后世之重五、七言长律;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七《〈韵典析疑〉序》:‘自来大家未有不工排律而可冒托者也。近代钜公……薄排律而不屑为,勉强为之,不及十韵而已胸喘肤汗,气竭不能再鼓矣’;施闰章《愚山别集》卷一:‘吾读方密之《述怀》二百韵,叹为奇观,已如读《三都赋》。至关中李太青有三百韵诗,便当尽焚却古今经、史、子、集,单看此一篇排律矣!’王闓运《湘绮楼日记》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十九日:‘唐诗唯无七言排律,本朝最重大诗体也;自鸿博大考始用之,非小翰林所敢作,惟汤海翁有七排百韵,亦第一诗人矣!”(第1208-1209页)
按:宋人七律已经做不过唐人,清人更不能及。但宋人在七言排律上的欠缺,也给清人彰显才学的机会。此处推举排律者,不言宗唐宗宋,只急与唐人争胜,殊不自觉,其意其论,已落入以才学为诗之筌矣。
钱钟书《管锥编》:“立譬多匠心切事,拈而不执,喻一边殊,可悟活法。”第1209页。
按:东坡有不粘不脱之倡议。活法也。今论“活法”者不细味苏诗,发论粘西人理论,堕入深渊。
钱钟书《管锥编》:“陆机《吊魏武帝文》:“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戢弥天乎一棺。”按王安石《次相州》:”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亦为吊魏武墓作,正同此意。”第1214页。(第三册最后一页)
按:王安石此诗,已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按:眉山六经皆史,诸史皆子。故朱子批评道:看老苏《六经论》,圣人皆以术治天下。此“术”,正是子家言,非法家强调术,诸家皆有。
何薳《春渚纪闻》卷六《东坡事实》:“先生尝对刘景文与先子曰:‘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按:东坡先生长说“古来材大难为用”,盖悲伤之至。
欧阳修《文忠集》卷一二八《诗话》:“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按:公晚年此说,融会苏氏家法,较纡徐委婉,又进一步。
陆机《文赋》:“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王禹偁《前赋春居杂兴二首,间半岁不复省视,因长男嘉祐读杜工部集,见语意颇有相类者,咨于予,且意予窃之也,予喜而作诗,聊以自贺》,“此后他开始有意习杜甫,仿杜甫《八哀诗》作《怀贤诗》三首、《五哀诗》五首,仿杜甫的《槐叶冷淘》作《甘菊冷淘》,并且除模仿外,在语言、风格上也开始学习杜甫的凝练含蕴,以纠正白体诗风的率意、直露和冗沓”。见吕肖奂《宋诗体派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第12页。
按:陆机论文崇尚独造,赵宋初之诗人已经以与前人暗合为庆。诗文观念之转变,于此可见一端。宋代诗人创作方法与旨趣,从何发展而来,亦堪寻绎。为文之难,也可见一斑。
另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198-1199页,亦有精彩文字。
陆机《文赋》:“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言徒靡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
钱钟书《管锥编》解道:“‘偏弦’则得句而不克成章,‘混体’则勉强成章而拉杂支扯,窘状毕呈。”第三册,第1202页。又:《后山诗注》卷三《次韵西湖徙鱼》第三首:“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任渊注:“自言窘于属和也”;又郑八《隐者郊居》:“拆补新诗谢献酬”;意尽不休,搜索枯肠而强求“友”“承”也。孙觌《鸿庆居士集》卷四《题谷隐》:“句好无强对,神超有独遨”;楼钥《攻愧集》卷一二《即事》:“调琴不用求成曲,得句何须凑作诗?”;不“强对”、“凑作”,庶免于“混妍蚩”也。
按:六朝陆机所论短处,唐人不多,《管锥编》举《唐诗纪事》卷二〇祖咏《终南山望馀雪》“只得四句便纳卷,或诘之,对曰:‘意尽!’”尚成四句诗。至晚唐、赵宋,句图大兴,便不以为耻,更立为高行放达事迹。《管锥编》同页又举《冷斋夜话》卷四载潘大临答谢逸书:“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欣然起题于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得一句而意败,本常见,然以一句赠人,且不以意败为窘状,真不可多得。盖宋人兴味。两相区别处,可见宋代诗人材大者少。
《管锥编》又引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三论“好句易,好联难”,并云“皆此意”。第1203页。
钱钟书《管锥编》叙大赋显作者之才,“窃意其事仿佛后世之重五、七言长律;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七《〈韵典析疑〉序》:‘自来大家未有不工排律而可冒托者也。近代钜公……薄排律而不屑为,勉强为之,不及十韵而已胸喘肤汗,气竭不能再鼓矣’;施闰章《愚山别集》卷一:‘吾读方密之《述怀》二百韵,叹为奇观,已如读《三都赋》。至关中李太青有三百韵诗,便当尽焚却古今经、史、子、集,单看此一篇排律矣!’王闓运《湘绮楼日记》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十九日:‘唐诗唯无七言排律,本朝最重大诗体也;自鸿博大考始用之,非小翰林所敢作,惟汤海翁有七排百韵,亦第一诗人矣!”(第1208-1209页)
按:宋人七律已经做不过唐人,清人更不能及。但宋人在七言排律上的欠缺,也给清人彰显才学的机会。此处推举排律者,不言宗唐宗宋,只急与唐人争胜,殊不自觉,其意其论,已落入以才学为诗之筌矣。
钱钟书《管锥编》:“立譬多匠心切事,拈而不执,喻一边殊,可悟活法。”第1209页。
按:东坡有不粘不脱之倡议。活法也。今论“活法”者不细味苏诗,发论粘西人理论,堕入深渊。
钱钟书《管锥编》:“陆机《吊魏武帝文》:“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戢弥天乎一棺。”按王安石《次相州》:”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亦为吊魏武墓作,正同此意。”第1214页。(第三册最后一页)
按:王安石此诗,已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