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的基本结构
@暢春堂主人 @Bananafish 古汉语的句法与逻辑结构是什么?也是主语加谓词吗?西语里的谓词是逻辑上用来定义主语的事物的,中间可用一个is来聯係,并必然带有时间性。Socrates was sitting. 这里的copula, IS 是主谓结构的逻辑連接以及本体论的来源。胡塞尔认为is是句子形式(satzform)的重要元素之一,当然他是回溯到意识活动:is作为copula是一种連接性的成形的表意活动(formende Akte),区别于感觉的直接的表达的内容。白纸 vs the paper IS white.
而海德格爾则认为这个is指向了存在Being以及本体论差异。
我觉得古汉语的句法和结构很难描述,因为古汉语以意义为中心,不注重形式的语法结构。比如周易系辞开头,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这和天 is 尊,地 is 卑等同吗?不是固定的主谓关系。因为一涉及主谓就涉及了实体-属性,而古汉语的理解完全不是这样。我觉得海德格尔的Welt weltet之类的用法反倒有点接近古汉语。 - 暢春堂主人 >删除
对,不是主谓关系,也没有这个系词。与之相关的存在和变化以及时间性的问题也都没有。但问题是,这样就失去许多维度。虽不是主谓但也不是并列如绿肥红瘦。这里关系的起伏(Gefaelle)说文解字里有什么说法吗?西方的逻辑里的判断句是以这个主谓结构为基础的。 - boqingyang >删除
古代本身好像没有什么语法研究的概念,现代汉语语法起始于《马氏文通》,是引进西方语法学的结果。 - 暢春堂主人 >删除
按照逻辑学的说法,白纸黑字这样的表达形式叫做attributive, 定语式的?而The paper is white and written with black characters才达到了谓语性的判断句的句子形式(predicative judgment). 胡塞尔区分句子的材質materie与形式。我们的感觉方式也是这样的吗?predicative? 還是古汉语与東方的感觉方式一开始就不同。但她自身的结构性和逻辑性也没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来挖掘。
但being并不仅仅是通过判断句里的is来理解的。Being的退隱和多-余(surplus)出来的,或许才是语言和意义的奥秘所在:语言本身并不言说,如同世界的意义是沉默的一样。
而海德格爾则认为这个is指向了存在Being以及本体论差异。
我觉得古汉语的句法和结构很难描述,因为古汉语以意义为中心,不注重形式的语法结构。比如周易系辞开头,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这和天 is 尊,地 is 卑等同吗?不是固定的主谓关系。因为一涉及主谓就涉及了实体-属性,而古汉语的理解完全不是这样。我觉得海德格尔的Welt weltet之类的用法反倒有点接近古汉语。 - 暢春堂主人 >删除
对,不是主谓关系,也没有这个系词。与之相关的存在和变化以及时间性的问题也都没有。但问题是,这样就失去许多维度。虽不是主谓但也不是并列如绿肥红瘦。这里关系的起伏(Gefaelle)说文解字里有什么说法吗?西方的逻辑里的判断句是以这个主谓结构为基础的。 - boqingyang >删除
古代本身好像没有什么语法研究的概念,现代汉语语法起始于《马氏文通》,是引进西方语法学的结果。 - 暢春堂主人 >删除
按照逻辑学的说法,白纸黑字这样的表达形式叫做attributive, 定语式的?而The paper is white and written with black characters才达到了谓语性的判断句的句子形式(predicative judgment). 胡塞尔区分句子的材質materie与形式。我们的感觉方式也是这样的吗?predicative? 還是古汉语与東方的感觉方式一开始就不同。但她自身的结构性和逻辑性也没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来挖掘。
但being并不仅仅是通过判断句里的is来理解的。Being的退隱和多-余(surplus)出来的,或许才是语言和意义的奥秘所在:语言本身并不言说,如同世界的意义是沉默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