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一个死者——从《天南》停刊谈起
在卡尔维诺挥笔写下《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的时候,他不会能够想到若干年后,大洋彼岸的一本纯文学杂志《天南》寿终正寝,而这并不是第一家停办的文学类杂志。《大方》和《独唱团》算是死得早的前辈,《天南》在纸媒的冬天,也算是寿终正寝死得其所。
作为一本杂志,《天南》声明自己曾试图对市场妥协,但其内容实在是诘屈聱牙,像是为了装逼拧着眉头喝下的黑咖啡。此刊集合了来自全世界的新鲜文学作品,但由于翻译腔的隔阂与许多大陆作者实(bù)验(shuō)气(rén)质(huà)的作品铺陈,阅读此刊甚至比阅读论文还要痛苦。一本论文集的停止出版,或许对领域研究的小圈子来说,是件值得哀悼的事,但对多数生活在生活本身之中的人来说,并不构成影响。
互联网呼啸碾过时代的背脊,文学是被碾得最碎的东西。早年间有一本书叫《文学死了吗?》,书名像是个哗众取宠的恶作剧。而今天,这个问题甚至不值得被提出——文学作为话题的一面自然永远不死,而其本身的脾性,实在难以抵挡这个信息化,资本化的世界。在今日,情感和体验可以买卖,不能交换的信息就毫无价值,这便是文学濒死的原因——它带来的阅读体验无法被不失真地传播。即使我们动手做笔记,写书评,能说出的亦不及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十分之一,最终的影响力就更不用与铺天盖地的推送,广告,公众号信息相比。
文学的濒死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这世界权力结构的扁平化。曾经识字与阅读是贵族的特权,而今却成为阶级流动的背后动力。当权力作为时代的主宰,文艺便有歌颂权力和对抗权力两种功能,而后者更能大放异彩;当网络推进交流,分享成为惯性的需要,一切愤怒或不安都能够快速弥合——孕育文学中幽微深邃情感的土壤也就不存在了。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一次礼崩乐坏。皆因生活方式被改变,曾经的礼仪,规范,乃至道德,法律,都不得不被更迭。几年以前,我们能想象官方把最高领导人画成漫画吗?能想象几十万网友为妓女鸣不平吗?网络给了人们发声的权力,个体的声音便更加容易淹没在群体的声浪之中了——只是这个世界在更加民主的同时,也更无文人的容身之处了。但与全民意识进步相比,这似乎又只是一个不大的损失了。
胡兰成在《中国文学史话》里固执地立意:文学是代天立言,代一个世立言。这天与世,是要抱一份敬畏,下笔敬神如神在。然而这位长衫书生若能活到今日,怕也是要拂袖哼一声:“文脉已断”!天是雾霾的,世是全球的,想赞自然,似乎很难。想立言于地,又不能替他人代言。那么做文章的人要写什么?全盘西化高大上的体验已经被证实死得惨,个人的书写只能提供对时代的唯一观测记录——尽管那看上去像是一种无用功。
而实际上,文学一直都是贵族的,只因阅读的品味,培养起来太花时间。如同欣赏古典音乐或美术品一样,这种品味需要长期的浸淫磨砺,如同一件奢侈品需要常常保养。对忙于生计的人而言,时间有限,不功利的阅读不啻一种浪费。但这既是文学的严苛所在,亦是她的魅力所在。唯有缘人,能解那阅读之后若洞烛照心幽暗明净之感,如清泉濯足微风拂面之感,推敲回味含英咀华之感。
文学,写的是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不过事实证明,人们没空理这些唬烂事儿。多数人眼中,不可见之物便是无物。而如《天南》这样执着地要证明“存有”的努力,也终于堕入虚无。所有严肃的写作都像是本雅明笔下背对未来被抛入狂风中的“历史天使”,徒劳地拒绝凝视这正在发生的针对文学的灾难。然而这种拒绝凝视,这种拼死抵抗,宛如最后的缠绵,又是多么地美,悲怆而又感人。
并非死去的就没有价值,恰恰相反,死去的会被铭记。一种文学的死,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消逝,但同时也是另一种文学,另一个时代的兴盛开端。如果一定要缅怀,就以这句话作结好了:“那毁灭前最后一瞥的爱,拯救了每个碎片的时刻。”
作为一本杂志,《天南》声明自己曾试图对市场妥协,但其内容实在是诘屈聱牙,像是为了装逼拧着眉头喝下的黑咖啡。此刊集合了来自全世界的新鲜文学作品,但由于翻译腔的隔阂与许多大陆作者实(bù)验(shuō)气(rén)质(huà)的作品铺陈,阅读此刊甚至比阅读论文还要痛苦。一本论文集的停止出版,或许对领域研究的小圈子来说,是件值得哀悼的事,但对多数生活在生活本身之中的人来说,并不构成影响。
互联网呼啸碾过时代的背脊,文学是被碾得最碎的东西。早年间有一本书叫《文学死了吗?》,书名像是个哗众取宠的恶作剧。而今天,这个问题甚至不值得被提出——文学作为话题的一面自然永远不死,而其本身的脾性,实在难以抵挡这个信息化,资本化的世界。在今日,情感和体验可以买卖,不能交换的信息就毫无价值,这便是文学濒死的原因——它带来的阅读体验无法被不失真地传播。即使我们动手做笔记,写书评,能说出的亦不及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十分之一,最终的影响力就更不用与铺天盖地的推送,广告,公众号信息相比。
文学的濒死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这世界权力结构的扁平化。曾经识字与阅读是贵族的特权,而今却成为阶级流动的背后动力。当权力作为时代的主宰,文艺便有歌颂权力和对抗权力两种功能,而后者更能大放异彩;当网络推进交流,分享成为惯性的需要,一切愤怒或不安都能够快速弥合——孕育文学中幽微深邃情感的土壤也就不存在了。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一次礼崩乐坏。皆因生活方式被改变,曾经的礼仪,规范,乃至道德,法律,都不得不被更迭。几年以前,我们能想象官方把最高领导人画成漫画吗?能想象几十万网友为妓女鸣不平吗?网络给了人们发声的权力,个体的声音便更加容易淹没在群体的声浪之中了——只是这个世界在更加民主的同时,也更无文人的容身之处了。但与全民意识进步相比,这似乎又只是一个不大的损失了。
胡兰成在《中国文学史话》里固执地立意:文学是代天立言,代一个世立言。这天与世,是要抱一份敬畏,下笔敬神如神在。然而这位长衫书生若能活到今日,怕也是要拂袖哼一声:“文脉已断”!天是雾霾的,世是全球的,想赞自然,似乎很难。想立言于地,又不能替他人代言。那么做文章的人要写什么?全盘西化高大上的体验已经被证实死得惨,个人的书写只能提供对时代的唯一观测记录——尽管那看上去像是一种无用功。
而实际上,文学一直都是贵族的,只因阅读的品味,培养起来太花时间。如同欣赏古典音乐或美术品一样,这种品味需要长期的浸淫磨砺,如同一件奢侈品需要常常保养。对忙于生计的人而言,时间有限,不功利的阅读不啻一种浪费。但这既是文学的严苛所在,亦是她的魅力所在。唯有缘人,能解那阅读之后若洞烛照心幽暗明净之感,如清泉濯足微风拂面之感,推敲回味含英咀华之感。
文学,写的是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不过事实证明,人们没空理这些唬烂事儿。多数人眼中,不可见之物便是无物。而如《天南》这样执着地要证明“存有”的努力,也终于堕入虚无。所有严肃的写作都像是本雅明笔下背对未来被抛入狂风中的“历史天使”,徒劳地拒绝凝视这正在发生的针对文学的灾难。然而这种拒绝凝视,这种拼死抵抗,宛如最后的缠绵,又是多么地美,悲怆而又感人。
并非死去的就没有价值,恰恰相反,死去的会被铭记。一种文学的死,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消逝,但同时也是另一种文学,另一个时代的兴盛开端。如果一定要缅怀,就以这句话作结好了:“那毁灭前最后一瞥的爱,拯救了每个碎片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