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毒
英国人死于狭隘和傲慢,中国鬼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我的团长我的团》 与恩师小聚。在听完我对自己有关于近年来的益发懒惰的自我批判后,他表达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因为你以前读的书多。 我听见了他没说出来的那句——你读的书多,但是不够多,所以你聪明,但是不够智慧。 满当当的一桶稳妥妥,半桶的水易洒光光。 看了不过十几年的书,便自认看清世态看破红尘,于是本应充满干劲的中二青年心里由此便装进了一个信奉宿命论的灵魂。面对挫折时,我相信”胜败兵家事不期“、“千金散尽还复来”;周围人在积极向上的奋斗学习,我不为所动甚至有些漠然,因为觉得人生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吾生须臾,唯长江无穷。所以为何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碌碌无为的朝九晚五、苦苦的加班和遥远虚妄的追求所谓的梦想之中呢?更多的时候,我崇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倘若不趁着还年轻,去歌唱、去跳舞、去品尝美食,却待辛苦工作一辈子后,老来眼花了腰肢迟钝了,牙齿不好了吃也吃不动了,还能体会多少世间的美好呢?还没开始奔三,我就已经期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淡然、不为红尘所扰的隐士生活,只喜欢和三五知己,在明亮温暖的下午相聚,一边享受着英国式下午茶,一边笑谈现在艺术市场的繁荣假象。 看过四大名著,似乎人生也走了一个轮回——《西游记》代表着少年时不切实际的幻想: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能取回西经;《水浒传》就像中年时想要平淡的生活,却屡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于是被逼反梁山,最后还是难逃招安;《红楼梦》更狠,繁盛的一生终不过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直接看破红尘了;噢,你说《三国演义》?可是诸葛亮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了,操碎了心思也没能扶起阿斗。 还有什么《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名利场》,等等,看过这么多中西名著,我自然而然变得想象力丰富,看透红尘的凄凉,明白梦想很大程度上会屈服于现实。还没经历自己的人生,心就已经老了一轮。呵呵。 今朝有酒今朝醉?可是我似乎忘了我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而事实上,如果能够如罗隐在经历坎坷人生后还能说出这么坦然的话一般,才叫做了不起。 还是打起精神,看看陈安之吧。别读太多书,至少,别读名著。